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1992年起,牙鲫鱼(Paralichtnyslivaceus)的工厂化养殖在我国迅速兴起,但苗种产量一直是供不应求,严重制约了牙解鱼养殖业的发展,其中疾病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牙鲆鱼仔鱼肠道白浊病危害尤甚,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取自本公司养鱼场第一批种苗中患有肠道白浊病的牙鲆鱼苗。2人工培养基上致病菌的形态特占.牙鲆鱼仔鱼肠道白浊病是由一种弧菌引起的,首次由日本报道。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稍弯;一端鞭毛或多鞭毛,运动力极强,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较其他…  相似文献   

2.
牙鲆腹水病药物筛选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具有典型腹水病症状的牙鲆腹水、肝脏、肾脏分离出病原体,分离纯化后对牙鲆进行人工感染,证明分离病原菌为牙鲆腹水病致病菌。对注射感染患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牙鲆肠道白浊病的有效防治方法,选择中仁腹水康、肠炎白便康、盐酸土霉素、氟甲喹可溶性粉、硫酸链霉素、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了治疗效果试验。试验将患病的牙鲆苗随机分成若干试验组,每个试验组2个平行。对照组不泼洒药物,正常投喂饵料;试验组则泼洒药物或投喂经药浴的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中仁腹水康和肠炎白便康混合泼洒,以及用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泼洒,病苗死亡率较低,对肠道白浊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以泼洒硫酸链霉素防治效果最好,投喂经硫酸链霉素和氟甲喹可溶性粉药浴的卤虫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尚琨  曲凌云  王玉芬  王斌  赵涵  高萍  刘欣 《水产学报》2020,44(2):266-275
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牙鲆格氏乳球菌感染症及其病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次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L. Temminck et Schlegel)发生的病害进行了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以5尾病(死)牙鲆做病变组织中的细菌检查及细菌分离,对分离做纯培养的10株菌(T030817-1至T030817-10)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T030817-1)进行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均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chleifer et al 1986)的格氏乳球菌(L.garvieae).择代表菌株(T030817-1)做对健康牙鲆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所分离鉴定的格氏乳球菌在被检牙鲆病例中具有相应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对青霉素G等1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18种药物耐药.[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03-409]  相似文献   

6.
对黄膳肠炎病进行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结果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的不动杆菌。药物敏感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弗氏柠檬酸杆菌败血症病原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分离方法对病鳖肝、肾、肠组织进行细菌性病原分离,并对所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VITEK-32鉴定、药敏及人工感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是该败血症的一种主要病原菌,它对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多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牙鲆腹水病病原及免疫学防治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有腹水病的牙鲆体内和体表分离纯化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的病原菌为腹水病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和理化特性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用较强毒力的菌株制作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3种途径免疫接种,测定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和免疫保护力,3种免疫途径中以腹腔注射效果最佳,免疫保护力达88%.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出血性细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只病鳖体液、咽喉鳃状组织和肠道中分离到3株形态相似的菌株,并选取肠道分离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初步认为此病是由产气杆菌类病原菌所射起;病原菌有较强致病力,通过人工感染能重复本病病症。病原菌对氯霉素和链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较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牙鲆腹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描述了牙鲆腹水病的症状,经对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表明所检病例均为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单独感染。用分离菌做对健康牙鲆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表明,对供试17种抗生素中的氨曲南等15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耐药,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的耐药表现了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对虾糠虾幼体的一种病原菌———非01群霍乱弧菌作了研究报道。这种病的症状是病虾运动能力差、趋光性弱、镜检发现肠道肿胀。从垂死病虾中分离到5株细菌,经感染健康糠虾幼体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5株细菌的47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与霍乱弧菌相同,但不被01群霍乱弧菌多价血清凝集。血清学分型结果均为不同的VBO血清型VBO5,14,26,47,56。用DNA霍乱CT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及小鼠肠结扎法测肠毒素,表明菌株有强毒力。分离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158×108个/只。  相似文献   

