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取3批实验室试制的卵黄抗体,按0.5 mL/只接种3日龄SPF雏鸭,1.0 mL/只接种6日龄SPF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和7 d攻毒,观察攻毒保护情况。结果显示,3和6日龄雏鸭接种抗体后1~5 d注射1型和3型鸭甲型肝炎强毒,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雏鸭接种抗体后7 d注射鸭甲型肝炎强毒的攻毒保护率仅在70%~76.7%之间,攻毒对照组9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100%健活。说明注射抗体后5 d抗体仍能产生良好地保护作用,而7 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因此,确定鸭病毒性肝炎二价(1型+3型)卵黄抗体(JS株+SD株)被动免疫保护期为5 d。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探讨小鹅瘟卵黄抗体对不同日龄雏鹅在小鹅瘟病毒攻击后的治疗试验。将小鹅瘟强毒(H株)病毒液接种1、4、7日龄健康易感雏鹅,攻毒后将鹅按患病程度划分为轻度患病及重度患病组,分别皮下注射琼扩效价为1:16的三批小鹅瘟卵黄抗体实验室产品(批号为:201301、201302和201303),雏鹅注射剂量为1.0 m L/只,注射后观察10日,记录雏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在观察期内,轻度患病雏鹅1日龄治愈率为97.44%,4日龄治愈率为94.87%,7日龄治愈率为90.48%;未注射抗体对照组1日龄92.31%死亡,4日龄91.67%死亡,7日龄85.71%死亡;重度患病雏鹅1日龄治愈率为6.06%,4日龄治愈率为10.00%,7日龄治愈率为9.52%;未注射抗体对照组1日龄100%死亡,4日龄100%死亡,7日龄90.00%死亡。说明采用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治疗不同日龄轻度患病雏鹅,治疗剂量为1.0 m L/只,治疗效果较好,对不同日龄重度患病雏鹅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2019年3月,广西马山县周鹿镇某养殖场出现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病例,发病率在10%以上,死亡率30%左右。剖检病死鸭可见明显肝脏坏死、出血、脾肿大等特征。为了确诊病因,取病鸭肝脾等组织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经典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无任何扩增片段,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具有29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送检的鸭病料组织加灭菌生理盐水经研磨过滤后取上清接种10日龄鸭胚,在接种后72~96 h死亡,收集鸭胚尿囊液做PCR检测,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阳性;将收集的鸭胚尿囊液攻毒健康7日龄雏鸭5只,1.0 m L/只,7 d后5只雏鸭全部死亡。综合判定鸭场发生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积极采用疫苗做好免疫预防,同时改善饲养环境,经常消毒,从源头上杜绝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将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分别按中和抗体效价1:512稀释后,皮下注射4日龄和10日龄易感雏鸭。4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1、0.3、0.5、1.0ml;10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3、0.5、1.0、1.5ml。抗体注射后24h采用0.2ml(含100LD50)强毒进行攻毒,同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4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3ml,保护率90%~95%;10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保护率90%~95%。  相似文献   

5.
将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分别按中和抗体效价1:512稀释后,皮下注射4日龄和10日龄易感雏鸭。4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1、0.3、0.5、1.0ml;10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3、0.5、1.0、1.5ml。抗体注射后24h采用0.2ml(含100LD50)强毒进行攻毒,同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4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3ml,保护率90%~95%;10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保护率90%~95%。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被动免疫保护期及抗体效价与免疫持续期的平行相关性,试验采用3种琼扩效价分别为1∶16、1∶32和1∶64的实验室试制冻干卵黄抗体各3批,分别接种1日龄、4日龄健康易感雏鹅,1日龄雏鹅每只注射0.5 m L,4日龄雏鹅每只注射1.0 m L,并于注射后0 h、12 h、24 h、120 h、144 h、168 h、192 h、216 h对试验组和攻毒对照组接种小鹅瘟强毒W株,每只0.2 m L(含100 LD_(50))。结果显示:不同效价的卵黄抗体免疫后144 h内攻毒,卵黄抗体均可对雏鹅提供100%的免疫保护,雏鹅日龄越小,相对保护率越高,卵黄抗体琼扩效价越高,对雏鹅的免疫保护持续期越长。  相似文献   

7.
