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抑菌剂和抗氧化剂。将桑椹鲜果用不同浓度茶多酚溶液浸泡5 min后于4℃冷藏不同时间,调查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经15、20、25 g/L茶多酚溶液处理的桑椹鲜果,其货架期和功能活性成分的保留率均得到了明显提高:冷藏保存21 d时,蒸馏水处理组(对照组)桑椹的腐烂率高达95%,失重率达到11.34%,而20 g/L茶多酚溶液处理组桑椹的腐烂率与失重率分别为53%和6.25%;不同浓度茶多酚溶液处理均有效减缓了桑椹中花青素、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P0.05),同时对黄酮类物质的保护效果显著(P0.05),尤其是对保持桑椹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为有效,冷藏保存21 d时,25 g/L茶多酚溶液处理组桑椹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对照组桑椹的2.36倍。试验结果初步提示茶多酚可用作桑椹鲜果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2.
探究不同大小刺梨的果实品质特征及重要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为确定刺梨产品加工中原料鲜果的质量分级提供依据。以贵州6个县(区)种植的4~5年生‘贵农5号’刺梨果实为材料,测定不同大小等级的果实重、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大小果实的品质指标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大小的刺梨果实的品质特征差异明显,种子多、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低是刺梨大果的品质特征;中、小果的品质特征是种子少、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较低,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高。在每100g小型果的果肉中,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比大型果高276.67mg和1307.38mg。在刺梨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增加,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降低。果实大小与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含量不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黄酮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刺梨的中、小型果实也是产品加工的优质原料鲜果,在刺梨果实质量分级中不宜仅以果实大小作为判定质量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污染是导致桑椹鲜果采后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为预测桑椹储存期的品质变化情况,以果桑品种大10的桑椹鲜果供试,采用Gompertz模型建立桑椹储存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的模型方程:5℃下的模型方程为Y=2.329 0×EXP[-EXP(2.143 1-0.502 8 t)],R=0.988 1;10℃下的模型方程为Y=2.819 3×EXP[-EXP(1.405 6-0.658 4 t)],R=0.990 4。2个模型均在α=0.01水平显著,能较好地拟合桑椹在储存期间的微生物生长动态变化。以菌落总数105cfu/g为桑椹腐败水平临界值,检测桑椹5℃储存8 d、10℃贮藏4 d后的菌落总数105cfu/g。结合桑椹采后储存期的质构特性与营养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评价桑椹采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模型预测桑椹菌落总数与腐烂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预测菌落总数分别与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当菌落总数低于腐败水平临界值(10~5cfu/g)时,桑椹果实腐烂指数20%,硬度3.5 N,可滴定酸(H+)浓度25.0mmol/kg,可溶性总糖质量比40.0 g/kg,维生素C质量比50.0 mg/kg,总花色素苷质量比0.5 g/kg,果实可视作商品果,即桑椹的各项品质指标在消费者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桑椹酒的酿制工艺与方法,以桑椹鲜果为原料,利用现代发酵工艺酿制获得桑椹酒,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椹酒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硒、花青素、白藜芦醇等营养成分,其中氨基酸总含量为1 885.1 mg/L,花青素含量为10.8 mg/L,白藜芦醇含量为2.0 mg/L,另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桑椹酒营养成分十分丰富,符合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了解桑椹成熟过程中各营养组分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对桑椹成熟过程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递增趋势;总酸含量随成熟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总糖含量逐渐增加,紫黑期桑椹果肉中总糖含量达到最高,鲜果中高达42.33 mg/g,是全绿期的4.63倍;VC含量在桑椹整个发育过程中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趋势,其中全红期桑椹中的VC含量最高,在鲜果中高达0.42 mg/g,是最低期全绿期的1.83倍,随着果实的进一步发育到紫黑期呈现下降趋势,紫黑期桑椹中VC含量较高,鲜果中高达0.35 mg/g。因此,在生产上理应根据产品的保健用途有针对性地采收不同生长期的桑椹,使得桑椹营养成分的利用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新疆药桑桑椹与嘉陵30号桑椹发酵原酒活性成分的差异,分别以芦丁、葡萄糖、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没食子酸为标准品,测定总黄酮含量、总多糖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和总多酚含量;采用植物源性花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青素含量,同时检测pH值。