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硬核油对瘤胃体外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饲粮中分别添加1%、2%、3%及4%(干物质基础)的硬核油对瘤胃体外发酵24 h产气参数、发酵参数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旨在确定硬核油在瘤胃发酵中的最适添加水平。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硬核油对24 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及产气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2)氨氮(P=0.044)、总挥发性脂肪酸(P0.001)、乙酸(P0.001)、丙酸(P=0.047)及丁酸浓度(P=0.017)随硬核油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升高,且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浓度在1%、2%及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及4%组(P0.05);p H、微生物蛋白浓度、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及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未受硬核油添加的影响(P0.05)。3)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硬核油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P=0.008)及二次(P=0.028)降低,其中C18∶0的含量也呈线性降低(P=0.030);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硬核油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P=0.008)及二次(P=0.028)升高,其中t9-C18∶1含量呈线性(P=0.002)、t11-C18∶1含量呈二次(P0.001)、c9-C18∶1含量呈线性(P=0.028)和二次(P=0.005)升高,且t9-C18∶1及c9-C18∶1含量均在3%添加水平下出现最大值。在本试验条件下,1%、2%及3%添加水平的硬核油可提高瘤胃体外发酵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同时增加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3%添加水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甜菜碱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甜菜碱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添加0、1.2、3.6 mg甜菜碱于45 m L瘤胃发酵液和300 mg奶牛全混合日粮中进行发酵,于3、6、12、18和24 h读取产气量,并测定6、12、和24 h的p H,干物质降解率,氨氮、挥发性脂肪酸、乳酸和菌体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在各时间点试验组的产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在3和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随着发酵时间延续,发酵液的p H逐渐减小,且在6 h试验Ⅱ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干物质降解率和菌体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6 h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组在12 h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发酵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在6 h,试验Ⅱ组的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2 h,试验组的异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戊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添加1.2和3.6 mg的甜菜碱可以降低瘤胃体外发酵p H,提高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氨氮、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尿素水平对瘤胃发酵和气体成分的影响。尿素占日粮干物质比例为0%、0.4%、0.8%、1.2%、1.6%和2.0%。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瘤胃液p H值、氨态氮浓度和总挥发酸产量无显著差异(P0.1),添加尿素未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仍倾向于乙酸发酵;各处理组间乙酸和丁酸差异显著,均呈二次曲线变化(Q,P=0.01)且变化趋势相反;随着尿素水平提高,体外发酵72 h总产气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差异显著,并呈现线性升高趋势;添加尿素对12 h CH4产量无影响,但线型提高了24 h CH4产量。结论,当尿素添加量不超过2%时,未对瘤胃发酵造成负面影响,然而添加尿素会提高瘤胃CH4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开展了3个试验,探讨了高粱单宁提取物(STE)与聚乙二醇(PEG)的协同作用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体况相近的成年肉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精粗比为40∶60(干物质基础)的混合料作为发酵基质,采用两步消化法模拟瘤胃发酵和真胃消化过程。试验1:分别向发酵基质中添加0、0.50%、1.00%和2.00%STE作为处理;试验2:在向发酵基质中添加1.50%STE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3.00%PEG作为处理;试验3:在发酵基质中分别进行不添加STE和PEG(对照)、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和3.00%PEG、瘤胃发酵阶段添加1.50%STE+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处理。在上述3个试验中,STE和PEG的添加量均以干物质为基础,每个处理均设置8个重复,另外设置3个空白。