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荞麦新品种(系)在云南种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云南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荞麦。对来自云南省内外14 份苦荞、8 份甜荞新品种(系)的8 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平均单产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平均单产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分别是31.13%和26.38%,甜荞的单株粒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是26.06%。应用主成分分析将8 个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 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1.52%,甜荞的8 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3 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2.92%。采用聚类分析,将14 份供试苦荞在遗传距离57.49 时,聚为3 类,将8 份甜荞在遗传距离39.46 时聚为3 类。基于性状表现,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无倒伏、产量高,较适合云南推广种植的新品种(系),‘晋苦荞6号’、‘云荞1号’、‘六苦3号’、‘荞杂-2’、‘定甜荞2号’、‘本地大粒’。  相似文献   

2.
荞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云南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荞麦。对来自云南省内外14份苦荞、8份甜荞新品种(系)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平均单产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平均单产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分别是31.13%和26.38%,甜荞的单株粒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是26.06%。应用主成分分析将8个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1.52%,甜荞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2.92%。采用聚类分析,将14份供试苦荞在遗传距离57.49时,聚为3类,将8份甜荞在遗传距离39.46时聚为3类。基于性状表现,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无倒伏、产量高,较适合云南推广种植的新品种(系),‘晋苦荞6号’、‘云荞1号’、‘六苦3号’、‘荞杂-2’、‘定甜荞2号’、‘本地大粒’。  相似文献   

3.
播期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优化南京地区最佳播期及最适品种,以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播期试验下水稻产量和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的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2种水稻全生育期均缩短;播期对‘南粳44’各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而‘两优6326’有效穗数在不同播期处理间差异显著(sig=0.008,P<0.05);‘两优6326’的有效穗数、‘南粳44’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sig值均小于0.05,均与产量呈显著性相关;‘两优6326’产量总体高于‘南粳44’。对2种品种适宜播期综合评价表明,该地区宜早种植籼稻‘两优6326’,及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  相似文献   

4.
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构成甜荞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甜荞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34份甜荞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异特征,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13.3%~44.0%;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千粒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得出,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分枝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播种期对3个甜荞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个甜荞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播期对甜荞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甜荞品种产量与结实率随着播种期的延后,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对甜荞产量形成和结实率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本试验条件下,钳荞最佳播期以6月中旬前后为宜。  相似文献   

6.
播期对苦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苦荞品种在云南昆明周围夏播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以3个品种(‘云荞1号’、‘迪苦一号’、‘晋苦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播期(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迟延,3个苦荞品种的生育期均明显缩短,而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随着播期的迟延,没有规律性的减少或增加,而株粒数、千粒重、株粒重及产量都随着播期的推后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3个品种在产量上分别与早播(6月25日)比,7月5日减产69.4%~74.8%,7月15日减产61.4%~93.3%,7月25日减产88.3%~94.7%。在本试验条件下,云南夏播苦荞的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最佳播期是6月25日,使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新疆17个引种花生品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旨在为筛选适宜新疆栽培的花生品种提供依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引种17 个花生品种的11 个农艺性状:单株生物学产量、主茎高、总分枝数、第一侧枝长、有效枝长、茎粗、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及500 g 果数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0215A’>‘豫花9327’>‘HZ-224’>‘潍花8 号’>‘开农37’>‘阜花11’>‘天府9 号’>‘海花1 号’>‘新会小粒’>‘潍花11 号’>‘白沙1016’>‘冀花4 号’>‘开农黑花生’>‘湛红2 号’>‘潍花12 号’>‘粤油四粒白’>‘远杂9307’。‘0215A’、‘豫花9327’、‘HZ-224’、‘潍花8 号’、‘开农37’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新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密度、播期和施肥对西藏不同青稞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20个苦荞麦品种(系)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性分析中,全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基本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所有农艺现状与产量均呈现正相关,其中与基本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达到极显著水平。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其中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5个性状与产量性状关联度分别为0.763 9、0.763 6、0.756 9、0.749 4、0.746 6,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 g~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比较不同早稻品种间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差异,筛选耐寒早稻品种和适宜播期,预防或减轻"倒春寒"对早稻生产的影响,探究通过播期调控来实现洞庭湖稻区早稻减灾保产的可行性。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3个主推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立3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下早稻秧苗素质、产量、生育期变化。播期推迟会使早稻生育期缩短。在第Ⅰ播期时,‘江早361’、‘湘早籼24’、‘中早39’这3个品种产量表现较好;在第Ⅱ播期时,各品种产量表现较为稳定;第Ⅲ播期时,‘淦鑫203’产量最高,‘金早47’和‘柒两优2012’则产量表现较低。综合看来,‘陆两优996’的产量最为稳定。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早稻的产量呈上升趋势,且同一播期下,秧苗素质表现优秀的品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也较高,产量也较高。综合全生育期和产量来看,直播早稻播种适宜期为4月1日,可有效在二叶一心期避开"倒春寒"低温。表现丰产稳产、产量大的品种有‘陆两优996’、‘中早39’、‘中嘉早17’等。而耐寒性较好的品种有‘中早39’、‘湘早籼24’、‘陆两优996’等。  相似文献   

