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点和分布特征,对21头发育各期奶牛乳腺进行取样,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观察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结果显示,奶牛乳腺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肥大细胞数量在各期有显著差异,泌乳期的乳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分娩后60d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最少。结果表明,肥大细胞数量随生理周期的改变而改变,静止期奶牛的局部免疫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奶牛发育各期乳腺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点进行研究。对奶牛发育各期乳腺进行取样,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MTB)和阿尔新蓝—番红鉴别染色法(AB-S)进行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点和数量变化特点。同时比较了甲苯胺蓝染色时两种固定液固定对乳腺肥大细胞着染的效果。奶牛不同发育时期乳腺肥大细胞只被阿尔新蓝染色,Carnoy氏液固定效果优于中性甲醛(NBF),MTB的染色效果优于AB-S。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在泌乳各期和静止期有显著的变化。与静止期相比,泌乳期的乳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分娩后60 d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最少。奶牛乳腺只存在黏膜型肥大细胞;用Carnoy氏液固定,用MTB法染色可以很好地显示肥大细胞;泌乳期乳腺肥大细胞数量与静止期相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与奶牛乳腺胶原纤维面积的相关性,试验对奶牛泌乳期和静止期乳腺进行采样,应用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奶牛泌乳期和静止期乳腺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特点,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观察奶牛泌乳期和静止期乳腺胶原纤维面积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静止期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比泌乳期多(P0.01),静止期奶牛乳腺胶原纤维的面积明显比泌乳期大(P0.01)。静止期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多,胶原纤维的面积也大;泌乳期的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少,胶原纤维的面积也小。说明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与胶原纤维的面积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677,P0.05)。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泌乳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免疫功能和乳腺肥大细胞白介素-4水平的影响.选择12头泌乳后期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和A、B、C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0、10、20、30 mg/kg).分离采自奶牛乳腺的肥大细胞,并分别与0、0.25、0.50、0.75 mg/mL的大豆异黄酮共育.结果表明:1)大豆异黄酮可显著减缓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下降趋势(P<0.05),其中A、B和C组奶牛的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7.29%、12.66%和10.13%;2)B和C组乳蛋白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大豆异黄酮可提高血清和乳中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的含量,B和C组效果显著(P<0.05),显著降低生长抑素(SS)含量(P<0.05);4)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提高血清(P<0.05)、乳(P<0.01)和乳腺组织(C组,P<0.05)中白介素-4(IL-4)的水平;5)0.25 mg/mL大豆异黄酮能够极显著增加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IL-4表达量(P<0.01).由此可知,大豆异黄酮能够通过对乳腺免疫指标表达量的调控,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增强奶牛的免疫功能,可促进乳腺肥大细胞IL-4的分泌.  相似文献   

5.
绒山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绒山羊肥大细胞中是否存在类胰蛋白酶及不同固定液对其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兔抗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由Carnoy液和中性福尔马林液(NBF)固定的绒山羊空肠、瓣胃和肺等组织肥大细胞中是否存在类胰蛋白酶。同时采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和人工计数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经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后不同固定液固定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及数量,进而判断Carnoy液和中性福尔马林液(NBF)对该检测技术的影响。[结果]兔抗羊多克隆抗体与绒山羊肥大细胞中的类胰蛋白酶具有良好的交叉反应,证实绒山羊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存在类胰蛋白酶。同时,与Carnoy液相比较,NBF液固定组织能较好地反映肥大细胞在组织中的数量和形态变化。[结论]绒山羊肥大细胞中存在类胰蛋白酶,且与Carnoy液相比较,NBF液是一种更为适合绒山羊肥大细胞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的固定剂。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腺肥大细胞免疫形态学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研究不同年龄奶牛乳腺肥大细胞分布特点的增龄性变化,并用Alcian bluc-safranin染色法对肥大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型研究。结果:青年奶牛乳腺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少,中年奶牛乳腺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增多,有趣的是,老年奶牛乳腺肥大的数量更多,AB-S染色显示,各年龄奶牛乳腺中只有黏膜型肥大细胞。结果表明:奶牛乳腺肥大细胞数量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特点,但肥大细胞的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00-104