试验1结果显示:发酵基质中添加STE对培养液的pH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STE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均呈线性下降(P0.05),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和粗蛋白质消化率(CPD)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下降(P0.05),乙酸/丙酸及氨态氮(NH3-N)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2结果显示:在发酵基质中含有1.50%STE的条件下,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中TVFA、NH3-N浓度线性升高(P0.05),乙酸浓度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添加PEG对培养液中丙酸、异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丁酸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PEG具有线性提高培养液中戊酸(P=0.088)和异戊酸(P=0.067)浓度以及体外CPD(P=0.089)的趋势,对体外DMD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3结果显示:添加1.50%STE显著降低了体外DMD和CPD(P0.05)。在瘤胃发酵阶段或者真胃消化阶段添加3.00%PEG均缓解了STE对体外CPD的抑制作用。由此得出,STE抑制碳水化合物在体外瘤胃中的发酵,降低VFA产量及体外DMD和CPD,而PEG能够缓解STE对体外瘤胃发酵及CPD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甲壳素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及其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旨在为甲壳素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选用两头安装有瘤胃瘘管的奶牛为试验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8个时间点(0、2、4、8、12、24、36、72 h)甲壳素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甲壳素在奶牛瘤胃中前36 h未发生降解,之后随时间的延长,其降解率有升高的趋势,在72 h甲壳素的降解率达到12.62%.试验二:采集内蒙古半细毛羯羊的瘤胃液,配制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液,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合干草为发酵底物,在底物中分别添加0、1%、2%、4%和8%的甲壳素,在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24 h,研究不同甲壳素添加水平对人工瘤胃干草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甲壳素添加水平的升高,人工瘤胃中产气量、pH和干物质降解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二次曲线下降趋势,而氨氮含量呈现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择450只健康无病体质量和产蛋率相近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处理组6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5个日粮处理组分别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50、500、1 000和2 000 mg/kg壳聚糖。结果表明,随着日粮中壳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试验期28 d,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增加(P=0.019),空肠脂肪酶活性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减少(P=0.008);56 d时,十二指肠胰蛋白酶(P=0.059)和空肠糜蛋白酶(P=0.009)呈极显著二次曲线上升;蛋种鸡干物质(DM)(P=0.032)、粗蛋白(CP)(P=0.001)、钙(Ca)(P0.001)和磷(P)(P=0.027)的表观代谢率均呈二次曲线增加;而空肠脂肪酶活性呈显著的一次线性(P=0.021)和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减少(P=0.001),回肠脂肪酶活性呈显著的二次曲线(P=0.007)减少;粗脂肪(EE)表观代谢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减少(P=0.050);淀粉酶没有显著的剂量效应,但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综合试验结果可知,在蛋种鸡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降低脂肪酶活性和粗脂肪表观代谢率,提高蛋白酶活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表观代谢率。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活体外产气量法研究毛茛科植物提取物不同添加水平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以小麦面粉为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瘤胃液供体动物为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黄牛,日粮精料水平为30%(日饲喂2次)。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分别为0、100、200、300和400mg/L。结果表明:随着毛茛科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小麦面粉24h的DM消化率呈线性下降(P=0.0002),活体外产气速度呈二次曲线规律降低(P=0.0001),而产气延滞期线性增加(P=0.0001),理论最大产气量呈二次曲线规律增加(P=0.0001)。随着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发酵液pH值呈二次曲线增加(P<0.024)。各培养时间点乳酸含量均较低(P<1mmol/L),且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10)。提高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导致tVFA产量呈二次曲线趋势下降(P<0.01)。通过本试验可得出:毛茛科植物提取物可以通过降低瘤胃发酵的产气速度、提高发酵液pH值以及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来调控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其中植物提取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0~300mg/L。  相似文献   

8.
