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提高酿酒酵母(S.cerevisiae)发酵活菌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对酿酒酵母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2.0%、红砂糖2.0%、蛋白胨3.0%、酵母粉1.0%、KH2PO4 0.1%、K2HPO4 1.0%、Mg SO4·7H2O 0.1%、NaCl 0.1%。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 H值6.0,装液量75 ml/500 ml,接种量5.0%,振荡速率180 r/min,发酵温度30℃。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酿酒酵母活菌数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5.8×108cf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9倍。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根腐新病原-厚垣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紫花苜蓿根腐致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在不同温度、光照、p H和多种碳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饼法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碳氮源下菌落产色素情况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5~40℃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5℃;当p H 4.0~12.0时均能生长,最适宜p H为7.0;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山梨醇和蛋白胨,碳源氯醛糖及除蛋白胨以外8种氮源均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含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可诱导菌丝产生不同色素,且颜色变化差异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色素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B型诺维氏梭菌同宝菌株(TB05)产毒特性,应用不同培养基、不同p H和不同培养时间进行最佳产毒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在含1.0%葡萄糖的VF培养基中37℃72h产毒达最高点,碳原比例及p H对本菌的生长及产毒具有较大的影响,1%葡萄糖、p H 8.0~8.4最适于本菌产毒。  相似文献   

4.
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是近几年鉴定的云南蚕区桑园发生桑褐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及碳源和氮源、p 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褐斑壳丰孢的菌丝适宜在PDA培养基和PDA+1%桑叶碎片培养基(简称PDA桑叶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桑叶培养基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物质分别是麦芽糖、蛋白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产孢量最大,而在所有有氮源和无氮源物质的培养基上均不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 H值为6~9,而p H 6时产孢量最大;在22~28℃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连续黑暗条件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的致死温度条件为50℃水浴处理10 min。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桑褐斑壳丰孢有很强的营养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动物源性维氏气单胞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维氏气单胞菌,本试验选取8株不同动物源性的维氏气单胞菌,并对其染色特性、理化特性、培养特性、耐药性、不同p H值、温度、渗透压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及16S r RNA序列的相似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维氏气单胞菌在体外培养的老龄培养物中呈现多形性;理化特性大致相同;可以在TSA培养基、RS培养基、S.S.培养基、BS培养基、HE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以在4℃、25℃~40℃、p H值6~9、氯化钠含量0%~4%中生长;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氨苄西林、新生霉素等表现出耐药性;经比对,不同维氏气单胞菌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维氏气单胞菌的检验检疫、疾病预防奠定基础,同时为该菌的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pH值和温度对食线虫真菌弯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musiformis)生长的影响,将A.musiformis的菌丝接种于已经高压灭菌的0.4 g/L玉米琼脂(CMA)平板培养基中,分别置于10℃、11℃、15℃、20℃、25℃、28℃、30℃、35℃、37.5℃的恒温箱中培养,同时把菌接种到不同pH值梯度(1~14)的0.4 g/L CMA平板培养基中,从接种后第二天开始,每天选取特定的时间点去观察和测量A.musiformis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A.musiformis在pH值为4~12的环境下均能生长,其中pH值为9时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为11℃~35℃时,该真菌均能生长,30℃时该菌的生长速度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值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10种碳源和8种氮源物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蛋白胨;在液体培养基内,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红薯滤液和硫酸铵.当固体培养基中碳氮比为5:1、液体培养基中碳氮比为10:1时,茵丝生长最快.在初始pH值为3.7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菌丝均不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中最适合的初始pH值范围是7.0~8.0,以pH值为7.5时菌丝的生长率最大;液体培养基中最适合的初始pH值范围是5.0~7.0,以pH值为7.0时菌丝生长最佳.说明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率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最适碳氮源、碳氮比、初始pH值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筛选出最佳发酵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受碳源、氮源、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培养基的ph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p H值对芽孢杆菌的发酵影响显著,应采取控制p H在6.0左右;发酵时间达到一个定值之后,芽孢杆菌的数量不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生产中采取的发酵时间为52h;芽孢杆菌发酵的最适温度在32~37℃时,芽孢杆菌的浓度变化不大,根据生产的需要,采取35~37℃。