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常见污染元素土壤背景值间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土壤污染元素含量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土壤与不同母质土壤表层(0~20 cm)中13种常见污染元素背景值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和不同母质土壤常见污染元素间的相关关系不全相同.但共同之处是土壤中铯与砷、钴与镍、钴与铜、钴与铬、砷与铬、砷与镍,铬与镍、铬与铜、铜与镍、铜与锌、汞与锌、汞与铅、铅与锌呈极显著正相关;铀与铯、铀与铅、铀与锌、铀与砷、钴与砷、钴与锌、砷与镉、镉与锌、镉与铜、镉与汞、锰与锌、镍与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规划中应考虑这些污染元素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山东省17地市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农田土壤,系统采集150余份土壤样品,测定其砷、汞、铅、镉、铬、铜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判断土壤污染状况,并对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监测点的6种重金属元素中镉、汞、铜的算术平均值均超过了山东省土壤背景值,表明这3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存在明显的富集。2镉和铅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交通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的施用;铬为自然源因子,受到成土母质的控制;砷和汞来源于煤炭燃烧和钢铁冶炼,铜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3监测区总体上处于低等与中等生态风险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12年扬州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2002年以来的变化趋势。[方法]采集扬州市耕地土壤样品,分别测定总镉、总砷、总铬、总汞、总铅含量,加权统计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并与2002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2年扬州市不同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总镉、总砷、总铬、总汞、总铅,不同重金属元素污染超标面积比例从高到低为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全部合格。与2002年相比,土壤中总镉、总铅含量均显著上升,总汞、总铬含量上升未达显著水平,总砷含量则显著下降;总镉、总汞、总砷、总铅超标面积比例均上升。[结论]重金属污染特别是总镉、总汞污染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土壤总镉、总汞、总铅含量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说明总镉、总汞、总铅有明显的点源污染特点。  相似文献   

4.
滇中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滇中农用地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及理化性状的分析检测,进行土壤类型、海拔分布、理化性状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来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限值,不同土壤类型中红壤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重金属元素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较小,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受海拔的影响较大.土壤重金属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质地粘重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pH与重金属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锰与重金属铅、铬、镉、汞、砷都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重金属元素大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永春县主要农产品(芦柑、茶叶、蔬菜、水稻)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检测分析4种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借助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永春县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pH在4.34~6.37,柑园、茶园、菜地、稻田土壤pH均值分别为4.77、4.80、5.14、5.15。土壤中镉、铅、汞、砷、镍、铬、锌、铜元素含量分别为0.06~0.22、46.17~76.19、0.09~0.17、2.34~4.51、24.52~28.58、12.45~30.20、91.05~120.28、27.10~74.10mg·kg-1。镉元素含量在菜地土壤呈现最高值,铅、砷、铬、铜、锌元素含量在柑园土壤呈现最高值,而汞、镍元素含量在稻田土壤呈现最高值。除柑园土壤铅元素含量超标外,其他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出国标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筛选值。镉、铅、汞、镍、铜和锌元素含量均超过福建省元素背景值,超标倍数大小排序为镉>镍>铜>铅>汞>锌,其中镉元素...  相似文献   

6.
运城盐湖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运城盐湖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汞、砷、铬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Ⅰ级标准,没有汞、砷、铬污染。部分农田土壤中铅只符合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已有轻度铅污染的趋势。大部分土属中镉只符合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镉有大面积轻度污染的趋势。以后应加强对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的预防与监管。  相似文献   

7.
本文调查了凤凰县农村土壤中镉、铅、铬、汞、砷5种重金属的含量状况,重金属限值参照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Ⅱ级标准,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指标参照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除了铅和铬之外,镉、汞、砷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情况,单因子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全县土壤无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陕西省眉县与周至县猕猴桃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对其污染风险进行评价。【方法】于2012-10,在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眉县和周至县10个猕猴桃果园采集40个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铬、铜、砷、镉、汞与铅含量,并计算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结果】眉县土壤中铬、铜、砷、镉、汞与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7.68±8.84),(42.39±6.19),(29.12±1.56),(0.18±0.02),(0.054±0.017)与(7.03±2.46)mg/kg;周至县土壤中铬、铜、砷、镉、汞与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7.86±5.86),(50.02±6.57),(21.48±3.57),(0.22±0.10),(0.049±0.006)与(3.87±2.55)mg/kg。