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催产和受精卵孵化受天气、温度和水温影响较大。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锐减,本研究有利于保护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和人工孵化的方法。选择团头鲂幼苗为长江斑鳜幼苗的开口饵料,随后以鲤和团头鲂的夏花为主要饵料鱼,辅以从江河中捕获的野杂鱼夏花。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和受精率明显不同。当水温在(20±2)℃时,效应时间约为32h,受精率大于80%;水温低于18℃时,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受精率也较低;水温20~24℃时孵化时间约125h,孵化率均超过90%。长江斑鳜幼苗出膜后30~56h开始主动摄食。幼苗全长(L;mm)与日龄(D;d)的线性关系为L=3.244+0.926D,r=0.9940。长江斑鳜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为后续研究及人工养殖提供了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催产和受精卵孵化受天气、温度和水温影响较大。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锐减,本研究有利于保护长江斑鳜的种质资源,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和人工孵化的方法。选择团头鲂幼苗为长江斑鳜幼苗的开口饵料,随后以鲤和团头鲂的夏花为主要饵料鱼,辅以从江河中捕获的野杂鱼夏花。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和受精率明显不同。当水温在(20±2)℃时,效应时间约为32h,受精率大于80%;水温低于18℃时,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受精率也较低;水温20~24℃  相似文献   

3.
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及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倒刺鲃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孵化时间为53.43 h;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克氏囊。水温21~33℃条件下,倒刺鲃的胚胎均能孵化,水温(x)与孵化时间(y)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235.72 e-0.056 6x,P<0.01;水温与积温的关系为:y=7 519.4x-0.519 2,P<0.01。孵化率(y)与水温(x)相关关系式为:y=-1.665 5x2+88.621x-1 091.5,由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3.4~29.8℃,通过曲线求导数推算极值的方法,求得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6℃。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及网箱优势,结合斑鳜繁育生物学特性,在水库网箱上成功批量繁育斑鳜鱼苗,为斑鳜人工繁育开辟一条新途径。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辽宁省宽甸县景波水产品养殖场共进行了6批次繁育试验,共计催产亲鱼146组,平均催产率84%,获卵320万粒,平均受精率65%,平均孵化率80%,获水花鱼苗180万尾,利用水库网箱孵化鲤鱼苗配套提供饵料,繁殖了鲤水花11亿尾,共培育斑鳜夏花鱼苗40万尾(平均全长3.1cm),平均2750尾鲤鱼苗培育一尾斑鳜苗,培育前3d斑鳜全长日增长0.54mm,3d后全长日增长约1mm。水温19℃~22℃,显微摄影观察斑鳜胚胎发育时序和特点,受精卵140h7min破膜,胚胎发育划分为6个阶段25时期,提出在斑鳜产卵后配套饵料鱼亲鱼注射催产时间公式:t=t1-t2-t3;(t1:斑鳜胚胎发育时间;t2:饵料鱼胚胎发育时间;t3:饵料鱼亲鱼效应时间)。  相似文献   

5.
摘要:长江班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催产和受精卵的孵化受天气、温度、水温影响较大。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受精率明显不同。当水温在20±2℃时,效应时间大约为32小时,受精率大于80%,水温低于18时,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受精率也较低;在水温20-24℃时孵化时间大约125小时,孵化率均超过90﹪。班鳜幼苗出膜后大约经过30-56小时候开始开口。幼苗全长(L,mm)与日龄(D,d)的线性关系为L=3.244+0.926D。  相似文献   

