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以2,4-二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过氯甲基甲醚保护、克莱森-施密特缩合和脱保护3步反应,合成了化合物1-(2,4-二羟基苯)-3-(萘-2-基)丙-2-烯-1-酮(3)。采用IR、^1H—NM R、^13C-NMR、MS等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比色法对化合物1-(2,4-二羟基苯)-3-(萘-2-基)丙-2-烯-1-酮(3)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1B,PTP1B)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3质量浓度为20μg/mL时,化合物3的PTP1B酶抑制率分别为93.45%,表明化合物3具有较好的PTP1B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或结构新颖的羟基甾体肟衍生物,利用总状毛霉对合成的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肟进行转化研究。转化产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后鉴定为7α,17α-二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3)和11α,17α-二羟基-20-肟-孕甾-4-烯-3-酮(4)。目前微生物转化甾体研究领域对于甾体肟的转化研究少见报道,研究结果为甾体肟衍生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应用方差分析,对四川省凉山州不同香型风格烤烟常规化学成分、中微量元素、致香成分及感官评吸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凉山州不同香型风格烤烟还原糖、总糖、总氮、两糖差、糖氮比、糖碱比、总植物碱、硼、茄酮、2,4-庚二烯醛、青叶醛、降茄二酮、3-羟基-2-丁酮、5-甲基糠醛、苯酚、苯甲醇、苯乙醇、吡咯、巨豆三烯酮-2、新植二烯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凉山州清香型烤烟具有还原糖、总糖、茄酮、2,4-庚二烯醛、青叶醛、降茄二酮、3-羟基-2-丁酮含量高的特点,中间香型烤烟具有总氮、总植物碱、硼、5-甲基糠醛、苯酚、苯甲醇、苯乙醇、吡咯、巨豆三烯酮-2、新植二烯含量高的特点;除香气量外,清香型烤烟各项评吸指标得分均极显著高于中间香型烤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江西烤烟香味物质与评吸结果的相关性,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评吸结果的主要香味物质以及最适宜含量.结果表明,2,4-庚二烯醛、苯甲醇、茄酮、大马酮、紫罗兰酮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均与评吸得分显著相关.分别将上述6种香味物质与评吸总分建立二次回归方程,求出当评吸总分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该6种香味物质的含量依次是:0.9858、0.5970、12.9940、39.9574、1.7500和5.8434μg·g-1.烟草评吸中最主要的香味物质是2,4-庚二烯醛、苯甲醇、茄酮、大马酮、紫罗兰酮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PNPG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法清除DPPH自由基抗氧化活性和96孔板微量法测定抑菌活性。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3,4-二羟基苯甲醛(2)、4-(3,4-二羟苯基)-3E-丁烯-2-酮(3)、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醛(5)、4-羟基苯乙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3-酮(8)、4-(4-羟基苯基)-3E-丁烯-2-酮(9)、1,5-2(3,4-二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10)、3,4-二羟基苯乙酮(11)。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10,1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3,4,9,10,11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11均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0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扁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筛选主要风味物质,为其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东北扁豆果荚热加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从未经热加工的东北扁豆青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醛类10种、醇类6种、酮类及酯类各8种、烃类3种、羧酸类及杂环类各2种、酚类1种;4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壬醇(相对含量为27.46%)、青叶醛(21.75%)、己醛(8.04%)、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4.89%)、反-2-壬烯醛(4.14%)等。从热加工后的东北扁豆熟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5种,其中醛类及酮类各4种、醇类和烃类各5种、酯类6种、杂环类1种;2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辛烯-3-醇(29.90%)、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13.59%)、叶绿醇(10.94%)、9-二十炔(7.22%)及茶香螺烷(6.04%)等。东北扁豆经热加工后,其挥发性成分消失25种、新增10种,同时14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1-壬醇、青叶醛及己醛是东北扁豆青荚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与反-2-,顺-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醇、己酸己酯、2,3-辛二酮、丁香酚、(反,反)-2,4-庚二烯醛、肉豆蔻醛及2-正戊基呋喃等物质共同作用形成扁豆青豆荚的特殊气味。