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饲粮营养水平对肉鸡痛风症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设计了9种能量或蛋白质水平不同的饲粮,以探索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痛风症发生率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发现:(1)高蛋白质饲粮容易诱发和加剧肉鸡痛风症。(2)饲粮能量水平增加,对肉鸡痛风症发生率有一定促进作用。(3)肉鸡发生痛风的根本原因在于肾小管变性坏死,尿酸排泄障碍滞留于体内。  相似文献   

2.
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了探索饲粮能量和蛋白质对肉鸡肉质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两因子(能量、蛋白质)、三水平(低、中、高)的交叉组合试验,来研究不同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肉质的影响.饲粮能量和蛋白质的低、中、高三个水平分别是NRC(1994)肉仔鸡饲养标准中能、蛋白水平的80%、100%、120%.结果表明(1)增加饲粮蛋白质水平或减少能量水平可增加胸肌率(P<0.05)、腿肌率(P>0.05).(2)肉鸡胸肉钙激活蛋白酶(Calpains)活性随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减小(P<0.01).(3)饲粮能量水平增加,鸡肉水分含量减少(P<0.01),但鸡肉脂肪沉积持续增加(P<0.01).饲粮蛋白质水平增加,鸡肉中粗蛋白质含量增加(P<0.01),胸肌系水分增加(P<0.01),蛋白质水平过高也会增加鸡肉脂肪沉积(P<0.01).为获得较好的肉质,饲粮能量水平不宜过高,蛋白质水平不能过低.  相似文献   

3.
试验用 36 0只 1日龄艾维因肉鸡 ,采用二因素D -饱和最优设计 ,考察不同饲粮营养水平及复合酶添加量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饲粮营养水平在基础日粮基础上用谷壳进行稀释 ,使能量、蛋白质及氨基酸水平降低 0~ 11 5 1% ,复合酶的添加量为 0~ 0 2 3%。研究表明复合酶制剂添加量和饲粮营养水平都是影响肉鸡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降低饲粮营养水平显著降低肉鸡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 (P <0 0 5 ) ,添加复合酶可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复合酶制剂添加量对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呈二次曲线关系 (脂肪利用率除外 ) ,复合酶的作用与饲粮营养水平存在互作。低营养水平时复合酶作用效果更大 ,复合酶的适宜添加量为 0 1%。营养水平愈低 ,复合酶水平应提高。复合酶的表观能值平均为 46 0MJ/kg。在本试验条件下 ,添加 0 1%复合酶 ,饲粮营养水平可降低 5 %左右  相似文献   

4.
饲粮营养水平对五岁以上生茸期梅花鹿公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2(CP20%和17%)×2(GE17.6MJ/kg和16.7MJ/kg)二因子交叉设计,选用5岁(4锯)以上梅花公鹿100头,分为4个试验组进行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浓度对鹿体增重产生的互作效应显著(P<0.05),高能高蛋白组鹿体增重显著高于高能低蛋白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白质消化率和纤维消化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较高的饲粮蛋白质水平,蛋白质和纤维消化率均较高;饲粮能量浓度对蛋白质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低能量浓度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高能量浓度组,5岁以上生茸期梅花鹿饲粮中能量、蛋白质适宜水平分别约为16.8MJ/kg(GE)和16.6%(CP);平均每头鹿每天对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的需要量分别为36~37MJ和366~382g.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营养水平对皖西白鹅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360只健康的10周龄皖西白鹅,分为6组,分别饲喂6种饲粮中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至14周龄,测定其胸肌和腿肌肌肉品质。结果表明:饲养期间,皖西白鹅在饲粮能量为11.75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3%时,平均日增重最大,料重比最低。皖西白鹅胸肌的肉色亮度和黄度在饲粮能量为11.75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3%时达到最高(P<0.05);肌肉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在饲粮能量为12.30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3%时最高(P<0.05);胸肌蒸煮损失在饲粮能量为12.30 MJ/kg、蛋白质水平为15.3%时最大(P<0.01)。皖西白鹅肌肉的蛋白含量和水分含量均随着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减少,脂肪含量随着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增加;肌肉中丝氨酸、谷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均在饲粮能量为11.75 MJ/kg、蛋白质水平为16.3%时最高(P<0.05),且肌纤维密度最小(P<0.05),肌纤维直径最大(P<0.05)。综上,选择能量水平为11.75 MJ/kg、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饲粮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对四岁梅花鹿生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四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适宜营养水平,本研究采用2(CP18%和15%)×2(GE17.15MJ/kg和16.32MJ/kg)二因子交叉设计,选用四岁(三锯)梅花公鹿40头,分为四个试验组,进行了饲养试验和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蛋白质水平对鹿体增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8%处理组鹿的体增重显著高于15%蛋白组;鹿茸产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蛋白质消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高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饲粮能量浓度对粗纤维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高能量组显著高于低能量组;四岁梅花鹿生茸期饲粮中能量、蛋白质适宜水平分别约为16.4MJ/kg(GE)和15.9%(CP);平均每头鹿每天对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的需要量分别为33.94MJ和330~360g。  相似文献   

