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防治斑点叉尾鮰细菌病的药物筛选及野外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上分离的致病菌,在试管内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抑、杀菌效果的基础上,选择对致病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低的盐酸土霉素和烟酸诺氟沙星作为野外治疗用药物。在饵料中添加15.0 mg/kg的盐酸土霉素或者烟酸诺氟沙星,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对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患病牛蛙的病灶部位分离菌株,在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取内服盐酸土霉素与外用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2)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牛蛙进行了治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50.0mg/kg蛙体重的盐酸土霉素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投喂5d,同时采用0.14mg/L的ClO2溶液全池泼洒,每隔1天次,连续泼洒3次,这种内服敏感抗菌素外用消毒剂的治疗方法,对牛蛙的烂皮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率达到了57%以上。  相似文献   

3.
牙鲆是河北省海水鱼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牙鲆用饵料(生鲜饵料、配合饵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养殖成本增加.再加上近年来多宝鱼(大菱鲆)事件的影响,使得牙鲆鱼价低迷.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投喂饵料,在管理上减少经济性损耗,提高养殖成活率将是目前养殖牙鲆解困的有效方法.笔者根据多年来在河北省沿海各工厂化养殖牙鲆现场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饵料试验,参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就选择适合牙鲆养殖用饵料的方法和投喂管理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免疫多糖投喂牙鲆、石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在牙鲆、石鲽工厂化养成中,进行了投喂日服型免疫多糖试验。饵料中添加5%免疫多糖,投喂100天,牙鲆试验组的成活率、全长、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0.9%、1.28%和2.82%,每平方米水面增加效益231.95元;石鲽试验组的成活率、全长、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47%、1.53%和2.74%.每平方米水面增加效益205.33元。  相似文献   

5.
薛志成 《内陆水产》2002,27(3):35-35
1病毒类肠道疾病肠炎病危害对象:草鱼、青鱼。症状:病鱼体色发黑,肛门红肿,严重时鳍条基部充血,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发炎,呈红色或紫红色。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用10克/米3漂白粉浸浴;2)流行季节每隔半月用1克/米3漂白粉全池泼洒1次,或投喂磺胺胍药饵;3)大蒜治疗。大蒜按每千克鱼种投喂5克的用量,拌入饵料,连喂3~6天。2寄生性肠道疾病2.1球虫病病原体:艾美虫。危害对象:青鱼。症状:鳃部呈苍白色,肠管内壁形成许多灰白色“肿瘤”,病灶周围组织溃烂,产生白色脓汁。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相似文献   

6.
对工厂化育苗中患肠道白浊病的牙鲆仔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特性鉴定,从众多患病仔鱼的肠 道中均分离到几乎纯一的细菌,并对仔鱼的分离培养物进行形态特征检查及理化特性鉴定,结果初步表明所 分离鉴定的病原菌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牙鲆仔鱼肠道白浊病的致病菌,测定了对常用抗菌类药 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林可霉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利福 平等3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7.
2019年7月,天津市某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发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体色微红,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为分析病因,通过寄生虫和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南美白对虾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南美白对虾鳃丝中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和偷死野田村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肝肠胞虫检测结果为阳性;肝胰腺中存在大量细菌,对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并命名为DX-201901,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法国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将其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菌株DX-201901对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为治疗药物,按25.0 mg/kg虾体重进行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多糖肽在三文鱼养殖中的作用,进行了封闭式循环水三文鱼养殖试验。选择同一系统中的4个养殖池C2/C3/C4/C5,设定C2和C3,鱼体重分别为(1.1±0.05)kg和(1.6±0.05)kg,为不投喂多糖肽的对照组;C4和C5试验鱼同样体重,为投喂多糖肽的试验组。经过2个月的养殖试验后,初均重相同的对照组C2和试验组C4末均重分别为(1.85±0.05)kg和(1.92±0.05)kg;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25±0.06)%和(1.37±0.06)%;饵料系数分别为1.06±0.03和0.99±0.04,死亡率分别为0.88%和0.79%。可见,试验组C4生长性能指标好于对照组C2。对照组C3和试验组C5末均重分别为(2.49±0.05)kg和(2.57±0.05)kg;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0.07)%和(1.3±0.08)%;饵料系数分别为1.11±0.04和1.02±0.03,死亡率分别为0.66%和0.58%。表明,投喂多糖肽的试验组C5生长指标要好于未投喂多糖肽的对照组C3。另外通过取样解剖观察,试验组养殖个体的肠道管壁较厚、弹性较好,出现肠炎的现象较少。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真源多糖肽在三文鱼养殖过程中能够抑制肠炎的发生,增强三文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对增强鱼的抵抗力,减少鱼的死亡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温度(28.7±0.5)℃、盐度29.0±0.3条件下,研究虾片、黑粒、螺旋藻粉3种人工饵料单独投喂及与虾元和B.P.饵料添加剂混合投喂14d后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与添加剂混合投喂时幼虫的存活率、壳高、壳长及特定生长率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混合投喂组中以螺旋藻粉+B.P.组的效果最好。在单一人工饵料试验组中,投喂3种人工饵料的方斑东风螺幼虫在试验初期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投喂螺旋藻粉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独投喂虾片与黑粒组(P0.05);试验后期单独投喂黑粒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高,其次为虾片,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方斑东风螺幼虫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及人工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循环水养鱼设施中,水质极易败坏,孽生细菌。水体中高含量的氨、亚硝酸盐、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物质、臭氧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放养、称重、捕获等操作使鱼紧张,均可诱发鱼类生病或死亡。加拿大循环水养鱼常见疾病主要是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有肾病、烂鳍病等。治疗方法是水中泼洒化学药物和投喂药饵。常用化学药物为氯胺-T,水体中用量为12ppm;或福尔马林SO~167ppm处置1小时;或福尔马林25ppm与孔雀石绿0.1ppm混合使用,隔日处理一次;或孔雀石绿1.0ppm药浴;或氯化钠O.5~1.5%浸浴;或投喂土霉素药饵连续10天…  相似文献   

