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湖北株的鉴定及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诊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例,分析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irus,ORFV)的分子特征,作者以湖北某羊场疑似传染性脓疱病料为对象,进行了电镜观察、病理切片染色、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在电镜下观察到ORFV样粒子,切片HE染色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自病料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ORFVB2L基因片段(GenBank序列号GU320351)。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黑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和2007年分离于中国台湾的毒株(DQ904351)遗传关系最近,和印度2004到2005年分离于绵羊(DQ263306、DQ263305)、山羊(DQ263304、DQ263303)的ORFV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本研究为ORF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羊传染性脓疱严重威胁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选取湖北某羊场疑似传染性脓疱病料,经电镜观察、病理切片染色、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鉴定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研究鉴定的传染性脓疱病毒与2007年分离于中国台湾毒株(DQ904351)同源性达100%,与印度2004到2005年分离于绵羊(DQ263306、DQ263305)、山羊(DQ263304、DQ263303)的传染性脓疱病毒同属于1个进化分支.提交并公布于GenBank的B2L基因序列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对北京1株犬源狂犬病病毒株(BJ2012ZW株)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分子进化研究,比较与全国流行株及疫苗株之间的差异.试验采集犬脑组织以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内基氏小体检查方法进行检测,以RT-PCR扩增病毒核酸覆盖全基因组,对产物测序后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BJ2012ZW株狂犬病病毒属于基因1型,与目前中国的主要流行株全序列同源性为83.9%~99.7%.与同样分离自北京的毒株BJ2011E和CNM1101C的核苷酸全序列同源性最高(99.7%),进化关系近.G蛋白主要抗原位点分析结果表明,BJ2012ZW株与国内疫苗株相比有部分抗原位点发生了替换.BJ2012ZW株属于中国目前的流行株,与目前国内所使用的疫苗株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辽宁大连疑似水貂伪狂犬病发病死亡水貂脑、内脏中及饲喂的猪肝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接种BHK-21细胞24 h后出现圆缩、聚集、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能够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家兔出现奇痒等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同时根据Gen Bank公布的PRV的Tg ET基因设计引物并扩增出特异性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过测序比较,表明扩增产物序列为猪伪狂犬病毒g E基因序列。以上结果表明,该病毒为伪狂犬病毒,依据来源确定为水貂源性伪狂犬病病毒株。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属于疫病高发区.基于病毒N基因结构和变异特征,将狂犬病毒分为2个进化组群、7个基因型[1].国内外已研究建立了一批狂犬病诊断方法[2-4],开展病毒基因结构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5-7].至今未见对近年云南狂犬病研究报道.本文在云南省4个地区开展狂犬病病原学监测,并对病毒N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以期认识狂犬病分布状况、病毒特征及与已知毒株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58-261
采用荧光抗体试验(FAT)对甘肃省1只疑似狂犬病伤人犬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为狂犬病病毒阳性,流行毒株命名为GSHSD14。采用PCR方法扩增该毒株全长G基因,并上传GenBank(序列号为KT221103)。该毒株与2011年分离自陕西的犬源毒株ShaanxiRa007同源性最高,为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9.4%。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属于亚洲1群,同时提示甘肃省狂犬病病例是犬狂犬病流行为主的疫区传播结果,而非临近省份野生动物狂犬病溢出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前狂犬病疫苗的效力检验采用NIH法,需要使用狂犬病毒CVS-24毒株进行攻毒试验,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为寻求替代NIH法中脑内攻毒试验的方法,研究扩增狂犬病毒G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大肠杆菌pET-32a载体上进行表达,以该蛋白作包被抗原,摸索试验条件,建立了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的间接ELISA方法。使用此方法与国际公认的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法比较,两者检测结果曲线相关系数为0.986,表明相关性较好,但ELSIA方法更加快捷、简便。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小鼠血清中狂犬病抗体,为狂犬病毒血清抗体测定和单克隆抗体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2与2013年冬季,本实验室从长春市某宠物诊所连续收到疑似伪狂犬病毒感染的2份犬脑组织病料,接种Vero细胞,分离到2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动物回归试验及PCR扩增鉴定为伪狂犬病毒,命名为JLCC-2012和JLCC-2013株。PCR扩增病毒g C基因序列,经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株PRV g C基因同源性为100%,且与国内犬源分离株BJ/RD、BJ/YT同源性分别为99.93%、100%,与猪源病毒分离株同源性为94.33%~100%,与国外猪源病毒分离株同源性为93.58%~94.81%。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株为与最近报道的犬源毒株系相近的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5,(7):17-20
