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周友富 《科学养鱼》2003,(12):56-57
锯缘青蟹规模育苗生产过程中,对其适口饵料的培养事关重要,是优质健康苗生产成活率高低的一个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们通过青蟹幼体(指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稚蟹育成)培育的适口饵料培养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基本掌握了与育苗相关联、相配套的藻类、轮虫、卤虫、桡足类等优质生物饵料的培养条件及水质调控等关键技术,现作一简述,供从事该项苗种生产的同行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单胞藻种:一般取自宁波大学藻种室(经过提纯),一级培养采用1000~5000毫升三角烧瓶或广口瓶;二级培养采用30000毫升尼龙袋;三级培养采用藻种室单胞藻培养池,每只池面积…  相似文献   

4.
对虾幼体进入溞状幼体三期以后,饵料成了育苗的关键,因此,培养一种小型的动物性饵料,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对虾幼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方法介绍如下:首先要培养好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的扁藻、盐藻、小球藻等绿藻是轮虫的主要饵料,以扁藻为最好。当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我们在有上列几种藻种的土池里进行肥水繁殖,施氮肥10ppm(未施磷肥)、在4日30日到5月18日间共施肥4次,同时也施少量人粪。  相似文献   

5.
单胞藻扩种在我国正呈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生单胞藻类的经济价值在医药、农业、保健等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水产为例.在传统虾蟹、贝类等特种水产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单胞藻作为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新兴的地方特色水产资源选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单胞藻来投喂水产幼体喜食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作为选育幼体的开口饵料。同时在现代农业的高集约化、  相似文献   

6.
(二)生物饵料培养与强化技术 1.植物饵料的培养技术:我们在轮虫培养、轮虫的营养强化和早期仔鱼培育过程中都要使用单胞藻,目前最常用的单胞藻是小球藻和等鞭金藻,Howell(1979)认为:在大菱鲆育苗过程中使用等鞭金藻,仔鱼的成活率比较  相似文献   

7.
郑进春 《海洋与渔业》2010,(4):49-49,38
骨条藻是渔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浮游藻类之一,学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属于硅藻门、中心纲、圆筛藻目、骨条藻科、骨条藻属。细胞呈透镜形或圆柱形,直径为6—7微米,与邻细胞的对应刺相接组成链状群体。骨条藻是一种广温、广盐的近岸性硅藻,在盐度7~50‰、水温10~34℃中均能生长繁殖,具有营养丰富,易培养等特点,是对虾育苗初期理想的生物饵料。近几年,随着牡蛎工厂化育苗的发展,逐步被应用为牡蛎幼体中后期的生物饵料,解决了夏秋季节南方地区单胞藻培养青黄不接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1.单胞藻治疗法。在单胞藻繁殖旺盛足够对虾幼体摄食的前提下,不投饵料。单胞藻生物群落繁殖旺盛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对虾幼体食用天然饵料营养丰富长得快,可以正常脱皮,不用饵料使水质清澈,一般2天就可以治愈对虾幼体“长毛”。 2.突然升温法。在操作规程规定温度的基础上,一次升温2—3℃,促使对虾幼体脱皮,一般1—2天就可以治愈,尔后再把温度调整到该生长期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9.
正单胞藻,即单细胞藻类,又称微藻,俗称藻类水,是贝类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饵料,为贝类幼体和稚贝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丰富营养。常用作贝类饵料的有金藻门(Chrysophyta)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3011(Isocrydid galbana)、3012(Pavlova riridis galban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绿藻门(Chlorophyta)的扁藻(Platymonas sp.)、  相似文献   

10.
浅谈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及在海水育苗中的不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类搭配在育苗生产中,幼体成长的好坏与饵料的营养直接相关。而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是解决营养全面的最佳途径。如鲍的人工育苗中,在提供适量的底栖硅藻的同时,投喂含大量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饵料以促进生长,而人工合成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单胞藻,如螺旋藻、海泥中的底栖硅藻等;海参育苗已见的最佳投饵方法就是角毛藻、盐藻混和投喂,尽管使用其一甚至小新月菱形藻也能出苗,但受营养及培养条件(主要是施肥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国重  裴光富 《水产科学》2007,26(3):173-174
单胞藻在海水动物育苗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如何培养出纯度高、密度高、细菌少、生长鲜嫩的藻类,直接关系到海水动物育苗的质量和产量。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在自然海水中分布广泛,是引起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同时也是海水动物幼体的主要饵料,是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梭子蟹(Portunus trituuberculatus)和青蟹(Scylla)涵状幼体的适宜开口饵料。骨条藻营养丰富,对幼体生长、发育和变态起重要作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繁殖速度快,营养充足,是虾蟹幼体最适宜的单细胞饵料之一。但由于使用一般单细胞藻保种的常规方法,保种量少,操作方法麻烦,又不易迅速大面积繁殖起来。笔者几年来采用半干冷冻法保存骨条藻种,进行大面积培养,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现将其保种方法及培养技术介绍如下,供育苗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培育单胞藻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洪泽 《河北渔业》2002,(4):23-23,51
<正> 在虾、蟹的育苗生产中,单胞藻是最好的开口饵料。商品浓缩藻价格昂贵,生产单位不能接受,自己培育又因各方面因素造成培育失败或供应不及时等。笔者多年从事单胞藻的培育工作,从中得出一些实践经验。1999年在江苏省赣榆县水产苗种场用15d培育出一池直链藻,于当年4月20日  相似文献   

16.
目前,河蟹工厂化育苗技术日致成熟,但成本较高;而土池育苗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过几年的买践,我们总结出,河蟹土池育苗的投饵原则为:适时、适口、适量。能做到这三适,才能使河蟹幼体培育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具体方法是:育苗池在1个月前清池,消毒后,用60~80目筛绢严格过滤海水。1.植物性饵料要做到“先肥后清”(1)先肥阶段在河蟹幼体孵出前4~5天,每亩施化肥硝酸铵1.5公斤左右,同时接种事先培养好的单胞藻藻液于池中,这样,能证幼体田出后,马上就2能摄食到适的奉胞藻泪料。如果遇阴雨天…  相似文献   

17.
王军 《科学养鱼》1999,(7):16-17
幼体培育是河蟹育苗生产中技术、人力、物力高度集中的阶段,主要通过控温、调光、繁殖单细胞藻类、投饵及防病等措施,创造一个蟹苗生长的较佳生态环境,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单细胞藻类的应用:单胞藻是Z1(河蟹Ⅰ期状幼体)最佳开口饵料,同时它还可以净化...  相似文献   

18.
海洋单细胞藻可以快速生长繁殖,自身合成并富集高浓度的PUFA。目前海洋单细胞藻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做鱼和虾的开口饵料,以及贝类和饵料动物的饵料。笔者通过单胞藻的生产实践以及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出单胞藻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报告如  相似文献   

19.
泥蛐苗种生产中,饵料曾用过螺旋藻粉,干藻粉、冷藏单胞藻或酵母,而直接培养的新鲜单胞藻是泥蛇苗期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优质饵料,是蛐苗生长和变态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青苗的成败,并且,在育苗过程中具有保护和改善水质的作用。因此结合1994至u1998年我们在乐清币东港水产育苗场和本中心藻类研究室所进行的试验,将该培养技术总结如下。一、保种培养l.种类作为泥蛐苗种饵料的微藻主要是金藻、扁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等单细胞金藻,个体小,无细胞壁,游动缓慢,易被摄食,而且蛋白质含量高,但易受污染,老化快;扁…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