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形吸虫分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虫体背腹扁平,外观呈柳树叶片状,刚从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图-1),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大小为21~41毫米×9~14毫米,体表生有许多小棘。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呈短锥形,锥底突然变宽,呈双肩样突出。虫卵(图-2)呈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1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33~157微米×74~91微米。  相似文献   

2.
将采自肉联厂屠宰车间的牛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置于TCM-199+10%ECS(0d)+FSH(1万IU/L)+LH(5mg/L)中培养成熟,用含0.3%透明质酸酶的消化液将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去掉,并以7.5mg/L的CB液处理后,用微吸管吸去透明带内的第一极体及极体下面的部分卵母细胞质,然后将经体外受精并发育至8~16细胞期胚胎的卵裂球注入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中,再将移核胚置于电融合槽内进行融合(电场强度为1200V/cm,持续时间为80μs,1次脉冲刺激)。将融合的胚胎移入生长有单层贴壁颗粒细胞的发育培养液(TCM-199+10%牛血清)中培养,观察移核胚的融合率及发育率,部分去核卵母细胞经染色后观察去核率。结果表明:(1)移核胚的融合率为86.9%(53/61);(2)发育至2~8细胞期的胚胎占培养的移核胚胎总数的21.3%(10/47);(3)卵母细胞的去核率为68.2%(45/66)。  相似文献   

3.
核移植就是将共体核移入受体卵胞质获得重组胚的过程,核移植可以产生遗传组成相同的若干后代,前景迷人。猪胚胎核移植目前以早期卵裂球做供体,次级卵母细胞做受体。猪胚母体-合子转变(MZT)发生于4细胞期,MZT不影响重组胚的发育能力。核质融合及激活老头儿采电激法,可有效地使重级胚发育,卵母细胞质可使融入的核发生再规范产重排发育程序,供体细胞周期对核移胚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由于猪胚的特殊性,核移植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将发育不同时期的兔胚和移核胚的卵裂球细胞核与去核的成熟卵母细胞共同组成移核胚,通过中间受体培养和移植实验检验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表明,(1)兔囊胚之前各个时期的胚胎细胞核均可使移核胚发育到囊胚;(2)胚胎极化前后的卵裂球参与组成的移核胚发育到囊胚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极化后 64细胞胚的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的融合率低于极化前的 8细胞胚胎卵裂球;(3)兔 16细胞胚与去核的卵母细胞组成的移核胚可以发育到期,产仔率为 3.16% ;(4)兔移核胚卵裂球用于连续核移植,其后 2 代均可发育成囊胚,其中第 1 代移核胚与第 2 代移核胚发育率相似,但显著高于第 3 代移核胚;(5)兔移核胚和各代连续移核胚卵裂球与去核卵的融合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两种常规体外培养系统研究了体外培养及不同培养条件对牛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各时期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发育的牛胚胎在发育的各个时期(从原核期到囊胚)胞质中均含有丰富的脂滴,胚胎中特别是在桑椹胚及囊胚阶段可见到一些异常细胞。两系统下发育的胚胎中脂滴形态不同,从桑椹胚阶段开始,胚胎线粒体的发育在M199-BOEC-FCS培养系统中明显滞后于其在SOFaa-BSA培养系统中的对照。  相似文献   

6.
日本七鳃鳗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10尾日本七鳃鳗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不很均匀,电子密度较低,含有板状嵴线粒体,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中性粒细胞表面有伪足,形态各异,胞质内含有A、B2种颗粒(A型颗粒为圆形,电子密度较低;B型颗粒为长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嗜酸粒细胞数量较少,胞质内含有A、B、C3种形态各异的有膜颗粒(A型颗粒为圆形,电子密度较高,均质;B型为长椭圆形,颗粒中央有电子密度较高的长椭圆形致密芯;C型内含有电子密度较高的杆状致密芯,位于颗粒一侧)。单核细胞表面有伪足,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板状嵴线粒体、溶酶体和液泡。淋巴细胞为圆形,核较大,胞质内含有板状嵴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嗜天青颗粒。血栓细胞体积较小,形态各异,胞质内含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细小颗粒。  相似文献   

