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文杰  刘阿卫 《内陆水产》2002,27(12):10-10
黄金鲈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北部地区,1997年引入我国。该鱼属于温、冷水性淡水鱼类,对水质和温度适应性广,溶氧下降到3.8毫克/升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忍耐性,pH值范围为6.5~8.5,生长适温1~38℃,喜早、晚摄食,且具有常年摄食的习性。黄金鲈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其肉粗蛋白含量为18.3%,高于我国的“四大家鱼”和鲫鱼、黄颡鱼、鲤鱼等。商丘鱼类良种场于2001年5月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购进黄金鲈鱼种1万尾(规格为10克/尾)。经过230天的精心喂养,商品鱼规格达到200克/尾以上。现将试验…  相似文献   

2.
黄金鲈,是美国最著名的鲈鱼,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北部地区。1997年引入我国,该种鱼属于温、冷水性淡水鱼类,对水质和温度有广泛的适应性,当氧气下降到3.8mg/升,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忍耐性,适合其生存的pH值范围为6.5—8.5,生长适温1℃—38℃,喜早、晚摄食,具有常年摄食的习性,是开展冬钓的好品种。  相似文献   

3.
胡少华  管敏 《齐鲁渔业》2000,17(6):39-40
黄金鲈,又名丝绸鲈,是美国最著名的鲈鱼,也是美国最著名的温、冷水性淡水游钓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美国中部及北部地区。不仅体形优美,而且肉质细嫩爽口,其蛋白质(18.62%)及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我国淡水鲈之冠的桂鱼(尤其是四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达7.4%,桂鱼仅6.4%),也高于青鱼、甲鱼、黄颡鱼、斑点叉尾等,并尤以富含钙、镁、磷、铁及钠、钾、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而著称于美洲,在美国人中引起了消费热。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体形圆梭形,体质强健。体背橄榄绿色,体侧为绿色至金黄色,并有6~7个与体长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美国黄金鲈(Yellow Perch)生物学与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美国黄金鲈是一冷温性鱼类,生长适应性较广,最适生长水温14~25℃。肉食性类,经驯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美国黄金鲈雄性1龄可达性成熟,雌性2龄性成熟。在3月下旬水温稳定在14℃时开始产卵,受精卵晶莹透明,为筒状有规律的褶皱形,可象带子一样拉伸,其孵化过程受到温度、溶氧、阳光等影响较大,高温、低溶氧、阳光强烈可导致受精卵死亡。一般孵化时间需要128~159h。  相似文献   

5.
天峡红鮰是鲶科鱼类变异品种中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珍贵鱼类新品种。该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适温范围0~38℃,5℃开始摄食,适宜生长水温15-30℃,pH值5~8.9,该鱼市场售价是普通鲶鱼的1~3倍。2006年佳特合作社在东丽区进行了天峡红鮰的池塘养殖,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下面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延迟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马旭洲  王武  甘炼  袁琰  张文博 《水产学报》2006,30(3):323-328
以瓦氏黄颡鱼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5个处理组,每组200尾(各设3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3、4、5、6、7.8、9、10、11、12、13、14、15和16d开始投喂大型涵,第15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24.5~25.5℃,实验周期为30d。结果表明:(1)孵化后3d的瓦氏黄颡鱼仔鱼初次摄食,15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卵黄囊已耗尽。混合营养期持续4.12h。(2)瓦氏黄颡鱼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为:开始较低,此后迅速上升,在4~10日龄达到高峰,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此后逐步下降。(3)延迟5天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杜金瑞  张其永 《水产学报》1980,4(2):207-216
本文对厦门东渡、后江埭、杏林湾和中山公园渠道的鲻鱼食性及摄食强度作了研究,从取得的鲻鱼材料分析,幼鱼摄食以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唯从杏林湾取得的幼鱼和成鱼材料鉴定分析,鲻鱼从幼鱼到成鱼,其食性无明显变化,都摄食底栖硅藻。由此可见,鲻鱼对食物种类并无明显选择性。其食性可随生态条件的不同产生适应性变化。鲻鱼的摄食强度与水温季节性变化关系密切。水温逐渐升高,摄食强度随之增大。五月份水温26℃时,摄食强度最大,胃饱满系数达到3.65‰;平均水温在一月份下降到10.2℃时,胃饱满系数仅为0.19‰。  相似文献   

