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快速精确获取设计中农业机械模态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快速获得产品整机的模态参数,该文以某小型农业作业机为例,探讨了采用NASTRAN求解的方法获取设计结构的模态模型;采用LMS Test.Lab试验模态分析的方法获取复杂外购件和通用件的模态模型,用自由界面模态综合的方法将通过前述方法获得的各结构模态在LMS Virtual.Lab中综合,最终获取整机模态模型的方法。试验证明采用该方法获得的主要固有频率最大误差小于5.5%,且振型基本吻合。采用该方法可以在小型农业机械的快速设计过程中,快速、准确获取整机模态参数,为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产品的动态特性和进行结构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LMS Test.Lab的小型农业作业机振动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分析小型农业作业机的模态振型及可靠性,应用LMS Test. Lab测试系统,对JSX5D小型农业作业机进行模态试验与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阻尼比以及相应的振型等模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基频较高,而阻尼比较低,分别为196.72Hz和不大于4.41%,说明该机具有很好的刚度.但扶手部分阻尼比仅为0.57%,为降低工作时的振动强度,应加入合适的阻尼材料;发动机和齿轮箱机械接口的振动方向与该类接口的法线方向一致,说明该类接口的连接刚度较弱,应加强接口的连接刚度,保证作业机的动力输出.  相似文献   

3.
4L-4.0型稻麦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使稻麦联合收获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完成收获、打捆复式一次作业,研制了一种稻麦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该复式作业机在保证联合收割机正常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稻麦秸秆的不落地打捆功能。该文对该复式作业机整体配置、传动系统、下喂入机构以及压缩机构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和计算。该复式作业机结构形式为自走式,具有更好的田间通过性及更小的转弯半径,同时可靠性及工作效率均符合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L-4.0型稻麦联合收获打捆复式作业机的成捆率达到98.3%,规则草捆率达到94.7%,抗捆率达到90%,草捆截面尺寸达到40 cm×50 cm×60 cm,草捆密度达到了190~200 kg/m3。该研究为中大型方捆收获打捆一体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小型农业作业机的市场需求出发,建立了大批量定制生产下产品的客户需求模型,并采用关联分析、模糊聚类等技术将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下的属于客户视角的、模糊的市场需求转换为产品设计视角的、量化的、具有工程意义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最后以SF系列温室管理机的产品族规划实例进行了上述方法和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和模型为企业提供了客户群体需求倾向分析,为大批量定制生产产品的产品族规划、功能模块化以及产品快速设计中及时响应客户群体需求倾向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满足了当前湖南省的农业发展需求。基于此,分析了湖南省小型农用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优化推广服务质量、强化机械技术培训、加快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湖南省小型农用机械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动态变化的需求市场,将生态学的食物链关系引入产品概念设计,从设计认知的高度,系统地总结了产品间的关系,提出了产品分级规则,并构建了产品进化链和产品共生环,为实现双线程螺旋导向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动态进化的产品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竞争与合作双线协作对产品进化进行导向的双线程螺旋导向式进化模型,同时提出了双线程螺旋导向式产品进化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从产品进化触发机制、系统化建模2个角度来研究产品进化设计。系统构架和产品信息动态进化理论共同构成了双线程螺旋导向式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以粮食干燥机为例对该方法的使用过程进行了验证,结果可为产品进化设计进一步的系统化及计算机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动态变化的需求市场,将生态学的食物链关系引入产品概念设计,从设计认知的高度,系统地总结了产品间的关系,提出了产品分级规则,并构建了产品进化链和产品共生环,为实现双线程螺旋导向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动态进化的产品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竞争与合作双线协作对产品进化进行导向的双线程螺旋导向式进化模型,同时提出了双线程螺旋导向式产品进化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从产品进化触发机制、系统化建模2个角度来研究产品进化设计。系统构架和产品信息动态进化理论共同构成了双线程螺旋导向式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以粮食干燥机为例对该方法的使用过程进行了验证,结果可为产品进化设计进一步的系统化及计算机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作业时机身倾角变化大,工作品质和安全性较差的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履带式作业机全向调平系统。首先,提出了基于“三层车架”的铰接式全向调平系统结构方案,给出了调平系统液压回路与工作原理。其次,进行了全向调平性能关于关键结构参数的敏感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调平系统关键结构参数为优化变量,液压油缸平均推力和调平时间为优化目标,设计了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关键结构参数。然后,建立了全向调平整机倾翻模型,通过分析履带式作业机静态极限横向倾翻角、静态纵向极限倾翻角以及动态极限行驶速度验证整机倾翻稳定性。与未调平履带式作业机相比,调平后的作业机静态横/纵向极限倾翻角分别提高了7.1%和13.5%,动态极限行驶速度提高了3.4%。最后,进行了履带式作业机全向调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静态试验下,履带式作业机横向和纵向调平时间为分别3.4和3.6 s;动态试验下,全向调平履带式作业机能够明显减小最大机身倾角,并迅速调平,在平地路面以及完成调平后的机身倾角能够保持在±1.5°以内,满足丘陵山区性能需求,验证了全向调平系统的工作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土壤水分时间序列特征提取和形态匹配为基本操作,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曲线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值检测新方法。首先确定检测序列X和模板序列Y的长度和范围,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序列X和Y进行分解,分别获得特征重构序列C和序列Q,然后利用动态时间归整(DTW)算法对重构序列做匹配对齐操作,分别形成序列C'和Q',通过序列C'和Q'计算获得变异序列D',并将序列D'中变异系数超过门限值threshold的异常元素或异常片段标记出来,最终实现检测序列X中异常点的定位。运行实例表明:(1)检测方法无需引入土壤物理常数和气象条件等外在影响因素,避免了土壤水分计算过程中加入高低阈值、变化率阈值等相关参数。(2)方法使用同一站点相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连续数据,无需多站数据对比,且对于检测序列X和模板序列Y没有严格的长度一致性要求,因而计算更加灵活,适用性较强。(3)方法流程清晰,输入和输出对象简单明确,较为适合进行计算机编程开发和业务化运行部署。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水土保持遥感调查中的分类精度,基于虚拟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 GIS)软件平台,构建伊洛河流域的虚拟现实环境,以SPOT5卫星2.5 m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为数据源,在卫星影像的三维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训练样地并定义分类模板。