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牛粪堆肥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利用牛粪的有效措施。以新鲜牛粪和稻壳为发酵原料,借助翻堆通风方式进行牛粪好氧发酵试验。A组将牛粪与稻壳按4:1的比例混合,添加3‰发酵菌剂;B组在牛粪中直接添加3‰发酵菌剂;C组仅为牛粪发酵,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A组堆肥的C/N比提高到25.48∶1。堆肥含水率、有机质、C/N比值随堆肥过程呈下降趋势,下降由快到慢的依次为A、B、C组。A、B组C/N比降低到16∶1以下分别在堆肥第28、35d,而C组在第35dC/N比仍为17.40∶1。3个组pH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总腐殖酸的含量随堆肥过程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A、B两组大于C组;但总腐殖酸占总有机碳比率呈增加趋势,A、B、C 3组发酵前后对比分别提高了40.28%、23.44%、21.67%。(3)堆肥后A、B、C组分别在第5、9、11d温度上升到55℃以上,且维持55℃以上达到25、18、14d。(4)经35d发酵处理后,A、B、C 3组的堆肥有机质、pH、重金属、总养分均符合有机肥标准NY525—2012。综合各项物理化学指标,添加稻壳和发酵菌剂有利于牛粪的腐熟。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玉米秸秆对马粪堆肥发酵的影响,以确定马粪堆肥适宜的玉米秸秆添加量。以马粪为试验原料,比较添加不同含量的玉米秸秆(CK组:马粪中不添加玉米秸秆;A、B和C组分别于6 kg马粪中添加1.0、1.5和2.0 kg的玉米秸秆)对马粪堆肥发酵中温度、含水率、pH值、种子发芽指数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B组发酵过程中的高温持续时间最长,最高温度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pH值处于弱碱性的时间较短;种子发芽指数各组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出现增长的趋势,且试验B组在相同的发酵时间段,种子发芽指数最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进行马粪堆肥发酵时,加入适当比例(马粪与玉米秸秆的重量比为4∶1)的玉米秸秆有利于发酵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内蒙古地区由于温差大导致的沼气产量不足、产气不稳定等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试验采用自行设计的太阳能加热可移动式沼气罐,测定了牛粪和不同农作物秸秆配比(分别为1∶1、2∶1、3∶1)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35℃温度范围内牛粪与玉米秸秆配比为2∶1时发酵60 d总产气量、日产气量均最高,发酵60 d的总产气量为33 m3,日产气量最高可达8.4 m3;p H值呈动态变化,发酵初期、中期、后期p H值分别为7.15,6.50,6.60。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适合的牛粪无害化处理技术,采用粉煤灰、锯末和牛粪为原材料进行堆肥发酵试验,设置处理组(牛粪50∶粉煤灰4.5∶锯末4.5)、对照组(牛粪50∶锯末9.0),研究其对堆肥发酵温度、含水率、pH值、碳氮比(C/N)及堆肥感官变化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5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0.55和0.75,处理组T值小于0.6达到堆肥腐熟标准,处理组比对照组堆肥综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将桑枝叶与玉米秸秆以不同比例青贮,通过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分析,筛选出适宜的混合比例。试验设置的桑枝叶与玉米秸秆的混合比例为4∶0、3∶1、1∶1、1∶3和0∶4,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使用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室温贮藏60 d后开启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比例的增大,各混贮组中样品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丁酸含量以及p H值逐渐降低,粗纤维、可溶性糖类、乳酸和乙酸含量以及干物质回收率逐渐升高;混贮处理组样品中的可溶性糖类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桑枝叶单贮组(P0.05),混贮处理组样品的p H值显著低于桑枝叶单贮组(P0.05),其中,桑枝叶和玉米秸秆比例为1∶3时,青贮品质最佳。玉米秸秆单贮组发酵品质优良(48分,1级),桑枝叶单贮组发酵品质不佳(42分,2级),各混贮处理组发酵品质较桑枝叶单贮组均得到改善(44~47分,1~2级)。综上所述,桑枝叶与玉米秸秆混贮有利于提高桑枝叶的发酵品质,建议将桑枝叶和玉米秸秆以1∶3的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混合比例、菌剂和压实密度对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为2部分,试验1研究混合比例和菌剂对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按5个混合比例(4∶0、3∶1、2∶2、1∶3、0∶4)进行混合,每个比例下设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喷洒无菌生理盐水)、植物乳杆菌组(LP组,喷洒1×106CFU/g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组(EF组,喷洒1×106CFU/g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组(LP+EF组,喷洒5×105CFU/g植物乳杆菌+5×105CFU/g粪肠球菌),每组3个重复,厌氧发酵60 d。试验2研究压实密度和菌剂对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和花生秧按3∶1比例混合后,按不同压实密度(300、450、600 kg/m3)进行发酵,每个压实密度下设4个组(同试验1),每组3个重复,厌氧发酵60 d。试验1结果表明:1)随着花生秧比例的提高,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  相似文献   

7.