12.
异育银鲫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盐城某养殖场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从病死及濒死异育银鲫的肝脏、脾、肾中分离病原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分离的2株细菌(编号为WJ11-3和WJ11-4)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均能导致异育银鲫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基本一致的症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WJ11-3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万古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恩诺沙星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WJ11-4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氟苯尼考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本次异育银鲫的出血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恩诺沙星、阿洛西林、氧氟沙星、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等多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对2014年3月山东省蓬莱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保苗场患“肠炎病”的刺参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利用氟苯尼考为治疗药品,以脏壁比、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判指标,探讨了3种不同用药方式(口服、药浴、口服+药浴)对刺参保苗期“肠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刺参“肠炎病”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附着能力弱,摄食和活动能力差,解剖后可见肠道内食物不连续,肠腔内有大量黄白色粘液或浓状物质,肠道壁变脆、韧性差且易断裂,显微镜下观察到肠道存在大量细菌;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刺参肠道绒毛膜散乱、粘膜层溃散,结缔组织散乱,且与肌肉层分离较明显.自刺参肠道处分离出优势度最高的细菌In-1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刺参“肠炎病”致病菌,该致病菌主要来源于饲料藻粉.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DNA和gyrB)鉴定该菌株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该菌株对头孢三嗪、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高度敏感.不同用药方式的治疗效果显示,使用氟苯尼考药浴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刺参经药浴治疗后增重率达(24.23±0.41)%,特定生长率达(0.77±0.01)%/d.本研究可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乌鲁木齐本地某养殖场锦鲤(Cyprinus carpio)突然大批死亡,在排除寄生虫感染后,怀疑是由细菌引起。为明确引起锦鲤大批死亡的致病菌,本实验对病鱼肝脏、肠道、肾脏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通过革兰氏染色、微量生理生化反应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成功分离出两株菌,命名为CK5和CK9。两株菌都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30℃正常生长,能利用葡萄糖、乳糖、纤维二糖,并且V-P、明胶、水杨苷实验阳性;PCR扩增其gyr B基因并测序,BLAST比对后,两株菌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和99.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枝。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肝脏脂肪空泡变性,肾小管变性坏死。药敏实验结果表明CK5、CK9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头孢噻肟、氨曲南、诺氟沙星等药物敏感,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5.
为鉴定患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病原菌,从大鲵肠、胃、脾脏中分离得到菌株int1705,分离菌株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aspC管家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经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菌株int1705能使健康大鲵发病并致死,半致死浓度(LD50)为3.16×10 6 CFU/mL,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int1705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10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6.
养殖大菱鲆肠道中大菱鲆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1月,大连地区某大菱鲆养殖场发生病害并伴有死亡,主要症状为吻部下颌明显出血,腹腔积水,肝脏充血,肠道出血有白便。从患病大菱鲆肠道中分离出1株可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HZ-C1,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健康大菱鲆具有较强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生理生化试验确定菌株HZ-C1为大菱鲆弧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大菱鲆弧菌HZ-C1对氯霉素、丁胺卡那及头孢曲松等11种抗生素敏感,但对青霉素、四环素及诺氟沙星等15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为大连地区养殖大菱鲆细菌性病害防治提供了一定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aetiological agents of the abdominal swelling affecting farmed larvae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were studied. Four Vibrio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larvae of S. aurata affected by this disease, and all strains reproduced the disease in healthy larvae under controlled infection experiments, produc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mortality rate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non-inoculated larvae). Several enzymatic properties, which can act as .virulence factors, were demonstrated both in the extracellular products (ECPs) and In live cells of the strains teste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fected fish larvae revealed important changes of the anterior intestine and liver characterized by a marked hyperthrophy of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and hepatocytes, and by a separation of the mucosal and submucosal layers in the digestive tube. These histological alter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ant presence of cocobacillar bacteria in the anterior intestine and in the liver. However, the precis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strains tested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elucidated yet.  相似文献   

18.
隋炜金  王鸿霞  刘保忠 《水产学报》2023,47(6):069413-069413
为研究文蛤育苗过程中幼虫病害及其主要致病菌,实验通过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病原菌分离纯化、人工感染和药敏实验等方法对育苗场发病的浮游期文蛤壳顶幼虫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的文蛤壳顶幼虫细菌群落多样性低,地中海弧菌占比高达75%以上,推断其可能为引发此次幼虫发病的主要致病菌。从发病幼虫的匀浆组织中分离获得该优势菌株,测序及系统发育鉴定为地中海弧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了其致病性,菌株US2-01在1.0×106 CFU/mL的菌液浓度下浸泡感染文蛤浮游幼虫,96 h累计死亡率为84%。药敏实验表明,地中海弧菌菌株US2-01在12种抗生素的测试中对常用的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其余7种抗生素呈现高度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地中海弧菌为文蛤浮游期幼虫致病的一种潜在病原,研究结果可为文蛤幼虫疾病研究及贝类苗种培育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异育银鲫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脏中分离得1株优势菌DF-1。将菌DF-1进行人工回感试验,其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鲫有致病性。该菌的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均表明其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甲哌利福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阿洛西林、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罗红霉素、克林霉素等15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辽宁地区河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华绒螯蟹稚蟹体内分离到5株细菌,其中2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又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生物型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后者对呋喃唑酮,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TMP等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