8.
1997年,武汉亚太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南方优质鱼基地率先从美国引进优良淡水鱼类新品种———美国黄金鲈。经过5年的探索与研究,成功地完成了美国黄金鲈的系列研究,并顺利通过了由武汉市科技局立项的《美国黄金鲈(PercaflavescensMitchill)的繁育与推广》成果鉴定会。美国黄金鲈鉴定会于2002年7月22日在武昌就业大厦召开,共有来自美国MOUNTUNION大学、中科知名专家、教授和省市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鉴定委员会在认真听取项目汇报,并严格审查有关资料后,一致认定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内容达国际…  相似文献   

9.
鮸鱼室内越冬及生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4月8日对10万尾鮸鱼进行室内越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冬成活率为86.6%。试验还表明鮸鱼幼鱼在14.5℃以下摄食开始减少,到13.2℃摄食率仅为18.2%。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口胭脂鱼是北美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最大体重可达45公斤,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成熟早、繁殖力强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养殖。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此鱼鱼种,1996年5月在国内首获人工繁殖成功,孵出的鱼苗经培育至夏花鱼种,分别提供给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及浙江等省市的有关单位进行试养,均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及经济效益。美国大口胭脂鱼的体形似鲫,体大如草鱼但肉味却优于草鱼,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适温范围2~37C,最适温度18~32C,在我国从南到北都能自然越冬生长;通…  相似文献   

11.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相关湖泊、水库和海湾沿岸地带,是一种纯淡水性鱼类.该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适温范围为0~37℃,pH适宜范围为6.5~8,对水体溶解氧(DO)要求在5 mg/L以上;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摄食方式为吞食,体长超过12 cm以后,摄食器官发育完善,转营滤食方式;幼鱼在饵料不足时,有互相咬伤现象,在人工饲养下,喜食与浮游动物一样大小的浮性饵料.  相似文献   

12.
美国红鱼     
美国红鱼─-是近年我国引进的新品种之一,学名为Sciaenopsocellatus,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体呈纺锤形,外型与大黄鱼较近似,其体色微红,尾柄基部生有一黑色斑点。红鱼原产墨西哥湾及美国南部沿海,为广温广盐性鱼类,适温2-33℃,在海水半咸水及淡水中均可正常生长发育。红鱼肉质鲜美,病害少,可摄食冰鲜小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尤其适合在海水网箱和咸淡水池塘中养殖,养殖一周年体重可达0.5公斤,第二年可达1-2kg,亩产可达1000kg。预计红鱼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红鱼@钟必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鲴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鲴科鱼类,原产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其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食肉率高、无肌间刺、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500 g即达食用规格)、抗病力强、适应性强、杂食性等优点.斑点叉尾鲴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适温范围为0~38 ℃,水温4~5℃开始摄食,39℃时停食,生长温度为4~36℃,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溶氧3 mg/L以上为好,正常生长的pH值为6.5~8.9.刘家峡水库水质清澈、水流通畅、水位稳定,5-10月中旬表层水温大于14℃、积温3 313℃,溶氧6.5 mg/L以上,pH值在6.5~8.0之间,透明度大于2m,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斑点叉尾鲴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水温对黄颡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对黄颡鱼的摄食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黄颡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 11℃ ;较低温度下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当温度上升达到 2 9℃时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率温度为 2 5~ 2 8℃ ,摄食率为 4 0 6~ 4 36 %。试验温度2 6℃时 ,获得最大摄食率 4 36 %。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7月 2 2日 ,武汉市科技局在武昌就业大厦主持召开了《美国黄金鲈 (PercaflavescensMitchill )的繁育与推广》项目成果鉴定会。与会的有来自美国MOUNTUNION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和省市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该项目由武汉亚太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从 1997年起 ,该公司与国家南方优质鱼基地联合从美国引进美国黄金鲈 ,经过 5年时间的潜心研究 ,现已建立了一整套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技术。目前美国黄金鲈苗种的年生产能力已达 5 0 0万…  相似文献   

