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红麻杆代料栽培香菇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麻杆粉代替木屑栽培香菇是完全可行的,但出菇后期营养不足、容易散袋,导致出菇期短,产量低.改善培养的营养成份,增强料袋的紧实度,提高保水性能,可使菌丝生长快,香菇产量高,花菇率高.培养料中木屑含量在20%左右时,香菇产量最高,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2.
麻杆粉代料栽培香菇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红麻杆代料栽培香菇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麻杆粉代替木屑栽培香菇是完全可行的,但出菇后期营养不足、容易散袋,导致出菇期短,产量低。改善培养的营养成份,增强料袋的紧实度,提高保水性能,可使菌丝生长快,香菇产量高,花菇率高。培养料中木屑含量在20%左右时,香菇产量最高,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3.
普洱地区白参菌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进白参菌母种的培养基配方、原种的培养基配方、栽培料配方筛选和栽培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麸皮综合培养基可作为白参菌的最佳母种培养基;在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香菇菌糠和咖啡壳以及菜园土来进行白参菌的栽培是可行的;在参试的三种出菇方式中,以脱袋菌筒直接覆土栽培出菇效果最好,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8%。  相似文献   

4.
秀珍菇是一种变温结实性的食用菌,出菇的适温在20℃-25℃。在炎热的夏季,安全出菇,且高产稳产,必须选择优良菌种,采用科学的原料配方,做好低温处理(温差刺激),催蕾护蕾。适时补水等菌袋培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香菇筒代料栽培遍及闽西北各地,成为当地一项脱贫致富的项目。然而这种栽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日益高涨,目前直接成本高达1.10元袋左右,而且生产工序十分繁琐,更主要的存在着污染率居高不下的状况,加上由于菌丝体培养阶段偏短,往往会出现第一潮菇畸形率偏高,影响到商品销售价格,降低菇农的经济效益。在森林资源丰富地方,人们仍旧采取一些段木栽培,但由于交通不便,大多采用山场就地砍伐,仿照日本打孔接种,不加选择就地假山,山出菇的方法。加上管理上极为粗放导致产量低微,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厚菇…  相似文献   

6.
草菇又称中国蘑菇、苞脚菇、兰花菇和贡菇。在世界食用菌中它的产量仅次于蘑菇、香菇,居第三位。草菇原产热带和亚热带,主要栽培地区是中国、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国家,非洲也有少量栽培,我国的闽、粤、两湖、台湾等省大量栽培。历来以稻草为培养料,每百斤料产鲜菇10斤左右,近年华北主要棉产区利用棉籽壳栽培草菇,单产高于稻草一倍以上,效果很好。我省除产棉区外,花生也是我省的优势,不论种植面积或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能否利用花生壳栽培草菇,尚未见到研究报导,今年我们进行了这个项目的试  相似文献   

7.
秀珍菇是一种变温结实性的食用菌,出菇的适温在20℃~25℃.在炎热的夏季,安全出菇,且高产稳产,必须选择优良菌种,采用科学的原料配方,做好低温处理(温差刺激),催蕾护蕾,适时补水等菌袋培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选用玉米芯、稻草做培养基,加附料、装袋接菌种、发菌期管理、投放菌袋等技术试验,研究稻田套养平菇技术。结果表明,每667m^2稻田投放5000个菌袋,可产平菇1625kg,产值达4875元,获利1675元(人工费在内),取得稻菇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杏鲍菇周年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是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实践研究,从冷库的设计及相关设备、菌种制备、菌袋制作、养菌、出菇管理技术以及冷库栽培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利用冷库的特殊环境栽培杏鲍菇的技术,为利用冷库周年化生产杏鲍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菇、耳两季”周年栽培技术罗义航(大田县经作局366100)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二高一优农业已成为农村脱贫奔小康共同探索的问题.几年我县广大农村利用本县丰富自然资源和适宜气候条件发展以袋栽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料配方添加锌、硒微量元素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9个栽培料配方处理,并添加锌、硒微量元素,测定各处理大球盖菇菌丝长势、出菇时间、产量、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富硒香菇菌渣30%+玉米芯70%配方,熟料栽培产量35574.32 kg/hm2,产量排名第1位,生物转化率56.9%;富硒...  相似文献   

12.
秀珍菇属中温偏低型菌类,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6-22℃。栽培的形式和培养料的处理方法很多,但以熟料袋栽成功率最高,是大棚规模化生产的首选方式。在秀珍菇子实体原基分化与形成菇蕾阶段,进行温差刺激,可促使出菇早、子实体发生整齐、管理方便,生物转化率高且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茶薪菇栽培因菌株选择、菌袋制作、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导致低产的原因,提出了选择优质菌株、科学配方和栽培管理对策是增产高效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凤尾菇从播种到生产结束,大约需50~60 d,其中产菇期约30~40 d,可产菇5潮以上,每公斤稻草可产鲜菇0.8~1.2 kg。文章介绍了利用稻草在室内栽培凤尾菇的技术要点,即栽培季节、场地的选择和消毒、原料选择和处理、铺料播种、发菌管理、发菇管理和采收等技术。  相似文献   

