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2012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东北中晚熟组11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14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顺序为出谷率穗粒重生育期单穗重蛀茎率抗旱性纹枯病谷锈病穗粗穗长千粒重株高谷瘟病抗倒性。说明出谷率、穗粒重、生育期、单穗重和蛀茎率5个性状对产量影响较大;抗旱性、纹枯病、谷锈病、穗粗、穗长、千粒重、株高、谷瘟病和抗倒性对谷子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011—2021年东北春谷区选育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明确该区域谷子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东北春谷区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SPSS 23.0软件对东北春谷区2011—2021年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及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的生育期、公顷穗数、株高、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和产量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总体评价。【结果】2011—2021年东北春谷区选育的品种在产量上有增加的趋势,但产量潜力提升不显著;登记的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九谷23和九谷25,分别为6 498.00和6 357.00 kg/hm2;与对照品种产量相比,增产幅度最大的品种是豫杂谷1号和豫谷35,分别为12.98%和12.21%;株高低于150 cm的品种有26个,株高低于130 cm的品种有20个;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公顷穗数(X2)、穗长(X4)、单穗粒重(X6)、千粒重(X8)决定了产量91.20%的变异;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综合评价近年来谷子新品种(系)在东北春谷区的种植表现,筛选适宜东北春谷区种植的谷子品种。本研究以2016—2021年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东北春谷区的35个谷子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参试材料的产量、生育期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1.75%~10.68%,其中单穗粒质量和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0.68%、10.31%,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主成分分析时,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3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45.954%);主成分综合得分较高且排前5位的参试品种(系)分别是豫谷32、豫谷31、豫杂谷2号、冀谷41、豫谷35。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产量与其他8个性状关联度表现为单穗粒质量>单穗质量>出谷率>穗长>株高>穗粗>千粒质量>生育期,说明单穗粒质量、单穗质量和出谷率对产量影响较大;加权关联度值排前5位,综合性状优异的品种(系)分别为豫谷31、豫谷32、冀谷41、豫杂谷2号和龙谷39。2种方法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栾素荣  王占廷  李青松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15-116,118
以2009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西北区中晚熟组12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序为穗粒重〉单穗重〉出谷率〉穗粗〉纹枯病〉千粒重〉穗长〉株高〉生育期。说明穗粒重、单穗重、出谷率和穗粗4个性状对产量影响较大,纹枯病、千粒重、穗长、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以15个谷子(Setaria italiea)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谷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均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为2.05%~22.66%;6个农艺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对谷子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出谷率>单穗重>生育期>穗粒重>穗长>株高>穗粗。说明谷子产量育种中要重点对具有千粒重、出谷率、单穗重性状突出的种质资源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综合评价25份谷子种质资源,选取主茎直径、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产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谷子种质在新疆伊犁州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幅度在7.20%~18.55%之间,茎粗、主穗直径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千粒重和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小。不同谷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倒二叶宽度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生育期、倒二叶宽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8%。25个谷子品种主成分综合得分高低顺序依次为:嫩选18>赤优金苗1号>陇谷13>九谷23>金苗K2>济谷22>嫩选15>张杂谷16号>公谷88>冀谷168>黄金苗>朝谷58>大同29>张杂谷13号>豫谷18>中谷2号>豫谷35>长农47>晋谷21>中谷9号>龙谷38>龙谷25>长农35>山西红谷&g...  相似文献   

7.
张杂谷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但能在坝上地区种植的杂交谷品种很有限。为了选育更多适合坝上地区种植的杂交谷子品种,本文以‘张杂谷6号’为对照品种,以谷子不育系A2和30份新选育的恢复系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出苗期、抽穗期、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单穗重及产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0份参试材料杂交种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2.81~18.22,其中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小,为2.81%,产量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均为18.77%。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累计贡献率为89.2%,表述了谷子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说明可以用这两个主成分来筛选适合坝上种植的杂交种。通过综合评价,共筛选出22份优于‘张杂谷6号’的恢复系材料。  相似文献   

8.
东北春谷区近年来谷子育成品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1年来东北春谷区育成的谷子品种产量、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为东北春谷区谷子新品种选育、推广、资源利用和育种方向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东北春谷区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产量等农艺性状数据,结合东北春谷区生态区域类型特点,研究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用DPS软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2005—2015年参试品种共有60个,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谷子品种鉴定标准,11年间通过鉴定的品种18个。参加区试的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农艺性状平均值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受气候条件因素影响较大,2010年通过鉴定的品种的产量较2005年增产4.6%,2015年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分别较2005年和2010年的品种增产12.62%和7.66%,总体来看育成品种表现出产量逐步增加的趋势。育成品种的产量增产幅度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单就产量而言,11年间九谷23、九谷14和龙谷31增产幅度超过10%,是增产幅度较大的品种。通过对18个鉴定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株高、单穗重、出谷率、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决定了产量90.98%的变异。过去11年东北春谷区利用夏谷血缘育成的品种九谷23,表现较突出,且株高约115 cm,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代表着东北春谷区育种的整体方向。【结论】东北春谷区谷子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05—2015年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单穗重和穗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同时农艺性状受品种特性、气候、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育种中应在注重单穗重和穗粒重的同时,兼顾株高、生育期、抗性等其他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特别是应该降低株高和缩短穗颈长,使新培育的品种适应机械化轻简栽培,并继续加大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培育,满足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人们膳食结构改善对轻简栽培和优质品种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山西地区春播谷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该试验以来自不同地区的18个春播谷子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与春播谷子产量相关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春播谷子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是穗长(0.46919)、穗柄长(0.38668)、茎秆重(0.36084)、千粒重(0.359)、株高(0.34367)、单穗重(0.30003)、穗粒重(0.27898)。  相似文献   

