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性成熟的黄颡鱼亲本,通过强化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孵化、鱼苗培育等措施,进行两年的黄颡鱼苗种繁育试验.2003年分5批次共催产亲鱼1070组,平无催产率78.4%、受精率81.7%、孵化率70.5%、孵仔鱼143.6万尾,培育成2.5cm左右的夏花101.4万尾,平均成活率70.6%.  相似文献   

2.
朱光来  赵子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178-1182,1200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胸鳍基部2次注射法,对人工驯养的30尾性成熟的短须裂腹鱼进行人工催产。在水温15~16℃条件下,效应时间为24~30 h,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70.00%、83.75%、92.75%。仔鱼出膜时间为144 h,初始全长为10.93 mm,经28 d培育后全长达20.65 mm。  相似文献   

4.
采集钱塘江野生粗唇鮠,在人工池塘环境下培育至性成熟,平均培育成熟率64.4%。经测定其平均绝对怀卵量为7200粒/尾,平均相对怀卵量为49.9粒/g体重。采用DON、HCG、LRH—A2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5℃至28℃水温下,分3批次进行了人工繁殖,共催产亲鱼114组,效应时间为17h至20h,平均催产率83.8%,平均孵化率63.5%,共获得鱼苗26.0万尾,平均出苗率81.5%;共获得夏花鱼种17.8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68.5%。  相似文献   

5.
一、催产乌鱼的选择一是从专池培育的亲乌鱼池中选择;二是从乌鱼养殖池中选择年龄二冬龄以上的性成熟乌鱼,但比较麻烦。性成熟的雌性乌鱼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突出;雄性乌鱼身体两侧呈美丽的紫红色,从背鳍开始自上而下有排列整齐的白色小圆班点,小圆班点越  相似文献   

6.
对大鳞副泥鳅和青鳅秋季繁殖性能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肥满度在两种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现大鳞副泥鳅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鳅雌雄差异显著(0.01P0.05);性成熟系数分别为:大鳞副泥鳅6.56%、青鳅11.36%;相对怀卵量分别为:115.70粒/g、147.69粒/g;受精率分别为:90.62%和97.52%;而孵化率为92.45%和97.16%;结果显示:在秋季繁殖季节,青鳅在繁殖性能方面比大鳞副泥鳅要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蒙古红鲐亲鱼培育、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技术。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珀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培育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繁殖时水温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平均受精率83.0%。胚胎孵化时间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O%,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全长达3.6~3.8cm,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邵伯湖水域的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雌鳅性成熟系数在3~5月之间逐渐增加,6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泥鳅主要繁殖期为4~9月,最佳繁殖期为5~6月;雌鳅规格越大其怀卵量越高,雌鳅体重大于30g时,其绝对怀卵量大于1万粒·尾~(-1),相对怀卵量大于400粒·尾~(-1);在水温21.5~25.5℃时,雌雄比例为1∶(1.2~1.5),雌鳅每尾注射催产剂用量为125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3μg促黄体素释放性腺激素(LRH-A2)+0.2mg马来酸地欧酮(DOM),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催产剂后12~15h,亲鳅达到效应时间开始产卵,产卵后平均受精率为85.54%,孵化率为64.86%,催产122尾雌鳅共收获约32万尾仔鳅;初孵仔鳅全长约2mm,苗种培育30~45d后,鳅苗体长可达3~5cm,此时可进行分塘饲养或苗种销售。通过研究泥鳅的自然繁殖特性,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总结我国南方匙吻鲟人工繁殖经验,探索哈尔滨市高寒地区匙吻鲟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试验研究表明,高寒地区雌性匙吻鲟10龄达到性成熟,繁殖适宜水温16~21℃,每千克亲鱼体重怀卵量为1.42万粒,获得受精卵15.2万粒,受精率82.4%,室外22℃池塘水孵化率为52.1%。室内苗种培育5万尾水花,经过30 d培育获得5~7cm鱼苗3.6万尾,成活率为72.0%。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5,(1):157-158
利用选育体长12㎝以上的可繁泥鳅,经过强化培育,进行了春秋两季人工繁殖试验,结果:催产泥鳅680㎏,平均催产率87.2%,受精率92.2%,孵化率92.5%,共繁殖鳅苗4125万尾。  相似文献   

