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麦31号是从辽宁材料T01中发现变异株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春性,早熟,对秆锈21C3、34、34C2、34C3表现免疫,对叶锈1、2、3号及洛10类种群表现高抗。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188.95kg/hm^2,比内麦17号平均增产10.42%,增幅3.4%-44.9%。适宜水浇地间套立体化种植。目前已在内蒙古东部、南部、辽西、东北等早熟区大面积示范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4号是以兰天19号为母本、多亲杂交后代0770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高101.0 cm,穗长6.8 cm,千粒重48.75 g,容重782.0 g/L。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5 893.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增产3.4%。2017—201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6 124.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4.0%。经接种鉴定,中梁34号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中4-1、贵22-14、条中34号、条中33号、条中32号、贵农其他及混合菌等供试小种均表现免疫。适宜天水市及周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抗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4号是以兰天23号为母本,周9203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在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6085.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7.3%.经分小种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菌系均表现免疫,总体抗锈性表现优异.适宜于陇南和天水川水地、浅山区和地膜种植.  相似文献   

4.
1983年从23个省和自治区的122个县、区,搜集标样882份,经繁殖成活504个菌系。总成活率为57.14%。以21C3为优势,其次为34号小种群,仅占总成活菌系的6.4%。各小种出现频率分别是21C3占93.2%,34C2占3.2%,34C1占2.4%,34C4占0.6%,而17、34C3和116各占0.2%。近十余年来21C3小种,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其原因之一,可能小种间存在着适应性强弱的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查明。小麦抗秆锈Sr单基因品系,经测定结果表明:Sr11、Sr15、Sr21、Sr22、Sr24、Sr26、Sr27、SrTmp和SrTt2九个单基因品系,对我  相似文献   

5.
克春13089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小麦育种团队选育出的中强筋型春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春性晚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89 d左右,株高97.1 cm;小穗数12~19个,千粒重32.8 g左右;对小麦秆锈病的生理小种21C3CTR、21C3CFH、34C2MKK、34MKG 等均表现为免疫;品质达到中强筋标准;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 496.9 kg,较对照品种克旱16号增产3.6 %;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 143.7 kg,较对照品种克旱16号平均增产8.1%。  相似文献   

