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hemorrhagicdiseasevirusofdeer,EHDV)是呼场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一个群,具有双胜RNA,由10个片段组成,主要感染家养和野生反刍动物,鹿特别是白尾鹿最为敏感,并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休克、舌水肿呈青紫色、唾  相似文献   

2.
鹿流行性出血病(Epizootic Haemorhagic Disease of deer——EHD)病毒与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在病聋学分类上同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这两种病均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感染家养及野生的反刍动物,有时为带毒的隐性感染。在诊断上常用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随着人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以病牛突发高热,吞咽困难,关节痛性肿胀为主要特征。引起本病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群成员。  相似文献   

4.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陈志飞李树清(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hemorrhagicdis-easevirusofdeer,EHDV)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一种虫媒病毒,能引起白尾鹿严...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病(EHD)的血清学方法较多,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我们的实验结果,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检测EHDV群特异性抗体比现有的其它血清学方法优越。如快速、灵敏,节省材料,特别是结果较为可靠。近年来,许多学者对Ibaraki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病毒不仅在核酸类型,核酸电泳图谱,蛋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毒群特异性RT—PCR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适于蓝舌病毒(BTV)群特异性基因检测的RT-PCR方法。方法:根据本实验室设计的一对BTVNS1基因通用型检测引物建立BTV群特异性RT-PCR检测技术;对不同血清型BTV及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进行检测,验证其特异性;同时,利用该方法检测血清模拟样品及抗病毒血清样品。结果:所设计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好,与EHDV无交叉反应,可检测至少17个血清型BTV,并能有效检出不同病毒浓度的模拟样品及不同型的血清样品。结论:建立的RT-PCR方法可用于BTV群的特异性通用检测。  相似文献   

7.
<正>野生动物反刍动物出血病又称黑舌病、出血性败血症、野生反刍动物流行性出血病、鹿流行性出血病,本病主要是白尾鹿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体温升高,粘膜和浆膜广泛性出血和高的死亡率是本病的特点。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简称EHD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与蓝舌病病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EHDDV为双股RNA病毒。EHDDV对热较敏感,56℃经4~5h可使其灭活,在-70℃、4℃及20℃时较稳定,但在  相似文献   

8.
蓝舌病病毒非结构蛋白NS_1基因在各型中具有高同源性,可作为群特异性检测的依据。采用NS_1基因中210bp的区段作为PCR扩增模板,经逆转录酶合成第一股cDNA后,再进行PCR扩增。结果对BTV可扩增出特异片段,而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和茨城病病毒则不出现扩增。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病原学检测方法,用纯化的抗EHD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包被ELISA板,用兔抗EHDV IgG作为夹心抗体,IgG作为夹心抗体建立EHDV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ELISA分别检测EHDV、蓝舌病病毒(BTV)、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赤羽病病毒...  相似文献   

10.
3种致猪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建立了用于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与猪轮状病毒(PRV)的三重RT-PCR方法,以调查猪群中腹泻病毒感染情况.通过该方法对采自广东省规模化猪场的95份临床疑似病毒性腹泻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猪流行性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33.7%,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为4.2%,猪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猪流行性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率为8.4%,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混合感染率为2.1%.  相似文献   

11.
猪流行性腹泻(Poiine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PEDV)引細-种|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发病仔猪死亡率高。当前由PEDV主导的猪群腹泻是猪场重点防控的重要疫病之一,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及养猪业健康发展,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1971年英国首次报道PED,1977年比利时分离到病毒(经典代表毒株CV777)。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摸清河北省猪群腹泻病的情况,对全省877个规模猪场进行猪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了174份病料样品,用PCR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河北省规模猪场猪腹泻病场发病率分别为27.81%、55.42%和65.23%,哺乳仔猪总体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分别为16.29%和84.46%,疫情由南向北逐步蔓延,疫情逐年加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病原学总体检出率分别为86.21%、8.62%、15.52%、20.69%和5.17%。腹泻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环境应激是该病的诱发因素。说明河北省猪群腹泻病原以流行性腹泻病毒为主,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4种重要虫媒病的核酸液相芯片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可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阿卡斑病毒(AKV)、蓝舌病病毒(BTV)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BTV的VP7基因、EHDV的VP7基因、AKV的N基因和VSV的NP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设计针对这些基因的特异性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分别与不同编号的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再与这些病毒相应基因的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iquichip 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以上4种虫媒病的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偶联特异性探针的微球只与相应的病毒基因的PCR产物反应,而不与其他虫媒病病毒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50~100个TCID50。本研究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阿卡斑病毒、蓝舌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液相芯片技术,为其他类似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用RT—PCR技术检测蓝乱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舌病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基因在各型中具有高同源性,可作为群特异检测的依据。采用NS1基因中210bp的区段作为PCR扩增模板,经逆转录酶合成第一股cDNA后,再进行PCR扩增。结果对BTV可扩增出特异片段,而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和茨城病病毒则不出现扩增。  相似文献   

15.
黎先伟 《兽医导刊》2016,(19):48-50
正近几年来,相关的临床病例和研究数据已证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对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猪群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养猪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过,最近在欧洲暴发的类似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病例似乎并没有很强的破坏性。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重要的接触性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比利时首次确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猪群腹泻的病原,其后,英国、捷克、匈牙利和西德等国相继在爆发腹泻的猪群中检出该病毒。在1981年美国新出版的《猪病学》一书中,将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德国等报道的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猪腹泻称之谓猪流行性腹泻(Porci Epiedemic Diarrhea)。  相似文献   

17.
鹿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高热和各种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含双股RNA,无囊膜,对乙醚等脂溶剂不敏感。本病首次报道于1955年,实际上1890年已有该病流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均有发生。由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同时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鹿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蓝舌病诊断过去多用改良直接补体结合试验(MDCF)进行动物进出口检疫。1980年,美国等国家改用免疫扩散试验(ID)代替MDCF或同时进行这两种方法。然而上述两法的敏感性不高,判定结果常带有主观性,此外,鹿流行性出血病(EHD)病毒  相似文献   

19.
鹿流行性出血病毒是一种在全世界野生及驯养的有蹄动物中广泛存在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有12个血清型,是一种有10个节段(L1-L3、M4-M6、S7-S10)的双链RNA病毒,编码10个蛋白(VP1-7和NS1、NS2、NS3/NS3A).VP7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且保守性最高.VP2与病毒型特异性有关,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VP3为群特异性抗原,高度保守,具有亲水性保守区域.非结构蛋白NS1、NS2和NS3/NS3A及其编码序列均相当保守.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有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鹿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高热和各种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含双股RNA,无囊膜,对乙醚等脂溶剂不敏感。本病首次报道于1955年,实际上1890年已有该病流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均有发生。由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同时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鹿业发展。1流行病学病鹿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变翅库蠓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