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慧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255-258
为了解不同播期对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及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积累规律,以‘苏啤6号’和‘藏青25’为试验材料,在2年3个播期下,测定开花后多个时期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苏啤6号’籽粒β-葡聚糖含量无差异,‘藏青25’籽粒β-葡聚糖含量差异显著,播期为11月上旬时β-葡聚糖含量最高;在正常播期下(10月下旬),大麦β-葡聚糖含量从开花到开花后30天间,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开花后30天以后趋于稳定;花后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积累速率在花后1~5天、20~25天积累速率呈现峰值。播期对不同大麦品种籽粒β-葡聚糖影响不同,花后1~5天、20~25天是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积累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玉米根倒率、总倒折率、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且播期对实际倒伏、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影响大于品种。品种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品种和播期均显著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大于播期。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模式中,油菜收获后夏玉米贴茬早播,有利于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兼顾高产和优质目标,5月1日至5月15日播种宜选用‘成单30’,晚播品种宜选用‘仲玉3号’或者‘蠡玉16’。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糯玉米新品种‘郑黄糯2号’的夏播适宜播期,比较了7个不同播期(5月21日、5月26日、5月31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下‘郑黄糯2号’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及鲜食品质。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郑黄糯2号’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均缩短,粗缩病率降低。与5月21日播种相比,6月5日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缩短13天,粗缩病则由11.26%减少到3.47%;6月20日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缩短28天,无粗缩病害发生。随播期推迟,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变化不明显,行粒数减少,秃尖长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6月5日播期处理行粒数比5月21日播种减少12.12%,秃尖增加到0.06 cm,而较6月20日播期处理行粒数增加2.00%,但秃尖长减少1.47 cm,该播期处理的产量最高(11268.58 kg/hm2),分别较5月21日、6月20日播期处理增产6.81%、27.81%。在鲜食品质方面,籽粒粗淀粉含量和皮渣率随着采收期延迟而增加,但可溶性糖含量则相反;相同采收期下,‘郑黄糯2号’的鲜食品质表现为播期越早越好。综合以上因素和生产实际,‘郑黄糯2号’夏播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到6月5日,且在小麦收获后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播期对苏北盐碱地环境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调查和比较不同播期下‘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随播种时间推迟,‘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全生育期变短;‘南粳9108’的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呈减小趋势,‘连粳11号’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对‘连粳11号’株高影响差异显著,且株高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播种时间推迟,其有效穗、每穗粒数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南粳9108’在苏北盐碱地区的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24日,‘连粳11号’为5月31日。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明不同播期对‘越光’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确立‘越光’在黄淮区域作麦茬夏稻栽培的适宜播期,阐明‘越光’适期播种高产的生长发育特点。以‘越光’为试验材料,连续进行了2年的田间试验,2013年设T1(5月1日)、T2(5月11日)、T3(5月21日)、T4(5月31日)4个播期处理,6月27日移栽,2014年与2013年播期处理相同,6月30日移栽,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T3(5月21日播种,秧龄37天)产量最高,为6681.8 kg/hm2,T4(5月31日播种,秧龄27天)产量次之,为 6533.2 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01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T′3(5月21日播种,秧龄40天)产量最高,为6866.4 kg/hm2,T′4(5月31日播种,秧龄30天)产量次之,为6647.4 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试验中均以5月21日播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最好,5月31日播种的次之,表现为分蘖集中、蘖位较低,一次大分蘖所占比例大,群体整齐,后期不早衰,抗倒伏能力强,灌浆成熟期延长,落黄好,产量高,品质好。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越光’在黄淮区域作麦茬夏稻栽培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适宜秧龄为35天左右(6叶1心),10月1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127天左右;适当晚播是避免早衰、防止倒伏、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132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重庆市涪陵区两季茎瘤芥栽培提供技术支撑,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不同育苗方式对第二季茎瘤芥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品种、育苗方式对第二季茎瘤芥生育期影响较大。试验范围内随着播期推迟,营养生长期缩短,极差3.5天,减幅2.2%;瘤茎生长期缩短,极差39.8天,减幅41.5%;日历苗龄增长,极差20.0天,增幅达60.6%。‘涪杂7号’与‘永安小叶’相比,膨大始期平均提早2.0天,瘤茎生长期长6.3天,现蕾期晚4.3天,营养生长期长4.3天。7 cm直径营养钵与100孔塑料穴盘2种育苗方式生育期相同,但比同期常规育苗营养生长期短2.0天,瘤茎生长期长2.7天,瘤茎膨大始期提早4.7天。