6.
抗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7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7号以RAH122/94与天882杂交的F1为母本、绵89-41与89-181的F_1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天9931。在2014—2015年度陇南片山区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7 102.6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9.2%。经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条中34号、贵农22-14、贵农其它及混合菌表现免疫。主要适宜于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浅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9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抗锈育种中心以自育高代品系912-1-2-2为母本,农家品种三属麦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连续定向选择而成。在2013—2015年度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6 681.7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8.10%。该品种株高84 cm左右,穗长平均8.10 cm,千粒重40.80 g,容重736.00 g/L。籽粒粗蛋白含量135.7 g/kg,湿面筋含量239.0 g/kg,沉降值38.00 mL,赖氨酸含量4.0 g/kg,粗灰分17.7 g/kg。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2号、条中34号、贵农其它及混合菌表现中抗,对贵22-14、条中33号表现免疫。主要适应于天水市、陇南地区河谷川道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8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抗锈育种中心以天817为母本,天选4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连续的定向选择而成。在2013—2015年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6 619.5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7.20%。该品种株高100.00 cm,穗长平均8.50 cm,千粒重44.00 g,容重790.00 g/L。籽粒粗蛋白含量12.87%,湿面筋含量22.70%,沉降值45.00 mL,赖氨酸含量0.36%,粗灰分1.7%。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供试菌系及混合菌表现中抗至高抗,总体表现抗病。适宜在天水市、陇南市河谷川道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6号以S98514-1-2为母本、贵35选19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连续9 a的定向选择而成。在2015 — 2017年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6 628.8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3.25%。该品种株高78.20 cm,平均穗长7.90 cm,千粒重44.55 g,容重811.00 g/L,粗蛋白(干基)132.6 g/kg,降落数值233 s,湿面筋286.0 g/kg(以14%水分计),粉质质量指数101 mm,评价值57,硬度69.80,小麦粉灰分4.7 g/kg 。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4号表现中抗,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中4-1、 G22-14、G22其他和混合菌表现免疫。转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主要适宜在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川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23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测23份微核心种质材料的抗叶锈性和可能携带的抗叶锈基因。【方法】选取12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23份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以及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经报道的能够用于抗病基因分子鉴定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进一步抗叶锈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这些品种中除中国春表现感病外,其余22份种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火球、老齐麦、凤麦11、山红麦、红和尚头、府麦、尕老汉和郑引4号含Lr34和未知抗性基因,中国春含Lr34,碱麦和小佛手含Lr1和Lr34,同家坝小麦和红花麦含Lr34和Lr32,克丰3号含有Lr10、Lr34、Lr16和Lr32,Atlas66含有Lr1、Lr2c和Lr32,烟农15含Lr1,可能含有Lr17,白条鱼含Lr26、Lr16、Lr42和LrZH84,木宗卓嘎含Lr26,可能含Lr14a,金黄麦含Lr1、Lr34和Lr32,云麦34含Lr26、Lr37和LrZH84,可能含有Lr15,百农3217含Lr1和Lr16,白朗灰麦和山麦可能含有未知抗叶锈基因。【结论】这些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是抗叶锈育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1.
节水专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节水专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4号是以墨西哥引进材料CORYDOL(自编号墨引78)为母本、永1023为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在2012—2013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品种区试中,2 a 12个(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513.9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平均增产7.03%。在2014年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8 006.4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5.76%,居参试品种(系)第4位。穗型纺锤,红粒角质,株高78~98 cm,生育期104 d。平均穗粒数35.9个,千粒重48.5 g。籽粒含粗蛋白106.9 g/kg、湿面筋22.6%,稳定时间4 min。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度抗性,成株期对供试菌贵22-9、贵22-14和混合菌表现中抗至中感,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水4、水5表现免疫。与对照品种宁春4号相比,陇春34号平均节水40%~50%(1 800 m3/hm2以上),WUE提高0.3 kg/m3以上。适宜甘肃河西灌区及国内西北干旱灌区(主动节水、限额灌溉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新品种平凉43号是以“长武131”做母本、“82(51)-9-5-3-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0-2003年甘肃省平凉市川水地区试中,折合平均产量5 540.8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原936增产7.29%。苗期轻感条锈混合菌,成株期对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2号、水3表现免疫至中抗;籽粒含粗蛋白15.76%、赖氨酸0.47%、湿面筋29.3%,沉降值55 mL;千粒重平均36.0 g、容重781.0 g/L;抗冻耐旱性好,成熟落黄正常。适宜在陇东旱肥地、川水(台)地露地或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13.
51个外源DNA导入小麦新品系的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1份春小麦品系材料进行了抗锈性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及混合菌鉴定。结果表明,对目前流行的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34份,占鉴定材料的66.67%,其中表现免疫近免疫39.22%。分小种鉴定的结果为:对条中32号免疫的材料有40份,占78.43%;对条中33号免疫的材料有38份,占74.5%。  相似文献   

