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美华 《长江蔬菜》2011,(23):21-23
为解决单季茭白传统育苗方法存在的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问题,浙江缙云茭农摸索出了一套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它利用茭白薹管腋芽的分蘖特性,选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种植,待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不仅提高了繁种效率,实现了一年双收,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了孕茭节位,提高了茭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留种和育苗是茭白栽培技术措施中的重要环节,重点介绍了单季茭的留种育苗技术,包括留种田准备、种源选择、田间管理,以及采用薹管、地下茎进行平铺寄秧的育苗方式,对单季茭产区的种苗繁育技术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缙云县在中低海拔单季茭白生产地区。通过更换良种,创新采用薹管寄秧育苗,年前栽插的方法,大力推广单季茭白促早栽培一年两收生产模式。茭白栽一次可收夏、秋两批茭白,每667m^2全年产量4000kg左右,而且茭白品质好、质量安全性高,主攻蔬菜淡季供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河南省临颍县采用小麦套种朝天椒模式,两种作物播种、采收均采用机械化,可节省人工成本500元以上,每667 m2朝天椒(干椒)产量350 kg左右,仅朝天椒收益就能达到6 000元以上。河南是全国朝天椒生产大省,常年栽培面积达18.7万hm2(280万亩)左右,年产销量约60万t。  相似文献   

5.
以单季茭白美人茭为试材,比较了地下茎和薹管的每墩茎节数、成苗率以及所育成植株的有效分蘖数、雄茭率、产量、采收期等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地下茎的每墩茎节数、成苗数、成苗率均显著高于薹管,地下茎的每墩茎节数是薹管的1.65倍;地下茎的成苗率为79.7%,比薹管高9.6%;地下茎的成苗数是薹管的1.89倍;地下茎苗的有效分蘖数、产量、采收期等性状与薹管苗无显著差异,地下茎可以采用平铺寄秧方式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6.
以单季茭白品种美人茭为试材,采用营养液育苗的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液配方及浓度对茭白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茭白薹管水培育苗的营养液配方及浓度。结果表明,T4(日本园试通用配方EC值2.2 mS·cm-1)处理的幼苗粗壮,根的数量、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CK;T7(丽农配方EC值1.8 mS·cm-1)处理的幼苗成苗数最多,为19.33株,成苗数和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CK;T10(禾本科配方EC值1.4 mS·cm-1)处理的幼苗茎粗、根较多,但成苗数较少。综合来看,T4、T7处理的茭白幼苗综合生长指标好,适合应用于茭白薹管营养液水培育苗中。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缙云县在中低海拔单季茭白生产地区,通过更换良种,创新采用薹管寄秧育苗,年前栽插的方法,大力推广单季茭白促早栽培一年两收生产模式。茭白栽一次可收夏、秋两批茭白,每667 m2 全年产量4 000 kg左右,而且茭白品质好、质量安全性高,主攻蔬菜淡季供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罗世平  周洪富 《北方果树》2023,(2):54-55+57
<正>葡萄是我国落叶果树中占比较大的一个栽培树种。近十年来,全国葡萄栽植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9年葡萄种植面积72.62万hm2,产量1 419.54万t[1],栽培面积居世界第2位,产量居世界首位。辽宁省果树栽培面积达到63万hm2,果实总产量710万t。其中葡萄栽培面积为7.33万hm2,占全省果树栽培总面积的10.6%,总产量120万t,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16.9%。  相似文献   

9.
浙江杭州地区辣椒常年栽培面积约 0.36 万hm2(5.4 万亩),是杭州高山蔬菜的主 要种类之一。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辣椒产量 可提高20%,每667 m2 产值达1.6 万元。  相似文献   

10.
<正>甘肃酒泉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为核心,研发了基质枕栽培、基质袋栽培、有机基质穴栽等3种简易无土栽培新模式,比传统基质槽栽培每667 m2节约基质用量30%以上、节约用水30%~40%、节约用肥40%~45%。据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农业农村局统计,2021年肃州区戈壁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总面积为1 333hm2(2万亩),其中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为主要栽培模式,面积达1 200 hm2(1.8万亩)。  相似文献   

