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小麦矮腥黑穗病菌鉴定合作研究:II.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正  王圆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3):207-214
 对美国135个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及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进行的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网脊高度最具有鉴别意义。在中美双方所测的近万个数据中,TCK与TCT菌株的平均网脊高度值很少交叉,两个种在网脊高度上的区别具有种间的规律性和鉴别性。经人工污染样品及市场样品对各种模型的检测证明,根据逻辑方程推导出的临界网脊值可用于市场样品检验中对TCK的判别和鉴定,从而为准确、快速地鉴定进口粮中少量的或混合的TCK、TCT冬孢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章正  王圆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3):199-206
 中美双方为探讨适用于进口粮检疫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于1989~1992年进行联合试验。本文以美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收集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共135个菌株为材料,对这两种病菌的自发荧光显微学特性,作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人工污染样品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自发荧光显微学法和LI-F方程,可以有效地鉴别TCK或TCT菌株,但如应用于鉴别进口粮中混合的或少量的TCK、TCT冬孢子,则其准确率随孢子含量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中美双方为探讨适用于进口粮检疫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于1989~1992年进行联合试验。本文以美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收集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共135个菌株为材料,对这两种病菌的自发荧光显微学特性,作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人工污染样品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自发荧光显微学法和LI-F方程,可以有效地鉴别TCK或TCT菌株,但如应用于鉴别进口粮中混合的或少量的TCK、TCT冬孢子,则其准确率随孢子含量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CLSM)对小麦矮腥黑穗病(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T)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这两种冬孢子中,它们各自都含有自发荧光物质,而且都能在488nm、543nm这2种波长激发光激发下,分别在相应的510~530nm、580~600nm范围中得到相应发射光,只是在488nm波长激发光激发下,两种冬孢子发射出的光荧光强度最高,荧光光分布均匀,大体形态清楚;但层切扫描发现自发荧光在这两种冬孢子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TCK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外孢壁和网脊上,而在原生质中分布少;TCT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原生质中,孢壁分布少,而网脊上不分布。应用CLSM在实际TCK检测工作中,能克服荧光显微镜存在的检测重复性较差、可靠性小的缺点,提升了TCK检验检疫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简称TCK)是小麦上的一种重要检疫性真菌。本研究利用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技术研究TCK及其近缘种的DNA多态性,开发了一种可靠而简单的方法用于TCK的分子鉴定。用ISSR引物P4从TCK中扩增出一条1 113 bp的特异性条带,据此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TCKF/TCKR,在12个TCK菌株中均能扩增得到一条88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近缘种包括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 caries)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 foetida)及相关黑粉菌的14个菌株均无扩增条带。用该特异性引物检测TCK的下限为25 μL反应体系中可检测到1 ng DNA模板。本研究开发的种特异性引物,可将TCK与其形态上相似的近缘种尤其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准确区分开,本研究基于ISSR标记建立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分子鉴定方法为腥黑粉菌的检疫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是对现有分子鉴定方法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于1996年对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06个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T)菌瘿进行了冬孢子网脊高度值测量和自发荧光显微学观察。结果表明,网脊高度指数值(LI-R)可以准确地鉴别不同来源的TCK菌瘿,准确率达98.6%,而来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TCT菌瘿则有不同程度的错判。自发荧光显微学方法可准确地鉴别不同来源的TCT菌瘿,准确率达100%,同时也能较准确地鉴别不同来源的TCK菌瘿,但不适合鉴别保存时间过长或已死亡的TCK菌瘿。结合这两个特征,将能比较可靠地对菌瘿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一种简单快速鉴定面粉中孢子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萍  陈国弥 《植物检疫》2004,18(6):368-368
面粉常携带多种检疫性病虫,特别是易携带一类危险性病原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M.因此,对面粉的检验主要是针对上述两种病原菌.2003年我们共检验面粉样品177份,占全局船舶检疫送检样品的52%,其中,截获TCK4批次,TIM10批次,较去年提高了250%.  相似文献   

8.
葛泉卿 《植物检疫》1991,5(5):340-341
引言目前,各口岸所鉴定小麦矮腥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以下简称TCK)主要是测量其孢子大小、网目大小、网脊高及胶鞘厚度来加以判断,只有找到非常典型的矮腥孢子才能出证。事实上,在进口的小麦中常混有大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其上的腥黑穗孢子与 TCK 孢  相似文献   