最佳处理组合为A1B2C1,即播期为9月30日,品种为‘涪杂7号’,采用7 cm直径塑料营养钵育苗,产量可达72650.0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更适合北京北部山区高温季节种植的结球生菜品种,试验通过对5 个新品种进行了栽培品比。在定植后第60天对5个品种生菜的产量、形态及抗性进行测定,测定数据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5个品种中,‘射手101’的产量表现最好;‘北生1号’的株型最紧凑,最适合密植;‘铁人’的叶球最大,商品形态最佳;‘北生1 号’的耐抽薹能力最强,最能抵抗高温;‘北生1 号’的耐烧心烧边能力最强,商品外观最佳。参试的4 个生菜新品种的综合表现均由于对照品种‘射手101’,均适合在北京北部山区的高温栽培季节进行推广。其中,‘铁人’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期播种的水稻生长动态及产量对热量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以2个水稻品种(‘辽星1’、‘辽优521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期,分析播期对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星1’在I、III、IV播期分蘖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少用积温400℃左右;I和IV播期最大分蘖数较II播期分别减少3.16%和15.50%,III播期增加3.85%。‘辽优5218’在III和IV播期分蘖数到达峰值较II播期多用积温300℃左右;I、III、IV播期最大分蘖数较II播期分别增加7.12%、32.51%、19.59%。(2)‘辽星1’在I和IV播期株高较II播期偏低,III播期最高;‘辽优5218’在I、III、IV播期株高偏低,I播期最矮。(3)‘辽星1’在I和III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分别多用积温300℃和200℃左右,IV播期少用100℃左右;I、III、IV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较II播期分别增加48.5%、113.3%、31.6%。‘辽优5218’在I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多用积温500℃左右,III和IV播期分别少用400℃和100℃左右;I和III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较II播期分别减少31.6%和27.6%,IV播期增加20.9%。(4)‘辽星1’在III播期地上干质量最高,IV播期最低;‘辽优5218’在I播期地上干质量最高,II播期最低。(5)‘辽星1’在I、III、IV播期的产量较II播期分别减产5.64%、6.27%、27.25%;‘辽优5218’在I播期的产量较II播期增加5.66%,III和IV播期分别减产13.14%和31.29%。(6)≥10℃积温2700~2800℃,平均温度24℃左右更适宜辽宁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适合山西省静乐县种植和用于功能食品开发的藜麦资源,以8个不同藜麦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农艺性状、千粒重、产量和籽粒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藜麦的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各不相同,差异明显,‘青白藜1号’花期叶片宽(7.56 cm)和茎粗(1.20 cm)值最大,‘黑16-1’蛋白质(16.10%)、膳食纤维(14.60%)含量最高,脂肪(2.70%)和淀粉(54.10%)含量最低,矿物质(8种)和氨基酸(16种)种类最全;‘青白藜1号’和‘陇藜4号’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940.25 kg/hm2和2805.48 kg/hm2。综上所述,‘黑16-1’适合用作开发功能食品的原材料,‘青白藜1号’和‘陇藜4号’适合在山西省静乐县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但目前尚未有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种植的报道。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马铃薯连作导致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为调整种植结构,进行了藜麦引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藜麦从播种至收获全生育期为127~135d,2015年5月3日播种处理开花至成熟时间较长,达65d,有利于子粒的物质积累;藜麦株高较高,平均为172.5cm,各处理间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差异,5月3日播期处理单株干物质量表现最高;不同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以5月3日播期处理产量最高,实测产量为5 106.3kg/hm 2。因此,藜麦适宜在阴山北麓区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其最适播期为5月初。当地发展藜麦生产需要解决抗旱播种和后期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对策,以3个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为材料,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在四川的南部、射洪、安州和大邑4个生态点,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机插杂交籼稻的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存在差异;随着播期从3月下旬推迟至5月上旬,机插杂交籼稻播种至拔节期天数缩短,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增加,平均全生育期从159.5 d逐渐缩短至150.7 d,平均产量从10,260.45 kg hm~(–2)逐渐下降至7795.83 kg hm~(–2),平均日产量从64.58 kg hm~(–2) d~(–1)逐渐下降至51.95 kg hm~(–2) d~(–1)。气象因子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存在差异,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日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南部、射洪和大邑与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四川盆地西平原区和中、东北丘陵区,冬水(闲)田或蔬菜茬口水稻最佳播期在3月下旬,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麦(油)茬水稻应在前茬收获后尽早抢栽,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掌握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生长发育性状,找出适合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的适宜播种区和播种期,指导科学育种与生产工作。本研究以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主栽的‘大金苗’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兴安盟中部、南部、东部地区3个地块进行10个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延后,生育天数缩短,突泉县生育期缩短了56天;根据大金苗品种生理特性突泉县更适合种植。随播种期的延迟,各生育阶段的天数不同。播种期主要影响三叶-拔节阶段与抽穗-乳熟2个阶段,此阶段为兴安盟谷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6月5日前后播种充分利用了生育期的热量,符合当地科学种植谷子需求。播种期对谷子平均单株鲜重、平均单株干重、平均单株穗长、理论产量的影响均有所不同。