11.
2002~2006年,对倒刺鲃的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了解到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型,相对怀卵量为10~12粒/g,采用混合激素催产,其中以PG LRH-A2 DOM试验组效果较为理想。试验共获苗55.3万尾,在25~30℃的水温下,效应时间为18~24 h,平均催产率为73.7%,平均受精率为69.6%,受精卵经34 h出膜,48 h仔鱼开始平游,孵化率为66.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云南盘鮈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盘鮈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野生云南盘鮈采用混养驯化和单养培育方法,对比筛选4种催产剂组合,统计分析批量繁殖效果,并观察产卵行为和仔稚鱼发育情况。【结果】云南盘鮈卵大、数量少,繁殖力低,绝对怀卵量(F)与体质量(W)呈线性关系,拟合关系式为F=15.336W+103.01(R2=0.6267)。亲鱼培育的适宜温度为年水温7~25℃,注射催产剂(LHRH-A2+HCG+DOM)可使亲鱼自然产卵受精,11批次催产云南盘鮈929组,产卵201 866粒,孵化出鱼苗96 049尾,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8.47%、76.86%和53.1%;效应时间8~14 h;最适催产水温15~19℃。【结论】人工驯养条件下,云南盘鮈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人工繁殖增殖是云南盘鮈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草鱼、鲢、鳙秋繁及其对次年春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4.
依据黄颡鱼性腺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对武汉市周边湖泊天然水体黄颡鱼繁殖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表明黄颡鱼具有较长繁殖期,可以多次进行人工催产繁育。结合生产实际,分前、后不同时期对从武汉周边采集的黄颡鱼亲本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规模化催产,并进行了效果比较。催产批量进行的时间段分别设在4月底至6月初和8月中旬至9月初。结果表明,后期相对产卵量少(P0.01),所需催产剂量较低,只需一次注射,效应时间较短,并且催产率、受精率都明显低于前期(P0.01)。后期人工繁殖的鱼苗经过培育,可作为来年成鱼养殖所需的大规格苗种,同样具有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6.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育苗存活率,并获得较为稳定的育苗效果。[方法]选择1龄以上性成熟雄鱼、3龄以上性成熟雌鱼作为亲本,采用淡水催产孵化、3‰~4‰低盐度海水育苗的方式,开展澳洲银鲈室外规模化繁育试验。[结果]3批次受精卵孵化中,孵化率分别达92%、87%、90%,平均孵化率为90%;3批次人工育苗共获160万尾鱼苗,培育4~5 cm鱼苗成活率分别为58%、31%、28%,平均育苗成活率为37%。[结论]试验表明澳洲银鲈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低盐度海水培育澳洲银鲈苗种是切实可行的,且生长速度快、育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8.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唇[鱼骨]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经一次性注射LRH—A、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2005-2006年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  相似文献   

19.
本成果应用生态和生理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大口鲇受精率低的技术难题,使规模化人工繁殖受精率提高并稳定在84%以上.发现并成功地应用了催产灵1号与LRH-A2合剂对大口鲇进行催产,催产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北移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及大鲵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温度、营养调控进行亲鲵培育,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合对人工驯养的性成熟的北移大鲵进行人工繁殖。[结果]繁殖亲鲵共产卵41468粒,平均催产率83.0%,受精卵总数为24507粒,受精率平均为56.4%,在17.5~19.5℃经35~40d孵化,合计出苗5036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23.9%,苗种培育30d后共成活4482尾,成活率平均为91.3%。[结论]大鲵可以在北方进行人工繁殖。大鲵的异地保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