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是鸡的重要呼吸道病原体,不断出现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每年在全球造成家禽养殖业的经济损失,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困扰。目前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防控技术是疫苗接种,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学者对IBV及疫苗的研究进展、不同疫苗的效果及其优缺点,为今后科研工作者研发新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严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重要疫病。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IBV变异株的广泛流行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IB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给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曙光。近几年,国内外在IBV的反向遗传技术上取得了较大发展,本文就IB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策略及利用该技术在IBV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安徽某蛋鸡场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获得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命名为AH01/2020和AH02/2020。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鸡胚接种、S1基因测序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AH01/2020为LSC/99Ⅰ型,AH02/2020为QX型,2株病毒均可导致鸡胚出现不同程度IBV典型病变,表现为发育不良、蜷缩等。AH01/2020、AH02/2020与参考株S1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76.7%~97.8%和78.1%~90.9%,与常用疫苗株的S1同源性均偏低,仅76.7%~79.4%,试验结果揭示了我国IBV的基因多样性,为IBV进行遗传监测和研发新型疫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及其N蛋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N蛋白如何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基因组RNA、参与病毒RNA的复制和包装、诱导IBV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IBV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以及IBV的抗体水平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为IBV基因工程疫苗设计及其免疫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V十分容易发生变异,常导致免疫失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IBV的免疫应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BV的免疫致病机理并为新型IBV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本文从IBV免疫学分子结构、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和黏膜免疫四个方面对近年来IBV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为IB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主要造成禽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病变。IBV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雏鸡死亡,肉鸡增重减缓,蛋鸡产蛋下降。IBV易发生变异,血清型和基因型众多,不同基因型毒株之间存在较大的抗原差异,导致疫苗及药物研发存在较大难度,给该病防治带来一定挑战。多种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用于IBV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等。针对新型IBV仍需研究敏感性、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及开发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的新型疫苗。本文围绕IB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病毒分型方法、变异机制及检测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笔者综述了IBV的基因组结构、蛋白组成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殖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IB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开展了深入研究,在IBV...  相似文献   

9.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雏鸡和成年鸡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生殖道组织损伤和病变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虽然临床上广泛使用疫苗免疫防控该病,但由于IBV基因组存在频繁的变异和重组,导致新基因型和血清型不断出现,从而造成我国鸡IB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IBV S1基因系统发育学建立的分型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IBV 4个基因型、18个分支的来源、传播和流行现状,为IB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IB)最佳方法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因此,高质量的疫苗是控制该病关键所在。本试验采用10日龄、11日龄、12日龄3组不同日龄SPF鸡胚增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以确定鸡IBV增殖最适宜的鸡胚日龄,为生产高质量疫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参考。1材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的特点是病情复杂,血清型众多,又具有高度传染性,鸡群同时感染不同毒株或使用弱毒疫苗发生基因重组而不断变异,使IBV侵害鸡体的靶器官也发生了变化。IgnjatovicJ等用澳大利亚分离的25株IBV人工感染SPF鸡,比较了其致病性,发现12株肾致病型IBV,10株呼吸型IBV,3株混合致病型IBV,侵害肺、肾。为有效防制本病,我们对其病原进行了分离与鉴定。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也叫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由冠状病毒属的成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是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严重影响蛋鸡和肉鸡产业,每年都会给养禽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深刻揭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对于IBV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IBV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可以在呼吸道组织、肾脏、输卵管及消化道的许多部位进行复制,不同日龄、品种和性别的鸡均易感,自上个世纪30年代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来,虽然疫苗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标准毒株在鸡胚上的最佳生产工艺,试验用IBV M41株分别以不同剂量接种同一胚龄不同鸡胚、不同胚龄普通鸡胚,以及IBV M41株接种普通鸡胚后不同培养时间收获鸡胚尿囊液,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病毒液的产量及病毒效价。结果显示:IBV M41株接种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母源抗体的SPF鸡胚最佳病毒接种剂量为104.5EID50,接种含有IBV母源抗体的普通鸡胚最佳病毒接种剂量为105.1EID50,最佳接种胚龄为11日胚龄,最佳收毒时间为48 h。按照此工艺制备疫苗,免疫SPF鸡,IBV抗体效价均符合规程标准。研究结果为用鸡胚高效、大量生产IBV M41株病毒抗原进而生产合格的IB疫苗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不同日龄均能感染,雏鸡最易感.尽管广泛使用疫苗,但IB仍频繁发生¨一.因此,做好IB的预防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IBV致病机制的研究是IB防控的主要方向之一,而IBV是典型的嗜黏膜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黏膜途径感染机体,因此黏膜免疫研究是IBV致病机制研究的重中之重.黏膜免疫研究可为黏膜疫苗和佐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为防控IB奠定基础.目前有关学者对IBV感染的黏膜免疫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本文将对IBV感染的黏膜免疫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IBV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该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随着不同病变类型和组织嗜性毒株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疫苗株驯化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IB防控的需要,以现代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研制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成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总结了国内外IBV毒力变异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为IB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可行性,本研究以IBV疫苗株H120为病毒载体,在其非结构蛋白5a编码区上游插入鸡γ-干扰素(Ch IFN-γ)基因,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重组病毒。经RT-PCR和测序鉴定表明拯救获得重组病毒(r H120-c IFNγ/5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 H120-c IFNγ/5a感染鸡胚后能够引起特征性病变,但与其亲本病毒株H120相比,病毒的毒价及其在鸡胚中的复制能力有所下降。将r H120-c IFNγ/5a在鸡胚中连续传代,采用RT-PC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h IFN-γ基因在病毒传至第9代时仍保持稳定,至第12代Ch IFN-γ基因出现部分或完全丢失现象。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以IBV为载体的新型基因重组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和其他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性疫病,能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由于IBV的病毒聚合酶校对机制不全,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事件而产生新抗原型的毒株,新病毒一般无交叉保护性,因而用单一血清型或基因型的疫苗免疫控制该病比较困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频繁发生点突变或重组变异,传统疫苗的应用不能阻止该病持续发生。已有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具有高度变异的特点,在养鸡业中不断发生变异,产生较多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常常导致养鸡生产中的免疫失败,防控难度较大,给我国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论文从IBV变异的分子机制(基因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以及同源重组)、变异的理论基础(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面阐述了IBV的变异机理,同时对IBV疫苗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可感染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鸡,尤其是雏鸡和蛋鸡。本研究用7种禽源性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对无菌采集的土杂肉鸡的45份咽拭子和肛拭子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样本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酸阳性率为73%,未检出其他6种禽源性病毒,初步证实该鸡场发生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