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育苗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近几年来,作者调查发现马氏贝种苗人工培育的过程,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是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阶段的粘连病,其发病频度约占马氏珠母贝种苗人工培育阶段病害发生的60%.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一经粘连就会下沉以致死亡,造成育苗失败.有研究发现粘连病是一种弧菌病,病原:鳗弧菌(V.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此病感染很快,幼虫感染病菌4~5h后就出现症状,8h后开始死亡,幼虫组织坏死和消散,一般在18h内幼虫100%死亡,幼虫往往发生面盘解体以后立即下沉死亡.这是贝类育苗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是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 在贝类室内人工育苗中,尤其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细菌与原生动物大量繁衍,给面盘幼虫带来极大危害,造成人工育苗失败。因此,国内外很多贝类工作者在育苗中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抑制细菌的繁殖,提高面盘幼虫的成活率和稚贝附着变态率。Walre(1958)在培养牡蛎幼虫时,每毫升海水中加入青霉素钾盐 G50单位和链霉素硫酸盐50毫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几年来,我们在培养栉孔扇贝面盘幼虫中,加入3~5ppm的青霉素或1~2ppm土霉素后,幼虫成活率和变态率显著提高。但是,据 Davis 和 Chanley  相似文献   

3.
饲在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过程中,海水单胞藻是不可替代的活性生物饵料。不同种类的海水单胞藻在适口性、营养价值、消化难易及对牡蛎幼虫的毒性等方面情况差异,这必然要影响到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变态及成活率,从而影响到育苗结果。在本试验中,使用包括云微藻在内的六种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海水单胞藻作投喂试验,观察、比较了太平洋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及成活情况,并据此对这几种海水单胞藻及其组合的优势、生产上的适用性进行评判。目前,大部分太平洋牡蛎育苗场在育苗生产中使用云微藻,甚少使用其它藻类虽然也能够培育出种苗,但使…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太平洋牡蛎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总结,论述了太平洋牡朗工厂化育苗技术以及在水质、饵料、固着基的选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就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材料太平洋牡蛎亲贝来源于福建省漳浦县竹屿虾池,壳长平均95cm,幼虫固着基为太平洋牡蛎壳中间打了孔,光滑面相对,用45丝聚乙烯穿成串,每串100片,4串为一组,青苗有效水体560m3,饵料池水体150m3,使用经二级沙滤沉淀过后的海水。二、方法1亲贝培育:于今年元月上旬购进个体大、生长正确、无病害亲贝放人虾池育肥促熟.加强虾池饵料生物培养,调节好水质。2人工授精孵化:从…  相似文献   

5.
用分离于中国对虾(P orientalis)的鳗弧菌Ⅱ型(V anguillarumⅡ)和养殖海湾扇贝(Ar gopectenirradians)的黑美人弧菌(V nigripulchritudo),分别感染健康的海湾扇贝幼体,均获得与原发病相同症状。证实不同种弧菌可引发海湾扇贝D型幼体爆发面盘解体流行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面 积的日趋增多,我省的河蟹青 苗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 育苗生产中的病害发生也越来 越严重,给育苗业带来了重大 的经济损失。其中,弧菌的感 染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 病快,死亡率高,使育苗工作 者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科学 地认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弧 菌感染的发生已成为育苗工作 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 河蟹育苗系统中发病幼体、致 病性弧菌、环境以及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 了河蟹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 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发病幼体 感染弧菌的河蟹幼体一般 体色浑浊,摄…  相似文献   

7.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8.
氨氮对海湾扇贝幼体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湾扇贝各期幼体,进行氨氮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氨氮能够破坏幼体的面盘及内脏团,严重抑制幼体生长,延迟和阻止眼点发育和变态过程。处于眼点发育和附着变态阶段的壳顶幼体,对氨氮毒性最敏感。早期面盘幼体、壳长D形幼体和壳顶幼体96 hr LC50依次为:6.33,7.84,5.25 mg/L NH3-N(0.302,0.374,0.251 mg/L NH3-N)。氨氮安全浓度的应用因子AF为0.024。  相似文献   

9.
长牡蛎育苗期间经常出现面盘幼虫生长参差不齐现象,影响单位水体出苗量。笔者在正常培养密度范围内6~12个 ml作对比试验:低密度6~8个 ml培养的幼虫生长速度快,个体差异小;重视亲贝促熟,加强优质新鲜饵料的供给,有良好的水环境,能够减少幼虫差异显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青蛤(Cylinasinensis)俗称黑蛤、蛤蜊等,是我国沿海常见底栖贝类,栖息在沿海滩涂泥滩地带。为了推广青蛤育苗技术,笔者把几年来的育苗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育苗池的选择青蛤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幼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期,然后发育变态成稚贝而进入附着期  相似文献   