旨在分析高蛋白和低蛋白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腺组织中ACSL5基因表达量差异。以高蛋白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及低蛋白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乳腺组织总RNA,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奶牛乳腺组织中ACSL5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6头不同奶牛的乳腺组织中,ACSL5基因均有表达,且在高蛋白奶牛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低蛋白奶牛的乳腺组织(P0.05)。结果表明,本试验初步验证ACSL5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奶牛的乳蛋白具有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对ACSL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选取幼年(7日龄)、性成熟(21~28日龄)、体成熟(42~56日龄)和老年(84日龄以上)4个发育阶段的健康小鼠(各3只)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小鼠不同发育时期MSTN基因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时期心肌组织的发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其在小鼠老年时期的表达量最高,体成熟时期的表达量最低;幼年小鼠和性成熟小鼠心肌组织中MST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老年小鼠(P0.05),而体成熟小鼠则极显著性低于老年小鼠(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心肌细胞核及肌纤维的生长在不同发育时期明显不同,其中幼年时期的细胞核最多,肌纤维排列相对较紧密,而在性成熟、体成熟、老年时期心肌的发育指标依次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STN基因主要在心肌细胞核中表达,其各个时期表达量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与奶牛乳脂相关的基因在奶牛乳腺组织中表达量的多少对奶牛的乳脂率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C4BPA(complement component 4binding protein,alpha)基因是通过对高乳脂奶牛及低乳脂奶牛的乳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选择出的差异基因。为了研究C4BPA基因在奶牛乳脂合成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利用乳成分分析仪检测15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脂率,挑选出高乳脂奶牛与低乳脂奶牛各3头(P0.05),提取乳腺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奶牛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并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奶牛乳腺组织中C4BPA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C4BPA基因在不同奶牛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高乳脂奶牛及低乳脂奶牛的乳腺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为进一步对C4BPA基因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奶牛蹄叶炎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陈家璞认为蹄叶炎的主要原因是组胺、毒素和代谢紊乱,而组胺本身就是肥大细胞所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关于肥大细胞及其所释放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尤其是分布于皮肤内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肝素、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三烯、前列腺素(PG)、细胞因子等参与Ⅰ型变态反应及许多皮肤性疾病如银屑病、增生性瘢痕、瘢痕性疙瘩、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病理过程。但肥大细胞及其所释放的以上生物活性物质在奶牛蹄叶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故本文应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蹄叶炎奶牛蹄部的组织结构、肥大细胞的数量、分布及组化性质,探讨肥大细胞在奶牛蹄叶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奶牛蹄叶炎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奶牛VEGF-A、VEGF-C及PLGF基因在乳腺发育各个时期的mRNA表达情况,进而为下一步研究奶牛乳腺发育功能基因奠定基础。采用Real-time PCR SYBR GreenⅠ染料法,所得结果与Affymetrix公司的基因芯片差异筛选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乳腺发育11个时期均有表达。VEGF-A基因在妊娠后期及泌乳期表达量较高且与其它时期差异显著(P<0.05);VEGF-C基因在泌乳期表达量较高;PLGF基因的表达量从青春期开始到妊娠期呈递增趋势,到妊娠期4个月达到最高表达量,其后表达量逐渐递减。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VEGF-A及VEGF-C基因可能在奶牛泌乳中发挥作用,而PLGF基因对奶牛乳腺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PCR扩增出PLGF基因的全部CDS序列,为下一步研究PLGF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Lef-1在小鼠背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毛囊生长更替的关系。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小鼠毛囊的周期性变化,检测Lef-1在小鼠毛囊生长的不同时期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组织定位。结果,昆明系小鼠毛囊生长呈周期性变化,处于不同生长时期的毛囊具有各期的特殊结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各阶段皮肤组织中存在Lef-1蛋白的表达,其在毛囊生长初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期和末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ef-1在不同毛囊生长时期的皮脂腺、根鞘和真皮乳头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Lef-1的表达与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小鼠钠碘转运体(Na~+/I~- symporter,NIS)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乳腺组织的表达特征,本研究扩增小鼠乳腺NIS基因编码区,测序鉴定后采用结构预测软件对NIS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半定量PCR技术对NIS基因在不同乳腺发育时期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鼠NIS基因编码区全长1 857 bp,与人NIS的同源性为80.40%,保守性较强。NIS蛋白含有61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约为65.7 ku,分子式为C_(2996)H_(4701)N_(749)O_(833)S_(32),理论等电点为7.44,半衰期为30 h,消光系数为102 510,不稳定系数为29.31,脂溶系数为105.91,富含疏水性氨基酸,为稳定的疏水蛋白。NIS蛋白二级结构含有α-螺旋(41.42%)、延伸链(18.28%)、β-转角(4.05%)和无规则卷曲(36.25%),三级结构与之相一致。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4个时期均出现特异性杂交带,大小为65.7 ku,与预期结果相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NIS蛋白在小鼠的青春期、妊娠期到泌乳期的乳腺组织中表达量逐渐增加,在泌乳期达到高峰,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退化期逐渐恢复到类似青春期状态;NIS基因mRNA的变化规律与蛋白表达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NIS蛋白在乳腺发育和泌乳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IGF-Ⅰ表达和奶牛乳腺发育与泌乳之间的关系,采用qRT-PCR检测奶牛乳腺组织中IGF-Ⅰ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培养、qRT-PCR、MTT法检测IGF-Ⅰ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青春期奶牛乳腺组织中IGF-Ⅰ的表达量最高;添加IGF-Ⅰ后,乳腺上皮细胞IGF-ⅠR表达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提高,β-酪蛋白表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IGF-Ⅰ可通过促进IGF-ⅠR的表达,从而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提高乳中β-酪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研究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对其表达β-酪蛋白mRNA的诱导作用.