11.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植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东部地区等,于晚清时期传入我国,目前,全球栽培面积约30万hm2,我国栽培面积10万hm2,是芦笋生产大国。芦笋在我国南北均可种植,常作高端蔬菜,很受中高档消费人群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正>芹菜是备受关注的“三棵菜”之一,推行其绿色生产模式势在必行。通过总结芹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涵盖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体系。芹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60万hm2,年产量约2 500万t,生产量和消费量较大(王娟娟等,2022)。芹菜在我国各个省市均有种植,据202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调度结果,广东、山东、河南、湖北、四川、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河北、广西、福建、贵州、陕西、重庆等15个省区的芹菜种植面积均在0.67万hm2以上。传统芹菜种植株距较窄,茎叶长势旺盛,特别到生长中后期环境荫蔽、通风不畅,致使病虫害多发、频发。部分地区违规滥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导致芹菜产品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成都郫县榨菜是鲜食茎瘤芥(榨菜)优良地方品种,常年栽培面积2 000 hm2(3 万亩),早熟性好、收益高,但在生产过程中面临先期抽薹、商品性变差等问题,应把控好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我国梨果栽培面积94.07万hm2,总产量1 731万t[1],主要集中在环渤海、西部、黄河故道和长江流域四大梨果产区[2]。天水市位于梨果西部产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业化发展,至2003年,梨果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5 333.3 hm2和3万t,产业规模仅次于苹果,居第2位[3]。此后,随着苹果、大樱桃等产业在天  相似文献   

15.
尚庆茂 《中国蔬菜》2022,(1):109-114
<正>按照农业生物学分类,白菜类蔬菜主要包括白菜亚种和大白菜亚种。白菜亚种又包括5个变种,即普通白菜变种、乌塌菜变种、菜薹变种、紫菜薹变种和薹菜变种;大白菜亚种包括散叶变种、半结球变种、花心变种和结球变种。白菜类蔬菜以柔嫩的叶片、叶球或花薹为食用器官,生长期间要求温和的气候环境,耐寒而不耐热,生长速度快,对氮肥需求量大。我国白菜类蔬菜以大白菜栽培面积最大,年种植面积约180万hm2(张凤兰等,2021),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氮肥用量对菜用油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薹用油菜大地95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梯度氮肥用量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菜薹的产量、品质、养分积累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油菜薹薹长、薹粗、薹叶片数,进而提高油菜薹产量,当氮肥用量为135 kg/hm2时,油菜薹产量达到最高,为25.19 t/hm2,相应地油菜薹氮素积累量也达到最大,为89.7 kg/hm2。氮肥用量对油菜薹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及膳食矿质元素存在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内(135~180 kg/hm2)施氮对油菜薹内在整体品质具有明显改善效果。综上,本研究明确了氮肥施用量对薹用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具有协同性,施用适量氮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油菜薹品质,以产量为依据的最佳推荐施氮量为161 kg/hm2。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理州是我国独头大蒜和早熟大蒜的主产区,常年栽培面积1.73 万hm2 左右,2010 年大理州独 头大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主栽品种为红七星,成熟早,独头率高,成本效益良好,2019 年平均每667 m2 盈利1.1 万~1.5 万元。大理州大蒜品种单一,价格存在普遍的“ 大小年” 现象,总 收益年度间差距显著。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设施果树雪灾防范与减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设施果树促成栽培起自20世纪末期,现在全国设施果树栽培面积约50万hm2以上,900多万t[1],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其中辽宁省设施果树面积4万hm2,产量60万t。辽宁省处于温带果树和寒带果树的过渡区域,具有提前升温、促早果实成熟的光、热和低温等条件,是全国温室生产的发源地[2],特色水果葡萄、草莓、桃、樱桃、蓝莓、李、杏等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江苏徐州牛蒡常年种植面积在3 000 hm2 (4.5 万亩)左右,当地通过合理安排生产茬 口和选择适宜品种,牛蒡每667 m2 产量2 500 kg 左右,效益1 万~2 万元,且产品深受国外 市场欢迎。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是大白菜种植大省,全年种植面积超过9.33万hm2,其中春季大白菜种植面积超过1.67万hm2,春季大白菜栽培方式有大棚、小拱棚、露地覆膜、露地栽培;栽培模式主要是大棚大白菜—黄瓜/豇豆轮作、拱棚大白菜/露地大白菜—玉米轮作、露地大白菜—大葱等蔬菜轮作等。山东省大白菜种植品种和种植栽培模式对全国大白种植有着较大的影响,针对目前春季大白菜生产中存在品种抗病差、品质差的问题,推荐适合山东省栽培的大白菜新品种德高CR69、德高CR143、德高1125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