14.
1974年在全国20个省110个市县范围内,从238个品种上,共鉴定635个秆锈菌标样。经鉴定结果,分离出17、21、21C_1,21C_2、21C_3、34、34C_1、34C_2等8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17号为0.6%,21号为2.4%,21C_1号为1.1%,21C_2号为15.4%,21C_3号为76.4%,34号为0.9%,34C_1号为2.7%,34C_2号为0.5%。21C_3号为当前的优势小种,其次为21C_2号,这一结果与1973年的消长趋势相似。通过增加徐州8号、卡捷姆和辽春5号等三个辅助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初步认为在21、21C_1、21C_2、21C_3、34、34C_1等小种内,似存在着复杂的菌系。1974年9月3日在陕西太白高山温室附近,在自生麦上分离到34C_1,同年10月20日在内蒙老平地泉的自生麦苗上,分离到21C_3小种。自生麦苗秆锈菌的存在,可能与秆锈菌从晚熟小麦收获后过渡到秋播麦苗有关,但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实。从1974年各处采来的标样品种的标样分析结果来看,广大秋播地区的生产品种,多数对现在流行的秆锈小种区系是感染的。近几年来,虽然没有发生秆锈病的流行,但潜在的威胁是存在的。我们提醒在小麦品种改良方面要多加注意,免得在生产上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新品系陇育0024是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以西峰27号作母本,89-235-11-2-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0-2012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5019.4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6.31%;2012-2013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421.95 kg/hm2,比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6.00%,居参试3个品种(系)的第1位。抗寒性1~2级,抗旱性1~2级,抗青干1级,落黄1级;总体抗锈性表现较好,病情指数在20%以下,具有慢条锈特性。籽粒含粗蛋白质15.25%(干基)、湿面筋32.4%(14%湿基),沉降值29.2 mL、吸水率62.8%,面团形成时间2.7 min,稳定时间1.7 min。适宜在甘肃庆阳、平凉及宁夏固原等地区山塬旱地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小麦慢条锈性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条锈性对于保持抗病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2003~2004年选用10个具有代表性的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在清水县进行慢条锈性研究。结果表明:里勃留拉、斯汤佩利和武都白茧为高度慢锈性品种;清农3号和咸农4号为中度慢锈性品种;兰天1号和清农1号为低度慢锈性品种;天选15和幅63为快锈性品种。慢锈性品种的抗病特点为潜育期长,反应型表现感病,普遍率低于50%或严重度低于25%,病情指数小于15%或终期病情指数小于60%,千粒重损失率低于9%或相对千粒重损失率低于40%。  相似文献   

17.
凤稻 15号 (96 - 12 5 )是以 0 4 - 2 86 5为母本 ,著名的高产品种滇榆 1号为父本杂交育成。两年品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 9838 2kg ,较对照种鹤 16增产 2 1 88% ;两年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试平均每公顷产 94 10 85kg ,较鹤 16增产 19 4 6 % ;两年云南省中北部水稻良种区试平均每公顷产 82 5 7 35kg ,较对照种云粳 9号增产 2 5 34% ;生产示范 2 0 73 3hm2 ,加权平均每公顷产830 0 7kg ,较原当家种增产 8 38%。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早熟、耐寒性强、中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高产、稳产、优质。适宜于在高海拔冷凉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玉米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5个玉米品种进行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富农1号平均单产10 467.0 kg/hm 2,长城706平均单产10 000.5 kg/hm 2,吉单261平均单产9 523.5 kg/hm 2,分别较承单20号(C K)增产33%、27%、21%,且这3个品种田间表现出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建议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抗条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0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抗锈育种中心以周麦11为母本、9362-10-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连续6 a定向选育而成。在2014—2016年度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6 531.0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2.30%。该品种株高81 cm左右,穗长平均9.20 cm,千粒重42.75 g,容重822.00 g/L。籽粒蛋白质含量112.0 g/kg(干基),湿面筋含量22.80%,沉降值40.00 mL。经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3号、G22-14、条中32号、条中34号(G22-9)、贵农其他菌系和混合菌表现中抗。主要适应于天水市及陇南市川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云南省小麦主要育成品种抗条锈性及重要抗条锈基因的分布状况,为抗病育种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于2019—2022年连续3年分别在云南省小麦条锈病常年重发区昆明市嵩明县和曲靖市师宗县2个试验点对73个云南小麦育成品种及拟检测的抗条锈近等基因系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利用分子标记检测Yr5、Yr9、Yr10、Yr15、Yr17、Yr18和Yr26等重要抗条锈基因在供试品种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在73个供试品种中,凤麦34田间表现高抗,占供试品种的1.4%;墨巴66、云麦34、凤麦39、云麦56、云麦68、云麦110、云麦112、滇麦7号、云麦80和云麦83等10个品种表现慢锈,占供试品种的13.7%;其余62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的84.9%。73个供试品种中均未检测到Yr5和Yr15基因,其中,42个品种(占57.5%)检测到Yr9基因,17个品种(占23.3%)检测到Yr17基因,11个品种(占15.1%)检测到Yr18基因,7个品种(占9.6%)检测到Yr26基因,5个品种(占6.8%)检测到Yr10基因。【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整体抗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