结果表明,新疆药桑桑椹发酵原酒的总黄酮、总生物碱、矢车菊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11 0%、68.726 7 mg/L和79.500 0 mg/L,嘉陵30号桑椹发酵原酒的总黄酮、总生物碱、矢车菊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10 7%、11.580 0 mg/L和50.100 0 mg/L,两者的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总生物碱含量、总多糖含量、总多酚含量和pH值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这可能与新疆药桑、嘉陵30号生长地理差异、品种遗传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普通冷冻(-20℃)、快速冷冻(-80℃)、急速冷冻(液氮浸渍,-196℃)3种冷冻方式及冷冻前采用氯化钙溶液预处理对新鲜桑椹营养活性成分含量和硬度的影响程度,明确适合桑椹保鲜的冷冻方式。与普通冷冻方式相比,采用快速或急速冷冻方式能有效降低桑椹在解冻过程中的汁液流失率。经不同方式冷冻后桑椹在解冻过程中,含有的花青素、总酚和维生素C均会不同程度损失,其中花青素和维生素C的损失程度在不同冷冻方式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采用5 g/L氯化钙溶液进行预处理能显著减少冷冻桑椹中原果胶的损失,并且快速冷冻或急速冷冻处理组桑椹中的可溶性果胶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冷冻处理组的桑椹。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快速冷冻和急速冷冻处理组桑椹的组织细胞结构与新鲜桑椹相近,说明冷冻前采用氯化钙溶液预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桑椹细胞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冷冻方式相比,采用快速冷冻和急速冷冻对维持桑椹的硬度与减少汁液流失具有一定作用;冷冻前采用氯化钙溶液预处理能显著降低桑椹中的原果胶损失。生产中对新鲜桑椹的贮藏,适宜采用氯化钙溶液预处理结合快速冷冻或急速冷冻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果桑大10、台湾46C049和白玉王3个品种的桑椹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10和台湾46C019的平均单粒桑椹质量、pH值相近,平均单粒桑椹质量分别为3.1g、2.8g,平均pH值分别为3.84、3.77;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差较大,分别为11.99%和9.12%。白玉王的单粒桑椹质量为1.3g,远不及大10和台湾46C019,但平均pH值为5.71,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6.89%。这些数据为制定国家标准《桑椹》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几个果桑品种桑椹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的多酚、黄酮类物质能够抗脂质过氧化,起到延缓衰老及润肤美容的功效。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生产上大面积栽植的4个果桑品种鲜桑椹中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总还原活力进行测定,4个品种鲜桑椹中的总多酚含量以及氧化还原能力大小依次为红果2号、大10、5801、红果1号,总黄酮含量大小依次为红果2号、大10、红果1号、5801,其中红果2号桑椹中的总多酚、总黄酮和维生素C的质量比分别为3.683、4.095、3.164mg/g。测定结果可作为桑椹制品原料选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果桑大10、台湾46C019和白玉王3个品种的桑堪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10和台湾46C019的平均单粒桑椹质量、pH值相近,平均单粒桑椹质量分别为3.1g、2.8g,平均pH值分别为3.84、3.77;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差较大,分别为11.99%和9.12%.白玉王的单粒桑椹质量为1.3g,远不及大10和台湾46C019,但平均pH值为5.71,可溶性固形物高达16.89%.这些数据为制定国家标准<桑椹>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玲  郑丹  柯皓天  任建宇  李琼秀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39-40
为了调查碱性电解水对桑葚营养品质的影响,分别采集用碱性电解水、甲基硫菌灵和清水(对照)防治过桑、菌核病的成熟桑葚各500 g,测定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喷洒碱性电解水的桑葚,基础营养成分中,可滴定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分、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花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必需氨基酸中,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桑树成长过程中喷洒碱性电解水能增加桑葚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桑椹成熟期理化性状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不同成熟度的桑椹进行检测发现,桑椹进入成熟期后单果粒重快速增加(由2.3g上升到3.8g),果汁含量提高(由58%上升到79%),可溶性固形物和色素含量迅速增加(前者由6.0%上升到11.0%,后者由14上升到50),酸含量不断降低(由34.4g/L下降到12.0g/L)。在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桑椹加工用途适时采摘。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能促进植株生长、改善品质及抗性。为了探讨壳聚糖对抗枯5号香蕉品种产量、品质及贮藏性能的影响,在香蕉生长过程中施用不同量的壳聚糖灌根 喷叶面。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施用壳聚糖能提高香蕉果指长度及果指重量,从而提高香蕉产量,壳聚糖10ml/株处理与常规处理差异显著,增产率为25.38%,利润率为47.66%;能显著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有效降低香蕉果皮花青素、类黄酮、总酚物质及丙二醛含量,降低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果肉淀粉酶活性,增强香蕉果皮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酶活性,延缓香蕉果实衰老进程,提高果实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14.
