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本试验观察了理化因素(γ-射线、紫外线、低浓度杀虫药)对体外培养伊氏锥虫致弱的影响,结果如下:受γ-射线辐照的伊氏锥虫开始时存活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后表现出无规律性,辐照剂量5万rad以下对锥虫的存活影响较小,5~10万rad辐照后2d锥虫的存活数明显减少,对小白鼠的感染性消失。伊氏锥虫受紫外线照射的存活曲线为“C”型,群体抗辐射不均一,平均致死剂量(D_(37))为波长2650A的20W紫外灯离样品40cm处照射约2h。虫体照射后根据体外跟踪观察,其存活数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减少,照射了3h和4h第3天的活虫数近似100条或不足100条,对小白鼠的感染性均消失。用0.1μg/ml的苏拉灭和0.8μg/ml的贝尼尔两种低浓度杀虫药在体外对伊氏锥虫诱导40d仅造成药敏性的改变,未造成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5.
6.
7.
由人工感染的水牛和猪分离培养伊氏锥虫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以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ma brucei subsp.evansi,简称伊氏锥虫),可见其有规律地形成集落.在每日混匀换液后8h开始虫体向局部聚集,形成集落;随着聚集过程的进展,集落范围缩小,虫密度增高,与周围境界愈加明显.12h集落大小趋于稳定,而虫密度仍持续上升至18h其表现为集落内虫体向多层立体分布发展.虫体不附着于培养器皿,运动活泼.在集落虫密度不断增高的同时,集落内单个虫体逐渐减少,而由分裂态虫体形成的小虫簇相应增多.集落实际上是旺盛分裂增殖的虫体群落.从培养8h起,每2h把培养物混匀1次,其前12h虫密度增长情况与始终静置培养的培养物基本一致,但12h后不再增殖,而后者则持续增殖至18h致使前者的最高虫密度仅为后者的约3/4.结果说明,集落的形成和保持有助于生长繁殖,是伊氏锥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还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新疆株(XJCA)、湖北株(HBM)、云南株(YNB)、广东株(GDB2);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刚果锥虫(Trypanosoma congolense)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伊氏锥虫株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了锥虫虫株基因组DNA,伊氏锥虫新疆株、湖北株、云南株、广东株、布氏锥虫、刚果锥虫均为373bp的片段;马媾疫锥虫为372bp的片段,PCR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用试剂盒回收纯化,纯化后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后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国外AJ009153、AJ223564、D89527株同源性达到99%~100%,与另外11株同源性75%。本研究为锥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按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的培养方法,将盛有300mL伊氏锥虫培养物,容量1700mL(11.0cm×28.5cm)的培养瓶置于10r/min的细胞培养旋转装置上,在37℃培养箱中培养。在接种虫数为1.5×10^5~10.0×10^5/mL时,其群体增倍时间为12h。接种虫数为10×10^5/mL的培养物培养24h,每瓶收获约1.2×10^9锥虫,可满足一般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用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滋养层系统和无细胞培养系统成功地培养了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开始建立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时,从第6天起每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虫体,于3周内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培养系统的锥虫群体。长期连续培养两种系统培养物的虫密度均可稳定保持在7—10.O×10~5/ml左右,虫体有规律地呈岛屿状密集分布。培养液内2—ME和马血清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3mM和20%,添加0.1mM次黄嘌呤可使培养物虫密度增加1倍左右,用烛罐可取代CO_2培养箱。体外连续培养120天。锥虫仍保持细长形态,具表面被膜,对小白鼠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2.
13.
伊氏锥虫和媾疫锥虫蛋白组分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15.
伊氏锥虫低温冰箱保存(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应用质粒PTK探针鉴定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标记质粒探针PTK1、PTK1.1和PTK1.2,对12株中国伊氏锥虫的斑点杂交试验显示,3个探针均能与8株具有正常动基体的伊氏锥虫杂交,而不与其余4株异常动基体伊氏锥虫杂交,对正常动基体株的敏感度为10^2虫体。探针PTK1亦能与马媾疫锥虫杂交,敏感度为10^2个虫体。但PTK1与布氏锥虫仅发生微弱的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0^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是同源的,伊氏锥虫与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的kDNA微环存在着共同序列。  相似文献   

17.
用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在27℃和41℃培养伊氏锥虫,27℃培养取得成功,41℃培养失败。27℃培养已持续10个月,培养的伊氏锥虫仍保持其在哺乳动物宿主内的主要形态特征,对小鼠的感染力和致病力,消耗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的最终产物为丙酮酸;其群体增倍时间约为24h,DEAE-纤维素分离的回收率仅50%左右,显著长于和低于37℃培养物。文内还讨论了27℃培养伊氏锥虫的用途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媾疫锥虫,伊氏锥虫差异抗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四种抗锥虫药物对常德市伊氏锥虫杀灭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纳嘎诺、锥嘧啶、安锥赛、贝尼尔对接种伊氏锥虫的小白鼠治疗,其治愈率分别为95%、20%、75%、60%,对照组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