1-辛烯-3-醇是东北扁豆熟荚主要风味物质,其与茶香螺烷、风信子醛、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石竹烯、癸醛、β-环柠檬醛及香叶基丙酮等共同作用形成扁豆熟荚的特异香气。【结论】东北扁豆的主要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热加工后扁豆豆荚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榛子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榛子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开发榛子叶资源。方法利用1HNMR、13CNMR谱与化学方法鉴定从榛子叶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荧光酶标记法测定榛子叶提取物的抗金属蛋白酶活性。结果从榛子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1,3,5,8-四羟基-2,4-二(3-甲基丁-2-烯基)双苯吡酮(1),山奈酚(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酸(4),儿茶酚(5),2,7-二羟基-3,5-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测定了化合物(6)的抗金属蛋白酶活性。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化合物(6)对金属蛋白酶(MMP)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文献报道的两个合成1,1'-双环十二-2,2'-二酮方法进行了再研究.方法 以环十二酮的烯胺和卤代酮反应制备标题化合物.结果合成了1,1'-双环十二-2,2'-二酮的脱水关环产物2, 3, 4, 5-双-(邻-1, 10-亚癸基)-呋喃.结论 反应产物非常复杂,从中意外的获得了其关环产物.  相似文献   

9.
不同工艺六堡茶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艺六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含量差别显著,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氨基酸含量、茶多酚总量、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比现代工艺六堡茶高;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咖啡碱、茶褐素含量显著低于现代工艺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共检出4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共有成分,其中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芳樟醇、β-紫罗酮、苯甲醛、3,5-辛二烯-2-酮、十四酸等;现代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醛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反-2-反-4-庚二烯醛、β-紫罗酮、3,5-辛二烯-2-酮、水杨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不同花期的挥发性成分,探索其挥发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为花香机理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蕾期、盛花期、衰败期的马蔺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3个时期共检测出69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释放量呈递增趋势,物质种类以酮类、烯烃类、醛类为主,其次为醇类、酯类,而烷烃类、苯环类、含氮化合物含量较少。花蕾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环己酮、甲基庚烯酮、β-鸢尾酮,盛花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β-蒎烯、甲基庚烯酮,衰败期的主要成分是(-)-β-蒎烯、甲基庚烯酮、己醛、苯乙醇、环己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3-甲基庚烷、甲基庚烯酮、(-)-β-蒎烯、正己酸乙酯、2-蒎烯、3-蒈烯、芳樟醇、苯乙醇、癸酸乙酯、β-鸢尾酮是马蔺不同花期的差异挥发性成分。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表明: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正己酸乙酯、芳樟醇、壬醛、己醛、反式-2-壬烯醛是马蔺的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1982~2007年勐海县气候因子及粘虫数量变化,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粘虫的发生与该县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温度与粘虫数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温度影响着粘虫发生的数量,回归关系为y=2.691x-57.123(R2=0.110);相对湿度与粘虫数量间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降雨量与粘虫数量大发生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饲料对粘虫繁殖力的影响,以选择适宜的粘虫饲料。[方法]采用不同饲料饲养粘虫幼虫,对粘虫繁殖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粘虫个体重量、繁殖力、死亡率影响较大,以玉米苗饲养粘虫效果最优,粘虫化蛹率为91.71%,产卵量为611.49粒/只,卵孵化率为66.38%,其次是墨西哥玉米草,粘虫幼虫重量为0.329g/头,羽化率为93.83%。人工饲料生产成本最高,墨西哥玉米草生产成本最低,比人工饲料降低成本52.76%。[结论]墨西哥玉米草最适合用作规模化饲养粘虫。  相似文献   

13.
