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棉16     
《作物杂志》1989,5(1):6
冀棉16系廊坊师范专科学校育成。组合为黑山棉×邢台6871。株形紧凑,果枝上举,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第1果枝着生于第5~6节,果枝节间长度9~12厘米。铃阔卵圆形,单铃重5.5~6.3克,铃壳较薄,吐絮畅。籽指10克,衣分40.50%。……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在棉株上的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的铃重,衣分子,子指和纤维长度在棉株不同节位表现的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低值有国明显的分布规律一般出现在下部1~3果枝节位,上部果枝节位和中部果枝的外围节位上,高值和中值多出现在中部果枝的1~2节位,5~9果枝的第一节位很少的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3.
冀棉13     
冀棉13系河北省农科院棉花所育成。组合为{(C-8017)×[宁细6153-3 (910-N陆地棉(F4]}×冀棉5号。株形松散呈塔形,株高80~100厘米,果枝与主茎呈60度角,第1果枝着生于第6~7节,果枝节间长10~15厘米,主茎粗壮。铃圆形较大,单铃籽棉重5克以上,铃壳薄,吐絮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南方棉区很多属麦、棉两熟。以往虽采用育苗移栽方法,但移栽棉的成熟期比一熟棉迟,后期棉铃的纤维成熟度、强度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采用聚氯乙烯薄膜覆盖,提早播种、提早移栽的办法。但存在棉苗在麦株间荫蔽,妨碍棉苗早发和麦行行距不能缩小等缺点。即使在麦后移栽,果枝始节(第一果枝在主茎上着生节位  相似文献   

5.
叶子弘  朱军 《作物学报》2001,27(2):243-252
本研究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双列杂交试验的两年观察资料按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进行棉株开花成铃规律的遗传分析。非条件及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棉株中下部内围果枝节位以显性方差为主,同时具有较大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中上部及外围果枝节位的加性方差在总变异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越到外围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高品质棉高产保优的栽培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充分发挥高品质棉的产量潜力,研究了高品质棉杂交种科棉1号、常规种科棉4号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下,不同的密度以及密度氮肥配合条件下群体果节量、果枝数,成铃特点、铃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高品质棉通过适当降低密度,科棉1号每公顷保持在2.7万株左右、科棉4号保持在3万株左右,果节量都控制在每公顷300万个左右,成铃率可达到40%以上,从而获得高产和保优同步。根据高产保优情况下棉株壮个体优势果枝数增多、优势果枝节位上移以及上、下部位成铃数、成铃率、铃重提高等特点,提出了高品质棉的“优、壮、高”高产栽培途径,用优化群体、壮个体的途径容易形成适宜果节量和高成铃率的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7.
棉株不同果枝节位开花和成铃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4个亲本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资料,按加性和显性的遗传模型分析了棉株不同果枝节位的开花成铃表现。不同果枝节位开花率和成铃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准。棉花单株开花数和成铃数主要决定于植株内围果枝节位的开花数(60.77%)和成铃数(73.44%)。棉花植株上部的开花数(41.83%)和成铃数(38.11%)高于下部(花28.54%,铃34.29%)和中部(花25.69%,铃24.58%),从而得出了由果枝节位预测不同果枝节位开花率和成铃率的回归公式。遗传方差分量的估算结果表明,棉株下部内围果节的开花成铃主要受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中部内围果节的则同时受到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而上部内围果节的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外围果枝节位只有很低的广义遗传率(花29.27%,铃15.03%)。各果枝节位举株开花率和单株成铃率与皮棉产量的显性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准,加性相关和表现型相关基本上表现相同的趋势,但加性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一般大于表现型相关系数。开花率和成铃率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在中、下部内围果枝节位一般为负值,上部内围果枝节位则多为正值,外围果枝节位的相关性较弱。各果枝节位开花数的狭义遗传率与皮棉产量的加性相关系数都高于相应部位成铃数。  相似文献   

8.
化学打顶对于抑制棉花顶端的无限生长和实现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而合适的打顶剂则是简化栽培管理的关键。采用自主配制的3种化学打顶剂(Z1、Z3和Z4)和市场上购买的氟节胺(Z2)、增效缩节胺(Z5)和缩节胺粉剂(Z6)3种化学药剂于花铃期(7月26日)进行喷雾(对照为不打顶),于吐絮期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植株上部(第9果枝)、中部(第5果枝)和下部(第2果枝)3个部位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考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打顶剂均对棉花的株高和果枝始节高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上部果枝长度,增加了棉株的有效结铃数,增加了纤维产量,部分打顶剂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的影响,其中Z4处理在株型、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特  王蜜蜂  赵强 《作物学报》2022,(2):396-409
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著,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  相似文献   

