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解杭州市耕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指导科学施肥,比较分析了杭州市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个农业地貌区间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等主要肥力指标状况。结果表明,杭州市耕地土壤酸化以丘陵山地和河谷平原区最为明显;滨海平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保肥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地区;除水网平原区外,其它地区速效钾普遍偏低;因施肥水平的差异各农业地貌内土壤有效磷都有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以水网平原区为最高。文中提出了各农业地貌区的施肥对策:在滨海平原应重视基础地力的提升,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水网平原区内应重视测土施肥工作,根据土壤养分实际状况针对性地施用肥料;丘陵山地和河谷平原区,需重视石灰的施用,对土壤酸度进行核正,适当增加钾肥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浙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平阳县为例,比较分析了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等4种地貌类型和茶园、水田、番薯地、果园、蔬菜地、抛荒地等6种利用方式之间耕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山地丘陵至河谷平原到滨海平原、水网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保蓄能力、速效钾呈现增加趋势,土壤酸度减弱。土壤有效磷以山地丘陵区最高,其次为河谷平原,而水网平原的土壤最低。茶园和番薯地土壤的酸度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稻田土壤的pH值略高于其他用地;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氮素积累以稻田为最高;土壤有效磷以抛荒地最低,而果园、番薯地和其他用地相对较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以果园较高,其他用地之间差异不大。总体上,平阳县耕地土壤肥力具有酸化明显、土壤保蓄能力较弱、速效钾素不足及土壤缺磷较为普遍等特点。因此,建议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施钾肥,合理施用磷肥,加强耕地土壤酸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年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与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比较,杭州市余杭区土壤各项养分平均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低山丘陵区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河谷平原区全氮含量增幅最大;水网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有机质含量增加主要是由农作物秸秆还田所贡献;全氮含量提高主要是氮化肥大量施用和秸秆还田所致;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磷化肥及复合肥大量施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永德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永德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3.13 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值37.73 g/kg下降了4.6 g/kg,下降幅度为12.2%。永德县耕地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每年0.45%的速度递减,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无锡市2015—2019年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无锡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67 g/kg,且大部分有机质含量处于"丰富"(30~40 g/kg)和"中等"(20~30 g/kg)区间;2015—2019年无锡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分析认为,这与近年来无锡市优质耕地资源流失、种植制度变化及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澧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状况及其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以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测澧县耕地土壤有机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澧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澧县耕地土壤有机质(SOM)为"较富"水平,平均含量为23.23 g/kg。除县域东部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不缺"等级外,中部和西部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处于"丰富"的水平。水稻土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潜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不同耕地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水田水旱轮作旱地;不同母质发育而来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泥岩类残积物冲积物沉积物洪积物湖积物。  相似文献   

7.
二十八年来杭州市桐庐县耕地有机质变化及其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杭州市桐庐县二十八年来有机质的变化特征,从而提出因地制宜的有机质改良措施,以期为提升桐庐县耕地地力和农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现将桐庐县耕地有机质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十八年间,杭州市桐庐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已经从30.9 g/kg下降到24.8 g/kg,下降了19.4%。其原因主要是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但质地黏重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仍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为此,提出了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畜禽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的增加有机质提升措施和推广适合桐庐县的油菜—单季水稻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耕地土壤速效钾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浙江省11个市82个县(市、区)的35 571个耕地土壤分析数据中筛选出35 516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处于较低水平,≤80 mg·kg-1的占比为48.17%。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并受土壤pH、地貌类型、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等的影响。当pH>4.5时,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随pH的下降而下降。不同地貌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低丘>高丘,不同质地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不同土类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滨海盐土、石灰(岩)土、红壤、粗骨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建议根据各区域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钾肥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昌家 《农学学报》2015,5(6):59-64