6.
鳜鱼的胚胎、仔稚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千岛湖中生长的性成熟鳜鱼Siniperca chuatsi(Basil.)进行人工催产,所获受精卵放入孵化缸中孵化,连续观察胚胎、及胚后(仔稚鱼)发育变化,直至16日龄止。在形态观察的同时,注意其营养方式的转化和食料的选择。在水温26℃(±2)条件下,仔鱼在4~6日龄卵黄囊消失,开始吞食其他活鱼苗,如缺乏适口的饵料鱼,鳜苗会相互吞食,这是鳜鱼人工繁殖过程中出苗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寻找鳜苗的开口饵料鱼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赵鑫  黄凯  谢瑞涛  张盛  林岗 《水产养殖》2010,31(1):13-17
对江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进行了试验。以PG(鲤鱼脑垂体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催产药物进行混合催产,水温24~26℃,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为90%以上。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进行人工授精,用塑料网片着卵板粘卵,在孵化池内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7%。研究结果表明:江黄颡鱼在广西的适宜催产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底,工厂化育苗的饵料可用丰年虫和适口虾料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对黑莓鲈(Pomoxis nigromaculatus)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4±1)℃时,孵化时间为40.23 h;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为2.01,适宜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2℃ ~24℃;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温度与孵化率的回归方程式为:y=25.899x-0.5 407x2-216.92 (R2 =0.9217);温度与畸形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0.5496x2-22.857x +236.44 (R2=0.9422);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0.22℃,有效积温为(545.14±22.60)~(554.42±22.74)℃·h.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水流对扁吻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温度及水流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5~25℃条件下,扁吻鱼胚胎发育均可以完成,并且温度x与发育时间y呈负相关关系,y=667.72 e-0.0996x,R2=0.9829;与积温的关系为y=-91.017x+3662.3,R2=0.7996。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5~23℃,最适水温为15~21℃。孵化期间辅助于一定的充气条件可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降低畸形率。  相似文献   

10.
对倒剌鲃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并探讨了水温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5&#177;0.5)℃时&#183;孵化时间为53.4.3h;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克氏囊。水温21~33℃条件下。刨剌鲃的胚胎均能孵化&#183;水温(x)与孵化时间(y)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235.72e^-0.0566x,P〈0.01;水温与积温的关系为:y=7519.4x^-0.5192.P〈0.01。孵化率(y)与水温(x)相关关系式为:y=-1.6655x^2+88.621x—1091.5.由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3.4~29.8℃.通过曲线求导数推算极值的方法。求得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6℃。  相似文献   

11.
粗唇(鱼危)(Leiocassis crassilabrus Günther)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捕野生粗唇(鱼危)成鱼,驯养培育半年,使之达到性成熟.采用鲤鱼脑垂体与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7℃~28℃的水温下,其效应时间为15 h,催产率达90%.粗唇(鱼危)卵具强粘性,人工授精时用任氏液适当稀释,用网板粘卵,在"蜂巢式"孵化槽内微流水孵化.采用以上技术,卵的受精率为71%,胚胎发育时间为50 h.初孵仔鱼有3 d左右的附着期,出膜4 d后开口,其开口饵料为小型枝角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温度对锦鲤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水温(15、17、19、21、23、25、27℃)条件下,开展了锦鲤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对比试验,观察比较了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开展了初孵仔鱼的耐饥饿试验,并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水温为15~27℃时,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与温度为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267 3x~2﹣17.186x+319.38,R~2=0.988 82。水温为21~2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85.1%~90.9%),畸形率较低(2.6%~3.7%)。在试验水温(15~27℃)下,仔鱼的SAI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1~23℃时,SAI值较高(23.12~26.47)。试验结果表明,锦鲤受精卵孵化和初孵仔鱼生存的最适水温为21~23℃。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裸体异鳔鳅(鱼它)(Xenophysogobio nudicorpa)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规律,以从金沙江采集到的10尾雌鱼(平均体长17.5 cm,体质量22.3 g)、8尾雄鱼(平均体长15.6 cm,体质量17.5 g)作为亲本,分3批次开展了人工繁殖试验,并观察在水温(20.0±0.5)℃下该鱼的胚胎发育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5.0±0.5)、(18.0±0.5)、(20.0±0.5)℃的条件下催产,催产剂(雌鱼第1针注射LHRH-A3 2μg/kg,第2针注射LHRH-A3 10μg/kg+HCG 1 200 IU/kg+PG 8 mg/kg,间距12 h;雄鱼不注射)的效应时间分别为21、15、14 h,受精率分别为8.5%、76.8%、74.5%。将受精卵在水温(15.0±0.5)℃条件下孵化288 h,大部分仔鱼未能正常出膜;当水温升至(18.0±0.5)℃,大部分仔鱼在孵化168 h后破膜而出,但仍有小部分无法正常出膜;当水温升至(20.0±0.5)℃时,仔鱼正常出膜,且出膜时间缩短至120 h。裸体异鳔鳅(鱼它...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育苗条件下银鲳仔稚幼鱼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50d银鲳仔稚幼鱼的摄食行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0~24.0℃时,初孵仔鱼~12d为仔鱼期,13~40d为稚鱼期,41d起转为幼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89%、3.228%和5.371%。45d银鲳幼鱼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虽有差异,但不会造成相互间的残杀。鱼苗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4.6233-0.0352x-0.0088x2 0.0003x3,R2=0.996;全长与肛前长的关系式为y=1.6929 0.0927x 0.0018x2,R2=0.978;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8424 0.0168x 0.0053x2,R2=0.990。银鲳孵化后3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60%~88%。银鲳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15.
欧洲丁(鱼岁)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丁(鱼岁)人工繁殖的亲鱼以3~4龄较好,个体要求雌鱼到达400g,雄鱼到达250g以上;催产时间(鹰潭地区)为4月下旬-5月中上旬为好;适宜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5~28℃,32℃以上时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催产激素可选择混合激素,剂量为50μg/kg LHRH-A2和5mg/kg DOM合剂;催产方法以两针注射法为好,针距为8~10h;效应时间(水温25℃时)为11~16h;产卵既可自然产卵也可人工授精,孵化一般在网箱中充氧孵化即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脱粘后在环道或孵化漕中进行孵化.三年的最高产卵率87%、受精率91%、孵化率93%.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曲线,为三峡水库水华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水库调度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三峡水库野外原位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性设计不同梯度光照强度下浮游植物的生长演替规律室内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光照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键要素,光照强度0~4 500 lx,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光照强度为4 500 lx时,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最大,但光强超过4 500 lx之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光照强度0~1 500 lx,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在光照强度为1 500 lx时,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达到最大;光照强度1 500~4 500 lx,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当光强超过4 500 lx,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从制定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角度来看,当光照强度在1 500 lx时,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最低,此时其群落多样性达到最大,为最佳的调度方案光照参数;(3)浮游植物生物量(y)与光照强度(x)的关系为:y=2×10~(-8)x~3-5×10~(-4)x~2+3.1923x-122.92(R~2=0.934,P0.01),两者极显著相关;多样性指数(y)与光照强度(x)的关系式为:y=2×10~(-12)x~3-3×10~(-8)x~2+10~(-4)x+0.3266(R~2=0.554,P0.01),两者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了斑鳜的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摸清了斑鳜的性成熟年龄和成熟最小型,性腺的发育状况,斑鳜的繁殖力、产卵时间和水温、雌雄鉴别;在人工繁殖方面摸清了斑鳜催产药物及催产效果。2013年6月21课题组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共安水产良种场共催产亲鱼70组,孵化鱼苗27万尾,培育夏花21万尾,水花到夏花成活率77.8%。催产率92.9%、授精率93.8%和孵化率82.6%。  相似文献   

