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羽病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引自美国和日本的羽病毒和标准阳性血甭,制备了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抗原和高免阳性血清,建立了赤羽病AGID诊断方法。应用此方法对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1383头牛进行了检疫,AGID抗体阳性牛746头,阳笥率54.0%,与流行情况相符。同时对从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进口的牛、羊、猪血清162头份进行了检疫,全部为AGID抗体阴性。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IBD)是危害幼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和高度接触性病毒性感染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呈世界性流行。IBD病毒有两个血清型 ,即血清 1型病毒和血清 2型病毒。血清 1型病毒能使鸡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我国流行的多属血清 1型病毒 ,血清 1型病毒又分不同的变异株或血清亚型。近年来国内有关 IBDV对雏鸭的感染 ,并引起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暴发疾病的报道 ,我们对此很感兴趣 ,因为我们在 IBD诊断试剂盒的研制过程中 ,通过雏鸡法氏囊繁殖病毒 ,制备兔抗 IBDV高免血清 ,这样…  相似文献   

3.
赤羽病微量病毒中和试验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引自日本的赤羽病病毒,制备了微量病毒中和试验抗原和高免阳性血清,建立了赤羽病微量病毒中和试验诊断方法,应用此方法对广东省724头牛血清进行了检查,阳性率为35.3%,对上海665头牛血清作了检查,阳性率为67.7%,说明这些地区曾流行过赤羽病,同时对澳大利亚当地牛108头进行检查,阳性率为55.5%,与外报道一致。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进口牛173头的检查结果,全部阴性,对澳大利亚进口羊992头的检查结果,发现阳性1头,已得到澳方认可。  相似文献   

4.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 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的单克隆抗体( McAb) ,经过检测其中有9 株McAbs 为IgG 类, 4 株为Ig M , 这些McAbs 与新城疫病毒(NDV)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和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均无交叉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表明, 有5株McAbs 具有中和活性,Western - blotting 试验表明, 这5 株有中和活性的McAbs 识别的抗原位点在VP2 。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于1957 年发现于美国东部特拉华州的甘博罗(Gu m boro) 地区,1962 年由Cosgrove 首次报道, 此后该病相继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本试验对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获得的13 株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生物学特性鉴定, 以期应用于对IBD 的研究, 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国内外迄今为止从病蚕体内分离到的浓核病病毒(Densovirus,简称 DNV)已有六株,其中伊那株、松井株和古田株病毒在对不同蚕品种的感染性、病毒本身的理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方面完全一样,属于同一种病毒,而佐久株和山梨株则同属于另一种与前者不同的浓核病病毒(松井等,1977;川濑等,1982;渡部等,1986)。对于我国目前生产上流行的 DNV,在对蚕品种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单克隆抗体探针检测IBDV病毒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单克隆抗体2E6和2G10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P3009株作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细胞培养物法氏囊组织和脾组织中的IBDV抗原。这两株单克隆抗体探针测定病毒抗原的界限为48ng。应用这两株探针检测出5株血清Ⅰ型和1株血清Ⅱ型的病毒,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特异性。这两种探针与来自7株其他非相关禽病病毒抗原不发生交叉反应。探针检测IBDV抗原,在接种后两天即可从小鸡囊和脾脏组织中检测到。用这两  相似文献   

7.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其中有9株McAbs为IgG类,4株为IgM类,这些McAbs与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均无交驻反应病毒中和试验表明,有5株McAbs具有中和活性,Western-biotting试验表明,这5株有中和性的McAbs识别的抗原位在VP2上。  相似文献   

8.
桑萎缩病的三种病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萎缩病一名,引自日本。我国各地蚕区群众叫做癃桑、鬈桑、癞头皮桑、猫耳朵、虾桑等。1957年曾提出我国的桑萎缩病有两种病型,即花叶型萎缩病和黄化型萎缩病。最近对黄化型萎缩病的进一步研究,又区分出两种:一种表现为萎缩;另一种表现为黄化丛生。因此,我国的桑萎缩病可分为萎缩型、黄化型和花叶型三种。 这三种病型通过嫁接传染和菱纹叶蝉接种证明病原都是病毒。通过典型症状的对此以及温度对枝条内病原的影响、采伐对潜育期影响、病株隐征现象与季节性关系,春伐对病株消长变化、对寄主致病性等发病条件的论证,认为三种病型的病原是异质的。 从三种病型分布和为害分析,防治桑萎缩病目前已成为蚕桑生产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三种病型的防治方法方面,分别提出检疫的主要措施、清除病树办法,治虫防病、采用抗病品种、改善采伐,加强肥培管理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我国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诸多血清亚型和变异株、超强毒株的出现,使该病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原来的商品疫苗已不能预防IBD的发生和控制该病的流行。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该...  相似文献   

