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南隍岛近海网箱6个月的水温监测和对3个重复网箱内许氏平鲉的日摄食量、摄食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在水温15~20℃时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水温20℃或15℃时摄食量、生长速度有所下降;当水温10℃时摄食量和生长速度急速下降,水温7℃后摄食量和生长速度极低;许氏平鲉在水温24℃时有着较高的成活率,水温在20℃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2.
毛蚶幼贝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毛蚶幼贝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主要与水温及个体大小有关。当水温降到19℃时,体长≥4 5mm的幼贝80%开始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时间是在当年的9月中旬~10月上旬;体长<4 5mm基本不脱离附着基。同种规格的幼贝潜居后比在附着基上生长快36%。幼贝生长最适宜水温是20~26℃,20℃以下生长逐步减慢,到7℃时基本停止生长,停止摄食。  相似文献   

3.
一、草鱼生长发育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草鱼,也称鲩鱼、草鲩、草根等,草鱼在水温1—38℃范围内都能存活,最适宜养殖水温为25~30℃,在水温27~30℃时其日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60%以上;当水温低于20℃时摄食量明显降低,低于7℃时停止摄食。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摇蚊幼虫等。  相似文献   

4.
虹鳟的养殖     
1.生长。虹鳟的适温为8~20℃,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温差10℃生长相差2~3倍,其生长量和累积温度成正比,黑龙江省的平均水温为9℃。虹鳟的生长还直接受到饵料质量和摄食量的影响。饲料营养价值高,生长快。饲料中缺少赖氨酸、色氨酸,尤其缺少蛋氨酸时生长受阻。溶氧量有限而饲养密度过高时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养鳖池的水质要求清新、无病菌、各项理化因子和生态环境具体要求如下:1.水温:鳖是喜温动物,适宜鳖摄食生长的水温为25~32℃,最适水温30℃,鳖在3O℃中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在20~25℃水温下,鳖摄食量明显减少,低于20℃几乎不摄食。温室养鳖保持25~32℃的水温.可以使憋常年外于最适水温状态,达到常年生长的目的,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2.水色:养鳖最理想的水体环块是保持稳定的绿色状态,使油水中的绿藻类、兰藻类等繁殖,不但可补充溶氧,抑制病原菌繁殖,促进有机物分解,而且,油绿色黄褐色的水能降低透明度使鳖处于隐蔽…  相似文献   