7.
选取1日龄同批孵化、体重相近、健康的太湖鹅21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分别饲喂高、中、低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试验结果表明,中等蛋白质水平的饲粮能较好的满足太湖鹅的生长需要.高蛋白质水平的饲粮对0~3周龄的太湖鹅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3周龄以后促生长作用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等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的活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高于高蛋白质水平饲粮组和低蛋白质水平饲粮组;高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的胸肌率和腿肌率高于中等蛋白质水平饲粮组和低蛋白质水平饲粮组;低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的腹脂率高于高蛋白质水平饲粮组和中等蛋白质水平饲粮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植酸酶对仔猪饲粮能量和蛋白质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48头长白×荣昌杂交仔猪进行2个2×2因子的代谢试验,每个试验均设2个有效磷水平(0 36%和0 26%)、2个植酸酶添加水平(0FTU/kg、750FTU/kg),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试验一为高能水平饲粮(DE:14 3MJ/kg),仔猪起始体重9 2kg;试验二为低能水平饲粮(DE:12 8MJ/kg),仔猪起始体重16 9kg,试验期二周。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750FTU/kg植酸酶,改善蛋白质利用率,但对能量利用率没有明显影响。降低饲粮能量水平则降低能量和蛋白质利用率,降低饲粮有效磷水平则降低蛋白质利用率,低磷饲粮中添加750FTU/kg植酸酶时蛋白质利用率相似于或高于高磷饲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养殖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三黄鸡的品质和肥度越来越重视。目前有关黄羽肉鸡饲粮代谢能及蛋白质水平参数研究较少。本次试验主要研究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康达尔黄羽肉鸡后期育肥的影响,以及胆碱对育肥鸡的影响,从而确定康达尔黄羽肉鸡后期适宜的能量、蛋白质水平,为制订地方种黄羽肉鸡的标准提供数据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本试验选用92日龄的康达尔黄羽肉鸡720只,所有试验鸡采用五层阶梯笼养,每笼2只鸡,试验在同一条件下进行,采食、饮水、光照、免疫按鸡场常规管理模式进行,具体由鸡场技…  相似文献   

10.
以正常营养水平饲粮为对照,研究了在低营养水平饲粮中添加植酸酶(0,300 g/t)、柠檬酸(0,0.5%)对肉鸡生产性能和钙、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用225只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进行6周试验.结果为饲粮营养水平降低6%可导致肉鸡日增重(ADG)和饲料利用率下降(P<0.05);在低营养水平日粮中,添加300 g/t植酸酶、0.5%柠檬酸的ADG和料肉比(F/G)与正常营养水平饲粮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血清Ca,P,AKP活性及胫骨Ca,P差异不显著(P>0.05);腿病发生率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300 g/t植酸酶、0..5%柠檬酸的处理组P排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植酸酶与柠檬酸合用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和钙、磷利用率,能达到正常营养水平饲粮的效果.植酸酶与柠檬酸合用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