12.
甜荞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于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地方甜荞品种24个、生产中推广品种3个,共计27份甜荞品种,进行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千粒重、生育期和产量8个生物学性状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品种间,主茎节数和二级分枝数变异幅度大;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一级分枝数4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可达全部信息的88.83%;种质资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域特点表现明显,说明甜荞对环境条件的敏感度大.  相似文献   

13.
水稻分期播种是研究温光条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确定最佳播期的便捷途径。本试验以宣城地区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播期试验下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的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2 种水稻全生育期均缩短。‘两优6326’各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着播期延迟而逐渐上升,‘南粳44’全生育期灌浆速率在D2 播期最高,其他阶段籽粒灌浆速率随播期延迟反应不一;‘两优6326’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随播期延迟均呈递减趋势,‘南粳44’理论产量以D3 播期最高,D2 播期最低。此外,通过不同阶段积温、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各阶段灌浆速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得出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14.
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为了探讨大豆各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的8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度>株高>生育期>主茎节数,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42,其次是主茎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39,主茎节数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单株粒数多和主茎分枝数多的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15.
福建新育成花生品种主要性状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花生新品种,对福建省新育成的17个花生品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泉花551’平均荚果产量4873.5 kg/hm2,居参试种首位,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15.58%,增产极显著,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品种还有‘莆花4号’、‘福花8号’、‘泉花8号’和‘闽花8号’。对各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产量与各性状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百仁重、百果重、总分枝数、侧枝长、主茎高、出仁率、单株结果数、公斤果数;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总分枝数、侧枝长、主茎高、百果重、单株结果数、出仁率、公斤果数、百仁重、结果枝数。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不同播期全膜覆土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因素的变化,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方式,以春小麦品种‘定西40’为试材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对春小麦的发育期出现时间、生物量、产量因素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播期对春小麦的发育期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晚播春小麦全生育期较早播春小麦缩短5天左右;播期推迟,春小麦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间延长,晚播春小麦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的出现时间较早播春小麦出现时间提前3天左右,最大增长速率增大;晚播春小麦小穗数显著高于早播春小麦;全生育期晚播春小麦土壤重量含水率高于早播春小麦。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更利于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最适宜播种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18—2020年开展的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区域联合试验—西峰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玉米全生育期天数缩短5.5 d,播期对于春玉米全育期天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出苗时间、苗期生长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时间和苗期生长阶段所需时间均缩短;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影响较小。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的单株籽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SD2、SD3大于SD1、SD4播期。适当晚播种,抽雄前降水量充沛,抽雄后气温高、积温多有利于百粒重及单株籽粒数的增加,从而增产。陇东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宜选择在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气象条件配比最有利于春玉米生长发育,可最大程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进的9份大豆优良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株粒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总荚数、秕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性状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秕荚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底荚高度、每荚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产量、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生育期;(3)产量与生育期、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度、主茎分枝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百粒重、开花至成熟的天数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产量,首先应考虑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潜力大的品种,其次考虑底荚高度较低,每荚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冀西北地区鹦哥绿豆生产,设置了8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鹦哥绿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播种期。结果表明:播期对株高、单株荚数、千粒重和产量影响较大。对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影响较小。在当地环境条件下,冀西北地区鹦哥绿豆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13—20日。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浅山区的适应性及最佳播期,笔者以‘陇藜1号’为研究对象,开展从3月底至7月中旬共计8个播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藜1号’在北京浅山区的最适播期为5月下旬,全生育期104天,株高153.6 cm,千粒重3.14 g,产量1781.25 kg/hm2,转色后可观赏18天,成熟时麦穗和茎秆都呈红色,全田景观效果好。与‘陇藜1号’生育日数相当的早熟型品种可于5月下旬在昌平延寿镇,乃至昌平、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等海拔300 m左右、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积温与本试验点相近的浅山区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