眉县5个猕猴桃园土壤样品中砷含量超标,周至县1个猕猴桃果园土样中砷含量超标。眉县猕猴桃果园土壤中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排序为砷>铬>镉>铜>汞>铅;周至县猕猴桃果园土壤中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排序为砷>镉>铬>铜>汞>铅。眉县和周至县猕猴桃果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6和0.65。【结论】眉县猕猴桃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属尚清洁等级,污染等级为警戒级;周至县猕猴桃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属清洁等级,污染等级为安全,土壤环境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土壤类型、海拔分布、理化性状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分析检测滇中农用地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对土壤类型、海拔分布、理化性状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滇中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限值,不同土壤类型中红壤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重金属元素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较小,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受海拔的影响较大。土壤重金属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质地粘重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pH与重金属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锰与重金属铅、铬、镉、汞、砷都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重金属元素大都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为云南滇中地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温州市主要水果基地重金属含量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温州市几个主要水果基地土壤重金属(汞、砷、铅、镉、铬)含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除总汞含量部分基地超标外(超标率23%),其它几种元素均符合国家对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土壤质量的指标要求(合格率100%),基地土壤质量达标率为77%。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等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特点,在浙江省选择玄武岩、花岗岩、泥页岩、石灰岩和碳质页岩这5类岩石发育的原位土壤剖面,按发生层采集分层土壤样品和基岩样品,分析主要元素全量组成,并以稳定元素Zr为参照,采用质量平衡法分析了成壤过程中土壤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淋失和积累明显不同于其他母岩,由石灰岩转变为土壤过程中重金属呈现明显的富集,同时成壤过程中发生了大量重金属等元素的淋失。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重金属富集不明显,其重金属含量与母岩接近或低于母岩;但碳质页岩因母岩中重金属本底较高,其形成的土壤含较高的重金属。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土壤风化程度高于泥页岩和碳质页岩发育土壤,前者在成壤过程中Si、Ca、K、Cr、Cu、Zn、Hg、Ni、Co的淋失高于后者。成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平均淋失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Hg>As>Cu>Zn>Cd>Ni>Co>Pb>Cr,Cr和Pb的稳定性最高。多数情况下,元素的淋失比例由表土向母质层降低。石灰岩成壤过程中镉的富集和高淋失特点可能是石灰岩分布区土壤镉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土壤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11种母质发育有代表性的水稻土、旱土、自然土壤,61个剖面,412个土样的可溶态稀土元素分析测定,统计结果表明:江西土壤稀土元素的强度因素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值为19.0mg/kg,有42.80%的样点处于丰富级;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含量最高的地区是赣南由花岗岩、泥质岩、第四纪红粘土、酸性紫色土、炭质岩类风化物等母质发育的土壤,较低的为赣西北由石英岩,第三纪红砂岩、石灰岩、下蜀系黄土等母质发育的土壤;在土壤剖面分布中,旱地表层低于底层,水稻土表层有生物富集作用高于底层;影响土壤中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成土母质,气候条件(温度,降水量),土壤pH,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供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土壤的粘土矿物,含钾矿物,钾素含量状况和供钾特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供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紫泥田、紫潮泥田供钾性能好,早稻施钾效果不明显,晚稻施钾能有一定效果。黄泥田的供钾性能次之,早稻、晚稻施钾效果显著。红黄泥田、灰泥田、麻沙泥田和河沙泥田等,供钾性能差,早稻、晚稻施钾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供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土壤的粘土矿物、含钾矿物、钾素含量状况和供钾特性进行分析,阐明了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的供钾能力。土壤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44%-2.75%、160.4-479.5mg/kg和61.9-114.2mg/kg、钾素含量与母质、粘土矿物组成和含钾矿物的含量有关。研究表明,以高岭石为主的土壤,其缓冲容量较低,钾释放速率小,在耗竭试验中,经4-5次收获后,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和吸钾量明显下降,田间施钾效果极为显著。以伊利石为主的土壤,其缓冲容量大,耗竭过程中玉米可得到持续高产和吸取较多的钾,田间施钾效果不明显。在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上,除紫色页岩和湖积物发育的旱土供钾能力较高外,其它母质发育的旱土都表现出缺钾。  相似文献   

15.
