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中国的陶瓷文化、茶文化、书法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晕染,实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陶瓷茶具是茶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组成,利用书法艺术进行外在装饰,更体现其古典之美、内涵之美以及高雅只美,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书法的装饰美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陶瓷茶具书法装饰的艺术性、其装饰美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旨在促进陶瓷茶具中书法装饰的更广泛应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传统的茶具发展历史作为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依据,论述了陶瓷茶具在今后的设计发展趋势,即在传统的茶具文化的相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寻求茶具设计的突破创新,将现代设计元素和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进一步的完善传统茶具,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目前市场上有些陶瓷茶具设计观念因循守旧、样式陈腐老套,不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与审美趣味。造型设计是陶瓷茶具创新设计的主要突破点,造型设计又与功能、结构、泥料、釉色、装饰等是密切关联的。我们应当继承传统茶具设计中创意审美与实用功能并重的创作原则,处理好创新造型与功能结构的关系。陶瓷茶具创新造型设计应当富有个性创思,能展现出时代浪潮中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多元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顾晓兰 《福建茶叶》2016,(7):159-160
在当代审美指导下对唐宋陶瓷茶具开展再设计的过程,是对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艺术进行继承的过程,同时也是推动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艺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这对提升我国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艺术的生命力、提高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唐宋陶瓷茶具审美特征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当代审美指导下的唐宋陶瓷茶具再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早在汉代茶叶已通过茶马古道传入藏区,同时为了适应藏族特有的以酥油茶为主的饮茶习惯,藏族人民改进内地茶具,发明了藏族特有的茶具。其中茶碗是将树木挖空而制作,以自然花纹配以金银环作为装饰,既有自然清新的一面,又有刻意匠心的一面,是藏族传统茶具的代表。现代藏族茶具则具有藏族和内地现代茶具融合的特点,色泽、图案爱好偏好藏族风格和传统中国吉祥图案。藏族茶具设计应遵循纹理与视觉、分量与体觉尽量和藏族传统茶具类似如材质给人古朴厚重自然的感觉,使用舒适方便,纹理仿古似古,同时也不妨追求中式茶具的古韵雅致韵味,强调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国人对茶具的选择一直十分讲究,在数千年的饮茶文化中,不仅品茶汤和茶道精神之味,而且品茶具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所承载的文化之味.现代茶叶科学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都对茶具设计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特别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出现,必然会使古老的茶具艺术更具智慧与人性的关怀.本文以传统茶具历史为依据,论述现代茶具的设计趋势,即在传统茶具设计理念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将现代设计与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使传统茶具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完美的展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紫砂茶具是中国茶具中的重要种类,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它体现的禅宗思想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以宜兴紫砂茶具为研究对象,对其造型中禅意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中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的陶瓷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东旭 《福建茶叶》2016,(11):163-164
陶瓷茶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研究,对中国的饮茶之风与茶具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的茶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琳  马洪玲 《福建茶叶》2016,(3):202-203
文章分别就茶具书法装饰的艺术性、陶瓷茶具书法装饰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及陶瓷茶具中书法装饰的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期为陶瓷茶具的艺术鉴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易雪峰 《福建茶叶》2016,(6):165-166
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茶具注入新鲜时代血液,本文基于造型设计原理,提取陶瓷茶具文化意蕴,对现代陶瓷茶具创新设计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对陶瓷茶具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张志雁 《福建茶叶》2016,(3):200-201
瓷器是我国最具文化及历史特色的代表性事物,至今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与我国瓷器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特色的陶瓷技艺,"青花"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更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追求以及文化和价值的回归。本文首先针对"青花"和生活陶瓷用具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青花"在陶瓷茶具中的应用,最后从文化角度提出了青花、陶瓷茶具关注度日益提升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回归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我国陶瓷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陶瓷艺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并成为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陶瓷茶具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陶瓷茶具设计不仅是一种器物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针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从传统文化精神引导下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多元文化与现代工艺影响下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厚重而深邃,而在贵州陶瓷茶具设计之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和融入其中,进而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突破思维的禁锢和限制,使贵州陶瓷茶具具有更为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贵州陶瓷茶具设计相结合的新形式也将转化为无可比拟的经济优势,更好地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茶具的艺术美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陶瓷茶具的设计也需要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陶瓷茶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它们的功能也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本文从陶瓷茶具的介绍、发展演变和审美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陶瓷茶具如何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具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南通博物苑在本地区通过征集与捐赠,收藏了一批珍贵的茶具文物。本文对南通博物馆苑藏部分茶具珍品的历史发展、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试作考证,以诠释中国茶具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邹勇 《福建茶叶》2016,(9):123-124
目前全世界有饮茶习俗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茶具就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而茶具的设计也逐渐成为一种学科和产业。我国从饮茶习俗出现,就开始使用茶具,茶具的变化也逐渐随着朝代的更替、主流文化的变更等渐渐发生变化,流传到现在的茶具,无论是从材料、风格、制作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世界交流增多之后,茶具的设计和制作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茶具也在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变得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些茶具中,陶瓷茶具一直是人们泡茶、饮茶比较青睐的种类,本文从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概况开始研究,通过分析历代陶瓷茶具设计的概况,总结现代陶瓷茶具的个性化设计,并且对未来陶瓷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闵光培 《福建茶叶》2016,(12):392-393
茶具是茶之父,精于品茶的人们除了品茗茶香茶味,对茶具也是十分讲究。为上乘品质的茶叶配上一套精美相称的茶具,也不失为一种惬意享受。在中国,对茶具的设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制作工艺,当然它也考量了茶具与品茶者之间的交互体验与情感体验,赋予茶具设计以生命价值。本文也将从用户的交互体验与情感体验两方面因素来探讨现代茶具的艺术设计,凸显其设计的艺术精美性与体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汪士琦 《福建茶叶》2016,(4):175-176
功能应用是茶具设计的基础理念,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茶具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茶具的装饰效果和审美价值上。多功能的特色茶具设计成为了主流。茶具设计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创新,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要突出个性和风格。本文从茶具设计出发,重点研究了砗磲贝壳茶具的制作,将一般茶具与砗磲贝壳茶具的设计制作进行比较,分析了砗磲贝壳茶具设计的优越性,对茶具的设计制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耀州窑陶瓷技艺代表着我国北方青瓷技艺的最高水平,并且在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将耀州窑陶瓷技艺应用到现代茶具设计中,对于耀州窑陶瓷技艺的传承以及现代茶具设计的发展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耀州窑陶瓷技艺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应用可行性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耀州窑陶瓷视觉元素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呈现以及耀州窑陶瓷与现代茶具设计的协同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趋势,旨在从这一实用器皿兼艺术品的特殊文化结晶的设计历程中总结经验,结合时代需求找到创新与创意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历史,阐释了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常见问题,并针对未来审美设计趋势性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