10.
以华北夏谷子区试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谷子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谷子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出谷率,其后依次是株高、千粒重、成穗率、穗粒重、单穗重、穗粗、穗长,出谷率、千粒重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品种选育中,要优先考虑选择植株高、籽粒饱满、籽粒大的单株。  相似文献   

11.
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是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明确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为谷子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对新育成的4个早熟杂交谷子品种在冀西北坝上地区的种植表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个品种抗逆性均好,但不同品种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对其株高、穗长、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和产量7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和单穗重是影响冀西北地区早熟杂交谷子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1个引进谷子品种在川东北丘陵区的生育进程、主要经济性状如株高、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抗病性以及产量等的比较,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谷子品种张杂谷8号、张杂谷10号、长生07等。  相似文献   

13.
谷子品种的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华北地区 2 0个谷子代表品种的农艺性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 :谷子株高逐渐降低 ,成穗率明显提高 ,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发展协调 ,产量大幅度提高。谷子育种今后应以中秆中穗类型为目标 ,栽培管理应在提高成穗率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以引进的11个谷子新品种为材料,采用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了品种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生育期、穗长、穗粒重、穗重、千粒重、株高。通过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分析,结合生长期的抗病性、抗倒伏等抗逆性指标,筛选出适宜在当地种植的品种为张杂谷13、白良谷和黄金苗。  相似文献   

15.
西北春谷早熟区谷子品种十五年变化趋势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过去15年西北春谷早熟区区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明晰了该区15年来谷子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该区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1—2015年国家区域试验西北春谷早熟区的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对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进行了抗逆性分析。【结果】2001—2015年西北春播早熟区共有85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区试,12个常规品种和6个杂交种达到新品种鉴定标准通过鉴定,新育成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品种有3个,其中,常规品种1个为大同32,杂交种2个分别为张杂谷1号和张杂谷15号。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平均数在年度间表现了较大差异,但总体趋势表现为产量潜力水平的提高。参试品种穗长和千粒重年度间差异不显著,穗长基本稳定在23—27 cm,千粒重稳定在3—3.4 g,但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年度间差异大,株高、单穗重、单穗粒重随年份有增加的趋势。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有13个生育期长于对照,5个短于对照,同时伴随着株高的增加,单穗重和穗粒重的提升,说明新育成品种生育期的延长和单株产量性状的提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决定了产量81.43%的变异,产量与穗粒重和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株高、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对通过鉴定品种的抗逆性分析表明,这15年该区主要病害有红叶病和白发病,不同年份间不同品种都有一定发生,通过鉴定品种的抗倒性、抗旱性呈现下降趋势。【结论】2001—2015年春谷早熟区选育的品种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穗重和穗粒重,其次为株高、生育期,育种中应注意提高品种的综合性和各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生育期延长、株高增加、抗倒性降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早熟区品种产量的突破,同时也不利于谷子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早熟区品种选育应以中矮秆、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品质优、适合机械化收获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自育的谷子新品种宛谷2号、宛谷016和引进的张杂谷16号、中谷2号等29个谷子品种(系)为材料,以豫谷18为对照,对参试的29个谷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筛选适宜南阳盆地种植的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综合两年的试验结果:抗性好的品种有嫩选18、宛谷2号和张杂谷16号等,适合南阳盆地种植的品种有张杂谷16号、宛谷2号、九谷23、中谷2号、豫谷35、豫谷18等,但种植中谷2号和豫谷18时降雨量多的年份注意防治细菌性褐条病,种植九谷23时注意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华北夏谷区的谷子新品种,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DTOPSIS与局势决策法,通过加权关联度、CiKi对全国主推的25个谷子新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灰色关联度值排名前五的品种为‘豫谷18’‘长农47’‘长农35’‘豫谷35’‘九谷23’;按照25个品种Ci得到DTOPSIS法排名前五的谷子品种分别为‘豫谷18’‘冀谷39’‘豫谷35’‘朝谷58’‘九谷23’;按照各参试品种的加权综合效果Ki排序的灰色局势决策法排名前五的品种为‘豫谷18’‘冀谷39’‘豫谷35’‘朝谷58’‘九谷23’。结合3种决策方法,‘豫谷18’‘豫谷35’‘冀谷39’‘九谷23’的排序基本一致,其余品种综合评价顺序有差异。综上,3种评价方法均能客观评价谷子品种的综合优良特性,但灰色局势决策法分析简单、准确、易操作;依据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初步筛选出适宜华北夏谷区高产品种为‘豫谷18’‘豫谷35’‘冀谷39’‘九谷23’;基于熵权的灰色局势决策法适用于华北夏谷区综合谷子新品种评价。  相似文献   

18.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慧卿  王军  袁峰  郭二虎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05-106,111
以2008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品种的性状结果为数据材料,对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穗粒重和单穗重是构成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株高和出苗-抽穗。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顺序为单穗重〉出谷率〉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出苗-抽穗〉穗粒重。  相似文献   

19.
适宜机械化收获谷子新品种筛选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SMS质构仪”对谷穗品质进行评价。通过对13个春播和11个夏播谷子品种(系)穗子下压感受力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综合分析及株高、单穗产量、穗长和穗粗的辅助分析,筛选出了11个比较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系),其中春播品种(系)6个:01-472、200314-2、九谷16、九谷18、九谷11和九谷13;夏播品种(系)5个:沧389、冀谷31、保769、沧谷4号和M2173。  相似文献   

20.
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品种的性状结果为数据材料,对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单穗重和亩穗数是构成东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出苗-抽穗天数、生育期、株高、穗长和出谷率。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顺序为穗粒重千粒重亩穗数单穗重出苗-抽穗天数穗长生育期抽穗-成熟天数出谷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