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中职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及"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中职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进而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梁英辉  穆丹  薛勇  颜玉 《计算机与农业》2011,(3):100-101,104
在论述研究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电脑效果图制作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证。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石的信息技术给农业学科课程教与学带来活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学科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渗透到农业学科教学之中。结合信息技术在甘肃农业大学部分涉农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成果整合,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及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大学本科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竞赛式实践教学是一种以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相比于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它有独特优势。该方法选取企业真实问题做为竞赛题目,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对于创业教育的培养。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竞赛式实践教学方法,它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结合实际应用,论述了该方法的过程控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吸收国外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优秀资源和教学模式,实现计算机专业与国际教学接轨,在计算机专业中推行双语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从2003年,我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文主崾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为例,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业院校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农业大学数据结构教学团队依托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系统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实施方案,注重师德与团队的文化建设,营造了一种教学相长的团队文化氛围。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基础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队伍相互融合,提高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5):F0003-F0003
常庆瑞,男,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地理与发生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设施农业与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本专业情况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教学内容重组、改革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重视能力的测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进行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检测技术》课程是我校农业电气化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对该课程理论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堂理论教学以启发讲授与实例分析为主,重点放在传感器的应用上;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理论讲解、交流讨论交替进行的教学理念。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油菜素内酯(BR)促进芹菜中阿维菌素和辛硫磷残留的降解效果,以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QuEChERS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阿维菌素和辛硫磷在芹菜上自然降解及油菜素内酯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芹菜的安全采收期为21 d,半衰期为6.60 d;喷施40%辛硫磷乳油,芹菜的安全采收期为14 d,半衰期为3.04 d。BR能够有效促进阿维菌素和辛硫磷的降解,降解效果优于自然降解,且以0.1 mg·L-1BR为最适喷施浓度,2次为最适喷施次数。阿维菌素在最适浓度0.1 mg·L-1BR处理1次条件下半衰期为4.03 d,安全采收期为14 d,较自然降解提早7 d;最适2次BR处理下半衰期为2.11 d,安全采收期为7 d,较自然降解提早14 d。辛硫磷在最适浓度0.1 mg·L-1 BR处理1次条件下半衰期为1.83 d,安全采收期为7 d,较自然降解提早7 d;最适2次BR处理下半衰期为1.05 d,安全采收期为7 d,较自然降解提早7 d。最佳喷施条件下,BR对辛硫磷的降解效果优于阿维菌素的降解效果。本研究可为芹菜产品农药残留水平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降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对广西和福建两省荔枝主产区荔枝园土壤的养分吸附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广西贵港市土壤对P的吸附率平均为44.3%,K为43.6%,B为19.5%,Zn为18.7%,S为2.1%;玉林市P为50.0%,K为33.2%,B为32.1%,Zn为20.5%,S为6.1%;钦州市P为51.4%,K为22.2%,B为17.7%,Zn为22.5%,S为36.2%。