7.
优化山羊体细胞核移植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乳腺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比较了供体细胞类型、细胞冷冻及核移植的重建方法(胞质内注射、电融合)对重构胚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1)乳腺细胞支持重组胚的发育能力(囊胚率7.14%)显著低于成纤维细胞(16.19%)和颗粒细胞(19.01%)(P〈0.05),卵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2)乳腺上皮细胞构建重组胚时电融合法的效率(69.52%)极显著高于胞质注射法(59.20%)(P〈0.01);成纤维细胞的重组成功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在两种方法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颗粒细胞,胞质注射法重组成功率(82.17%)显著高于电融合法(50.99%)(P〈0.05),其囊胚率也稍高于电融合法,但无显著差异(P〉0.05);(3)上述3种供体细胞在冻融后支持重组胚发育力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山羊体细胞核移植中,上述3种细胞支持重组胚的发育力以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较好;细胞冷冻对其无显著影响;在构建重组胚方法上,乳腺细胞以电融合法为宜,颗粒细胞是胞质注射法优于电融合法,而成纤维细胞两种方法均可。  相似文献   

8.
兔核移植胚胎的克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改进了兔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及供体卵裂球的处理方法,并对核移植胚的体外克隆、继代克隆及克隆胚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龄对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具有显著的影响,卵龄为15~18h的去核率为100%(45/45),显著高于13~14h的46.6%(7/15),P<0.01。DNA合成抑制剂Aphidicolin处理16-细胞期卵裂球后,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54%(20/37)高于未处理组的45%(14/31),P<0.05。从2枚16-细胞供体胚分别获得来自一个供体胚的9枚和7枚核移植克隆囊胚,囊胚发育率为51.6(16/31)。然而第一次继代核移植胚的囊胚发育率仅为11.5%(6/52)。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至产仔,共获2窝8只仔兔。其中1只、2只、2只和3只仔兔分别来自4个供体胚。  相似文献   

9.
禽脑脊髓炎病毒感染鸡胚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日龄SPF鸡胚经卵黄囊分别接种禽脑脊髓炎病毒VanRoekel株、1143株和NH937株,10日后剖杀。鸡胚主要病变:眼观活动减弱,发育不良,体重减轻,皮下和脑部出血,脑积水和萎缩,脑重量明显减轻;光镜下见中枢神经组织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腺胃、十二指肠、肝、胰、肾淋巴细胞浸润,骨骼肌萎缩、肌间水肿,其中神经细胞中央染色质溶解具有证病意义;电镜下脑神经细胞胞核淡染,胞浆内近核处粗面内质网崩解,十二指肠上皮细胞、胰岛细胞胞浆内含有约25~30nm密集或散在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0.
影响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卵母细胞成熟发育能力的制约因素:(1)通过分析卵母细胞核成熟和胞质成熟的过程及成熟时各细胞器的状态,指出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卵母细胞的核成熟,并不代表胞质的成熟,推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恢复能够有效促使胞质成熟;(2)针对母牛卵巢的功能结构和形态变化,卵泡发育程度及母牛发情周期的不同阶段等有关内容的实验材料,分析了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几种关键因素对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为了获得较多具有发育潜力的卵母细胞,提出了采集母牛卵巢的适宜情期阶段;(3)根据卵母细胞发育的不同的阶段,提出改善培养体系能提高卵母细胞的发育力。  相似文献   

