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77-1978
介绍了福州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针对耕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提出实现福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具体是:依法加强耕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发挥耕地地力资源优势,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的整治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对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指出因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直接占用耕地、土地规划与管理不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导致了耕地数量的直接减少;因粗放和掠夺式经营引起耕地退化、工业和生活污染严重降低土壤肥力、水土保护不力致使耕地受到严重破坏等导致了耕地的质量下降;与此同时,耕地的利用方式也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由小块利用向规模利用转变.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忠县为例,对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利用PSR框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加权平均评价模型,测算出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其中忠州镇、乌杨镇和复兴镇等11个乡镇耕地集约度较高,石子乡、金声乡和兴峰乡等17个乡镇耕地集约水平较低。其研究结果表明:忠县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有效土壤层厚度、坡度等自然条件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耕地投入较少,集约利用水平发展空间较大。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结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投入,走现代农业道路和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鲁西北平原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以济南市范围内鲁西北平原区为研究区,以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空间分析法、产能核算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内耕地质量等别空间格局,并核算耕地产能。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区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有所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低于减少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等别高于减少耕地等别;从空间格局来看,研究区中部和西南部耕地质量较好,东部和北部耕地质量较差,通过质量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较高的区域往西扩展;耕地单产越高,耕地利用等别、可实现利用强度越大,可实现利用潜力越小,中等地的可挖掘利用潜力较大。依据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以及耕地产能,提出耕地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分析浙江省自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态势.针对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产能低下等问题,提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体系: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粮油、蔬菜、畜禽生产等规划一定面积建立农业功能区,进行重点建设;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农作制度等技术替代途径,提高耕地集约水平;最后提出了保护和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毕节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保毕节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结合模型计算,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利用对策:实行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及耕地补偿制度;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强基本农田地力培育;合理高效利用耕地资源;协调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的关系;建立耕地保护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阜阳市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质量现状,指出了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耕地合理利用与质量建设的建议对策。主要包括:提高合理利用,保护耕地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综合生态能力;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因素法计算出耕地质量等别,利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耕地自然、经济属性和耕地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掌握耕地质量与数量现状及变化状况,找出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因子,发现耕地质量与耕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有很强的相关性:地形地貌决定耕地自然质量的高低;作物种植结构的科学性、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影响耕地利用质量;耕地区位决定耕地经济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垦区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对垦区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首先,根据垦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然后,对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黑龙江垦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表现为建三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等东部4局耕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哈尔滨管理局次之,北安管理局、九三管理局等西部4局最低;从各管理局的耕地投入强度指数来看,最高的是建三江管理局,最低的是北安管理局;耕作状态最高的是建三江管理局,最低的是哈尔滨管理局;耕地利用效率指数最高的是哈尔滨管理局,最低的是九三管理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黔南州在2014-2018年耕地资源与质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州域层面、地理区域层面、县级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分析其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实施土地开发整治、制定耕地保护与质量管护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全州耕地数量在2014-2018年间有增减波动,总体有所增加;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耕地数量达到动态平衡。2)全州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平均利用等别为11.22;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等工程,近几年来耕地质量总体略有提升;3)西南区域作为全州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通过开展土地开发与增减挂钩等工程,耕地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和硕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耕地土壤改良分区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GIS方法对区域内耕地土壤改良利用进行分区.[方法]应用和硕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专题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11728个,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运用GIS手段实现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空间制图.[结果]和硕县耕地总面积为30 073.32 hm2,根据地力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一至四级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7;、34.91;、38.18;和16.43;.[结论]从耕地自然条件出发,得到了和硕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利用区、耕地土壤微肥改良利用区、耕地环境条件改良利用区和耕地土壤不良质地构型的空间分布.和硕县耕地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改良分区的空间表达有助于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以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人地关系为依据,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共选取15个评价指标,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方法分析四川省21个市(州)的耕地集约利用度,并将其划分为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一般集约区和不集约区。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平原地区如成都等地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甘孜、阿坝等地较为典型,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引起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市(州)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采用PSR模型、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方法评价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合理的,研究结果为四川省耕地集约利用提供进一步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发达的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区域,从利用状态、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和物元模型,开展1∶50 000比例尺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分析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超过50%的耕地处于健康水平,超过30%的耕地处于不健康水平,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健康的耕地利用系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而研究区北部大部分耕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处于临界状态和不健康水平;祥平街道、大同街道和凤南农场耕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好,而西柯镇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较差;旱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优于水田和水浇地;距离居民点和交通道路较近区域的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较好.研究区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除受有机质、土壤养分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区域经济发展、种植模式和结构以及经济区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耕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内涵,遵循系统性、典型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产出效率、耕地利用强度以及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状况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全省17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7地市进行系统聚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将提取出的三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耕地利用集约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定量剖析各因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方向及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鲁南和鲁北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鲁中和半岛地区相对较低。经济发展因子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负相关,经济越发达,耕地利用集约度越低;土地资源禀赋因子和农业政策因子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不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厘清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热点和阶段性研究前沿,以CNKI文献为基础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结合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200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发文量随时间推移出现2个不同增速的发展阶段;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除对相关概念的深入阐述外,形态特征、驱动机制、转型途径等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耕地利用转型经历了3个阶段,即相关基本概念及内涵的引入和界定、粮食安全背景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研究表明:转型形态特征方面,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相对匮乏,对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或隐性转型的单一视角研究较多;驱动机制方面,自然、经济、社会是分析耕地转型驱动机制的3个主要层面;转型途径方面,耕地功能形态的诊断是当前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热点,构建耕地功能度量指标体系是当前耕地利用转型途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利用耕地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需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和分等定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利用建议。以江苏省溧阳市为研究区域;选择了成土母质、质地、坡度、坡向、障碍层类型、灌溉保证率、排涝模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态硼等12个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分析原理,建立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的方法;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I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软件技术支撑将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将溧阳市58611.1 hm2耕地地力划分等级。结果表明,溧阳市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等地990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9%;二等地17759.1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3%;三等地22272.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0%;四等地8557.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4.6%;五等地117.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2%。由此得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完全依据耕地自然要素评价地力,由此获得的评价结果既克服了凭经验确定分级指数主观方法的弊端,又避免了纯数学方法带有较大盲目性的弱点,能更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等级差异;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显示,耕地地力分级基本符合溧阳的实际,同时反映出溧阳市耕地地力的整体水平较高。提出生产利用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方法研究——以五寨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耕地质量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利用叠加法研究五寨县的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结果显示:1相对于2010年耕地净增9.69 hm~2,其中增加耕地153.534 hm~2,减少耕地143.65 hm~2。2耕地质量等别分布。自然等:14等、13等、12等、11等,以13等和11等居多,面积分别21 040.78 hm2、18 527.33 hm~2;利用等:14等、13等、12等,以14等为主,面积30 685.95 hm~2;经济等:15等、14等、13等、12等,以15等为主,面积为29 967.36 hm2。3耕地质量空间分布。自然等:11等全县除梁家坪乡、东秀庄乡、杏岭子乡外各乡镇均有分布;12等分布于李家坪乡,胡会乡和前所乡;13等全县各乡镇均分布。利用等:14等三个指标区均有分布;12等主要集中在县城所在地周围;13等多分布于平川区。经济等:12等主要集中在平川区;15等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该方法进行耕地质量等别更新不仅工作量小、可行性强,且可为后续的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