可见,贵港市和玉林市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大小均为P>K>B>Zn>S,而钦州市为P>S>Zn>K>B。(2)广西荔枝园土壤对P的吸附率平均为49.5%,K为30.2%,S为18.9%,B为22.6%,Zn为21.1%;而福建P为30.4%,K为23.4%,B为18.5%,S为15.6%,Zn为21.0%。可见,两省荔枝园土壤对磷的吸附均很强(两省荔枝园土壤均属铁铝土,而铁铝氧化物含量丰富),而对钾、硼、锌和硫的吸附能力均相对较弱。广西荔枝园土壤对P、K、S和B的吸附能力显著强于福建(由南向北,铁铝土的富铝化风化程度减弱),而对Zn的吸附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精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针对现有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株距控制精准度不高、易产生重种漏种等问题,研发了一种由主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株距控制模块和振动强度控制模块等7个模块组成的马铃薯精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液压马达控制薯种输送带运转,步进电机控制薯种输送带的振动强度,实现了播种株距和重种漏种率的自动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速度相同时,实际播种株距相对于设定播种株距的平均偏差依次增大,播种速度越高实际播种株距的稳定性越差;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越强,重种率越低,漏种率越高,各因素对重种漏种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播种速度>薯种质量,且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对重种率、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和播种速度对漏种率有显著影响;较佳的播种作业参数为:薯种输送带振动强度为Ⅱ级(即轻微振动时)、播种速度为1.16 m/s及薯种质量为35 g.经2~3个周期即可调整到允许范围内,且稳定性好.因此,完全能够满足种植户的实际播种作业要求,为智能控制马铃薯精密播种装备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随焊锤击装置电磁锤锤击频率低(1~3Hz),难以满足生产要求的现状,该文开发了双电磁机构锤击系统。以电磁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双电磁锤击装置;以AT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高频锤击控制电路、键盘输入及显示电路,并对程序进行调试、试验。试验表明:锤击装置可实现6~8Hz的高频锤击;与对照组相比,当锤击频率为3Hz时,魏氏组织晶粒视场面积为原来的23.9%,晶粒仍较大,组织性能改善不太明显;当频率为7Hz时,魏氏组织晶粒视场面积为原来的3.8%,组织明显得到细化,晶粒细小,组织的塑性韧性提高,改善了焊缝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黄前水库集水区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黄前流域人工林综合治理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流域内4种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常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方法对其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该流域的植物区系比较丰富,占泰山植物区系物种总数的13.02%;2)4种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物种丰富度指数差异不显著,草本层发育明显好于灌木层;3)各人工林尚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混交林下多以阴生性植物为主,其他林下植被发育常以禾本科等阳生性植物为主;4)不同人工林物种总体多样性特征分析表明,板栗林总体物种丰富度最低,均匀度指数最大,多样性指数较低,而赤松+元宝槭混交林总体物种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也最大,均匀度指数较低,群落总体多样性混交人工林较大而单一林分较小,混交人工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  相似文献   

16.
气送式高速玉米精量排种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在高速条件下玉米精量播种的要求,从工作原理出发,设计一种可从根本上解决因高速作业带来的充种性能不佳、清种结构复杂等问题的高速精量排种器,其利用高速作业产生的离心力进行充种与清种,将现行的种子堆积依靠重力充种的形式改成气送充种,对排种盘、型孔插件、护种板结构形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参数设计,采用文丘里管进行有序气吹送种,型孔插件与护种板相配合充种与携种,护种板宽度变化清种。分别对排种器工作速度、种子喂入速度、气送风压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合格指数、漏播指数、重播指数为试验指标,得出各因素对排种性能的影响,其中此工作原理下增加排种器工作速度不但不会增加漏充指数,反而降低并基本保持不变。为得到排种器的最佳性能参数,进行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并构建各因素与指标间的关系式。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目标优化,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验证:得到工作速度为9 km/h,种子喂入量为1.91 kg/min,气送风压为492.17 Pa时,排种合格指、漏播指数、重播指数分别为93.14%,1.00%,5.86%,经台架试验验证,优化结果可靠。试验结果表明此种气送式高速玉米精量排种器很好的解决了在高速作业下充种难,清种复杂的问题,在高速工作条件下能保持良好的排种性能。  相似文献   

17.
镂空方型增殖礁上升流特性的粒子图像测速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对镂空方型增殖礁单体礁和组合礁的上升流流场特性进行分析,按照海区实测流速和礁区选址要求,设定5个不同的来流速度0.2、0.4、0.6、0.8、1.0 m/s,并计算出试验流速分别为0.045、0.090、0.135、0.180、0.225 m/s。结果表明:单体礁在任何一种迎流方式下,上升流的规模都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同来流速度下,主视面90o迎流时,上升流规模最大;单体俯视面45o迎流时,上升流规模最小;礁体横向组合排列时,礁体间距在0.5L~1.0 L时所产生的上升流规模最大,礁体间的协同作用最强;礁体纵向组合排列时,在0.5L~1.5 L倍的间距时,礁体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形成的上升流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8.