试验利用发酵全混合饲料(fermented total mixed ration,FTMR)和未发酵的全混合饲料(totalmixed ration,TMR)为发酵底物,探讨2种饲料在绵羊体外瘤胃培养6 h和24 h对产气量、纤维降解率、纤维降解菌数量以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6 h后,FTMR组的气体生成量极显著低于TMR组(P0.01),乙酸、丙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量显著高于TMR组(P0.05)。培养24 h后,FTMR组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极显著高于TMR组(P0.01),pH值显著低于TMR组(P0.05),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TMR组(P0.01),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TMR组(P0.05),两种重要的纤维降解菌Ruminococcus albus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的拷贝数极显著高于TMR组(P0.01)。说明TMR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提升纤维降解菌数量、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促进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探讨添加不同水平的壳聚糖对奶牛人工瘤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利用体外培养技术,采集健康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以精粗比为40:60的配合饲料为发酵底物,配制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液。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壳聚糖,试验组分别添加0.3%、0.6%、1.2%和2.4%的壳聚糖,体外厌氧培养24h,分别于培养时间为12和24h时,测定反应体系中CH4、CO2和N2O的产量。结果表明:1~12h,人工瘤胃中CH4的产量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升高,呈现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074)。13~24h,随壳聚糖添加剂量的升高,各培养瓶中CH4的产量呈现显著的一次线性(P=0.05)降低。此外,人工瘤胃中CO2和N2O的产量与壳聚糖没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P0.05)。由此可见,添加适宜剂量的壳聚糖可以降低瘤胃CH4的产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小肽对肉牛瘤胃发酵、微生物菌群数量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398±12)kg的肉牛1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肉牛饲喂以玉米-黑麦草为基础的日粮,各组肉牛日粮分别补充0、120、240和360 g/d大豆小肽。经过3周试验后,对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进行评估。结果 :大豆小肽添加水平对瘤胃pH、普雷沃氏菌、瘤胃球菌和纤毛虫数量无显著影响(P 0.05)。240 g/d大豆小肽组瘤胃丁酸弧菌数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22.67%(P 0.05),而对照组瘤胃链球菌数量较大豆小肽组分别显著提高20.90%、21.65%和19.67%(P 0.05)。随着日粮大豆小肽添加水平的升高,十二指肠和粪中干物质流量表现为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 0.05),同时干物质总消化率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 0.05)。360 g/d大豆小肽组十二指肠有机物流量最低(P 0.05),而对照组粪有机物流量最高,总消化率最低(P 0.05)。随着日粮大豆小肽水平的升高,氮摄入量、尿氮排泄量及氮沉积量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 0.05)。精氨酸消化率随着大豆小肽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 0.05),而赖氨酸消化率表现为显著的二次曲线升高(P 0.05)。结论 :日粮中补充大豆小肽对肉牛瘤胃发酵性能、十二指肠和回肠干物质、有机物、纤维和氨基酸消化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主要研究添加不同发酵菌剂的完全混合发酵日粮(total mixed fermentation,TMF)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分为CON组(对照组)、T1组(添加NFK)、T2组(添加RJ)和T3组(添加CT-10),每组3个重复。各试验组以TMR为发酵底物,分别接种对应发酵菌种,装入发酵袋内,在室温条件下密封发酵一周后开袋,尼龙袋法测定瘤胃干物质消失率,产气量法检测瘤胃发酵特性。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同的发酵菌剂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瘤胃干物质消失率、pH、产气量、气体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在8h时,T1和T3组瘤胃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时间段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培养液pH逐渐下降,体外培养1h,T2组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体外培养12h时,T3组氨态氮(NH3-N)含量最高,为5.79mg/dL,而T2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生物菌体蛋白(MCP)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趋势,培养1、3、12h时,试验组MCP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培养6和9h,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培养1h时,不同的发酵菌剂对产气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培养9和12h时,对照组产气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各组H2产量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呈现上下波动状态;CH4和CO2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不同发酵菌剂对其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T3组(添加CT-10)延边黄牛瘤胃干物质降解效果较好,CT-10菌发酵效果与T2组(添加RJ)发酵效果相当,且可有效改善延边黄牛的瘤胃发酵特性,因此CT-10菌可应用于延边黄牛TMF的调制中。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登海605玉米品种为材料,于蜡熟期2/3乳线时进行刈割,乳酸菌制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10,20和30 mg·kg-1,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在室温条件下发酵45和90 d,取样测定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率等指标,旨在研究不同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全株玉米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DM)受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的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P>0.05);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发酵90 d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线性降低(P=0.018),而相对饲喂价值(RFV)显著线性增加(P=0.006)。