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7637系采用人工杂交与Co~(60)r射线快照射处理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的优质高产、适应性较强的新桑品种。经室内多年和二年区域性鉴定,以湖32为对照平均亩桑产叶量高19.38%,平均条长长25-32%,发芽率高10.29%;养蚕试验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单蛾产正常卵量春高6.73%、7.41%和20.08%,秋高12.66%、10.45%和4.18%;茧层转化率、茧重转化率、茧层生产效率和茧重生产效率高5.62%、5.40%、4.39%和4.54%。该品种适于我国西南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2.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采用辐射诱变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良单株培育而成。其母本是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种子用Co60γ射线处理后选出的优良单株,进一步用优良的地方品种作为父本再进行杂交,从中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新桑品系,1997年作为苗头品种与其它优良单株一起扩大繁殖,并以湖桑32号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对其发育期、特征特性、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3.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74年选用5801×6031人工杂交种子经co60r射线1·6万伦琴,剂量率2000伦琴/小时处理,1976年选出优良单株763-3,当年再与地方品种纳溪桑杂交的复合杂交方法培育而成。于2006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合格品种。该品种冬芽为三角形,紧贴枝条,呈红色;成叶呈长椭园形,叶色深绿,叶面光滑有光泽,叶厚实,叶长24·3 cm,叶幅16·6cm,叶缘乳头状锯齿,叶底深凹,叶尖短尾;树型较紧凑,枝条直立,节距4 cm,皮红褐色,皮孔细,枝条粗细匀整,秋梢有的呈鸡冠状开雌花,椹少,呈紫黑色。属晚生桑,南充市…  相似文献   

4.
新桑品种川826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采用辐射诱变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良单株培育而成.其母本是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种子用Co60γ酌射线处理后选出的优良单株,进一步用优良的地方品种作为父本再进行杂交,从中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新桑品系,1997年作为苗头品种与其它优良单株一起扩大繁殖,并以湖桑32号为对照进行品比试验,对其发育期、特征特性、经济性状、叶质等进行全面鉴定,2000年先后引种到浙江、云南、安徽及四川的三台、蓬安、乐山、广元、内江等地示范繁殖,2001年列项作为四川省"十五"农作物育种攻关"优质、高产新桑品种选育"项目主攻品种,分别在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三台蚕种场、蓬安县龙蚕镇、乐山杨花渡蚕种场进行省区域试验,并在蓬安、广元、内江等地进行农村试验.经过3年区试和多年室内鉴定,其经济性状和养蚕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是一个优质高产新桑品种.  相似文献   

5.
人工三倍体桑品种丰田2号的育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将鲁桑系二倍体桑品种桐乡青用秋水仙碱诱导成四倍体,以此为母本与广东桑二倍体伦教109号为父本杂交育成人工三倍体品种丰田2号。与二倍体桑品种荷叶白相比,其单位面积产叶量提高36.9%;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10.8%,种茧育单蛾良卵数提高18.3%;中抗桑疫病,农艺性状好,表现出优良三倍体优质高产的典型特性。  相似文献   

6.
家蚕种质资源对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 38 6个家蚕保存品种进行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 ,蚁蚕 48h摄食率平均为 1 74%,最高为83 98%。蚁蚕 48h疏毛率平均为 0 5 7%,最高为 6 6 4 8%。家蚕种质资源的不同品种对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 ,以中系一化为最好 ,多化最差。 48h疏毛率与摄食率呈高度正相关 (r =0 85 9)。不同品种对无桑人工饲料和有桑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相关系数为 0 0 86 9,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30多午来收集和保存广西地方栽培的桑树种质资源250份、野生桑资源30多份;从省外、国外引进和保存桑树种质资源211份:用鲁桑、白桑等与广东桑杂交选育成的中间类型种质资源71份:用82个桑树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2万多株诱变创造桑树人工四倍体种质603份;从四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及四倍体种质与二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选育出多倍体种质120多份。利用桑树种质资源育成高产优质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已推广种植130多万亩;新育成的优良三倍体杂交桑“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桑特优3号”均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正在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桑树品种及杂交组合的耐旱性,利用现有旱地桑品种试验圃,在干旱季节调查桑树新梢生长状况,评价129份桑品种(杂交组合)的耐旱性。结果表明:对比3个试验圃117个杂交组合,评出耐旱性强的组合1个,耐旱性较强的组合22个;评价现行桑树良种的耐旱性,筛选出耐旱性较强的品种(杂交组合)6个,其中桑特优1号、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桂桑优12为广西育成,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多年,在石山坡旱地、丘陵山坡地、台坡旱地种植均适宜种植,为耐旱、耐贫瘠桑品种。  相似文献   