11.
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着大量的母源性信息,正常受精卵的发育启动和早期卵裂主要由这些母源性信息所控制。为了评估卵胞质含量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假显微注射兔原核胚为对照,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兔原核期胚胎去除或增加一定量的细胞质:试验一,增加5%和20%的细胞质;试验二,移入5%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胞质。胚胎经显微操作后进行R1/R2序贯培养。结果显示,(1)增量5%组胚胎的2细胞胚(72.00%)、8细胞胚(60.00%)、桑椹胚(58.00%)和囊胚(54.00%)的发育率均显著(P〈0.05)高于增量20%组胚胎(分别为47.62%、35.71%、33.33%和30.95%),但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囊胚细胞数在2个增量组和对照组3者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2)将5%小鼠MⅡ期卵胞质移入兔原核胚后,各阶段胚胎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与增量5%组、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早期胚胎经PCR检测,在2细胞胚(5/5)、8细胞胚(5/5)和桑椹胚(5/5)均全部检测到了供体小鼠mtDNA的D—loop区3’端片段,而在囊胚却仅有1枚(1/5)能够检测到。结果表明,增加少量细胞质不会对兔原核胚的体外发育造成显著影响,但胚胎发育率随着细胞质体积的增加有下降趋势,而异种卵胞质对兔原核胚的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在囊胚期虽仍能检测到异种卵胞质中mtDNA的存在,但异种mtDNA会随胚胎发育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2.
奶牛冷冻胚胎移植成活率较鲜胚移植明显低.为明确低温冷冻造成胚胎损伤的机理、为冷冻保存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奶牛胚胎常规冷冻和玻璃化冷冻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奶牛鲜胚细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位于内细胞团(ICM)外层,胞质电子致密度低而着色浅,并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内质网;另一种位于ICM中心区域,着色较深,溶酶体的数量多,其余细胞较较少.常规冷冻后,透明带和卵周隙明显变宽,细胞间接触变得松散.囊胚中含有退化的胞核和凋亡小体,内质网变大、变粗,脂滴明显增多.玻璃化冷冻后,ICM细胞的结构发生破坏,部分细胞发生崩解,细胞碎片大量分布于细胞间隙和卵周隙中,并可见大量的脂滴,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增多.冷冻过程对早期胚胎细胞器的损伤可能是移植后成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鹅胸腺APUD(样)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在鹅胸腺内发现一种APUD(样)细胞。这种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伸入相邻细胞之间;胞核圆形,电子密度低,核仁明显;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丰富的细胞器。其主要特征是含有大量的多分布于胞质一侧的膜包小分泌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110~550nm,有些颗粒在界膜与内含物之间可见低电子密度的晕轮。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可将颗粒分为3型:Ⅰ型颗粒为中等电子密度;Ⅱ型颗粒为均质状高电子密度;Ⅲ型颗粒在中等电子密度中含有一高电子密度的核芯。作者认为这种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并且很可能是分泌肽类激素的APUD细胞。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7,(6):1-8
为观察猪克隆胚早期发育过程中供体线粒体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究2细胞时期卵裂球间胞质排出对供体线粒体清除的特异性,以孤雌胚为对照,并使用预先标记线粒体的供核体细胞生产克隆胚。分别收集特定时期的胚胎进行共聚焦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电击活后0~4 h,供体线粒体逐渐从核周扩散到胞质中。与孤雌胚相比,4 h克隆胚中的线粒体具有更多异常的形态。在2细胞(28 h)以及4细胞(52 h)阶段,根据在各个卵裂球中存在的数量,我们分别观察到3种供体线粒体的分布形式。其中在2细胞阶段,以三种形式存在供体线粒体的胚胎的比例分别为51.22%(All)、26.83%(Half)以及21.95%(No)。而在克隆囊胚中,仍可观察到少量红色荧光。此外,在多数2细胞克隆胚(87.93%)卵裂球间有胞质排出,并且在部分胚胎排出的胞质中可以观察到供体线粒体的存在。5μg/mL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的添加没有明显改变携带供体线粒体的2细胞克隆胚的比例。同时2细胞孤雌胚中也存在相似的胞质排出现象,并且排出区域也可以观察到母源线粒体的存在。结果提示:供体线粒体在2细胞以及4细胞克隆胚中存在不均等分布、并于部分2细胞克隆胚两个卵裂球间随胞质排出的现象,而这种排出对于克隆胚中供体线粒体的清除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兔胚胎核移植操作条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家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以不同的融合电场强度对重组胚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脉冲参数为1.65kv/cm,脉宽为85μs,脉冲数为1时,融合率达到77.1%。显著高于其它场强的融合率。当场强增加至2.50kv/cm时,多数重组胚发生溶解。融合液中的离子成份对重组胚的激活有重要影响。以0.3M甘露醇为融合液时,电激三次的激活率(50%)显著高于一次(36%)和二次(22.2%P<0.05)。当加入100μnCa2+时,电激三次后的激活率达到71.4%,显著高于电激一次(48%,P<0.01)和二次(61.3%,P<0.05)。多次电激还可提高重组胚的发育率,当有Ca2+存在时,三次电激后的囊胚发育率为31.4%。此外,随着卵母细胞卵龄的增加,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下降,而融合胚的碎裂率则增高。当卵龄为HCG后21—24小时,碎裂率高达52%。对8-,16-,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体外发育能力的研究表明,8-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之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16-及32-细胞期卵裂的重组胚(36.4%比26%、27.5%,P<0.05)。将部分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移入受体后,产出了3只核移植  相似文献   