将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RPVA1901-Z株、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RPVA1902-Z株分别人工感染4日龄健康易感雏鸭,在攻毒后4 h、8 h、12 h、18 h和24 h分别皮下注射鸭甲型肝炎病毒二价卵黄抗体(1型+3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攻毒后4~8 h治疗,治愈率100%,攻毒后12 h治疗,治愈率70%~80%,攻毒后18h治疗,治愈率24.9%~50%,攻毒后24 h治疗,治愈率7.7%~23.5%;攻毒对照死亡率90%~100%;健康对照组100%存活。感染后越早免疫,治疗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鸭传染性浆膜炎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其对后代雏鸭是否具有保护力,本研究采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于产蛋前免疫种鸭,并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收集的鸭蛋中卵黄抗体和对应批次孵育出的雏鸭血清抗体变化规律,以及后代雏鸭从出壳开始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疫苗后卵黄抗体和传递到雏鸭体内血清抗体变化规律一致,接种后第6 d检测到抗体出现,27 d抗体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后代雏鸭母源抗体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1日龄最高,21日龄后母源抗体消失。攻毒试验表明母源抗体对雏鸭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本研究为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制定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抗体,分别皮下和肌肉注射4日龄和7日龄雏鸭。4日龄0.5ml/只,7日龄1.0ml/只。注射后24h用0.2ml(含100LD50)SD株强毒进行攻击。结果表明,3批抗体皮下和肌肉注射4日龄和7日龄雏鸭,攻毒保护率均为100%;攻毒对照组9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100%健活;证明鸭病毒性肝炎高免黄抗体皮下和肌肉2种途径注射的雏鸭,均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将鸭病毒性肝炎SD株0.2ml(含100LD50)强毒人工感染4日龄雏鸭,在攻毒后12、18、24和30h采用中和抗体效价为1:512的3批鸭病毒性肝炎精致高免抗体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人工感染12~18h治愈率为97.5%~100%,感染后24h治愈率81.8%,30h治愈率39.1%,攻毒对照组死亡率为93.3%,健康对照组100%健活。  相似文献   

11.
将实验室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抗体稀释为中和抗体效价1:512,分3批皮下注射1日龄雏鸭,0.5ml/只;5日龄雏鸭,1.0ml/只。在注射后1、3、5、6、7、8、9日分别用鸭病毒性肝炎SDWF株强毒0.2ml(含100LD50)进行攻毒。结果,1日龄攻毒对照组雏鸭8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组保护率分别为100%、100%、100%、90%-100%、90%-100%、70%-80%、40%-60%。5日龄雏鸭攻毒对照组8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全部健活。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组保护率分别为100%、100%、100%、100%、90%-100%、80%-90%、50%-60%。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取3批实验室试制的卵黄抗体,琼扩效价为1∶16,按0.5 m L/只接种1、3日龄易感雏鹅,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和7日攻毒,观察攻毒保护情况。结果显示:1日龄雏鹅注射抗体后1日攻毒保护率为96.67%,3日攻毒保护率为100%,5日攻毒保护率为86.67%,7日攻毒保护率为76.67%;3日龄雏鹅注射抗体后1日攻毒保护率为100%,3日攻毒保护率为96.67%,5日攻毒保护率为86.67%,7日攻毒保护率为80%。以免疫攻毒保护率不低于80%为标准,本研究确定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被动免疫保护期为5日,随着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纯化的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抗体致敏乳胶成功地建立了检测番鸭呼肠呼病毒的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抗体致敏乳胶的最佳浓度1:10(0.4242mg/mL),最佳致敏温度37℃,最佳致敏时间2个小时。人工攻毒雏番鸭30只,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粪便。结果表明,攻毒后的第3天粪便中即可检测到病毒,直至攻毒鸭全部死亡都可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同样攻毒1日龄雏番鸭30只,剖检取心、肝、脾按常规方法处理,用所建立的方法的检测。结果表明,首先是脾脏在攻毒后第4天3只中有2只检测结果阳性,第5天2只死亡鸭中有一只肝检测结果阳性,脾脏2只都呈阳性,此后的病死鸭脾和肝均为阳性,而心脏则未见有阳性。这对,临床上诊断与防治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商业化DVH精制蛋黄抗体,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和雏鸭攻毒保护试验,研究其对浙东地区DVH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DVH精制蛋黄抗体对浙东地区流行DVH病毒具有较好的中和作用,连续2d注射0.7 mL/羽DVH精制蛋黄抗体能保护60%~100%的攻毒试验雏鸭,连续2 d注射1.0 mL/羽DVH精制蛋黄抗体则能保护80%~100%的攻毒试验雏鸭;临床推广50万mL,反馈信息显示可有效控制DVH发病鸭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曲霉菌病多见于雏禽,各种禽类均易感,常见急性、群发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该病的特点是在组织器官中,尤其是以肺及气囊发生炎症和形成肉芽肿结节为主。2001年南平市延平区某鸭场因使用发霉垫料后发生曲霉菌病,导致200多羽鸭死亡。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2001年4月中旬延平区某鸭场从福建农林大学、龙岩分别购进1000羽和1500羽刚出壳的白羽番鸭苗,在1日龄时皮下注射鸡胚化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0mL,7日龄时加强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1.0mL,18日龄时肌注禽流感疫苗0.8mL,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预防大肠杆菌病和呼吸道疾  相似文献   

16.
