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桑螟是我市桑园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5代,经过前几代虫口基数逐渐积累,秋季第5代桑螟达到一年中的虫量高峰,对秋叶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桑螟成虫的迁飞能力较弱,因此桑螟的发生危害往往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药防治效果也对桑螟的发生程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当桑螟发生严重,且防治措施不当时,桑叶损失极大,甚至会造成秋蚕无叶可喂。此外,桑螟与家蚕的病害存在交叉传染现象,对于种茧育饲养区,桑螟发生程度与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存在正相关。由此可见,控制桑螟的发生不仅可减少桑叶损失,更有利于净化饲养环境,提高蚕种无毒率。  相似文献   

3.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吴江春季桑螟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春季桑螟发生提早、越冬代成虫虫量大、越冬代发生时间长,羽化蜂多、第一代桑螟虫口基数高,分析了桑螟发生新变化的原因。通过加强监测与测报,进行物理防治,合理春蚕布局,推广秋种春养、大蚕条桑育等对策和措施,对控制春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 1985年秋期溧阳丘陵地区25个乡镇桑螟严重为害,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在1986年作了桑螟世代、发生期调查,进行了全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情况整理如下。一、桑螟发生期调查收集越冬幼虫,置室内自然状态下观察越冬代螟蛾羽化盛期;用绿纱网封罩桑树,将越冬代羽化盛期的桑螟蛾放入其中,进行生活史调查。通过观察,越冬代桑螟蛾羽化盛期为5月21日(表1),从农户反映情况看,羽化盛期  相似文献   

6.
王敦崇  张岩 《江苏蚕业》2007,29(2):61-62
<正>桑螟是睢宁县桑园夏秋季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4代,常在第3、4代大量发生,危害极大。笔者主要从事桑病虫测报工作,近年来对越冬桑螟的羽化规律作了详细的观察和调查,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为桑螟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林巨 《蚕业科学》1997,23(1):62-63
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是我国蚕区夏秋期的主要害虫,不少年份7月下旬桑螟第2代幼虫密度并不高,8~9月间遇多雨湿润的气候,往往暴发成灾,严重影响秋蚕的饲养。笔者于1995年夏秋期进行了桑螟不同密度为害损失率和污染率的测定,制订防治指标,为控制桑螟暴发提供依据。1调查、测定与统计方法1.1第2代桑螟幼虫密度调查1995年7月底在牌头镇马家弄村,安华镇溪北村调查了桑螟发生程度较轻(一级)、中等(二级)、严重(三级)的桑园三块,以0.67hm2为1小区,重复3区,计9小区,共6hm2。1.2损失率与污染率测定。9月底先调查各…  相似文献   

8.
桑螟的生活习性及其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名油虫、青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蚕区都有发生,湖州地区一般9~10月份第5代为害最烈.桑螟作为一种常见桑园害虫,在发生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其来势之凶猛,危害之严重令人卒不及防,尤其第5代桑螟一般正处于中秋蚕期,给桑园防治带来极大困难,往往任其危害,常暴发成灾.有鉴于此,为了探索桑螟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其天敌,了解其消长规律,用于指导桑螟的防治.笔者自1998年起进行了3年的观察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桑螟长期性预测预报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苕溪两岸1996~2008年桑螟发生情况的数据,运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方法,建立一个苕溪两岸5代桑螟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用13年桑螟发生数据进行检验,预测结果的历史拟合率达到90%;依据3步转移矩阵,预测了苕溪两岸2009年桑螟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湖州地区桑螟世代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桑螟年发生世代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有较大差异,四川地区年发生5~6代,广东地区年发生7~8代,江、浙一带有报道年发生4代,也有报道年发生为5代.为了探明江浙一带桑螟年发生世代确切情况,从1997年开始对桑螟进行跟踪观察,又查阅了80年代以来历史资料,同时用不同光周期对桑螟幼虫进行处理,观察越冬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海宁市第五代桑螟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海宁市 1998年桑螟发生的概况 ,分析了第五代桑螟大暴发的原因 ,讨论了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4.
24%辛硫磷溴虫腈EC(21%辛硫磷+3%溴虫腈)750倍和1500倍对低龄桑螟、桑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50倍叶面喷雾5d对家蚕安全,可以在蚕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和2000倍对桑尺蠖、桑螟、桑毛虫等桑园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综合防效均高于对照农药24%敌·灭乳油1500倍,是一个替代老产品的新型桑园专用农药品种。8%残杀威可湿性粉剂初期使用推荐浓度2000倍,在防治上注意选择害虫低龄期,并注意喷雾质量和药液量,以提高触杀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命表的形式研究了三化性桑蟥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通过计算各世代I值和IPC值 ,并进行组分分析证明 ,在自然环境中桑蟥的种群控制指数较低 ,繁殖率、生命率很强。种群增长虽然各世代有所区别 ,但I值都在 11以上 ;第 2代桑蟥的世代周期短 ,增长指数大 ,环境控制能力弱 ,容易蔓延 ,造成第 3代桑蟥迅速增长 ,形成灾害性危害。  相似文献   

17.
桑橙瘿蚊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志松 《蚕业科学》2004,30(1):15-19
查明我国桑橙瘿蚊的分布在苏、浙、鲁、皖、赣、粤、桂、云、贵、川、陕、渝等省 (市 )。桑橙瘿蚊在长江以北地区年发生 5~ 6代 ,幼虫发生在 6~ 10月 ;长江以南地区年发生 6~ 7代 ,其幼虫在 5~ 10月发生为害。根据桑橙瘿蚊发生为害规律和养蚕布局 ,提出了重点防治夏秋季为害严重的 2~ 5代幼虫 ,抑制 6~ 7代虫口密度的策略和以土壤杀虫剂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许梅  王培生 《蚕业科学》1994,20(3):136-140
桑蟥是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在如皋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有盖卵在桑树枝干上越冬,头蟥主害期六月下旬,二蟥主害期八月中旬。用农药久效磷进行药杀,喷雾法为二龄期效果最佳;根吸法在孵化盛期至二、三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夏耀  周晨曦 《蚕业科学》1993,19(3):139-143
桑橙瘿蚊在江苏盐城地区一年发生5—6代,以2—5代为害严重。运用测报手段,在越冬代化蛹盛期每亩(1亩=1/15公顷)用50%辛硫磷或80%敌敌畏0.6公斤,拌适量干细土撒遍桑园;在各代初孵幼虫发生盛期,采用80%敌敌畏或40%乐果、50%辛硫磷配成1500倍液喷洒顶梢,有较高的防治效果。经过综合防治,可使各代虫情指数、全年综合虫情指数均控制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20.
人纹污灯蛾在太湖流域桑园内一年发生3代,代次分明,以蛹越冬;人纹污灯蛾幼虫期发生量很大,但基本上为天敌绒茧蜂所控制;第1代幼虫被绒茧蜂寄生率58%~60%,第2代为47%~49%,第3代为28%~29%,致发生量均在防治临界点以下.幼虫食性杂,喜阴暗潮湿,怕阳光.眠期不喜伏于桑叶上,3龄眠起后不再上桑树为害等习性,故人纹污灯蛾是桑园中第一只不需防治的桑叶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