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果蔗脱毒组培苗经过速生配套栽培管理,株高、有效茎优于第1代健康种茎,糖度、茎径和产量与第1代健康种茎相当;株高、茎径和产量均明显高于果蔗脱毒组培苗常规栽培。通过速生配套栽培,茎尖脱毒组培苗能当年种植当年采收上市,不仅运输方便、栽培简单,还能提前上市。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宜种植的木薯种茎长度,为我国木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为试材,设5.0、10.0、15.0、20.0和25.0 cm 5个种茎长度处理,以相同密度(1.0 m×1.0 m)进行种植,调查各处理的出苗率、株高、茎径、块根的薯长和薯径、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及单位面积产量,测定块根的淀粉含量、氢氰酸含量和干物率,并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与种茎长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较短的木薯种茎不易于出苗;在生长前期植株株高和茎径受种茎长度影响较明显,种茎越长株高和茎径越大,但超过一定长度的种茎其株高和茎径优势表现不明显;不同种茎长度对木薯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同,较短的种茎有利于单个块根生长,不利于单株结薯数形成,较长的种茎有利于单株结薯数形成,不利于单个块根生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种茎长度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薯长和薯径呈极显著负相关;15.0 cm种茎长度处理木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为37 500.0 kg/hm~2,5.0 cm种茎长度处理木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最低,为31 650.0 kg/hm~2,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种茎长度与块根氢氰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干物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10.0和15.0 cm种茎长度处理木薯的干物率显著高于20.0和25.0 cm种茎长度处理。【结论】选择长度为15.0 cm的华南205木薯种茎进行种植,既可节省木薯种茎用量和提高播种效率,又可获得较高的木薯产量及较好的生长性能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2012年9月5日,在福建省明溪县狮窠村木薯示范试验基地,20多个外引木薯新品长势喜人,农技员仔细观察并记录着各品类木薯生长情况。新品"华南11号"因其出苗率高、产量及淀粉含量高、抗逆性强,有望2013年在县里推广开来,这是该县继良种"华南205号"推广后又一规模化种植的木薯新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桂果蔗1号不同级数健康种苗的生长特征和变异特性,为提高果蔗健康种苗生产用种质量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桂果蔗1号组培苗、第一级种茎和第二级种茎苗期生长表型性状进行连续观测,分析3个不同级数果蔗幼苗的苗数、株高、地径、叶片数及+1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7个表型性状的生长特征和变异稳定性。【结果】不同级数果蔗种苗生长特征差异明显。第一级种茎和第二级种茎各方面生长特征相近,且均显著优于组培苗(P< 0.05),但第二级种茎各方面表现仍明显优于第一级种茎。桂果蔗1号健康种苗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5.48%,变异幅度为3.01%~11.88%,变异幅度最大的是苗数,最小的是地径。除了第二级种茎+1叶叶宽变异幅度有所上升外,其余6项表型性状变异均伴随着级数的增加而趋向稳定。3个不同级数种源所有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2%~8.25%,以组培苗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8.25%),第一级种茎苗次之(4.88%),第二级种茎苗最小(3.32%)。说明组培苗性状分离最大,高级苗(第二级种茎)性状较稳定。【结论】桂果蔗1号健康种苗第二级种茎的生长特性综合表现显著优于第一级种茎和组培苗,遗传变异也较稳定,为生产栽培最佳用种。  相似文献   

5.
对罗汉果嫁接苗、组培苗、薯块苗进行栽培比较试验,以期充分了解其生长、结果特性,为罗汉果苗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嫁接苗的长势比组培苗和薯块苗要好,其真叶数和株高的净生长量最多;结果数最多的则是组培苗,其次是嫁接苗,最少的是薯块苗。  相似文献   

6.
朱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47-8447,8450
以金叶日本冬青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基质配比、不同炼苗处理及不同栽培基质对金叶日本冬青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叶日本冬青炼苗基质以泥炭∶砻糠灰:珍珠岩=5∶1∶4为最佳;栽培基质蛭石+珍珠岩、泥炭土+珍珠岩的植株成活率较高;以河沙作为栽培基质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但其栽培成活率、株高指标稍差。  相似文献   