11.
太♂洋牡蛎与近♀牡蛎、褶♀蛎人工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周茂德  高允田  吴融 《水产学报》1982,6(3):235-242
本文介绍了以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为亲本的多种组合杂交试验。试验共分为:近?×太?,太?×近?,褶?×太?,太?×褶?四个试验组进行;另外还有三种牡蛎的三个自交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种牡蛎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褶?×长?的受精率较高,而长×近的正反交的受精率均较低。杂交子:代的D型幼虫的大小性状一般表现为母本特征,而且其大小变异范围比亲本自交大。此外,文中对各组合的幼体发育作了比较,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病害对虾荧光病作为育苗生产中的病害,是弧菌感染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病快,死亡率高,给育苗工作造成被动局面。为科学地认识、积极地预防和有效控制弧菌病的发生,我们在威海、东营、滨州、河北多家育苗厂,在对虾育苗过程中从发病幼体、致病弧菌、环境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对虾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特别对药物防治进行了研究探讨,无节幼体到仔虾的变态率达到80%~85%,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指导。一、发病幼体蚤状幼体到仔虾都有发生,以糠虾及仔虾为多见。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从幼…  相似文献   

13.
在1999-2011年间,为了充实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e)幼虫附着变态生物学理论基础和提高育苗成苗率,采取显微连续观察和活体显微摄影方法,对西施舌的幼虫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附着变态及胚后发育的全过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直线铰合幼虫出现前闭壳肌和3对面盘收缩肌。壳顶幼虫时期开始生成后闭壳肌。足呈舌状,足神经节上方有一对平衡器,面盘中央具顶鞭毛朿。后期壳顶幼虫出现足丝腺、管状内鳃丝。匍匐幼虫足呈棒状,匍匐活动频繁,足丝腺发达,内鳃丝2~3对。面盘萎缩,顶鞭毛朿脱落,开始分泌足丝附着;次生壳生成;器官移位,唇瓣、口、内鳃相连接,以鳃滤食为西施舌幼虫变态的主要生物学标志。初期稚贝唇瓣二指形,内鳃丝2~4对。初期幼贝唇瓣三角形,眼点消失,外鳃丝生成,除性腺外,内部器官发育齐全。此项研究,对于进行西施舌幼虫的诱导附着及完善其产业化育苗工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itrans(Paulsen)Takana是一种单细胞浮游硅藻。我们于1979年在厦门海区采样分离培养而得。据报道(Tobias—Quinitio,E.,1982)此藻营养成份含有:粗蛋白23.94%、粗类脂物8.69%、碳水化合物19.01%。经用于菲律宾蛤仔、缢蛏、太平洋牡蛎、栉江珧、海湾扇贝及长毛对虾、日本对虾、草虾等人工育苗幼体饵料试验,证明它是多种贝类和虾类幼体前期的优良饵料。  相似文献   

16.
对工厂化育苗中患肠道白浊病的牙鲆仔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特性鉴定,从众多患病仔鱼的肠 道中均分离到几乎纯一的细菌,并对仔鱼的分离培养物进行形态特征检查及理化特性鉴定,结果初步表明所 分离鉴定的病原菌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牙鲆仔鱼肠道白浊病的致病菌,测定了对常用抗菌类药 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林可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利福 平等3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三倍体D形幼虫及其后阶段的生长和存活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1~ 4 ] ,但有关牡蛎三倍体各诱导因素对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我们于 1 996~ 1 997年度 ,在进行 6 -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同时 ,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旨在为三倍体诱导的技术储备提供必要补充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太平洋牡蛎取自荣城市桑沟湾海区 ;壳长 (9.6± 1 .3)cm ;肉眼观察 ,性腺发育良好。6 -二甲基氨基嘌呤 (6 -Dimethylaminopurine,本文简称6 -DMAP)的…  相似文献   

18.
双齿围沙蚕的研究——生活史及异沙蚕体形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洪秀云  谭克非 《水产学报》1982,6(2):165-172
本文报导了双齿围沙蚕这个种的生活史。文中描述异型体(性成熟体)及受精卵、卵裂期、担轮幼虫期、刚节疣足幼体及刚节幼虫至幼沙蚕等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为沙蚕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20.
杂色蛤仔浮游幼虫阶段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杂色蛤仔浮游幼虫阶段的食性研究安永菊李曰中(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本实验是在室内条件下,使用几种单胞藻为饵料,做了较系统的对比试验,其结果,可为杂色蛤土池人工育苗幼虫培养的饵料品种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面盘幼虫:用阴干、流水刺激种贝获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