6.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直接影响其摄食和生长,各种鱼类的生长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鲤科鱼类的适宜生长水温为20~30℃;罗非鱼的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在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鱼虾摄食量增大,生长加快,饵料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7.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1年4月22日-2002年4月22日的实验结果表明,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应选择水温为7-24℃的水源,最好控制在13-18℃之间,PH值大于7,盐度高于15,水循环量6-8个,在上述条件下,其生长速度为1龄期间1mm/d左右,养殖12个月后体重平均可达700g左右,密度15-20尾/m^2,成活率93.7%,湿性颗粒饵料系数1.83,随着个体长大,雌、雄个体出现明显差异,水温13-18℃时,摄食量变化不明显;9-13℃时,摄食量随水温降低而减少,投饵量视鱼体大小和摄食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研究水温对鱼类生长影响,阐明最适生长温度及其机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鱼类的能量收支中,摄食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部分,在影响鱼类摄食量的诸多因子中温度和体重是最重要的两个。本试验设T=20℃、24℃、28℃、32℃四个温度梯度组,分两期进行:Ⅰ期研究在这四个不同温度下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的情况,Ⅱ期研究在这四个不同温度下不同体重红鳍东方鲀幼鱼对最大摄食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Ⅰ期中当水温T=28℃时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增长和全长增长最快,日增重率和日增长率分别为1.684,0.588。在T=20℃和T=24℃时体重和全长的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超过28℃时开始降低。在Ⅱ期试验中发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大摄食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加,最大摄食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在试验水温为20~28℃范围内,二者呈正相关,超过28℃度时呈负相关。综合两期试验研究得出28~29℃是适合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流水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15℃、20℃、25℃和30℃)对长吻幼鱼摄食,生长及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吻摄食与生长的起始温度为15℃;适宜温度区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水温为10℃时,长吻 基本不摄食,水温为15—25℃时,长吻摄食率、生长率随永温升高而显著增加,25℃和30℃组间差异不大。饲料转化效率随水温上升明显提高,但水温升至30℃时,饲料转化效率有下降的趋势。长吻幼鱼日投饵量可根据经验公式:C=0.148T ̄(1.626)W ̄(-0.521)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温对刺参幼参生长、呼吸及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25℃),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耗氧率和体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刺参幼参生长有显著性影响,生长曲线呈"钟形",在水温10~15℃,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在水温15~25℃,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根据温度与特定生长率关系式计算得出,刺参最适生长温度为15 5℃。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在10~25℃,随着温度升高,刺参幼参耗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0~25℃的温度系数(Q10)高于10~15℃和15~20℃的Q10,表明高温时温度变化对刺参幼参影响较大。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体组成和能值有显著影响(P<0 05)。在10℃处理组,刺参体内粗蛋白、粗脂肪与能值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粗脂肪含量和能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水温对东星斑幼鱼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温度设5个水平(15、20、25、30、35℃),东星斑幼鱼在玻璃蓄养槽内养殖40d。结果显示20℃组、25℃组和30℃组的鱼没有死亡,35℃组的存活率为88.9%,15℃组的存活率仅为50%;总摄食量在30℃组最高,15℃组最低;特定生长率在30℃组最高,15℃组、35℃组为负值;在可以生长的组别里,30℃组饵料系数最小。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东星斑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东星斑的适宜摄食温度为20~30℃,最佳摄食温度为25~30℃;水温<20℃东星斑幼鱼不能正常摄食、生长,甚至会死亡,水温15℃时,几乎不摄食;水温>30℃,东星斑幼鱼可以正常摄食,但是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死亡。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适量投喂法对稚鳖对29.5℃,30℃,30.5℃,31℃,32℃等不同温度下的摄食及生长进行研究,发现在30.7℃稚鳖个体增重最快,29.8℃饲料系数最低,在30℃以内,稚鳖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当水温超过30℃时,稚鳖的生工速度却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下降,在不同的湿度下,稚鳖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日投饲率为2.8%-3.0%,全天投喂的饲料中,上午占1/3,下午或晚占2/3。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幼参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参的生长发育受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温度是影响刺参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研究温度对幼参生长和摄食的影响,找出其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及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摄食量,对于加速幼参的生长,于当年获得较大规格的幼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温度对剌参生长、摄食影响的报道甚少。山东长岛县水产局等单位于1973—1975年曾观察过水温对幼参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环境对中华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种群一样,时刻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鳖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特点,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水质、光线、声音等都有特殊要求,现总结如下。1 温度的影响1.1 摄食 自然界鳖的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摄食多,冬春季摄食甚至停食。鳖的摄食强度的季节性变化完全受水温的影响,鳖在20℃时开始摄食,随着水温升高,摄食强度增大,30℃~31℃时摄食量最大,但32℃以上摄食量反而下降。1.2 生长 鳖的生长快慢与摄食量和对饵料的吸收转换的效率直接相关。在一定的范围内,鳖对饵料吸收…  相似文献   

15.
巴西龟习性活跃,喜欢生活在水中,不怕人,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32℃,最佳生长水温在25~30℃之间.20℃以下时摄食减少,活动较不活跃;15℃以下时基本停止摄食;10℃以下活动明显减少,处于半休眠状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温时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圆斑星鲽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适宜水温条件下的5倍.圆斑星鲽的适宜摄食温度为15~24℃,最佳摄食温度为18~21℃,每天的平均摄食率为鱼体重的1%左右.水温<18℃或>21℃时,摄食量开始迅速下降,到了12℃时,摄食率比最高时下降了80%左右,6℃时几乎不摄食.2~26℃水温是圆斑星鲽养殖生产的安全上下限.  相似文献   