15.
红掌细菌性叶枯病的症状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描述了近年来海南省琼山、儋州等市红掌栽培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叶枯病的症状,测定了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以及血清学反应,将病原菌鉴定为菇假单胞菌红掌致病变种(Pseudomonas agarici Young pv.anthurii)。  相似文献   

16.
机械剥制苎麻副产物栽培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平菇培养基配方,从苎麻副产物中分离到苎麻骨(处理A),苎麻骨、苎麻壳混合物(处理B),苎麻骨、苎麻壳、苎麻叶混合物(处理C),并用它们分别取代配方中的棉子壳,以传统配方为对照,做平菇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剥制苎麻的副产物栽培平菇,发菌期间菌丝生长迅速,配有40%麻骨的A处理及其40%麻骨、麻壳混合物的B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都达到0.60mm/d,而对照只有0.55mm/d,差异极显著;其中处理A菌丝满袋日期也比对照提早0.7d。在出菇期间做好管理,40%的苎麻骨、苎麻壳混合物栽培平菇能得到第一潮菇182.3g的产量,并且用苎麻副产物栽培得到的平菇,质量性状较好,一般菇体较大,蛋白质和糖含量都较传统用棉籽壳做配方的高,其中糖含量指标3个处理在整体上都要比对照高出16%左右,并且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除了C处理略低于对照外,其余两个处理都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不同物理状态培养基条件下pH对香菇、滑菇、金针菇漆酶活性的影响,为香菇、滑菇、金针菇的栽培提供重要参考。固化培养基以及液体培养基以NaOH作为碱化剂,固体培养基以壳灰作为碱化剂,考察不同pH对3种食用菌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碱化培养可提高3种不同食用菌的漆酶活力,并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有关。香菇在固化、液体、固体培养基中,pH分别为6.5、6.5以及6.0时漆酶活性最高,比对照提高5.3%~14.0%;金针菇适宜的pH分别为7.0、6.0和6.5,与对照相比提高35.9%~343.0%;滑菇适宜的pH均为6.0,与对照相比提高3.1%~94.9%。  相似文献   

18.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 4 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 20 株菌株,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在贵州市场收集的紫花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形态特征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一致,另一类形态特征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 )一致。基于 ITS 和 GPD 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 15 株菌株与鲜艳乳菇(L. vividus)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以较高的自举支持率与鲜艳乳菇(L. vividus)聚为一支,将 15 株菌株鉴定为鲜艳乳菇(L. vividus);5 株菌株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 100%,将 5 株菌株鉴定为红汁乳菇(L. hatsudake)。笔者在贵州市场上收集到的紫花菌中没有鉴定出松乳菇(L. deliciosus),可能与近年松乳菇采集过度或因环境改变导致其发生量减少有关,也有可能是松乳菇与鲜艳乳菇、红汁乳菇形态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导致错误鉴定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培育适应中、高海拔,出菇季节广、产量高的香菇新菌株。[方法]采集贵州野生马桑香菇部分分布区域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依据《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经系统选育,获得味道鲜美、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马桑香菇优良品种。[结果]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适宜温度15~22℃。菌丝萌发,形成原基能力强。除7—8月外,其余时间均可生长。平均产量90000 kg/hm2,生物学转化率80%。采用马桑木屑+麸皮+过磷酸钙+蔗糖配方栽培。[结论]驯化后的马桑香菇在不同海拔地区试验产量稳定,没有出现突变现象和性状分化情况,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质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石斛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比例腐熟及新鲜秀珍菇菌渣替代市售基质(松树皮)作为栽培基质对霍山石斛生长的影响,分析菌渣理化性质与霍山石斛生长的内在关系,探究菌渣废弃物替代树皮进行栽培的可行性。将腐熟菌渣按体积替代0、25%、50%、75%的松树皮,新鲜菌渣按体积比替代0、25%、50%、75%、100%配制基质栽培石斛,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及石斛的各项生长指标,通过冗余分析确定基质理化性质与石斛生长的相关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腐熟菌渣及新鲜菌渣均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利于石斛生长;(2)菌渣腐熟后pH及电导率升高,严重影响石斛的成活率,而新鲜菌渣的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是影响存活率及根长根数的主要因子;(3)将50%腐熟菌渣,25%新鲜菌渣替代树皮栽培石斛,其叶片数、株高、根系发育、成活率等生长指标不受影响,当菌渣添加量超过50%时,基质的较高的pH、电导率、持水孔隙度、总孔隙度,均不利于石斛的生长。因此,菌渣可以部分替代树皮栽培石斛,但添加量不宜超过50%,为充分利用菌渣作为石斛栽培基质要全面考虑pH和电导率等理化性质从而调整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