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4月8日对10万尾(鱼免)鱼进行室内越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冬成活率为86.6%.试验还表明(鱼免)鱼幼鱼在14.5℃以下摄食开始减少,到13.2℃摄食率仅为18.2%.  相似文献   

2.
鮸鱼室内越冬及生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4月8日对10万尾鮸鱼进行室内越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冬成活率为86.6%。试验还表明鮸鱼幼鱼在14.5℃以下摄食开始减少,到13.2℃摄食率仅为18.2%。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由14 ℃自然降至6 ℃的越冬期间,对黄颡鱼进行对照实验.对其血液指标和肠道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摄食鱼血液中血红蛋白(g%)和γ-球蛋白(g%)含量及血清溶菌酶(IU)的活性均高于饥饿鱼,即黄颡鱼摄食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18.48%~21.62%的饲料时,免疫力较强.越冬期摄食黄颡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随水温上升而增加,且高于饥饿鱼,与其免疫能力的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水温对黄颡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对黄颡鱼的摄食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黄颡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 11℃ ;较低温度下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当温度上升达到 2 9℃时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率温度为 2 5~ 2 8℃ ,摄食率为 4 0 6~ 4 36 %。试验温度2 6℃时 ,获得最大摄食率 4 36 %。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索3种西藏土著鱼类幼鱼水温耐受性。试验鱼初始饲养水温为12℃。选用拉萨裸裂尻鱼(3月龄)、异齿裂腹鱼(2月龄)、双须叶须鱼(3月龄)各90尾,各分为3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鱼。其中,2个试验组为升温、降温试验,1组为对照。通过每1h上升或者下降1℃,适应3h,观察并记录每个温度下试验鱼的死亡率、摄食情况、活动情况及鳃呼吸频率等。试验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幼鱼、异齿裂腹鱼幼鱼和双须叶须鱼幼鱼摄食水温分别为8~27℃、8~25℃和7~26℃;温度过高,3种试验鱼均表现出侧游,呼吸急促,反应急躁;温度过低,试验鱼不摄食,不活动,呼吸微弱。极限最高温度分别为32.3、32.4℃和30.2℃,极限最低温度分别为0、0.4℃和0℃。温度耐受幅分别为32.3、32℃和30.2℃。因此,这3种西藏土著鱼类温度耐受幅较广,以温度为指标,可选择较多区域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7.
水温17.3~21.5℃,取刚孵出的同一批齐口裂腹鱼仔鱼,暂养于2.0 m×0.8 m×0.6 m玻纤缸中,养殖到5日龄、即开口前1 d时,将仔鱼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0尾。6日龄A组试验鱼开口投喂,B组和C组不投喂,研究饥饿胁迫对齐口裂腹鱼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确定齐口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即仔鱼初次摄食率低于最高初次摄食率50%时的日龄。试验结果显示,饥饿对齐口裂腹鱼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等生长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径、鳔等组织器官发育具有明显影响;齐口裂腹鱼仔鱼混合营养期为7 d;齐口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率约为15%,第13~14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17日龄仔鱼到达不可逆生长点;齐口裂腹鱼饥饿组仔鱼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9日龄,在饥饿不可逆生长点之后。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能力,齐口裂腹鱼最佳投喂时间为9日龄,最晚开口时间不晚于14~15日龄。  相似文献   

8.
2019年3月24日至4月22日,选择三个患水霉病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养殖池,设试验1组、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通过Vc应激宝、霉立净、聚维酮碘及应激活力源等水产药物,试验2组通过氯化钠、小苏打两种药物,进行了一个月治疗,病鱼身上小白点消失,恢复正常摄食和游动,试验1组、试验2组成活率分别达到88.2%、81.7%,而对照组病鱼身上小白点未消失,不摄食、游动迟缓异常,成活率为65.4%。  相似文献   