9.
桑树四倍体的诱导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杨今后 《蚕业科学》2004,30(1):6-10
采用物理的辐射处理 ,化学的秋水仙碱处理和生物的杂交等技术方法 ,培育出桑四倍体材料 98份。其中用杂种实生幼苗秋水仙碱诱导的四倍体中 ,有些有较高的产叶量 ,可直接应用于生产 ;而大多数人工诱导的桑四倍体 ,则用作培育三倍体的亲本。诱导和利用人工四倍体资源 ,与二倍体桑杂交 ,以及无性固定三倍体或配制三倍体杂优组合 ,仍是桑树多倍体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诱导加倍桑树染色体的方法,获得丰产性能更优的桑树多倍体品种。将鲁桑系二倍体杂交组合塔桑×农桑14号F1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人工四倍体植株,经过对优良人工四倍体株系的选择、扩大繁殖以及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强桑2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性试验中与对照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增产18.93%,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3.03%,并表现出抗桑疫病、抗旱耐瘠等特点。新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11.
青枯病是华南地区主要的桑树病害之一,选育优质高产的抗青枯病杂交桑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抗青枯病桑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采用杂交组合、人工添菌、病地筛选等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新品种粤桑110。以283×抗10为抗病对照品种,在青枯病疫区开展多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粤桑110对青枯病具有高抗性,相对抗性率比对照品种提高16.7个百分点;桑叶产量增加26.4%;通过养蚕鉴定的桑叶品质也有所提高。该品种高抗青枯病、产量高、叶质优,生长势旺盛、群体整齐,遗传性状表现稳定,适宜在长江流域以南的青枯病疫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杂交优势即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阐述了杂交优势的发现与发展以及人工选育三倍体杂交桑在经济和农艺上的优良特性,介绍了桑树杂交品种的选育方法以及F1代杂交组合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获得性状优良、品质上乘的杂交桑品种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品种名称嘉陵40号。选育单位西南大学。品种米源将广东桑(Mores atropurpurea Roxb.)优良品种中桑5801(2n)与四川省的优良地方品种纳溪桑(2n)的杂交F_1代种子萌发后,取下胚轴为外植体离体培养出丛生芽,再以秋水仙碱诱导其细胞染色体加倍,选拔优良株系获得人工四倍体(4n)桑品种嘉陵40号。  相似文献   

14.
新桑品种人工三倍体嘉陵16号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叶片为供试材料,以二倍体品种湖桑32号叶片为对照,采用氧电极法测定叶片的光合速率.结果发现,在光照强度1.8万勒克司(Ix),水槽温度 30℃的条件下,嘉陵16号叶片的光合速率为5.9134mgCO_2/dm~2·hr,较对照湖桑32号(4.0492mg CO_2/dm~2·hr)高1.8642mg CO_2/dm~2·hr.其指数关系是:湖桑32号为100.00,嘉陵16号为146.01.经统计分析,两品种间的光合强度达极显著差异(|t|=6.3603>to.01= 4.604).该研究结果,从光合生理角度证实了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优于二倍体对照品种湖桑32号.为进一步扩繁推广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提供了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四倍体湖桑197号(2n=56)为母本,二倍体的桐乡青(2n=20)和新一之濑(2n=28)二个桑品种的混合花粉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育成了三倍体桑(2n=3x=42)二个单株,经体细胞染色体镜检,染色体数为42,形态上观察,花而不实,高度不孕,显示出典型的三倍体桑特征。这二个单株暂定名为杭临桑1号和杭临桑2号。  相似文献   

16.
我省七十年代曾推广天然形成的三倍体桑“伦教40号”,栽植面积达全省桑地的23%左右,一般增产20%以上,对提高蚕桑生产有显著成效。但由于需用无性繁殖,成活不稳定,速度慢,成本高,与我省密植栽培,用苗数量不大相适应,因此人工培育桑三倍体杂交组合(简称三倍体杂交桑),用种子繁殖,以适应生产需要,是急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自1986—1987年人工育成广东桑四倍体材料后,为开展人工培育桑三倍体杂交  相似文献   

17.
桑树四倍体植株的育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国内外从事桑树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较多,日本通过人工诱变已育成了四倍体品种(改良鼠返、剑持等),三倍体品种(青叶鼠、新剑持等),日本、苏联等国家除了人工诱变多倍体外,还利用多倍体桑树资源,进行不同种间[22倍体黑桑(Mo-rus nigra Linn.)×2倍体白桑(Morus albaLinn.)]杂交,获得不同倍数体的杂种(17倍体,12倍体等)。我国桑树多倍体育种工作,近几年来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展。1981年,浙江省王侠剑和杨今后等用秋水仙素、辐射等方法已诱导出四倍体植株,西南农业大学李存礼等利用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一株三倍体植株,作者等利用二倍体与六倍体桑杂交,获得若干四倍体植株,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良种良法合理配套使用与农民增产增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品种、蚕品种杂交优势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桑叶和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发挥了桑、蚕品种的生产潜能,为蚕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蚕茧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即使高产优质新桑、新蚕品种在生产上广泛使用,我省蚕茧的产量、质量提高并不大,  相似文献   

19.
桑树四倍体杂交一代选育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桑树多倍体大多是具有优质、高产优良性状的天然形成和人工选育的三倍体品种以及三倍体杂交一代(又称三倍体杂交组合或杂交桑),三倍体杂交一代能用种子繁殖,更适蚕桑发展的所需。桑树以二倍体为主,间有少数天然形成的三倍体,除野生桑中如华桑发现有四倍体之外,桑的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天  相似文献   

20.
杂交桑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成为广东、广西蚕区大面积栽培的主要桑品种,为近年来广西蚕桑业的迅猛崛起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杂交桑引进到浙江栽培的近20年来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笔者以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杂交桑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许多蚕农以及部分蚕桑技术人员对杂交桑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