17.
鳗鲡(Anguila,japonica)是广温性温水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是随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的。鳗鲡的生存温度范围为2~38℃,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5~30℃。一般水温12℃时开始摄食,24~30℃摄食旺盛。据日本养鳗专家的最新研究报道,鳗鲡白仔鳗生长最佳水温是26℃,而幼、成鳗生长最适温度为28℃。总之,温度对鳗鲡的摄食、生长及其它生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鳗鲡对温度的适应幅度和最适温度表现了其种的特性,适宜的水温能促进鳗鱼的生长发育,提高摄食量,防止冬眠现象。而感染各种鳗病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也同样受水温的影响,水温过高和过低,将直接影响这些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致病能  相似文献   

18.
一、控制水温   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黄鳝的生长、摄食。黄鳝是淡水鱼类中较怕热的一种鱼,其最适宜的温度为 22~ 28℃。当水温高于 28℃时,其摄食量明显下降,生长受到抑制。进入高温季节,由于鳝池水位较浅,水温容易升至 28℃,因此,盛夏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1.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可以遮挡部分阳光,便于黄鳝的潜伏,同时又可以改善池塘环境,降低池水水温,有利于黄鳝生长。但水生植物在鳝池中的种植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 1/3。种植品种有茭白、水葫芦、水浮萍等品种。   2.搭棚遮荫   单纯依靠种植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9.
一、控制水温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黄鳝的生长与摄食。黄鳝是淡水鱼类中较为怕热的一种,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8℃。当水温高于28℃时,黄鳝摄食量明显下降,生长受到抑制。进入高温季节,由于鳝池水位较浅,水温很容易升至28℃,因此盛夏季节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主要方法有3种: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13.0~23.0℃下,将平均质量1.45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放养在容量50L(45cm×31cm×30cm)的水槽中,投喂以鱼粉、虾糠和玉米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马尾藻粉、海泥、贝壳粉和黄原胶等粗蛋白12.70%和粗脂肪5.48%的饲料。在饲料中含有不同比例的亚油酸(LA)、α-亚麻酸(LNA)、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以橄榄油平衡脂肪含量,以贝壳粉平衡其他成分,配制成LA和LNA的比例分别为20:0(S1);20:1(S2);1:2(S3)和2:1(S4);LA、LNA、DHA和EPA的比例分别为6:1:5:0(S5);10:1:30:5(S6)和10:5:6:1(S7)的膏状饲料。80d的饲养表明,幼参摄食只添加橄榄油(S1)、添加橄榄油和亚油酸(S2)的饲料时生长最慢,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的幼参(P〈0.05);摄食只添加亚麻酸(S3)或亚油酸和亚麻酸(S4)的饲料时,生长较慢,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摄食添加DHA(S5)和EPA+DHA(S6)的幼参(P〈0.05);摄食添加上述4种脂肪酸(S7)饲料时,生长最快,即LA,LNA,DHA和EPA的比例为10:5:6:1时,体壁最厚,肠道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有效活力最高,对饲料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实验饲料的仿刺参体内蛋白+脂肪十灰分的含量之和(平均85.79%)远大于初始刺参(79.70%)的相应之和,由高至低依次为:S2(90.57%)〉S1(87.97%)〉S3(85.78%)〉S4(85.29%)〉S7(84.19%)〉S5(83.79%)〉S6(82.97%)。仿刺参摄食后体内18碳脂肪酸含量呈负增长,而体内EPA的含量均呈正增长,且恒定变化在4.36%~6.83%之间,表明饲料中的18碳脂肪酸能转化为仿刺参体内的EPA。添加了4种脂肪酸的S4、S5、S6和S7组幼参肠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