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机械破碎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利用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对胰酶的敏感性不同,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纯化.通过细胞计数法测定纯化细胞的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蛋白18的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8种不同激素和细胞因子组合培养液诱导细胞表达β-酪蛋白mRNA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机械破碎法可以分离得到增殖旺盛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与组织块培养法相比,具有细胞迁出速度快等优点.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在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及第20代乳腺上皮细胞中都检测到角蛋白18的表达.100 ng/m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著提高了乳腺上皮细胞中β-酪蛋白mRNA的表达(P<0.05).由结果可知,本试验采用的机械破碎法是一种高效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方法,100 ng/mL IGF-Ⅰ对细胞中β-酪蛋白mRNA表达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究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选取幼年(7日龄)、性成熟(21~28日龄)、体成熟(42~56日龄)和老年(84日龄以上)4个发育阶段的健康小鼠(各3只)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小鼠不同发育时期MSTN基因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时期心肌组织的发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心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其在小鼠老年时期的表达量最高,体成熟时期的表达量最低;幼年小鼠和性成熟小鼠心肌组织中MST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老年小鼠(P<0.05),而体成熟小鼠则极显著性低于老年小鼠(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心肌细胞核及肌纤维的生长在不同发育时期明显不同,其中幼年时期的细胞核最多,肌纤维排列相对较紧密,而在性成熟、体成熟、老年时期心肌的发育指标依次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STN基因主要在心肌细胞核中表达,其各个时期表达量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6,(4):665-668
免疫球蛋白λ多肽1(immunoglobulin lambda-like polypeptide 1,IGLL1)是一种具有编码蛋白质特性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通过本实验室前期的奶牛乳腺组织转录组测序研究表明,IGLL1基因可能对奶牛乳脂的合成代谢产生影响。本试验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为研究对象,选取3头高脂中国荷斯坦奶牛,3头低脂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腺组织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 DNA,进行RT-PCR,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IGLL1基因在奶牛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高脂奶牛及低脂奶牛的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高脂奶牛的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脂奶牛的表达量(P=0.0370.05)。研究表明,IGLL1基因可能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脂的合成或代谢产生影响。该研究为奶牛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场的多发病和常发病,在世界各地的养殖场均有很高的发病率。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作为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非编码RNA在奶牛乳腺炎发生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采集患有乳腺炎的奶牛乳腺组织和健康乳腺组织检测circ0000316的表达量,同时采用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刺激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检测炎症模型中circ0000316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且circ0000316在奶牛乳腺炎组织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中均呈现低表达,为研究circRNA在乳腺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旨在通过乳头灌注脂多糖(LPS)体外模拟奶牛急性乳腺炎,研究奶牛乳腺组织及机体免疫活化状态。选用4头泌乳后期的荷斯坦奶牛16个乳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试验设计,每期试验2 d,试验间隔10 d,试验组乳头管乳头灌注LPS 0. 1 mg,对照组乳头管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试验组灌注LPS后,奶牛体温值和乳汁中体细胞数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升高,而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乳腺组织的腺泡腔内充斥大量炎性细胞,部分腺泡组织萎缩甚至崩塌;试验组灌注LPS 12 h后奶牛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MPO)活性极显著下降(P<0. 01),而乳腺组织中的MPO活性则极显著上升(P<0. 01);奶牛血清及乳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蛋白含量明显上升(P<0. 01);乳腺组织中Toll样受体4 (TLR4)、核因子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量相比对照组极显著上升(P<0. 01)。研究表明,LPS能够诱导奶牛发生乳腺炎,使乳腺组织发生损伤,并激活机体的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促进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基因的表达,使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
选择泌乳期和静止期大鼠,经乳腺局部(乳导管)或外周(跖部皮下)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后,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MTB)对乳腺及其引流(鼠蹊部)和非引流(腘)淋巴结内的肥大细胞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检测了乳腺组织中组胺含量。结果显示,对照组乳腺及引流和非引流淋巴结内的肥大细胞数量均为静止期显著多于泌乳期(P〈0.01),乳腺中组胺含量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在泌乳期从不同部位引人HRP后,乳腺及乳腺引流淋巴结内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乳腺非引流淋巴结内肥大细胞数量则略有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静止期从不同部位引人HRP后,乳腺及乳腺非引流淋巴结内肥大细胞数均减少,而乳腺引流淋巴结内的肥大细胞数则随引人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乳腺引人时增加,而外周引入时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数量随生理周期的改变而增减的趋势与乳腺的发育、乳腺局部免疫状态及内分泌调节都有关系,而且不同泌乳阶段乳腺内肥大细胞对异物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