7.
选用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健康组培杯苗,探讨不同密度对其分蘖苗数、成茎率、株高、茎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总芽数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1.5万~2.7万株/hm~2范围内,不影响拔地拉果蔗茎尖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组培苗分蘖苗数以种植1.8万株/hm~2最多,为9.69条/株;每株组培苗的成茎数、成茎率以及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芽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因此,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杯苗以种植2.1万株/hm~2为宜,单位面积可获得最优的总芽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木薯的抗风能力,为木薯抗风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种茎环剥、留单(双)茎杆、喷施多效唑、打顶等田间试验,测定木薯株高、茎粗、节间距、分枝数、薯块产量、淀粉等指标。[结果]在环剥双杆条件下,打顶显著降低株高;单杆打顶和2次喷施多效唑均能增加茎粗。环剥双杆+前期(株高0.7 m)打顶显著增加了淀粉含量和产量。[结论]环剥+双杆+前期(株高0.7 m)打顶+单杆打顶+2次喷施多效唑的栽培模式可提高木薯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9.
5个草莓品种组培苗与常规苗栽培性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组培脱毒苗植株长势强,根系发达,个体生长健壮整齐,产量高且品质好。福建省宁德地区草莓栽培上大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不仅病毒病逐年积累加重,且种性易退化,果实渐小,效率低,本研究将草莓组培苗与常规苗进行多年栽培系统比对,结果5个草莓品种的组培苗比常规苗增产15.6%~43.4%,经济效益提高32.6%~17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育高产、高淀粉含量及适合间作套种的木薯新品种,为广西木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5年,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母本,采用自然杂交与胚挽救的方法,经连续多年多世代系统选育,获得木薯新品种桂木薯6号,并对其鲜薯产量、淀粉含量、收获指数、发芽率及抗逆性等进行评价。【结果】2012~2013年初级与高级评价结果表明,桂木薯6号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品种华南205(CK),其中在广西武鸣初级评价中,鲜薯产量比CK高66.7%,在广西武鸣和隆安高级评价中,鲜薯产量分别比CK高70.1%和73.3%,增产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两年不同地点的评价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比CK增加70.0%,平均淀粉含量比CK增加1.0%,且收获指数均高于CK。2014和2015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广西武鸣、桂平和合浦)桂木薯6号平均鲜薯产量分别比CK高53.4%和50.3%,平均淀粉含量分别比CK增加1.4%和2.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桂木薯6号平均发芽率98.5%、平均株高2.5 m、平均茎粗3.5 cm,生长势较强,属不分枝类型,具较强抗旱性,但抗风性较差。该品种于2016年4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木薯6号具有稳产高产、收获指数高、品质优良及抗旱能力强等优点,生产中可单独种植,也可与其他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或套种,适合在广西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对木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方法]分别采用地膜覆盖与不覆膜(对照)2种方式种植木薯,研究地膜覆盖对木薯茎叶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地膜和覆盖后,木薯的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小区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79%、14.61%、14.28%、76.14%和76.09%;地膜覆盖后木薯的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2%,但相同面积木薯的淀粉产量较对照增加65.35%。[结论]地膜覆盖是木薯节本增效栽培的有效措施,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提高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重、增加块根充实度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秧苗与湿润秧苗根系生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武运粳七号为材料,对水稻旱育秧苗和湿润秧苗根系生长的生理物质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埋育秧苗总根数、白根数、根系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较高,根系C/N舟低于湿润秧苗,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是湿润秧苗的数倍至数十倍,糖和硝态氮的较高积累不仅有利于维持秧苗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也为移栽后秧苗根系生长和新根的发生贮备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旱育秧苗移栽前根系中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含量高于湿润秧苗。异戊烯基腺嘌呤(iPAs)、赤霉素(GA3)含量低于湿润秧苗,而移栽后3d,IAA、GA3、iPAs含量均高于湿润秧苗。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同等光强条件下研究LED不同光质对虎雪兰组培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植物生产类LED光源的参数设置和系统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RBW(红∶蓝∶白=6∶1∶1)处理下虎雪兰组培苗整株干重最大,为0.0982g;对照组W1(白色荧光灯)根部干重最低,为0.0823g。(2)RBG(红∶蓝∶绿=4∶2∶1)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分别为0.4380,0.1590, 0.0910g,利于虎雪兰中上述3种色素的合成。(3)B(单色蓝光)处理下叶片淀粉粒积累最少,为0.0622g,而其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是最高的,分别为140.9971, 5.0014μg/g;而R(单色红光)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低,分别为99.4557, 2.7269μg/g。综合比较其中RBG处理下虎雪兰组培苗长势最好,而R和B处理下长势相对较差,光质对虎雪兰幼苗生长代谢中的影响比较明显,LED光照系统可以替代荧光灯成为虎雪兰幼苗组织培养的理想光源。  相似文献   