发酵90 d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pH值较45 d显著降低(P<0.01),而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乳酸含量显著线性增加(P<0.05)。24 h的DM和NDF消化率受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的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90 d时,48 h DM降解率随乳酸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P=0.034),48 h NDF降解率较45 d显著增加(P=0.022)。发酵90 d时,20 mg·kg-1组的RFV、总可消化养分(TDN)和有机酸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综上所述,乳酸菌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品质和DM瘤胃降解率均有显著影响,全株玉米青贮在发酵90 d且乳酸菌添加量为20 mg·kg-1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发酵玉米蛋白粉(fermented corn gluten meal,FCGM)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600±25)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发酵底物为TMR,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各组分别在发酵液中添加0、0.3、0.6、0.9g/L FCGM(干物质基础),每个处理3个重复。记录体外发酵12、24、36和48h产气量,测定体外发酵12、24和48h发酵液pH、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纤维素酶活性、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和菌体蛋白浓度,并测定体外发酵24h发酵液中瘤胃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1)添加不同水平FCGM组的体外产气量(除12h外)、慢速产气部分、潜在产气部分和有效产气速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FCGM处理组的发酵液pH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纤维素酶活性、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且0.9g/L FCGM组达到最高。(3)添加0.6和0.9g/L FCGM组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牛链球菌、普雷沃氏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真菌和原虫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0.9g/L FCGM组达到最高,而产甲烷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0.9g/L FCGM组达到最低。综上所述,TMR中添加FCGM可提高体外发酵产气量,增加发酵液内纤维素酶活性、VFA、NH3-N及菌体蛋白含量,提高瘤胃内某些纤维降解菌、蛋白降解菌、淀粉降解菌、真菌和原虫相对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相对丰度,调节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善瘤胃发酵,其中以添加0.9g/L FCGM为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沙蒿提取物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仔鸡160只,预饲基础日粮2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浓度为250、500、1 000、2 000 mg/kg黑沙蒿提取物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试验前期各组日增重(ADG)呈显著的一次线性(P0.05)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P0.01)增加;试验全期,各组ADG呈显著的二次曲线(P0.05)增加。腿肌率呈极显著的一次线性(P0.01)或显著的二次曲线(P0.05)增加。胸肌亮度值L*呈二次曲线(P0.05)增加趋势;pH45min呈二次曲线(P0.05)增加趋势,pH24h呈显著的二次曲线(P0.05)增加;剪切力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P0.01)剂量依赖关系。由此可见,饲喂肉仔鸡黑沙蒿提取物可以提高日增重从而促进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蒲公英烘干提取物(冷水提取物,CAE;沸水提取物,BAE;30%乙醇提取物,TEE;70%乙醇提取物,SEE)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将5 mg蒲公英提取物添加置200 mg培养基中,分别记录培养2、4、6、8、10、12、16和24 h后气体产量(GP)。培养24 h后,测定p H值、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原虫数量。蒲公英提取物的添加显著提高了体外发酵的气体产生量和显著增加了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BAE组显著增加(P=0.04)了丙酸的摩尔比,倾向于降低(P=0.07)乙酸丙酸之比。与对照组相比,4个提取物组均提高(P0.001)了原虫的数量。添加蒲公英提取物能够影响体外的瘤胃发酵和促进瘤胃原虫的生长,特别是BAE。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不同添加量的大黄和大黄素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氢气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浏阳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设对照组(A,没有任何处理)、大黄组(B1、B2、B3和B4组,添加量分别为0.5、1.0、2.0和2.5 mg/mL)和大黄素组(C1、C2和C3组,添加量分别为0.06、0.12和0.24 mg/mL),进行24 h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大黄组产气量、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大黄素组均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2.0 mg/mL)和大黄素(≥0.24 mg/mL)后,氢气含量(发酵瓶顶部空间)及产量显著增加(P0.05),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上升的变化趋势(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显著降低了乙丙比,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结果提示,适当添加大黄(≤1.0 mg/mL)没有改变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可能不会影响反刍家畜对饲料的降解、消化和利用;而大黄素会显著降低起始底物降解速率,影响反刍家畜对饲料饲草的降解、消化和利用。