10.
布氏杆菌病和弓形体病在我国中南、华南地区时有流行。为查清我部猪群中这两种病的流行情况,给畜禽防疫和肉品卫生检验提供依据,我们作了本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 被检血清采自各部农场和分队饲养的6月龄以上猪只。布氏杆菌诊断抗原和对照血清均由广东省生物药厂提供;血清学反应按虎红卡片凝集试验常规方法进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衣原体和弓形虫IHA试验,对青海省海南州某核心种牛群引进的40只种公牛,进行了布鲁氏菌、衣原体和弓形虫等病的特异性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检出布氏杆菌阳性血清1份,阳性率2.50%: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6份,阳性率为15.00%;弓形虫阳性血清2份,阳性率为5.00%。结果表明引进的种牛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布鲁氏菌病、衣原体及弓形虫病。而该三种病均可通过垂直传播。所以,对种牛引进因加强检疫及管理等措施。防止种牛感染造成的疫病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以自美国、澳大利亚引进的赤羽病病毒和标准阳性血清,参考国际上常规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方法,建立了赤羽病(AKV)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方法。用以对澳大利亚进口的四批绵羊(共1092头)作赤羽病检疫,检出血清阳性反应绵羊70头,有效地防止了国外赤羽病的传人。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外源病毒检验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特异性血清,对300只3~4周龄的SPF鸡进行了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最后一次免疫后21d采血并分离血清,血清经混合、分装、冷冻真空干燥后,对其进行了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剩余水分测定、中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抗IBDV特异性血清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和剩余水分测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三部(二〇一〇年版)规定;血清中和效价为1:5747,与IBDV B87株毒种中和指数为104.3,与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52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痘病毒、禽呼肠孤病毒S1133株的中和指数均不大于10,通过AGP、ELISA、HI等试验确定血清中不含其他禽源外源病毒抗体。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或毒种的外源病毒检验提供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中和用血清。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0~11月间,日本鹿儿岛县的两个地区10头犊牛出现了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每个病例都出现了非化脓性脑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HmLu-1细胞从1头犊牛的小脑中分离出一株命名为Iriki(入来)分离株的病毒,所有感染的犊牛都有中和此病毒的抗体。1984~1985年调查了与感染犊牛的同居牛和流行地区饲养的牛对该病毒的血清变化情况,结果血清阳性率很高,分别为65/102(63.7%)和46/137(33.6%)。用Iriki分离株实验感染犊牛,表现的神经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与自然感染的相似。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证明,Iriki分离株是引起此病的病原。因该病毒与赤羽病病毒的中和试验出现交叉反应,所以认为Iriki分离株是赤羽病病毒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501-1506
对1例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病例进行确诊,对感染病毒的Meq基因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病理解剖、PCR检测、病毒分离、动物试验和Meq基因序列分析,对感染病毒进行研究。病理解剖结果为病死鸡的肝脏、脾脏、腺胃、肌胃、十二指肠表现为肿瘤病变。PCR检测结果为病死鸡的组织病料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病毒分离和动物试验结果证明该感染病毒是1株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该病毒可以引起免疫过CVI988疫苗的鸡发病。Meq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与7株马立克氏病病毒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8.8%~99.6%,该病毒在Meq的第115、119和176位氨基酸突变同国内流行株,该检测病毒在Meq的第217位氨基酸突变同超超强马立克氏病毒株。结果表明,通过病理解剖、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病毒分离和动物试验,确诊病鸡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  相似文献   

16.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 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 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 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 ℃ 1 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新疆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和流产胎儿中各分离出1株能使犊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病变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在内质网内可看到病毒颗粒。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证明这2株分离毒可被美国BVD Oregon C24V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这2株分离毒是同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毒能使犊牛和家兔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水貂阿留申病,又称水貂浆细胞增多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贫血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国外集中研究特异性诊断方法,以通过检疫、淘汰等措施,逐步控制和清除该病。对流免疫电泳(CIEP)诊断阿留申病得到推广和实际应用。该法特异性强,检出率高,同时适宜大规模检查用。我们于1983年首次在国内研究成功应用 CIEP 检测水貂阿留申病。1986年应用该法俭测,我国饲养的不同基因型水貂,对其发病率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彩色水貂抗病育种和水貂新色型培育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调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流行情况,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法氏囊病料,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20株,运用RT-PCR方法对分离株的VP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株分离毒株中有19株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与我国IBDV超强毒Gx株的核苷酸同源率在96.7%~99.4%,推导氨基酸同源率在98.2%~100% 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所有分离毒株具有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20.
红脖子病是中华鳖养殖中最常见的疑难病症,是对中华鳖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被认为纯粹是细菌性疾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去年深圳动植物检疫局对患红脖子病的鳖检疫,发现有病毒存在;厦门大学学报报道《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一文,发现病毒粒子主要分布在病鳖的咽喉粘膜、肺、胃和腹甲皮层,致使相应部位呈出血状。结合笔者实践研究并参考文献,认为红脖子病的病原应为细菌和病毒。现对红脖子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流行情况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报道如下:1 症状和病理变化 此病初发时,病鳖腹部出现赤斑,舌尖顶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