16.
在光镜和电镜水平下对太湖鹅松果体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鹅松果体主要由松查体细胞组成,其间夹有少数胶质细胞,松果体细胞偶尔排列为滤泡状,松果体细胞具有突起,胞核椭圆形,胞核椭圆形,圆形,线粒体常在胞附近集聚,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体发达,胞质中有散在的游离核蛋白体,脂滴和溶酶体,胞突中微管方向与胞突平行,胞体中方向不一,质细胞的胞核不规则,胞体和胞突中含有微丝。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两种常规体外培养系统研究了体外培养及不同培养条件对牛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各时期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发育的牛胚胎在发育的各个时期(从原核期到囊胚)胞质中均含有丰富的脂滴,胚胎中特别是在桑椹胚及囊胚阶段可见到一些异常细胞。两系统下发育的胚胎中脂滴形态不同,从桑椹胚阶段开始,胚胎线粒体的发育在M199 BOEC FCS培养系统中明显滞后于其在SOFaa BSA培养系统中的对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比较水牛2种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方法的效果以及激活前的时间间隔对全细胞胞质内注射法(Whole-Cell Intracytoplasmic Microinjection,WCICSI)核移植效果的影响.采用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供核,比较了透明带下注核法(Perivitelline Microinjection,PM)和WCICSI核移植效果.另外,试验了不同类型的供体细胞进行全细胞胞质内注射后与激活前的受体胞质的最适宜作用时间.结果,WCICSI构建核移植重构胚的成功率显著高于PM(87.1%vs 81.1%,P<0.05),虽然其重构胚的分裂率极显著低于PM(49.5%vs 71.8%,P<0.01),但囊胚率、核移植的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卵丘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在注射后3 h激活,重构胚的囊胚发育率最高;颗粒细胞注射后与激活前的最佳时间间隔可在1.5~3 h,但3 h是最佳的作用时间.结果表明,(1)WCICSI可用于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2)水牛胞质内注射供体细胞后3 h进行激活,核移植重构胚的发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取鸡雌性蛔虫子宫内成熟卵,用平皿滤纸培养法置30℃恒温箱中孵化7 d(168 h),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解虫卵各发育期的形态并照相;另将成熟卵分别通过药物(Ⅰ)、太阳光照(Ⅱ)、粪便堆沤(Ⅲ)处理,洗净后经30℃恒温箱中孵化7 d,显微镜下观察虫卵成活情况。结果表明:虫卵发育各期形态可分为单细胞卵、二个胚泡期卵、四个胚泡期卵、八个胚泡期卵、前桑椹期卵、桑椹期卵、蝌蚪期卵、虫样期卵、感染期卵9种;第Ⅰ组3份样灭活率分别为9.78%、21.72%和98.88%,虫卵随药物作用时间增长,灭活率增高;第Ⅱ组3份样灭活率分别为61.12%、96.47%和97.27%,虫卵随太阳光照时间增长,灭活率增高,光照1 h和2 h的灭活率差异不大;第Ⅲ组3份样灭活率均为100%。虫卵发育停止于八个胚泡虫卵期,后期均为"0"。灭活作用以第Ⅲ组最好,第Ⅱ组次之,第Ⅰ组较差。  相似文献   

20.
核黄素对受冷大鼠肾上腺组织及有关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Wistar大鼠仔鼠(1日龄)为样本,在低温(10±2)℃下饲养并补充核黄素至60日龄,之后在(2±2)℃下冷暴露72h后采血并摘取肾上腺,观察了某些血清激素水平和肾上腺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1)各试验组与在(20±2)℃下饲养的适温对照组比较,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分界明显;球状带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体积小,数量少,核淡染;束状带细胞呈网状排列,细胞呈多边形,核大淡染,胞质内含有多量的脂滴,反映细胞功能活跃;网状带细胞内脂滴少,脂褐素较多。肾上腺髓质细胞索排列不规则,细胞数量多,核大淡染,胞浆色深。(2)各试验组血清皮质醇、T3、T4水平较在(10±2)℃下饲养的低温对照组低,生长激素较低温对照组高,胰岛素水平较两对照组高。结果表明,补充核黄素对大鼠肾上腺组织结构及血清激素有明显影响,提示补充核黄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冷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