从福建省某猪场采集疑似猪伪狂犬病的病料接种PK-15细胞,通过PCR法、动物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猪伪狂犬病毒(PRV),命名为FZ-2012,经测定该病毒株TCID50为10-9.40/0.1mL。根据Gen Bank已公布的PRV gE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与国内外已发表的2012年以来15个新分离毒株、11个经典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FZ-2012株gE基因序列全长1740 bp,编码579个氨基酸,与新分离毒株gE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6%~99.3%,与经典毒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0%~98.6%;遗传进化关系表明,FZ-2012毒株与新分离毒株同属一分支,而与经典毒株分属2个不同分支。本研究首次报道福建省存在PRV新流行毒株,为丰富福建省猪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开发猪伪狂犬病新型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苏太猪源Tristetraproin(TTP)基因CDS序列和遗传进化关系,试验根据Gen Bank公布的野猪源TTP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从苏太猪血液中扩增出TTP基因CDS区,并进行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扩增所得的TTP基因CDS长度为981 bp,共编码326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核苷酸编码序列同源性与Gen Bank中公布的野猪源TTP基因一致性最高,为99.8%。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基因与野猪源TTP基因在遗传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白鱀豚、虎鲸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1.
从克隆的cDNA拯救狂犬病毒HEP-Flury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狂犬病毒基因的结构,将狂犬病毒HEP-Flury株全基因组cDNA与N、P、L、G4个基因的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于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6d,以狂犬病毒N蛋白荧光抗体染色。结果显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毒粒子,表明已建立了狂犬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以灭活的狂犬病病毒CVS株细胞毒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法和Western-blot筛选获得针对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株:1C9、4B10、2G12、4G5,其中1C9针对氨基端保守表位。以亲和层析法纯化1C9单抗腹水,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制备荧光抗体。以1C9磷蛋白荧光抗体与本实验室研制的狂犬病核蛋白免疫荧光抗原检测试剂盒,对本实验室收集的501份疑似狂犬病鼬獾、蝙蝠、犬和黄鼬的脑组织样品进行直接免疫荧光平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手段对基因1型狂犬病毒的检出结果完全一致,而蝙蝠源Irkut病毒仅能以磷蛋白单抗1C9检出。本研究成功获得了与我国现有不同基因型狂犬病毒良好反应的抗狂犬病磷蛋白单抗,并应用于狂犬病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狂犬病诊断提供了敏感性和可靠性良好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集了猪伪狂犬病阳性样品,通过PK-15细胞对PRV流行毒株进行了分离培养、纯净性检验、中和试验鉴定、遗传进化分析和仔猪毒力试验,对我国当前流行的猪伪狂犬病毒的遗传变异与毒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共获得6株猪伪狂犬病毒,其中SCY1株、HBA1株、JXN1株存在支原体或PCV2污染,SCHS株、SCM1株、JXHS株无外源污染,并能被猪伪狂犬病毒特异性血清中和。6个分离毒株的gB基因片段与JS-2012株的同源性为99.7%~100%,与Bartha K61株的同源性约为95%;g C基因片段与JS-2012株的同源性为99.5%~100%,与Bartha K61株的同源性为90.7%~91.2%;gD基因与JS-2012株的同源性为99.8%~100%,与Bartha K61株的同源性在98.7%~98.9%之间;gE基因与JS-2012株的同源性在99.1%~99.8%之间。用3株纯净毒株感染8~9周龄PRV抗体阴性仔猪后全部出现体温升高,部分试验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并死亡。试验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猪伪狂犬病毒与我国当前流行毒株的遗传关系接近,但不同毒株的毒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牛、羊、鸡、猪四种主要肉类物种16S rRNA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及进化关系,进而为餐饮市场肉类的鉴定建立方法基础,试验合成了1对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了牛、羊、鸡、猪四种动物肌肉组织的16S rRNA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所采用的PCR扩增体系和条件均能很好地扩增出四种动物的16S rRNA基因;与Gen Bank中各自对应物种的标准序列均具有99%以上的同源性,同源性较高;序列间富含174个位点的差异或插入缺失,同源性较低。在物种进化关系上牛、羊最近,其次是猪,最后是鸡。表明16S rRNA基因种属特异性显著,可以作为基因条形码的候选基因,可利用该基因建立相应的分子诊断方法,用于对肌肉组织进行物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狂犬病的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狂躁不安和意识混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1881年巴斯德(pasteur)在兽脑中发现病毒,在狂犬病畜的脑中发现了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属弹性病毒科(Rn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它分为四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LC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株,本研究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核苷酸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新疆某奶牛场采集的腹泻牛粪便样品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牛源BVDV,命名为BVDV-LC株。