5月29日与6月5日播种产量较高,播种提前或者延后产量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生长发育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播种时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产量、生长发育及越冬率的影响,以紫花苜蓿品种‘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在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后,出苗所用的时间及各生长性状呈下降趋势,越冬率及翌年草产量以5月9日、5月24日处理最高,8月9日处理最低。其中,5月24日播种的紫花苜蓿的越冬率达98.95%。结果显示,早播促进植株单株的生长,但由于越冬率较低,影响翌年的总产量。综合2年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紫花苜蓿最佳播期在5月份,最晚也应在7月9日前。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超级稻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种期,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益阳地区双季超级早稻生产的影响, 以株两优819为试验材料,在益阳市赫山区连续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产量结构差异性及产量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连续2年均以第三播期产量最高,不同气候年景下,超级稻产量年际变幅增加;超级稻双季早稻全生育期随着播期延后而缩短,不同播期超级稻双季早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总粒数与拔节至孕穗期间日平均气温≤22℃的天数呈负相关;乳熟至成熟期间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是否超过5d可作为高温是否对其造成明显影响的临界指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益阳地区超级稻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后期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16.
正宁藜麦栽植的农业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13~2017年正宁县藜麦种植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正宁藜麦种植以温室育苗进行大田移栽,是获得全苗的最佳途径;其适宜育苗期为4月下旬,移栽期在5月下旬末,收获期以8月中旬末下旬初为宜;影响藜麦生长的气象因子主要是移栽至灌浆期温度,此时温度高,藜麦生长发育进程快;日照能满足藜麦全生育期生长需求;降水对藜麦全生育期生长起负作用,降水过多对藜麦生长不利。因此在正宁县川道地区和临近子午岭林区降水量较多的地方不适宜种植藜麦,而在降水较少的海拔1200米以上塬地和山区气候条件均能满足藜麦的生长。正宁县藜麦从播种到成熟全生育期大约120天左右,≥0℃积温2212~2354℃,日照时数879~970小时,降水量400~500mm。本文虽以正宁为例,但对半干旱半湿润的甘肃省陇东地区藜麦种植区均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最适宜播种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18—2020年开展的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区域联合试验—西峰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玉米全生育期天数缩短5.5 d,播期对于春玉米全育期天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出苗时间、苗期生长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时间和苗期生长阶段所需时间均缩短;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影响较小。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的单株籽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SD2、SD3大于SD1、SD4播期。适当晚播种,抽雄前降水量充沛,抽雄后气温高、积温多有利于百粒重及单株籽粒数的增加,从而增产。陇东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宜选择在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气象条件配比最有利于春玉米生长发育,可最大程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冀西北冬麦北移适宜播期和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冀西北冬麦北移的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1号’、‘苏引6号’和‘02铁品5’),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越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8年9月23日为播种期的小麦越冬性和产量最高,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多少决定产量高低,播种越晚影响越明显;‘02铁品5’与‘苏引6号’产量极显著高于‘京冬1号’。通过对2005-2010年的冬前积温进行分析,认为冀西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25日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及品种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即较暖地区可适当延后,冷凉地区要适当提前;生育期短、冬性弱的品种要适当晚播,生育期长和冬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早播;播期推迟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以弥补越冬性差造成的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19.
梅丽 《作物杂志》2022,38(6):14-5
藜麦营养全面,植株转色后花色艳丽,观赏期长达40d左右,且耐旱、耐寒,是一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保健食粮。北京市自2015年引种藜麦,在适宜种植区、适宜品种筛选、营养品质检测、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探索、菜品开发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京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表明,藜麦在海拔≥300m、年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d、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的区域可正常成熟;“陇藜1号”、“陇藜3号”、“红藜1号”和“红藜2号”4个品种表现优良;藜麦米富含蛋白质,特别是“红藜1号”和“红藜2号”蛋白含量高达19.6%~20.0%;围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集成的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京郊示范应用面积为453.33hm2,应用率达100%;与一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3.77万元/hm2。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效率低和没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从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藜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北京藜麦产业,让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