不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牛粪堆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牛粪堆肥的影响,该试验以70%牛粪+30%玉米秸秆为堆肥材料(C/N=(25~35)/1),设计4个堆肥处理,前3个处理组分别加入0.1%的复合微生物菌剂1(枯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1∶1))、复合微生物菌剂2(里氏木霉+细黄链霉菌(1∶1))和复合微生物菌剂3(枯草芽孢杆菌+里氏木霉+细...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和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为发酵菌种,研究混合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及最优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测定菌种比例(拟康宁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接种量、营养液添加量及发酵天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筛选出混合真菌发酵的最优条件,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评价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最后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分别建立混合真菌发酵玉米秸秆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条件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混合真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菌种比例1.0∶4.1,接种量25.2%,营养液添加量72.2%,发酵天数11 d。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36.80%和28.87%。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渣与玉米秸秆不同混合比例研究:研究不同马铃薯渣与玉米秸秆混合比例(1∶1、1∶2、1∶3、1∶4、1∶5)在青贮袋裹包青贮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发酵指标的变化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评价不同马铃薯渣与玉米秸秆混合比例对其发酵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宜马铃薯渣与玉米秸秆混合比例.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酶菌复合处理不同比例芦苇草和玉米秸秆全混合发酵日粮的品质及其体外消化率。试验采用日粮的精粗比为35∶65,每组精料原料组成一致(玉米13%、豆粕7%、胡麻饼粕6%、麸皮4%、枸杞渣5%),粗料为不同比例的芦苇草和玉米秸秆。将芦苇草和玉米秸秆按鲜重比为0∶10 (A组)、2∶8 (B组)、4∶6(C组)、6∶4 (D组)、8∶2 (E组)、10∶0 (F组),分别与35%的精饲料组合。采用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不同比例的芦苇草和玉米秸秆与精料组合配制的全混合日粮进行发酵处理,每组设置3个重复。发酵处理30 d。结果显示,当精粗比为35∶65的日粮经酶菌复合处理且粗饲料中芦苇草与玉米秸秆的比例为2∶8时,饲料整体感官品质较好,常规营养价值较高,产气最多,组合效果最好。研究表明,粗饲料中芦苇草与玉米秸秆的比例为2∶8有助于提高芦苇草和秸秆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菌酶协同发酵玉米副产品型饲料,以pH、还原糖含量作为指标验证发酵质量,设计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参数,包括菌种、酶制剂及发酵条件。通过单菌和混合菌发酵试验确定菌种最佳添加比例。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效果最好,添加比例为1∶1。试验添加单酶和多酶发酵玉米副产物饲料结果显示,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混合发酵效果最佳,比例为1∶1,最佳添加总量为200 U/g。采用3因子(发酵温度、料水比、接菌量)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料水比1∶1.2(g/mL),接菌量12%,此条件下,可使饲料中粗蛋白质、粗纤维及粗脂肪含量发生大幅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复合菌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感官品质和营养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设置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3个试验组均按照原料的干物质重量添加3%乳酸菌液、2%酵母菌液和3%黑曲霉菌液,另分别添加3%、2%和1%芽孢杆菌液,对照组添加等体积蒸馏水。试验在不同发酵时间(0、3、7、14、21、28、42、60 d)动态取样,测定玉米秸秆中乳酸菌、酵母菌和pH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进行营养物质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青贮60 d后感官评价优于对照组,添加复合菌剂可增加青贮玉米秸秆的乳酸和粗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各试验组乙酸、总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增加趋势;0~3 d各组pH下降显著,7 d后pH基本保持稳定,小于3.8,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3 d时达到峰值,此后随着pH降低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逐渐下降。添加复合菌可以改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有利于青贮玉米秸秆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鲜芦笋青贮饲料的品质,将当天收割的鲜芦笋秸秆与玉米秸秆切碎后,按1∶0、7∶3、1∶1及3∶7的比例混合成裹包青贮,室温条件下贮藏60 d后开包取样,对不同混合比例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价,以期评价玉米秸秆的添加比例对鲜芦笋秸秆裹包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玉米秸秆的添加对青贮效果没有产生影响,芦笋秸秆可以单独制成裹包青贮;鲜芦笋秸秆单独青贮料氨态氮为57.49 g/kg,随着玉米秸秆含量的提高,氨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鲜芦笋秸秆单独制成裹包青贮,其粗蛋白(3.96%)、钙(0.14%)的含量较高;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后,粗蛋白和钙磷的水平下降。玉米秸秆的添加没有对青贮效果产生影响,鲜芦笋秸秆可单独制成裹包青贮,从而获得优质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本课题组筛选的发酵菌剂对牛粪发酵过程及抗盐碱菌剂活性的影响,采用槽式好氧堆肥方法,通过设置牛粪+辅料(T1)、牛粪+辅料+发酵菌剂Ⅰ+功能菌剂(T2)、牛粪+辅料+发酵菌剂Ⅱ+功能菌剂(T3)三个处理,以发酵温度、发芽指数等为无害化评价指标,研究发酵过程中有机碳、腐植酸、氮磷钾等的变化规律及抗盐碱菌剂存活率。结果表明:(1)接种发酵菌剂Ⅰ和发酵菌剂Ⅱ达到50℃的时间比不接种菌剂提前4 d, 50℃以上高温维持时间延长6 d,高温持续期为21 d,最高温度提高12.63℃~13.6℃;(2)发酵22 d时接种发酵菌剂处理的发芽指数均高于85%;(3)接种发酵菌剂处理的总腐植酸含量高于不接种菌剂处理;(4)从保存有机碳、腐植酸、氮磷钾养分含量方面考虑,发酵时间最长为27d;(5)T2和T3处理的抗盐碱菌剂的有效活菌数在48 d达到0.4×108/g以上,符合NY884-2012生物有机肥中的标准。综上所述,两种发酵菌剂均能提高牛粪发酵速度,有利于堆肥腐熟及无害化。发酵菌剂未影响抗盐碱菌剂的繁殖生长,发酵产物适合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  相似文献   

15.