14.
影响水稻抛栽立苗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汕优016作供试品种,设置不同水层深度、不同秧苗高度、不同秧苗带蘖数、不同苗龄等4个抛栽试验,研究塑盘育秧抛后育苗技术,结果表明:塑盘育秧抛栽适宜水层1~5 cm,抛栽最佳苗高15~18 cm,秧苗带蘖越多,立苗速度越快,苗龄越小,立苗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5.
10个木薯品种引种贵州低热河谷地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贵州栽培木薯的适宜性,促进贵州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并为木薯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和栽培技术储备,于2010年引进10个木薯品种,以地方栽培品种SC201为对照,进行木薯引种适应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各引进品种均能正常完成生育期,其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出苗率以GR3和SC205最好,产量以SC10号和NZ199最好,干物率以GR891和GR3最好,干品淀粉含量以NZ199和GR3最高,鲜薯淀粉含量以GR891和GR3较高,淀粉产量以GR891和NZ199最高。说明贵州适宜种植木薯。  相似文献   

16.
李军  陈显双  俞奔驰  覃剑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21-5122,5294
[目的]了解野生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生物学性状并对其嫁接生产技术进行探索。[方法]大田抽样对野生木薯进行生物性状观测;选用不同品种嫁接野生木薯接穗,测定产量、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结果]野生木薯的叶面积、叶厚度、株高、冠幅、茎粗分别是对照(SC205)的308%、137%、186%、177%、165%,具有较强生长势。野生木薯嫁接后不同品种的鲜薯产量比对照(SC205)增加14.9%~109.3%,与对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淀粉产量增加-5.0%~45.1%,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嫁接处理后淀粉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嫁接同不嫁接(同一品种)比较,鲜薯产量增加10.3%~102.2%,淀粉产量增加-9.2%~48.5%,而淀粉含量明显降低,降低率为-9.8%~26.5%。GR891、GR5为较佳嫁接组合,产量、淀粉产量、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用野生木薯接穗嫁接栽培种木薯,增产效果明显,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甘薯脱毒苗驯化培养及大田光合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基质对甘薯JS004脱毒组培苗驯化培养的影响,并对驯化苗与常规苗进行大田种植,分析比较其光合效率及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为1∶1∶0.5的基质上,甘薯脱毒苗驯化培养较其它处理,蔓长长,分枝多,叶片数多,SPAD值高,效果最好;大田种植脱毒驯化苗光合效应高于常规苗,单株产量比常规苗增加40.9%.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复混肥对木薯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为木薯大田生产中施用复混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设6种不同复混肥料处理,另设不施肥作对照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木薯株高、茎粗、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结果】与不施肥处理对比,施用禾中王木薯壮根膨大复混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木薯生长后期的茎粗(P<0.05,下同),其余施肥处理对木薯的株高和茎粗影响不显著(P>0.05);6种复混肥处理的木薯鲜薯产量均有提高,其中施用绿先机木薯专用肥和桂绿木薯专用肥处理增产显著;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块根淀粉含量,其中施用禾中王木薯壮根膨大复混肥处理的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除施用禾中王木薯壮根膨大复混肥处理外,其余施肥处理木薯淀粉产量均有增加;除南风木薯专用肥外,其他5种复混肥均可增收,其中桂绿木薯专用肥增收最高,绿先机木薯专用肥次之。综合比较,桂绿木薯专用肥的效果最好,鲜薯增产6310 kg/ha,增产25.2%,淀粉增产16.7%,增收2735元/ha;其次为绿先机木薯专用肥,鲜薯增产5533 kg/ha,增产22.1%,淀粉增产13.6%,增收1873元/ha。【结论】木薯复混肥均有利于木薯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以桂绿木薯专用肥最好,其次为绿先机木薯专用肥。  相似文献   

19.
半夏组培苗炼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会军  陈美霞  巨荣峰  房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18-1919,2018
[目的]掌握半夏组培苗的炼苗技术,提高成活率。[方法]将半夏组培苗移栽到不同基质中,设置不同光照、温度、湿度、施肥水平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半夏组培苗的炼苗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蛭石+珍珠岩的栽培基质既保水又透气,最有利于半夏生根,成活率达98%。半夏怕强光照射,加遮阴网光照处理的成活率达92%,小苗生长正常,长出新叶、新根。16~25℃的温度最有利于半夏成活和生长。5 d浇一次水湿度处理的半夏成活率达98%,小苗生长良好。半夏是喜肥植物,移栽7 d后施肥的成活率为96%。半夏组培苗的成活主要取决于新生小块茎。[结论]选蛭石+珍珠岩为栽培基质,配合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适时追肥,半夏组培苗的成活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