通过与传统二维环境下的分类模板定义技术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分类模板定义整体精度可以达到95.48%,而后者最高达88.19%;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增强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表明其在遥感影像分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方案。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利用二维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构建和开发,实现了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跟踪和溯源,有效地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保证消费者最终知情权。目前,该系统在江苏江阴地区实际测试效果良好,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农机部件数字化设计软件平台AgriDEM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农机产品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和成本高等问题,研制了集设计和性能分析评价为一体的农机部件数字化设计软件平台AgriDEM(agricultur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该平台通过将CAD软件与自主研发的基于DEM-CFD-MBK(discrete element metho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ulti-body kinematics)耦合的分析软件集成,可在设计阶段由农机部件的CAD模型(CAD软件设计图),进行农机部件工作过程的动态仿真和工作性能的分析评价,由此实现农机部件结构方案和尺寸参数的优化。该文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架构和关键技术实现方法,包括农机部件分析模型的建模方法、颗粒的建模方法、基于OpenMP的并行计算方法、基于DLL的模块封装及原型系统开发等,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农机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数字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成熟农作物各种统计数据,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给出了成熟农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例)田间生长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结构,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以描述农作物(包括茎秆、穗头和籽粒)在田间的分布状态。该数学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在计算机上仿真联合收割机收获作业时机具与作物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客户需求信息的农机设计方案及检索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机设计检索中客户需求信息的模糊性与设计方案特征值的精确性之间的矛盾,在分析模糊客户需求信息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隶属度函数将设计方案特征值转化为对模糊客户需求信息的隶属度,根据加权隶属度最大原则检索与客户需求最匹配的设计方案,最后以农机的收割机为例,给出了模糊客户需求信息设计方案检索的具体步骤。仿真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退役农机产品回收再利用,不仅是对其剩余价值的再利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双碳目标要求剖析退役农机产品拆解规划和EOL (end-of-life)决策集成优化问题,考虑拆解再制造过程中碳排放成本,以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首先,构建拆解再制造集成优化模型(disassembly re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DRIO);其次,提出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improved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IABC)对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迭代求解,引入logistic映射生成初始解,雇佣蜂阶段和守望蜂阶段加入邻域搜索机制,侦察蜂阶段采用了轮盘赌方法,以获得利润高且碳排放成本低的拆解再制造帕累托方案;最后,通过联合收获机电机拆解再制造实例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改进算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提DRIO模型的经济效益相较于DRIO-D和DRIO-R模型分别提高了62.1%和54.8%,碳排放成本比DRIO-D模型减少约50%。IABC算法相比于经典...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智能农机控制平台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包含内容广泛,有农机定位与导航,动态路径规划,机器视觉和远程监控等,牵涉到大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包括导航、图像、模型与策略、执行器以及数据链等。农机定位与导航一般采用基于农机运动学模型结合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组合导航信息,在导航路径规划算法指引下实现农机轨迹跟踪的方法。建立的农机运动学模型精度,GPS数据的连续性以及惯导器件误差系数漂移等因素都会影响该方法的有效性。路径跟踪通常采用各种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而面对复杂的田间作业环境变化,农机的自主避障以及动态路径规划能力也会影响轨迹跟踪精度。机器视觉的稳定性和目标特征信息分离度影响着农机环境感知能力,目前目标识别主要采用hough变换,hough变换的全局检测特性决定了该算法运算量较大,需要探究改进特征提取算法。远程监控农机作业是智能农机发展的一个方向,构建无线导航,控制和视频数据传输网络有助于提高农机的智能化水平,可以采用分布式哈希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来研究网络覆盖和互联技术。该文融合多个学科,从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复杂环境及工况下农机运动精确自主控制技术、稳定清晰的机器视觉感知技术和基于4G网络和新一代物联网的高覆盖数据传输技术几个方面,论述了智能农机在光机电液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并指出采用北斗地基增强网络和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惯导定位误差精确建模与补偿、环境感知与自主避障、立体结构自组网技术以及多机协作是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现代化智能农业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变化的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影响的大小,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和加快农机总动力增长。针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复杂性与非线性的特点,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1986-2013年农机总动力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尺度分解,得到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和趋势量,并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分析农机总动力增长各本征模态函数分量与其相对应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度,进而计算得到各影响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综合影响率。结果表明,政府投入、劳均(每个劳动力)播种面积、燃料价格指数、粮食单产、非农产业的发展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的综合影响率分别为23.89%、23.73%、23.67%、7.13%、7.41%和14.17%,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均产值、机械化农具价格指数、初中文化以上农村劳动力比例4个影响因素对农机总动力增长波动不产生影响,只对增长趋势量有影响。该研究成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