9.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aversa Kühn,TCK)引起的麦类腥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该病是我国官方管制的检疫性植物真菌病害。本文从病菌冬孢子形态学诊断、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图像识别诊断、以及电子鼻诊断5个方面综述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诊断技术,并对新诊断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异硫氰酸甲酯对小麦网腥黑穗病菌杀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和60%温湿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氧硫化碳、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等7种新型熏蒸剂对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DC.)Tul.,TCT)的熏蒸效果。结果表明,除MITC外,其他6种熏蒸剂均不能完全杀灭TCT病菌;MITC熏蒸120h可有效杀灭TCT病菌,其LD90、LD95、LD99、LD99.9963分别为15.438、17.046、20.530、32.414g/m3。但是,由于小麦对MITC的高吸附性导致熏蒸剂空间浓度过低,使得有载物熏蒸试验中投药50、100g/m3MITC均未能有效杀灭小麦中的TCT病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散气16d后小麦中MITC残留量分别降至0.29、1.07mg/kg,残留较高。结论:MITC对TCT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由于小麦对MITC的吸附性很强,需进一步研究熏蒸方式,方可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核糖体ITS序列设计了两对通用引物和两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小麦印腥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个冬孢子.这种检测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样品小麦印腥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快速检测,整个检测过程缩短至1天.  相似文献   

12.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与其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及其近似种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 foetida)的rDNA-ITS进行了测序,并结合GenBank中登录的这3个种的其他菌株及腥黑粉属其他6个近缘种41条ITS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可以被划分为3个分支:第1个分支为印度腥黑穗病菌(T. indica)与其近似种T. walkeri;第2个分支主要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与其近似种T. caires和T. foetida及寄生在杂草上的一些腥黑粉菌(T.bromi 和T.fusca);第3个分支主要是寄生在杂草和水稻上的腥黑粉菌(T. barclayana和T. horrida)。第1分支与第2分支之间 ITS差异较大,同一分支内不同种之间ITS差异很小。rDNA-ITS序列只能用于腥黑粉菌属中部分种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CLSM)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病菌(TCK)和小麦光腥黑穗病病菌(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冬孢子各自都含有自发荧光物质,均能在488 nm激发光下,分别在510~550 nm、530~600 nm中得到相应的发射光,且呈现的荧光分布均匀,大体形态清晰;而层切扫描发现自发荧光在这两种冬孢子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TCK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外孢壁和网脊上,而在原生质中分布少;TFL冬孢子的自发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孢壁,原生质中分布少。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9个菌株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5个菌株及其近似种或相关种:稻粒黑粉菌、狼尾草腥黑粉菌、狗尾草腥黑粉菌、苏玛特腥黑粉菌、狐尾草腥黑粉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共9种22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分析,设计了检测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黑麦草腥黑穗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优化了反应条件,筛选出特异性探针,分别建立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实时荧光单重PCR和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实现了在同一PCR管中仅用5μL的反应体系,进行1次PCR反应就能特异性检测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或黑麦草腥黑穗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结果可靠、检测速度快、成本明显降低,在文际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Stoc.  VO 于长利 《植物检疫》1989,3(3):186-188
自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进口船运小麦中带有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u冬孢子,因而需要找出它与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D C)Tul.之间可见的形态差别。这两种真菌冬孢子都有很易区分的三层壁,最外层是半透明的鞘,可用负染技术观察;网状壁层象一张由脊形成的网覆盖着冬孢子;最内层邻近细胞质的称为内孢层。  相似文献   

16.
用人工污染有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冬孢子的小麦样品,按国家标准GB/T18085-2000规定的洗涤程序,对TCK的定量检测以及3种冬孢子计数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量的方法。研究表明,使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的标准种子洗涤方法仅能发现30.72%-46.58%的TCK孢子,检验洗涤后的小麦表面,仍可分析有大量孢子沾附于小麦种子表面。应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的方程Y=2.0131(X+2)^1.0325-2。通过比较3种孢子计数方法,认为依据国标建立的计数方法得到的结果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17.
吴品珊  王圆  陈克 《植物检疫》2000,14(1):11-13
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小麦普通腥黑穗菌(光腥和网腥)进行了60Co辐照、环氧乙烷熏蒸、直线加速器电子辐射等方法的灭活处理实验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几种菌灭活效果基本一致.预示实验中的两种普通腥黑穗菌可做为矮腥黑穗菌的指示菌.  相似文献   

18.
面粉中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检疫的关键要点是分离孢子.为此,本文就如何从面粉样品中简便、快捷地分离与获得干净冬孢子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获得孢子多少与难易情况,采用30个孢子直径统计法和套式PCR检测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这2种方法可以使检测时间缩短4~10倍.在样品中孢子极少的情况下,采用套式PCR检测方法,仅2个孢子就能作出定性判断,可以有效地避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漏检,进而提高口岸疫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寄生于多年生黑麦草的Tilletia属腥黑粉菌共有4种,即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TCK)、黑麦草腥黑粉病菌T.lolii、T.vankyi、黑麦草粒腥黑穗病菌T.walkeri。本研究分析了黑麦草上冬孢子形态非常相似的3种腥黑粉菌的DNA序列差异,设计了TCK的特异引物,成功建立了TCK菌丝基因组DNA的特异PCR检测方法和冬孢子的套式特异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进境剪股颖草种中腥黑粉菌的检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染剪股颖的腥黑粉菌是我国尚未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也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的近似种。本文介绍了该病菌的检验鉴定情况,并从冬孢子形态、自发荧光现象及萌发生理特性几方面比较了两种病菌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