9.
采用养殖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下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选择大、中、小3种规格鲻鱼,体质量分别为(16.25±0.88)g/尾,(29.00±1.73)g/尾,(42.93±1.08)g/尾,将养殖沉积物收集后投喂鲻鱼,在自然水温为21.5~25.5℃流水系统中养殖46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排粪率以及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6.25±0.88)g/尾鲻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2.93±1.08)g/尾,特定生长率与鲻鱼体质量呈负相关。3种规格鲻鱼摄食率和排粪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升至25.5℃时均最高,(29.00±1.73)g/尾鲻鱼摄食率和(16.25±0.88)g/尾鲻鱼排粪率整体最高。(29.00±1.73)g/尾鲻鱼对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63%,82.15%,44.24%。鲻鱼对养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的移除量分别为0.619g/(kg·尾),0.043g/(kg·尾),2.746mg/(kg·尾)。研究表明,鲻鱼摄食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生长效果良好,不但可以利用养殖环境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为鱼虾混养模式中的鲻鱼规格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七彩神仙鱼幼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29.0±1.0℃下,将140日龄、体质量8~10g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幼鱼放入室内54cm×40cm×28era的水箱中,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粗蛋白45.0%)、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脂肪水平(10.21%、12.02%、17.17%、21.0%,和22.14%)的饲料.90d的饲养表明,七彩神仙幼鱼的成活率变化在96.67%~100.0%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鱼的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增重率均先增加而后降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SGR、PER和增重率极显著地高于摄食含10.22%和22.14%脂肪饲料的鱼(P<0.001),而当鱼摄食含17.17%和21.05%脂肪的饲料时,SGR、PER和增重率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差异不显著(P>0.05).当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2.02%时,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摄食含脂肪为10.22%、12.02%和17.17%的饲料时,对饲料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七彩神仙鱼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含量在12.02%~17.17%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澳洲笋壳鱼,学名澳洲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lineolatus),目前已成为珠三角一带的热点养殖品种,但由于澳洲笋壳鱼为暖水性鱼类,正常摄食温度为18~32℃,当水温降至9℃以下时会引起死亡。澳洲笋壳鱼当年繁育的苗种养殖至年底,在珠三角一带也难以达到商品规格(300克/尾),须经越冬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的越冬技术,在室外地埋式水泥池进行了一龄、二龄条石鲷的越冬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中空PC阳光板保温,越冬期间越冬池的水温可维持在10 ℃以上;条石鲷的越冬成活率在90 %以上,最高达99.7 %;条石鲷的平均体质量有所增加,平均增重率最高14.28 %,最低6.09 %。通过试验还发现,条石鲷的日平均摄食率与日平均水温存在相关关系,日平均摄食率随日平均水温的上升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29.0±1.0℃条件下,将体质量为6~7g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放入54cm×40cm×28cm的水箱中,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粗蛋白45.0%)、以花生油(PO)、芝麻油(ZO)、豆油(SO)、深海鱼油(FO)为脂肪源(添加5.0%,粗脂肪16.0%),相互搭配使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为0.55%(1.0%SO 4.0%FO)、1.61%(5.0%PO)、1.98%(1.31%PO 3.69%ZO)、2.36%(3.04%ZO 1.96%SO)和2.74%(5.0%SO)的5种饲料,每种饲料3个重复.60d的饲养期间,七彩神仙鱼幼鱼的成活率变化在83.33%~100%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摄食添加豆油饲料鱼的特殊生长率(SGK)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摄食添加鱼油饲料的鱼最低.摄食含豆油和芝麻油与豆油混合饲料的鱼饲料效率(FER)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摄食鱼油为主、单一花生油和花生油与芝麻油混合饲料的鱼最低.摄食3种植物油混合饲料的鱼的蛋白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摄食单一花生油饲料的鱼最低.鱼体蛋白含量(y)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x)的二次曲线方程为:Y==40.161x2=187.55x=133.76,即亚油酸 亚麻酸含量占饲料干物质的2.36%~2.74%时,生长较快,饲料转化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开展了大黄鱼和鮸鱼的远缘杂交实验,结果表明:鮸鱼(♀)×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半个月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鮸鱼(♂)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此外,本文分析了鮸鱼(♀)×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9)×鮸鱼(♂)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研究,<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5):23-25.  相似文献   

16.
圆口铜鱼仔幼鱼驯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4日至10月8日,以采自金沙江的34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出膜3~4d)为驯养试验对象,仔鱼阶段分别以蛋黄和水蚯蚓碎浆作开口饵料,稚鱼、幼鱼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圆口铜鱼仔鱼、稚鱼、幼鱼均能主动摄食。经107d驯化培育,总体成活率64.71%,幼鱼平均体长(70.5±4.6)mm,平均体重(5.9±1.3)g,表明圆口铜鱼仔幼鱼易于驯养。  相似文献   

17.
蓝绿鳞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为鲈形目、太阳鱼科的淡水鱼类 ,又名蓝鳃太阳鱼 ,原产于北美洲淡水水域。蓝绿鳞鳃太阳鱼属温水性小体型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大 ,可在1~38℃水温状态下生活。在水温8℃以下或38℃以上时才停止摄食 ,水温2℃仍能在自然环境下安全越冬。蓝绿鳞鳃太阳鱼是一种攻击性摄食鱼类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 ,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等水生生物为食物。小鱼摄食植物茎叶、鞘藻、小杂鱼、小虾、软体动物和轮虫等。人工养殖可大量投喂冰鲜鱼等动物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我国于19…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开口饵料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25℃下,将刚开口摄食的5日龄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饲养在60cm×50cm×50cm玻璃缸中,密度为300尾/缸,投喂淡水轮虫(10ind./mL)、水蚯蚓浆(过150μm筛网)、蛋黄(250μm纱布揉洗)、鱼苗开口料和虾奶粉,以筛选半刺厚唇鱼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22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不同饵料的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淡水轮虫组初次摄食率最高(98.89%),生长速率最快(日增全长0.43mm),存活率97.33%;水蚯蚓浆组初次摄食率亦达到95.56%,平均日增全长为0.36mm,存活率为85.44%;蛋黄组虽然初次摄食率(90.00%)较高,但其生长速率(日增全长0.13mm)和成活率(57.00%)均较低,显著低于淡水轮虫组和水蚯蚓浆组(P0.05);而开口饲料组和虾奶粉组的初次摄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总之,淡水轮虫是半刺厚唇鱼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水蚯蚓浆为适宜开口饵料,缺乏淡水轮虫时可用其替代作为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9.
2006~2007年,利用人工驯化养殖3年以上的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亲鱼,通过人工催产、流水刺激、人工采卵等方法,2年共采卵99万粒,授精率83.3%,孵化率67.8%,室内人工孵化出苗56万尾,初孵仔鱼全长0.7 cm,水温17~19℃时,约6 d后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  相似文献   

20.
对 2020 年 8 月、11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 287 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 204 尾黑姑鱼(Atrobucca 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8 种, 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 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3 种, 主要摄食鱼类(Pisces) 和虾类(Decapoda), 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 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 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 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 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 0.22, 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 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