砂地柏提取物对粘虫和玉米象取食、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小叶碟添加法和饲料混药法测定了砂地柏的甲醇提取物对粘虫和玉米象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地柏甲醇提取物对粘虫表现出强烈的拒食活性。务处理的总校正死亡率均未超过30%,但试虫在取食了一定量毒叶约12h后,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甲醇提取物的2个浓度处理对玉米象成虫的种群形成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种群形成抑制作用。丙酮溶剂对玉米象成虫的种群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sisvirus,AcMNPV)能够增强粘虫痘病毒(Pseudaletia separata entomopoxvirus,PsEPV)的侵染力。将两种病毒的混合悬液滴于50mg的饲料上,接入3龄末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每头幼虫接入1.0×10~4 OBs的AcMNPV和1.0×10~7 OBs的PsEPV的混合液时,幼虫的死亡率为95.00%,而单独用1.0×10~7 OBs·虫~(-1)AcMNPV处理时,则幼虫不感染;单独用1.0×10~7 OBs·头~(-1)PsEPV处理时,只获得46.33%的死亡率。将AcMNPV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分离,进一步测定,单独用1.0×10~6 OBs·虫~(-1) PsEPV侵染3龄末幼虫时,幼虫不被感染,而用同样浓度再混以AcM- NPV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时,则会有41.67%和36.67%的死亡率,说明多角体蛋白或是病毒粒子的包涵体蛋白是产生增效作用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新化合物苦皮藤素Ⅱ,Ⅲ,Ⅳ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碟定量载毒饲虫的方法追踪活性,经3次硅胶柱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半制备,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Max.)根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幼虫具有强烈毒杀作用和麻醉作用的化合物B,D,T.利用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鉴定了3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说明,这些化合物都属于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酯类,其中B和T为一对异构体,不同之处在于C—9位的苯甲酰氧基的构型,B为χ构型,T为β构型。经文献检索,这3个化合物都是从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苦皮藤素Ⅱ,Ⅲ,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忻府区1983~2006年24年的二代粘虫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应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法对该区2007年二代粘虫发生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大田实际发生情况完全一致。对1994~2006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为75%,可对二代粘虫的发生程度进行超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藁本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粘虫和菜青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法从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根茎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经熔点测定、质谱(MS)及核磁共搌(1H NMR、13C NMR)光谱数据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细辛醚、佛手柑内酯、阿魏酸、异香草醛,其中异香草醛为首次从藁本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佛手柑内酯对粘虫和菜青虫有较强的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点滴法比较穗花马先蒿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粘虫、枸杞蚜虫和白菜蚜虫的杀虫活性。结果发现,穗花马先蒿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相对最高,48h的LC50为4.663g/L,其次是粘虫、枸杞蚜虫、白菜蚜虫。因此,确定小菜蛾为穗花马先蒿的主要靶标试虫。  相似文献   

19.
以粘虫的初孵幼虫为供试昆虫,对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教研室从哈尔滨地区病死的昆虫体内分离、保存的苏云金芽孢杆茵(Bacillus thuringiensis,以下简称Bt)74个菌株进行了筛选。经初筛、复筛,从中筛选出对粘虫初孵幼虫高素力Bt菌株5株,它们的菌株号分别为31,42,72,78,87号,当菌液浓度为1.60×10 8芽孢/mL时,粘虫初孵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0%~95%,它们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6×10 6芽孢/mL、4.60×10 5芽孢/mL、4.47×10 6芽孢/mL、5.49×10 6芽孢/mL、2.43×10 6芽孢/mL。  相似文献   

20.
河朔荛花农药生物活性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①植物。河朔荛花2006年夏季采于延安大学文汇山。取其花于阴凉处干燥,粉碎后备用。②昆虫。粘虫3龄幼虫.室内人工饲养,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提供,饲养条件为(25±1)℃;蚜虫采于陕西延安苹果树上。③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微生物实验室提供。④试剂。甲醇、丙酮、氯仿、乙酸乙酯、石油醚等溶剂均为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