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条锈病发生为害。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为14.84%~62.89%,推行药剂拌种、健身栽培,可推迟并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探明了条锈病最佳防治方案为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施药1次;探明了几种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和25%丙环唑防治条锈病的适宜用量(600~650 m L/hm2)。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9年以来,全市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虽高达81.25%,但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小麦产量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年除外),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1591 t。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浙江省典型区域果园土壤的质量状况,在该省丘陵、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的4类地貌区选择148个代表性的果园,分析了各地貌区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状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内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分别在2.64~16.58 g/kg和pH 4.15~8.42之间,平均分别为9.35 g/kg和pH 5.83。各地貌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水网平原(11.81 g/kg)>河谷平原(10.24 g/kg)>丘陵(8.04 g/kg)>滨海平原(7.62 g/kg);土壤pH由高至低分别为:滨海平原(6.90)>水网平原(5.76)>河谷平原(5.83)>丘陵(5.14),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化明显。随着果树种植时间的增加,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土壤pH呈现显著的下降;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呈现增加趋势。研究认为应重视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果园有机物料的投入,同时加强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度的校治。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11个地市83县(市、区)的耕地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第2次土壤普查相比,浙江省耕地土壤全N和有效K平均含量略有下降,有效P平均含量明显增加;全N质量分数低于1g爛kg-1、有效P质量分数低于10mg爛kg-1和有效K质量分数低于80mg爛kg-1的比例分别占13.90%、44.80%和48.17%;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等3种养分中存在1种以上养分低于以上数值的样本占总样本的73.79%,土壤N、P、K等3种养分不平衡状况明显;土壤全N、有效P和有效K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变异程度为有效P(192%)>有效K(71%)>全N(39%);土壤全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积累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高丘、低丘>滨海平原;土壤有效P含量随pH的下降而增加,其中砂土>壤土>黏壤土、黏土,高丘、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低丘>水网平原;土壤有效K与土壤pH、质地和地貌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随土壤pH值的下降而下降,其中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低丘>高丘.  相似文献   

14.
浙江河网平原水稻土的肥力特点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耕地地力调查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河网平原水稻土的肥力状况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土酸碱度继承了以中性和微酸性为主的河网平原典型水稻土的特征,但因受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影响土壤酸化显著,主要表现在pH<5.5 的土壤比例增加。复种指数和施肥结构的改变对长期植稻水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影响不明显,但不科学的土地平整及长期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可导致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显著下降。30 年来,河网平原水稻土有效磷和速效钾均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别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高了168.02%和12.52%;但仍有较大比例的土壤存在缺磷和缺钾问题。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宁绍平原和温台平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一般高于杭嘉湖平原;土壤酸化也以宁绍平原和温台平原较为明显。研究认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仍将是维持这一地区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以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测保靖县耕地土壤有机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保靖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保靖县耕地土壤有机质(SOM)为较丰富水平,平均含量为25.27 g/kg。除县域中西部大部分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外,北部和南部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水稻土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漂洗水稻土;石灰土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淋溶红色石灰土;山地垂直带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暗黄棕壤>黄壤性土>典型黄壤>黄红壤>红壤性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近20年来化肥施用量倍增后,贵州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在1985年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再次进行了土壤和肥料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目前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养分供应以化肥为主的肥料结构下,水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所增加。旱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土壤磷素有积累。因钾肥施用不足,水田、旱地土壤钾素含量都明显降低。土壤微量元素中,有效态硼锌钼普遍增加。今后需增加钾肥的施用,并重视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防治水土流失,以培肥土壤,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万宁市水稻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万宁市水稻土养分状况,采集3061个水稻土耕作层土样进行养分测定,并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中等水平,并呈下降趋势;有效磷有较大幅度提高,速效钾也有所提高。但是有效磷钾含量不高,全市耕地土壤少磷缺钾状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为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作比对,分析两个时期该县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县耕地土壤pH值总体平均下降0.73个pH值单位,微酸性至强酸性土壤样点所占百分比由9.8%上升到55.8%。非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耕地相对较轻。旱作连作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水稻连作次之,水旱轮作和玉米—黄豆轮作相对较轻。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均呈非线性高度负相关。【结论】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现象比较突出,先天成土条件以及后天有机肥投入量少、过量施用氮素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为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作比对,分析两个时期该县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县耕地土壤pH值总体平均下降0.73个pH值单位,微酸性至强酸性土壤样点所占百分比由9.8%上升到55.8%。非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耕地相对较轻。旱作连作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水稻连作次之,水旱轮作和玉米-黄豆轮作相对较轻。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均呈非线性高度负相关。【结论】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现象比较突出,先天成土条件以及后天有机肥投入量少、过量施用氮素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