添加大黄(≥1.0 mg/mL)和大黄素,可以降低甲烷的生成,增加氢气产量,并且改变瘤胃的发酵模式,使其向丙酸发酵型转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发酵试验研究蜜蜂肽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体重[(40±3)kg]相近的高山美利奴羊(n=4)作为瘤胃液供体。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3个处理,在每千克干物质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 mg的蜜蜂肽,每个处理7个重复。发酵24 h后,冰水终止发酵,收集产气和发酵液,测定瘤胃发酵液pH,确定蜜蜂肽对发酵液气体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部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发酵24 h,与不添加蜜蜂肽相比,添加0.75 mg蜜蜂肽能显著提高瘤胃内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丙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甲烷产量(P<0.05),有提高瘤胃pH(P=0.080)和普雷沃氏菌数量(P=0.078)的趋势。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24 h条件下,蜜蜂肽对绵羊瘤胃发酵有一定影响,能够调节绵羊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4种天然植物精油(桉叶油、山苍子油、肉桂油和茴香油)对肉羊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CH4)产量的影响。体外培养底物精粗比为60∶40,分别添加0(对照)、50、100、200和400 mg/L的桉叶油、山苍子油、肉桂油和茴香油,每种植物精油的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24 h,测定24 h产气量和气体中的CH4产量以及瘤胃发酵液的pH、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氨态氮(NH3-N)浓度。结果表明:1)添加山苍子油、茴香油显著影响了体外瘤胃发酵液pH(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L山苍子油、茴香油显著降低了总VFA浓度(P0.05),且随着山苍子油、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添加400 mg/L山苍子油和茴香油均显著增加了乙酸比例(P0.05),且随着山苍子油和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趋势(P0.05);添加200 mg/L茴香油、400 mg/L桉叶油显著提高了丙酸比例(P0.05),而添加400 mg/L的山苍子油显著降低了丙酸比例(P0.05),且随着桉叶油、山苍子油、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添加400 mg/L桉叶油、200 mg/L茴香油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添加400 mg/L山苍子油显著增加了乙酸/丙酸(P0.05),且随着桉叶油、山苍子油、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L茴香油显著降低了NH3-N含量(P0.05),且随着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L山苍子油、茴香油均显著降低了产气量(P0.05),且随则山苍子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曲线趋势(P0.05),随着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添加400 mg/L山苍子油、茴香油显著降低了CH4产量(P0.05),且随着山苍子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曲线趋势(P0.05),随着茴香油添加浓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由此可见,不同植物精油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CH4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且与植物精油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只健康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绵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在精粗比为50∶50的全混合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0、400、600、800 mg/kg葡多酚作为发酵底物,体外发酵48 h后测定发酵参数、产气量、甲烷产量、微生物区系,每个添加量设置6个平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600 mg/kg葡多酚组发酵液pH显著提高(P0.05),发酵液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浓度随着葡多酚添加量的增加有线性下降的趋势(P=0.052、P=0.050),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葡多酚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添加量达到400 mg/kg及以上时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葡多酚均显著降低丁酸比例(P0.05),且添加200 mg/kg葡多酚有提高乙酸比例的趋势(P=0.053),添加400 mg/kg葡多酚显著提高异丁酸比例(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葡多酚线性降低了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原虫和甲烷菌数量(P0.001、P=0.041、P0.001、P0.001),添加200 mg/kg葡多酚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800 mg/kg葡多酚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葡多酚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具有调控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区系,降低甲烷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添加量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20.
试验利用瘤胃体外发酵法研究发芽玉米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其中,2个试验组的培养管中分别加入干物质10%和20%的发芽玉米。结果表明,添加发芽玉米均能降低瘤胃p H变化幅度,除0 h以外,各培养时间点试验1组和2组的p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H3-N质量浓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4 h试验1组和2组NH3-N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4 h试验1组和2组NH3-N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到24 h时NH3-N质量浓度试验1组和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2个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乙酸/丙酸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2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认为饲料里添加发芽玉米可以改善瘤胃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