10.
应用缩节安(DPC)调控棉花株型的定位定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节安(1,1-dimeyl piperidinium cloride, DPC)是棉花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其调控棉花茎枝生长的定位定量效应尚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研究 2013-2014 年在田间条件下分别于棉花现蕾期、盛蕾期后、盛花期前、盛花期后和打顶后单次应用不同剂量的 DPC,测量了 DPC 作用有效期内的棉花株高和主茎生长速率,探究了所有主茎节间及所有果节对 DPC 的响应。结果表明, DPC 处理对棉花主茎节间的影响范围为 N 节(应用 DPC 时的主茎节)以下 1~4 个和 N 节以上 0~6 个(打顶条件下),对果枝的影响范围为 N 节以下 1~11 个和 N 节以上 0~5 个,其中 N 节以下果枝受影响的果节多于 N 节以上果枝。将盛蕾期后和盛花期前 2 次应用 DPC 的效应叠加,其影响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部主茎节间(果枝始节以上)和全部果节。DPC 应用剂量与其作用强度并不总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DPC 的定位定量效应除了与应用时间和剂量有关,还受到温度、降水等环境条件和棉株生物量、源库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双价抗虫棉中棉所41丰产稳产性及其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2003年在关中东部和中部进行了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鉴选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结果表明,中棉所41具有较好的株型结构,果枝节位较高,果枝第1、2间节长度较长,株高、果枝、果节和叶片空间分布较为合理,利于增强近主茎中心空间通风透光性。中棉所41成铃集中,铃重衣分高,早熟性好,对关中棉区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比33B增产9%~39.8%,具有常年能高产,灾年少减产的丰产稳产性。同时,提出中棉所41促早简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2005-2006年按棉株不同节位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三项主要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果节由内而外,麦克隆值表现为由高到低,同位铃间麦克隆值无显著差异.(2)1~3果枝不同节位棉铃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由内向外逐渐变短,4果枝以上不同节位由内向外逐渐变长.(3)断裂比强度1~3果枝不同节位棉铃由内向外逐渐变低,5果枝以上不同节位棉铃由内向外逐渐变高.  相似文献   

13.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七·三○指示》的光辉照耀下,通过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开门办学,我们在总结我省群众棉花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三结合基地上进行了红壤植棉高产栽培试验。试验地是新开垦的种过一年棉花的红壤早地,面积1.55亩,品种是“沪棉204”原种,实收籽棉736.38斤,折合亩产皮棉201.9斤。一、棉株结构收获时棉株的丰产结构:每亩实收5320株,株高平均98.1厘米,第一果枝着生高度19.54厘米,单株平均果枝14.9层,总果节24.87个,成铃13.28个,每亩总铃数70690个,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品种百棉1号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陆地棉品种百棉1号主要株型性状进行了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长度、株高/果枝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节间长度、总果节数、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果枝夹角的最适模型分别为D-4、C-0、D-4、D-2、E-0、D-2、B-1、B-1和C-0,除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外,其它性状均检测到主基因。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和果枝节间长度为主基因遗传或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对其可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转移增效主基因;株高、株高/果枝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为多基因遗传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对其可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累积增效多基因;总果节数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对其可根据主基因、多基因相对效应大小分别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行棉花果枝节间长度研究对于棉花株型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果枝节间长短不同的两个陆地棉中2549和中5081测定内源激素以及喷施不同的外源激素,探究棉花不同长度果枝节间的内源激素差异和喷施外源激素对棉花果枝节间长度的影响;同时对两个材料的果枝节间组织进行切片处理观察其细胞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果枝节间长的中2549内源激素IAA、GA_3和ABA的含量都明显高于果枝节间短的中5081;喷施外源激素IAA、GA_3和ABA都能使棉花果枝节间长度有一定程度的伸长;与中5081相比,中2549的果枝节间组织细胞明显较大,但细胞数量明显较少。【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不同棉花果枝节间长度材料在内源激素以及细胞水平上的差异,为棉花果枝节间长度分子机理探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温度与棉株生理年龄的协同效应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设置播期试验,使位于棉株不同果枝果节部位棉铃的纤维加厚发育期(铃龄25~50 d)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温度与棉株生理年龄对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棉株生理年龄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铃龄25~50 d日均温26℃左右时,棉株中部(7~9果枝)铃纤维蔗糖合成酶活性最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  相似文献   

18.
材料与方法1990年,我们用鲁棉10号、豫棉5号、中棉14号和晋棉10号4个短季棉新品种,以陕2786为对照,在泾阳县布点3个,进行夏棉品种筛选。小麦收获后,统一于6月6日播种。10月23日在3试点5个夏棉品种中均在3~4果枝第1节取10个正常吐絮棉铃,测定铃重和衣分率后,经四川省农科院棉花所用900系列大容量纤检仪测定纤维品质,与春棉中熟品种中棉12号比较,各夏棉新品种之间相互比较;以及在霜后花之间也相互比较,以明确各春棉和夏棉纤维品质状况并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19.
中长绒棉新陆早24号(原代号51028)由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选育,2005年,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早熟中长绒陆地棉。植株呈塔型,较紧凑,Ⅱ式果枝。叶中等偏大,绒毛稀少。茎杆粗壮,铃圆锥形。早熟,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果枝始节4~5节,结铃  相似文献   

20.
<正>棉花早衰严重影响棉花单产和总产,目前在超宽膜上尤为突出,其表现为:植株矮小,棉株提前衰老、枯萎、蕾铃脱落严重,僵瓣、干铃增加,果枝果节少,封顶早,生长无后劲,中上部空果枝多,提前吐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