11.
王桂香 《齐鲁渔业》2009,26(3):56-56
1 防治鱼烂鳃病和肠炎病 每100kg鱼用大蒜素10ml,拌入饵料中投喂,3天为1个疗程;或每100kg鱼每天用10%人工合成大蒜素200g拌饵投喂,连喂6天。  相似文献   

12.
1.防治鱼烂鳃病和肠炎病每100千克鱼使用大蒜素10毫升,拌入饵料中投喂,3天为一个疗程;或每100千克鱼每天用10%人工合成大蒜素200克拌饵投喂,连喂6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江鳕稚鱼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采用枝角类、水丝蚓、鲤鱼苗和配合饲料等4种不同饵料进行了江鳕稚鱼的饲养试验.21 d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枝角类的稚鱼成活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成活率最低.试验开始后的前2周,投喂枝角类的稚鱼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生长明显最慢;自第3周起,投喂鲤鱼苗的稚鱼生长明显加快,到试验结束时,其生长速度超过了投喂枝角类和水丝蚓两组的稚鱼,全长相对增长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其全长相对增长率最低.可见江鳕稚鱼对饵料有很强的选择性,在稚鱼生长初期,枝角类是保证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最优饵料.当稚鱼生长达到一定体长后,应及时调整饵料种类(投喂鲤鱼苗),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一、罗非鱼细菌综合病该病是由链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鱼体所形成的并发症。病鱼多数出现眼球突出,眼眶充血,眼膜或眼珠混浊发白,鳃盖或鳃盖内侧充血,鳍条基部充血腐烂。腹腔出现腹水,肠道充血,内含浅黄色黏液,肝、脾、肾脏充血肿胀。防治方法:采取外用和内服结合防治的方法。①外用:用0.001%的养邦或用0.0003%强氯精全箱泼洒,连续三天;②内服:每千克鱼体重用50毫克氟哌酸或10毫克强克101拌饵投喂,连续六天。二、细菌性肠炎该病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病鱼体表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腹腔有黄色腹水,肠道充满黄色脓液…  相似文献   

15.
「稚参配合饵料」适用范围:浮游期结束,上板(附着)后至参苗体长达到1.5 cm左右。用法:用适当容器(塑料桶、玻璃钢水槽等)与海水混合浸泡2-3小时,搅匀后,泼洒到苗池中。如参苗较小,浸泡后可用150-200目筛绢过滤,以确保饵料细度。对自备了鲜藻的用户来说,可在磨出的鲜藻浆中掺兑稚参配合料一起投喂,并可随着参苗的逐渐长大而增加掺兑量,以使参苗获得更全面的营养。投喂量方面:上板(附着)后至参苗体长达到3-5 mm 这一阶段每天投喂5-10 ppm;3-5 mm体长至1.5cm体长这一阶段,每天  相似文献   

16.
2017年7月,天津某鲫鱼养殖场发生病害,患病鲫主要症状为头部发黑,体表出血。为分析其病因,通过寄生虫检测、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和鉴定、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鱼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鱼体表和体内未发现大量寄生虫;未能检测到疱疹病毒II型阳性;但从肾脏和脾脏组织分离到大量细菌。经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该分离株对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等3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盐酸土霉素作为治疗药物,按25.0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拌和在饲料中进行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朱明球 《科学养鱼》2004,(10):50-50
近日,笔者采用克菌威全池泼洒,帕那宗、恩诺沙星拌饵投喂,成功治疗一例翘嘴红鲐(俗称白鱼)出血病、肠炎病并发症,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牙鲆腹水病药物筛选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具有典型腹水病症状的牙鲆腹水、肝脏、肾脏分离出病原体,分离纯化后对牙鲆进行人工感染,证明分离病原菌为牙鲆腹水病致病菌。对注射感染患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肠炎的致病菌并筛选敏感药物,利用传统培养法,从该鱼的肠道组织中分离出优势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测序比对确定菌种信息,并使用药敏纸片法筛选致病菌的敏感药物。试验结果表明:优势菌株QC3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是七彩神仙鱼肠炎的致病菌株,此菌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表现出耐药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使用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对七彩神仙鱼肠炎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杂色鲍“肌肉萎缩症”的药物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几种药物对杂色鲍肌肉萎缩症进行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土霉素效果最好,成活率到56%;磺胺间甲氧嘧啶、盐酸小檗碱、诺氟沙星的效果次之,成活率分别为46%、44%、36%;噬菌28TM的效果最差,成活率为22%,未投喂药物的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