江成英  刘晓兰  王松 《中国饲料》2021,1(21):123-125
为提高玉米蛋白粉饲料的利用率,本试验以添加一定比例麸皮的玉米蛋白粉为原料,按一定接种量接入混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以1∶1∶1的比例混合)制备发酵饲料。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固态发酵玉米蛋白粉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工艺为玉米蛋白粉与麸皮比例7:3、料水比1:1.3、接种量6%、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87.08 h。采用该条件进行发酵试验,发酵饲料中可溶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3.77%,达到预测值的99.14%,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多菌种|固态发酵|饲料|可溶性蛋白|响应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玉米秸秆青贮(CSS)与红薯秧(SPV)间的组合效应,试验采用体外产气装置,选择7个不同的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比例进行48 h体外发酵,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指标、产气量以及组合效应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后,各组间干物质消化率、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除pH值外,各处理试验指标均随红薯秧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玉米秸秆青贮∶红薯秧为50∶50时达最大值。说明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的适宜组合比例为50∶50。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4头延边黄牛为试验动物提供瘤胃液,以紫花苜蓿与玉米秸秆为试验材料,将紫花苜蓿切割成1~2 cm和3~4 cm两种规格,玉米秸秆长度2 cm按照15%、25%、35%的比例与紫花苜蓿进行混贮后分成8组进行体外发酵试验。通过对延边黄牛瘤胃体外发酵各项指标的测定,探讨紫花苜蓿与玉米秸秆混贮后对改善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的紫花苜蓿最适切割长度及玉米秸秆最佳添加量,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变化并且可以满足瘤胃微生物的正常代谢,1~2 cm紫花苜蓿处理组的72 h累计产气量、NH3-N含量、干物质消化率、TV-FA均略高于3~4 cm紫花苜蓿处理组,并且15%、25%玉米秸秆添加组表现更为优势,但各试验组乙酸/丙酸比值并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1~2 cm紫花苜蓿处理组的瘤胃发酵效果较好,其中的15%、25%玉米秸秆添加组更有利于优化瘤胃发酵环境,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玉米芯对马粪堆肥发酵的影响,以确定马粪堆肥过程中玉米芯的适宜添加量。以马粪作为试验原料,研究添加0(对照组)、1.0(A组)、1.5(B组)和2.0 kg(C组)玉米芯对马粪堆肥发酵中温度、含水率、p H值、种子发芽指数以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中,试验B组的高温持续时间最长,比其他3组提前进入50℃高温期,最高温度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2)各处理组的种子发芽指数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其中试验B组在相同的发酵时间内,种子发芽指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30 d时,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组多7.73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在马粪堆肥发酵时,加入玉米芯能提高马粪的堆肥效率,马粪与玉米芯的比例以4∶1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间的组合效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3次组合筛选试验:首先进行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和稻草组合(玉米秸秆-稻草)比例;再进行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和玉米秸秆青贮组合(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比例;最后进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比例。各组合均分别以100.0∶0、80.0∶20.0、60.0∶40.0、50.0∶50.0、40.0∶60.0、20.0∶80.0、0∶10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48 h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DMD)、p H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1)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产气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60.0∶4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2)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DMD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DMD的SFAEI分别在50.0∶5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3)不同玉米秸秆-稻草-稻草∶精料对p H有极显著影响(P0.01);4)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MCP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80.0∶2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NH3-N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范围在20.20~31.59 mg/d L;6)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的乙酸/丙酸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丁酸浓度在各比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其余VFA和TVFA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以MFAEI进行评定各饲料组合的最优比例如下:玉米秸秆与稻草为60.0∶40.0;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为24.0∶16.0∶60.0;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为9.6∶6.4∶24.0∶60.0。  相似文献   

20.
试验利用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比例组合(8∶2、7∶3、6∶4、5∶5、4∶6、3∶7、2∶8)的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混合粉,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间段气体产量与干物质降解率,初步探索瘤胃微生物对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混合粉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和苜蓿干草粉配比为3∶7的组合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其次是4∶6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