16.
鲢、鳙、草鱼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鲢、鳙和草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并对影响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三种鱼都有明显的摄食节律。鲢、鳙鱼的饱满指数在每天4时最低,天亮前后开始升高,8时起明显升高,12时至20时是一天中的最高阶段,20时以后逐渐下降,午夜24时后,大约有6小时停食。草鱼的饱满指数也是以每天4时最低,12时和20时分别出现两个摄食高峰,两个高峰之间,即16时左右摄食强度有一个低落的阶段。试验也揭示了这三种鱼的日摄食率,即每天按单位体重的进食量。按日平均饱满指数法测计,鲢鱼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5.6%,最高值为16.8%,平均为11.4%;鳙鱼的日摄食率最低值为2.5%,最高值为16.4%,平均值为6.7%;草鱼的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26.3%,最高值为49.9%,平均值为38.6%。在全年中三种鱼的日摄食率都以在7、8月份为最高,这就是鲢、鳙、草鱼一年中摄食的最旺盛期。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南部癆鱼产卵场癆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Ti鱼产卵场体长2.5-17.9mm的Ti鱼仔、稚鱼的摄食。Ti鱼仔、稚鱼主要饵料为原生动物的鼎形虫、单角铠甲虫、三角铠甲虫。小型桡足类的卵、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桡足类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蚤等小型类桡足类。各种饵料所占的个数的百分比为:鼎形虫2.2%,单角铠甲虫7.6%,三角铠甲虫3.3%,桡足类的卵42.2%,无节幼体30.4%,桡足幼体14.1%,Ti鱼仔、稚鱼的摄食率为16.2%,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在水的中下层进行。由于摄食率低,肠道饱满度差,饥锇可能是引起Ti鱼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黄金鲈♀×伊犁鲈♂杂交后代的形态特征与黄金鲈和伊犁鲈进行了比较,并就其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龄杂交鲈体长26.5~31.5cm,(L=28.53±1.69cm),体重339.0~650.5g,(=447.31±94.23g)。体长为体高的3.58~3.93倍,两背鳍分离,第一背鳍棘14~16根,体侧扁,长椭圆形,形态特征与黄金鲈相似,体背为灰绿色,颜色介于黄金鲈与伊犁鲈之间,身体两侧有5~9条黑色横斑,属于温、冷水性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室内养殖条件下,投喂颗粒饵料,并辅以动物性饵料,生长迅速,日均增重率可达0.62g/d。  相似文献   

19.
野生半滑舌鳎的驯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野生半滑舌鳎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定置网捕获的半滑舌鳎比拖网捕获的成活率高,专门驯养比虾池粗养成活率高。获取野生鱼时的水温与驯养成活率关系密切,5、6、7月份,水温12~22℃时.驯养成活率为50%;8、9月份,水温高于22℃时,驯养成活率为0;11月份水温17.2~12.4℃时,成活率62.9%;12.4~7℃时,成活率36.8%。2003年5月22日~12月5日,共获取野生鱼165尾,驯养成活68尾,成活率41.2%。野生雌鱼随性腺发育程度的增加其驯养难度加大。野生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沙蚕是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和及时药物处理能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驯养雌、雄性比以1:3~4为宜。借助生殖调控措施,春、夏季获取的野生鱼秋季就可产卵,好卵占23.4%。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饲喂条件下鳜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鳜鱼胰脏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为肠粘膜的,胃蛋白酶活性最低。摄食人工饵料的鳜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3.0,其余部位均为7.2。摄食天然饵料鳜的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2.6,幽门垂、胰脏的为7.2,肠粘膜及内容物的为8.0。摄食天然饵料鳜的蛋白酶的活性普遍高于摄食人工饵料鳜的。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摄食天然饵料和摄食人工饵料鳜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差异,表现出鳜对饵料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