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最佳条件生长条件,文章对从实验室中筛选出的一株具有高捕食能力的菌307进行了培养基、温度、p H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优化的培养基为:06WSA,培养条件p H=7.0,温度25℃。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采自永泰、连城等地的芙蓉李炭疽病果实和叶片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在温度为10~35 ℃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在CA、PCA、OA和PDA等4种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在pH值为4~13均能生长,pH值为5~9时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25 ℃时,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关键词:芙蓉李;炭疽病;胶胞炭疽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 H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p H 8.0,孢子萌发最适p 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的方法,从采集于桑树的真菌中分离到一个菌种,经初步鉴定该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冬菇属,暂定名为桑金钱菌(Flammulina sp.),并对该菌的培养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孢子发芽的初始温度要求相对偏岛(28℃),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28℃以上的高温对孢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6℃-25℃的偏低温度有利于孢子的正常萌发和生长。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在6℃~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6℃,在PDA培养基上26℃下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2℃时的气生菌丝最多,且菌丝纯白、厚实,而在高温下菌丝萎缩发黄,因此,该菌是适于在偏低温度下生长的一类真菌。菌丝体能够在pH4~9的条件下生长,其中以pH7的中性条件下生长状况最好。该菌能够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黄豆芽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最为旺盛,在麸皮米糠培养基上的子实体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通过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 H、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碳酸钙对绿豆酸浆中高淀粉结合性菌种的絮凝特性的影响,以絮凝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影响絮凝结果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绿豆培养基絮凝率最高,为54.75%;p H为6.5时絮凝率最高,为86.65%;在培养24 h时絮凝率最高,为71.21%;培养温度为30℃时絮凝率最高,为64.13%;不添加碳酸钙时絮凝率最高,为57.47%;最佳单因素条件培养后絮凝率达到87.11%。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酿酒酵母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先对酿酒酵母菌体干质量培养的重要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初始pH、菌龄4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Box-Behnken设计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建立以酵母菌体干质量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分析模型得出酿酒酵母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3.5℃、培养时间71.5 h、培养基初始pH=6.5、菌龄12 h。在最优培养条件下酵母菌体干质量达到(29.70±0.04)g/L,较优化前提高了33.12%。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JLL-1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其生长曲线,划线培养法观察该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管及相关培养基检测其理化特性,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耐药性以及通过控制不同的培养条件检测不同培养温度、pH值及渗透压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LL-1在LB培养基中存在二次生长现象;可在麦康凯培养基、BS培养基、RS培养基、SS培养基、TSA培养基、HE培养基及营养肉汤中生长良好;该菌对青霉素、多黏菌素B、氨苄西林及克林霉素完全耐药,占测定药物的16.67%,但敏感药物可达到66.67%;该菌耐受性较强,可在25~42℃、pH值为6~10、NaCl含量为0~4%的环境中生长。说明该菌可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并且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改良Frey氏液体培养基质控菌CVCC2960滑液支原体(以下简称MS)生长规律,本试验首次同时采用CFU计数、CCU测定和p H值测定的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浓度、接种体积和不同代次MS生长情况。结果显示:5%与10%接种量的CCU测定结果峰值差异不明显,但5%接种的CFU计数峰值更高,pH下降更慢;1~5代菌在生长曲线各阶段的测定结果均无明显差别;3种不同接种方式的测定结果显示,用0.5 m L菌液接种9.5 m L培养基的方式更利于MS生长。本试验为改良Frey氏液体培养基的质控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验利用实验室提取的一株高淀粉结合性乳酸菌,对绿豆汁进行自然发酵,确定绿豆酸浆的自然发酵工艺。并采用绿豆TJA培养基培养该菌种,以OD值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不同的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初始pH、碳酸钙添加量及转速对其生长的影响,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时间为24 h、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 6.5及不添加碳酸钙的静置状态下培养该菌的OD值最高。最佳单因素条件验证培养后OD值达到11.21。  相似文献   

20.
以甜菜糖蜜为唯一碳源筛选酿酒酵母高密度有氧发酵条件,以实验室选育的酵母菌为试验用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实验室摇瓶发酵的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为12%糖蜜,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 H值5.0、接种量4%、培养时间48 h、装液量1/5(v/v)、转速180 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菌体干重可达到9.63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