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与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同时接种21日龄健康易感肉鸭,检测两种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将两种活疫苗同时免疫雏鸭,免疫后14d检测血清抗体值,并在14d时采用鸭瘟强毒和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同时攻毒,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攻毒保护情况。结果表明:两种活疫苗联合免疫健康易感雏鸭后,血清抗体上升快,可同时抵御鸭瘟强毒与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的攻击,保护效果良好。结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联合免疫,对雏鸭安全,免疫保护效果好,避免多次免疫对雏鸭带来的应激反应,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采自山东不同地区的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病料样品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成功分离出5株鸭呼肠孤病毒,根据鸭呼肠孤病毒σC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σC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2%~99.6%和94.4%~99.7%,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σC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9%~98.6%。基于σC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5个分离株均符合NDRV的分布特点,且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均属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进一步对板蓝根合剂的预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板蓝根合剂药物-攻毒组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攻毒组。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出5株NDRV,并发现板蓝根合剂对鸭呼肠孤病毒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能够有效抵抗NDRV的感染,这为今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免疫后21天的鸡卵黄经3倍稀释,1ml可抵抗10~(-2)0.5ml鸡胚尿囊液对2日龄樱桃谷鸭的致病性,获100%保护,而对照鸭的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66.7%,从而确诊某鸭群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用鸭肝病毒无需灭活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以制取抗鸭肝病毒鸡源性卵黄抗体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弱毒疫苗株培育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3型引起的小鸭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肉鸭养殖业.本研究采用鸭胚连续传代对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分离株进行致弱,通过检测不同代次的鸭胚组织毒的毒力、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发现该病毒在鸭胚中连续传代至第53代以后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继代不出现毒力返强.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5×105.9ELD50的第54代病毒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1日龄雏鸭免疫后4 d对强毒感染的保护指数为81.4%,免疫后6天的保护指数为100%.3日龄雏鸭免疫后5 d攻毒保护率为100%.1日龄雏鸭免疫后1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10-3.29,至第4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试验结果表明,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株第54代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毒力稳定,雏鸭接种后诱导产生的免疫力完全可以保护小鸭渡过鸭肝炎易感期,可作为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芪芩汤对感染新型呼肠孤病毒(NDRV)雏鸭的临床治疗效果,本试验选取75只7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试验分为芪芩汤高、中、低剂量、空白组、模型组。除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4组雏鸭皮下注射NDRV人工染毒造模,同时芪芩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剂量为2 g/mL、1 g/mL、0.5 g/mL芪芩汤进行灌喂治疗,连续给药7 d;模型组和空白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在给药后第1、4、8天采集雏鸭血清测定IFN-α、IFN-β和IFN-γ含量,并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存活率,观察雏鸭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芪芩汤能有效减轻NDRV感染病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显著提高感染雏鸭的存活率(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雏鸭血清中IFN-α、IFN-γ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降低,IFN-β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芩汤高、中、低剂量组雏鸭血清中IFN-α、IFN-β、IFN-γ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升高。结果表明,芪芩汤对感染新型呼肠孤病毒雏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能有效减轻新型呼肠孤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的损伤,提高机体抗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