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我国在中华绒螯蟹形态学、养殖性能、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种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归纳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形态、细胞、生化、分子等层次上的遗传差异。在形态学研究方面 ,运用形态多元分析 ,建立不同种群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的量化判别函数 ;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研究方面 ,找到中华绒螯蟹区别于其他绒螯蟹的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 ,以及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由南到北的分子遗传渐变标记 ;在养殖性能方面 ,阐明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幼蟹和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包括蜕壳、生长、性腺发育、性成熟及生殖洄游等 )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绒螯蟹三个种群形态判别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判别研究。可数性状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三个种群,两两之间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的结果,把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和莱茵河野生中华绒螯蟹划为一组,日本绒螯蟹为另一组。判别分析建立起三者的判别函数,雌雄蟹判别的正确率分别为83.1%、91.9%。  相似文献   

4.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的研究徐兴川张菁(湖北省鄂州市水产研究所436000)陈孟初高光明(湖北省黄冈市水产研究所随着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长江蟹)天然苗种的匮乏,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辽蟹)蟹种已开始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养蟹单...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溶菌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了在自然状态下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和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溶菌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中均检测出溶菌酶的活性,为(0.0286±0.0081)活力单位(n=30),而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亦检测到溶菌酶的活性,为(0.0318±0.0073)活力单位(n=4)。  相似文献   

6.
陈国贤 《水利渔业》2005,25(2):30-32,85
无公害河蟹质量要求分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从扣蟹培育、池塘养殖和围栏养殖方面详细论述了无公害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它是我国名特优养殖的经济品种,目前全国各地养殖河蟹方兴未艾。如何保持河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讨论的热门课题。作者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作扼要的浅析,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宝应湖农场连续4年承担了江苏省金湖县渔业科技入户项目,主推品种为中华绒螯蟹,主推技术为大规格、无公害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4年来共培植示范户112户,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正方兴未艾,但面临的问题较多,作者围绕着我国河蟹养殖生产发展迅猛,我国三大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繁育养殖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我国中华绒螯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政策和措施等专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养殖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养殖生产的主要因素,病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长,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96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相继发生养殖中华绒螯蟹患颤抖病成批死亡的病例,养殖单位采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病蟹...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产品质量安全,设计了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分析中华绒鳌蟹养殖过程中的危害,结合无公害中华绒螯蟹养殖HACCP质量管理体系,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5个关键监控点和监控措施;依据EAN/UCC标识系统,设计出可追溯二维码标签,并应用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了客户端标签打印功能;采用B/S模式结构体系,建立了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为中华绒螯蟹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提供良好的管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2.
长江,瓦江中华绒螯蟹几种同工酶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对我国长江,瓦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酯酶,乳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长江,瓦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同工酶的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在上海崇明地区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的技术,在崇明西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池塘开展种草生态养殖成蟹试验。试验池塘面积15亩(15亩=1 hm2,下同),放养规格为100只/kg的中华绒螯蟹蟹种500只/亩,试验期间池塘整体水草覆盖率约为70%。试验结果:养殖成蟹871.95kg,亩产58.13 kg,其中雄蟹平均壳长64.23 mm,壳宽72.03 mm,体质量194.07 g,个体200 g以上的比例为40.0%;雌蟹平均壳长60.46 mm,壳宽67.51 mm,体质量140.88 g,个体150 g以上的比例为36.7%。结果表明,采用种草生态养蟹模式,可以在崇明地区养成大规格中华绒螯蟹,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6-2017年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感染簇生蟹奴(Polyascus gregaria)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影响及其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被感染的雄蟹发生寄生性去势,5月和8月被感染中华绒螯蟹的头胸甲长与正常成蟹无显著差异,而11月被感染个体的头胸甲长显著小于正常成蟹;雌蟹和雄蟹的总体寄生率分别为17.31%和6.80%,雌性显著大于雄蟹,其中8月和11月雌蟹的寄生率分别为54.54%、46.40%,显著高于其它月份,而5月和11月雄蟹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11.72%和13.40%;携带簇生蟹奴外体的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在九段沙东南部,偏好盐度15~20、温度10~15℃的水域。研究表明,簇生蟹奴对中华绒螯蟹的幼蟹和繁殖群体均具有感染力,本研究可为研究中华绒螯蟹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19.86±0.03)‰,氮稳定性同位素(δ15N)为(7.47±0.03)‰。配合饲料和池塘中天然饵料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04‰~-22.87‰,δ15N值分布范围为1.46‰~7.20‰。通过食源贡献率分析,在养殖池塘中,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为配合饲料,其中硬颗粒饲料占18.68%,软颗粒饲料占16.81%,其余饵料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萍、本底中华绒螯蟹、沉积物、伊乐藻和浮游植物,贡献率分别为16.37%、12.72%、8.29%、7.91%、7.90%、5.79%和5.53%。综上,在养殖池塘中,硬颗粒饲料和软颗粒饲料为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主要食物,两者约占总食物贡献的35.49%,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饵料的食物贡...  相似文献   

16.
阳澄湖围网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摄食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阳澄湖天然饵料资源遭到破坏 ,导致养殖成蟹的规格趋向小型化 ,为此 ,对中华绒螯蟹生活环境的天然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饵料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阳澄湖自然环境中的水温、pH值、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期找到影响湖泊围网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摄食的外在因素 ,并与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摄食情况进行对比 ,以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投喂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红色可视嵌入性荧光(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标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观察了荧光标记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保持率和对其存活、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荧光标记幼蟹不同部位在室内饲养并观察8周,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不同部位的标记保持率均为100%,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幼蟹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标记幼蟹螯掌节和腕节间的关节膜后移入室外养殖池养殖,中华绒螯蟹室外养殖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P0.05)。挑选标记后经室外池塘养成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小水体繁育实验,抱卵率为83.3%,平均抱卵量30×104egg·ind-1,与未标记中华绒螯蟹小水体繁育实验结果比较,抱卵率、平均抱卵量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记不影响中华绒螯蟹交配抱卵。本文结果表明,VIE可视荧光标记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个体识别标记,应用于育种、资源调查等研究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现象呈现明显,为寻求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污染原因,本文将利用物料平衡原理,建立氮磷总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每年所产生的氮磷量,经与实测结果验证,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计算得到,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所产生的氮、磷量与固城湖大湖区、港口和河口的氮、磷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养殖可导致固城湖水体的氮磷总量呈现快速增长。为更好地保护固城湖水生态环境,应严格控制中华绒螯蟹养殖的规模,杜绝中华绒螯蟹养殖产生的有机污水直接排放入固城湖。  相似文献   

19.
在12块稻田中进行4种中华绒螯蟹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蛋白含量分别为38.06%、33.43%、28.48%、25.32%.经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8.06%、脂肪含量为6.01%、钙磷比为1∶1.35的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生长最佳,利润最高.高营养水平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能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显著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20.
螺蛳投放量对中华绒螯蟹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螺蛳投放量对池塘生态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平均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中华绒螯蟹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中华绒螯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中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