以太阳光为光源,利用玻片药膜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浓度、水质硬度、pH和共存离子等因子对阿维菌素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3种液体剂型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阿维菌素液体剂型光解率随光照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在试验初始浓度范围内,3种阿维菌素制剂光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与药液浓度呈负相关。在不同浓度、pH、共存离子条件下,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均表现为乳油〉水乳剂〉微乳剂,pH对单一剂型光解有较大影响,而共存离子对其影响作用较小。在不同浓度硬水条件下则表现为随水质硬度增加,微乳剂半衰期减少,水乳剂和乳油略微增大,在蒸馏水下的半衰期为微乳剂〉水乳剂〉乳油,而在684mg·L-1硬水时半衰期为水乳剂〉微乳剂≈乳油。相比于乳油,微乳剂和水乳剂光解速率较慢,可以有效延长阿维菌素持效期,进一步提高阿维菌素在田间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单摆铲栅是基于变幅变向振动技术研发的铲栅一体收获装置。为明确单摆铲栅工作特性及抛掷分离作业机理,该研究在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铲栅工作面抛掷系数解析方程,铲栅工作面各点抛掷系数随工作长度逐渐增大且具有明显的渐变抛掷特性和较强的抛掷能力,分离区最大抛掷系数达9.98~19.72;建立了单摆铲栅EDEM-MBD耦合仿真模型,以振幅、振动频率、前进速度为因素开展单因素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受工作面抛掷特性及土壤粘塑性影响,牵引阻力、驱动转矩具有明显的强弱周期,在强周期内:单摆铲栅与土壤互作力较大,分离间距最大值发生在该周期切削行程终点时刻分离区中点处;振幅为7~11 mm时,牵引阻力均值约1 580.93~2 019.9 N、最大驱动转矩约224.04~322.11 、最大分离间距约59.58~98.3 mm;振动频率为6.67~10.67 Hz时,牵引阻力均值约1 416.43~1 866.38 N、最大驱动转矩约315.28~364.19 、最大分离间距约78.43~94.67 mm;前进速度为0.2~0.4 m/s时,牵引阻力均值约1 429.43~2 110.48 N、最大驱动转矩约241.27~387.78 、最大分离间距约62.5~102.5 mm。甘草收获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收获机牵引阻力32.17 kN、驱动转矩802.02 、挖掘深度468 mm时,收净率为96.42%,单摆铲栅作业过程流畅有序,渐变抛掷作用明显,根茎土壤分离效果良好。该研究结果可为根茎作物特别是深根茎作物节能高效收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中东大西洋海域作业的远洋中型单拖渔船缺乏捕捞小型中上层鱼类手段的现状,该研究通过分析大型中层拖网和中国近海大网目拖网的结构特点和水动力参数,综合大型中层拖网和近海大网目拖网的设计参数,优化设计了网口网目尺寸为12 m、网口周长分别为552、456和360 m 共3个规格的试验网,并进行模型试验和海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拖速为2.31 m/s时,模型试验测得552型试验网(网口周长552 m)在L/S袖端间距L与长纲长度S之比为0.35、0.40、0.45 3种水平下的平均阻力为151.82 kN,网口高度为28.74 m;456型(网口周长456 m)的平均阻力为135.60 kN,网口高度为24.96 m;360型(网口周长360 m)的平均阻力为70.76 kN,网口高度为20.20 m。试验船在中东大西洋海域生产试验时,552型试验网平均拖速为2.06 m/s,平均每小时产量为0.13 t,456型试验网平均拖速为2.26 m/s,平均每小时产量为0.77 t,360型试验网平均拖速为2.52 m/s,平均每小时产量为1.13 t。中型拖网渔船使用中层拖网捕捞游泳能力较强的小型中上层鱼类,需要较高的拖速,作业拖速为2.31~2.57 m/s时产量较好。试验网具部分(不计网板、曳纲)的功率消耗占主机额定功率的11%~16%。研究结果有助于设计适合中国远洋中型拖网渔船的中层拖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