该病毒株在MDBK细胞培养时未能引起细胞病变;5'-UTR与N~(pro) PCR扩增为阳性,扩增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荧光信号为阳性;病毒滴度为10~(5.6) TCID_(50)/0.1 mL;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猪源BVDV-SD0803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BVDV-1q基因亚型。本研究表明BVDV-LC株的分离鉴定对进一步开展疫苗研发、牛病毒性腹泻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明并掌握辽宁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的流行特性及生物学特点,为BVDV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采集辽宁省某养牛场疑似发生BVDV感染的病死牛脾脏组织,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SV)、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及BVDV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将组织液接种MDBK细胞分离病毒。对细胞进行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后再通过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病毒,PCR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BVDV特异性引物RT-PCR鉴定结果为阳性,在280 bp处有条带,与预期条带大小相符,其余病原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条带,证明未感染其他病原;分离得到的毒株在MDBK细胞中培养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纯化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7,(5):859-865
2013—2014年从广西活禽市场采集的棉拭子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1株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为了解该亚型AIV的分子特征及其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并采用生物学信息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株H3N2亚型AIV HA基因裂解位点均只有1个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分子特征;HA基因受体结合位点为242Q~244G,不同于人流感226L~228S,优先与禽源受体进行结合;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1株H3N2亚型AIV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均属于欧亚谱系的禽源进化分支,与猪源和人源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分离株内部基因来源较复杂,推测这11株毒株是由不同亚型毒株经过长时间进化而发生自然重排形成的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鹦鹉禽多瘤病毒(APV)陕西分离株(SX-2018株)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并建立可用于临床的快速灵敏的APV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扩增了SX-2018株VP1基因序列,并与22株国内外参考株进行了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SX-2018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 bp,与其他APV分离株核苷酸相似度为99.1%~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X-2018株属于CladeⅡ分支。设计针对VP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209 bp)并构建其相应的质粒标准品,以不同浓度的该质粒标准品为模板扩增并绘制了标准曲线,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APV 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仅特异性扩增APV,与鹦鹉其它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质粒标准品检测的最低浓度达5.4×101拷贝/μL,为常规PCR的100倍;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0.5%、1.5%,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与常规PCR方法对疑似APV感染的30份样品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APV 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常规PCR的符合率为86.67%,且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PCR。本研究为我国鹦鹉AP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在鹦鹉群中开展该病的筛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离与鉴定河北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试验对河北省某规模化奶牛场IBRV初检阳性病料进行处理,采用病毒分离培养、分离毒毒价测定、中和试验、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测序、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的方法对病毒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一株病变毒株,其TCID_(50)为1×10~(-4.7)/0.1 mL,分离株抗原能够被IBRV阳性血清中和,PCR扩增出大小为314 bp的特异性片段,扩增的gB基因片段共编码316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部分IBRV毒株的同源性为99.3%~100%,该毒株与BH81株(DQ006854)亲源关系较近,将其命名为HBXT-IBR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