不同母岩发育山核桃林地土壤性质及叶片营养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母岩发育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土壤性质及叶片营养的差异,于2008年7月采集和分析了板岩、花岗岩、千枚岩和砂页岩等4种母岩发育的土壤和山核桃植株叶片。结果表明,花岗岩发育的土壤酸碱度最低(pH 4.72),有机质(43.11 g·kg-1)和有效硫(38.73 mg·kg-1)质量分数最高,交换性钙(5.22 mg·kg-1)和有效锌(1.65 mg·kg-1)质量分数最低;而有效磷(7.29 mg·kg-1),有效铁(31.24 mg·kg-1)和有效锰(67.49 mg·kg-1)质量分数则以千枚岩发育的土壤为最高;山核桃叶片中各营养元素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表现为氮>钙>钾>镁>磷>锰>铁>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的山核桃叶片氮、钙、镁、锌质量分数最高,磷、铁质量分数最低;不同母岩发育山核桃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与多个大中微量元素有效养分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叶片氮、钾、钙、镁、铁与土壤多种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5参2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成因型母质发育土壤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 1 7种母质发育土壤的稀土元素 (REE)的地球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1 )基性岩浆岩母质发育土壤的稀土总丰度最高 ,红砂岩者最低 ;(2 )岩浆岩和喷出岩者的 REE科勃尔分布模式仍表现出母岩特征 ,沉积型者则相对平稳 ,但海相沉积型者变异显著 ;(3 )各类母质发育者∑ Ce/∑Y特征值达 3 .5 -4.7,∑ Ce与∑ Y分馏特征明显 ;(4 )砂页岩等 4种母质者δCe正异常 ,火山喷出岩等 3种母质者 δCe相对稳定 ,酸性岩浆岩等 1 0种母质者 δCe负异常 ;紫砂岩母质者 δEu正异常 ,页岩等 3种母质者δEu相对稳定 ,基性岩浆岩等 1 3种母质者 δEu负异常 ;(5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 REE与 Ce、Sm、Dy、Lu,∑ Ce与 Pr、Sm,∑ Y与 Dy、Lu相关显著 ;(6)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 REE、∑ Ce与土壤 Fe2 O3相关极显著 ,∑ Y与土壤 p H值、粉砂粒、物理性粘粒相关显著 ;(7)通过 REE动态聚类分析 ,不同母质土壤可划分为基于岩性背景的三大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紫色土对铜、锌的吸附特点。[方法]采用振荡平衡的方法研究了铜、锌在酸性、中性和石灰性3种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并同时比较了不同环境条件对2种离子在3种紫色土中的吸附影响。[结果]研究得出,一定pH值条件下,在同种土壤上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是Cu2+>Zn2+;3种紫色土在一定pH值条件下对同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强度依次是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与其表面电荷密度的大小相一致;Cu2+在3种紫色土表面以电性吸附和专性吸附的方式共存,其专性吸附的比例分别约为石灰性紫色土40%、中性紫色土25%、酸性紫色土20%;而Zn2+在土壤表面上绝大多数发生电性吸附。[结论]这2种重金属在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对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紫色泥岩土壤<2 mm岩屑及其对抗剪强度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抗剪强度是反映土壤抗滑、抗侵蚀及抗倾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而紫色土中大量岩石碎屑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抗剪强度。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 mm的岩石碎屑上,而<2 mm的岩石碎屑却被忽视。因此,研究<2 mm岩屑及其对抗剪强度的作用机制对紫色土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方法】以紫色泥岩发育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采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测定土样在不同含水率和垂向压力下的抗剪强度,通过对比分析研究<2 mm的岩石碎屑及其对抗剪强度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坡顶至坡谷,坡顶至坡脚旱地土壤与母岩的颗粒组成呈极显著性相关,而坡脚与坡谷水田土壤与母岩的颗粒组成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即紫色泥岩发育的旱地土壤的颗粒组成与其母岩的颗粒组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土壤中<0.25 mm颗粒累积含量在99.84%-99.91%,其中,以>0.25 mm岩石碎屑存在的土壤颗粒的比例为0.96%-57.82%,以>0.25 mm团聚体存在的土壤颗粒的比例为6.33%-19.66%,随着位置高程的降低,土壤中岩石碎屑含量减少,且旱地土壤中岩石碎屑的含量显著高于水田土壤;而团聚体及黏粒含量则逐渐增加。在土壤含水率从7%增加到25%的过程中,土壤水分对旱地土壤黏聚力的影响要小于水田土壤;内摩擦角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而线性减小,且随着位置高程的降低,土壤水分对内摩擦角的影响逐渐增大;在相同垂直压力下,土壤水分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同样也随着位置高程的降低、岩石碎屑含量的减少而增大。【结论】在紫色泥岩发育的土壤中存在大量<2 mm的岩石碎屑。这些<2 mm岩石碎屑的存在改变了对传统土壤团聚体的认识,使得土壤团聚体可进一步细分为先天团聚体(<2 mm岩石碎屑)以及后天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同时,土壤中这些<2 mm岩石碎屑能够降低土壤水分对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影响,从而降低土壤水分对土壤的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邵阳县土地整理后烟田土壤的有效微量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邵阳县金称市镇和塘田市镇2个土地整理项目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植烟土壤样品,分析了项目区土壤有效微量养分含量、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有效微量养分含量和土地整理对土壤有效微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项目区土壤有效铁、锰含量丰富,有效锌、硼含量缺乏;塘田市镇项目区有效铁、铜、锌、钼含量较金称市镇项目区丰富;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土壤有效锌、硼、钼含量最高,有效铜含量最低,河流沉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效铁、锰含量最高,有效硼、钼含量最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有效铁、锰、锌含量最低,有效铜含量最高;土地整理使耕作层土壤有效铁、铜、硼的变异性增大,有效铁、铜、锌含量下降,有效锰、硼、钼含量提高。因此,项目区应规范土地整理施工,加强锌、硼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市平原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种植模式及不同母质类型等因素,基于经典统计学、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插值法,从点与区域两个方面对不同土壤深度(0~25、25~50 cm)重金属Cr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及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看,不同土壤深度重金属Cr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区域比较以海淀和丰台平均含量为最高;空间分布上,不同土壤深度(0~25、25~50 cm) Cr含量水平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其分布以城区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从单因子评价看,处于警戒线以内的区域面积仅占研究区总体的19.16%(0~25 cm)和14.81%(25~50 cm),存在明显富集现象。不同功能区重金属Cr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中排序均为都市生活区 > 农业保障区 > 水源保护区,且对不同土壤深度Cr含量存在显著性影响;种植模式及母质类型对不同土壤深度Cr含量无显著影响,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成果可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一步治理和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