果桑不同留条长对桑椹质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果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田间条件下以果桑品种大10树龄13年的植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年生枝条留取不同条长对桑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调查果桑的发芽率、单株产果量、单果质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单枝留条长对果桑发芽率及米条长产果量没有明显影响,产果量随着单枝留条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桑椹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着单枝留条长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桑椹产量与品质表现较高的是单枝留条长120 cm单株条长1 080 cm的C处理,单株产果量2 840.00 g,单果质量3.7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47%;其次是单枝留条长150 cm单株条长1 250 cm的D处理,单株产果量2 192.33 g,单果质量3.1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3%。因此,生产上建议以枝条基部5 cm处直径1.0 cm及以上,单枝留条长120~150 cm,每667 m~2果桑园留条长4 000~5 000 m,每667 m~2果桑园留条数3 000~4 000条为宜。  相似文献   

15.
‘皖引-薄雾’是南高丛蓝莓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新品种之一。平均单果重2.22g,果实扁圆形、果形指数0.7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26%,有机酸含量0.74%,维生素C含量44.50 mg?kg-1,花青素含量49.00 mg?kg-1。  相似文献   

16.
《北方蚕业》2018,(4):19-26
以果桑大十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技术处理对桑椹成熟期和桑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桑椹青果期喷施3%~4%蔗糖溶液或葡萄糖溶液会加速桑椹的成熟,增加桑椹单果重,并影响桑椹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喷施GA_3(50~125 mg/L)和ABA(75~125 mg/L)溶液可以加速桑椹的成熟,而喷施IAA(30~50 mg/L)可以显著延迟桑椹的成熟,适当浓度的激素处理也可以影响桑椹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桑枝环割处理也可以加速桑椹的成熟,提高桑椹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海南‘妃子笑’荔枝为试验材料,采用原花青素(PA)、p-香豆酸(p-CA)、茶多酚(TPP)、苹果多酚(APP)和绿原酸(CHA)这五种多酚类物质浸泡荔枝果实,探究不同多酚处理对荔枝果肉总酚、总黄酮、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多酚处理均可有效维持荔枝果肉较高的总酚、总黄酮和维生素C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且PA处理的效果显著好于其它酚类处理,说明多酚处理有助于保持荔枝较高的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从而维持果肉较高的营养品质。进一步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评分,结果表明不同多酚处理均可有效维持荔枝果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其保持效果依次为PA,CHA,APP,TPP和p-CA处理,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3个果桑品种大10、选27、苗66的桑椹成熟过程中15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及总酚的含量变化与差异。以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和流动相A(乙腈)、B(0.4%冰醋酸)进行梯度洗脱,可以较好地分离测定桑椹中的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在3个品种的桑椹成熟过程中,15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不尽相同,不同的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在同一品种桑椹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不完全相同,同一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在不同品种桑椹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也不完全相同。3个品种的成熟桑椹中,15种非花青素酚类物质含量均依次为儿茶素>芦丁>金丝桃苷>安息香酸>绿原酸>龙胆酸>水杨酸>阿魏酸>香草酸>槲皮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丁香酸>咖啡酸>白藜芦醇;桑椹多酚物质的总含量在成熟过程中逐渐增加,其含量为选27>大10>苗66。  相似文献   

19.
"粤椹145"是从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资源"塘10"与"航诱11"杂交后代中选育而出的新品种。2018年1月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该品种果大,紫黑色,长圆筒形,不易落果。平均果长5.0~7.5 cm,果径1.4~1.8 cm,平均单果重12.8 g;品质优,鲜果出汁率80.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7%,总酸含量6.1 g/kg,维生素C含量0.045 mg/g,花色苷含量1.1 mg/g。  相似文献   

20.
正据《果树学报》2018年第6期《钙处理对葡萄果实花青素含量及品质的影响》(作者余俊等)报道,为了研究不同钙处理对葡萄花青素合成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喷钙时期、浓度、部位,为葡萄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以6年生"美人指"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钙处理水平(0、1、3、5、8 g/L)、施肥方式(叶果喷施和浸果)及施用时期(第1次膨大期和第2次膨大期)对葡萄果实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处理可明显提高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花青素含量,并降低果实硬度和酸度,果实品质和花青素含量随着钙质量浓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