18.
水温、盐度和溶氧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查水温、盐度和溶氧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其在不同水温[15.2、20.2、25.6(对照)和30.4℃]、盐度[0、10、20、32(对照)和40]和溶氧[2.14、4.10、5.81和7.36 mg/L(对照)]条件下的临界游速和最大游速。结果表明,水温和溶氧含量均显著影响实验鱼的临界游速和最大游速(P0.01)。随水温和溶氧含量升高,实验鱼的临界游速和最大游速均逐渐增加。水温(T,℃)与临界游速(U_(crit),cm/s)和最大游速(U_(max),cm/s)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U_(crit)=-0.095T 2+5.450T-47.79,R~2=0.995(P0.01)和U_(max)=-0.018T 2+2.204 T-12.27,R~2=0.981(P0.01)。溶氧含量(DO,mg/L)与临界游速和最大游速也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U_(crit)=0.230DO2+1.561DO+5.84,R~2=0.995(P0.01)和U_(max)=-0.806 DO2+11.10DO-3.919,R~2=0.985(P0.01)。不同盐度下实验鱼的临界游速和最大游速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为,低温和缺氧会降低红鳍东方鲀放流苗种的游泳能力,进而降低其放流后的捕食成功率,提高被捕食概率。  相似文献   

19.
陆红法 《淡水渔业》2004,34(5):49-50
野生或人工养殖的鳜鱼 ,雄鱼一冬龄以上 ,雌鱼二冬龄以上 ,可以用作亲鱼进行人工繁殖。通过不同水温下鳜鱼开口时间和团头鲂出膜时间的对比 ,适时催产团头鲂 ,使鳜鱼苗及时获得足量、适口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封闭式育苗技术进行了云纹石斑鱼苗的人工培育试验,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不换水,通过向水体中注入纯氧、添加EM菌和水产养殖环境改善剂调节育苗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并通过油膜收集装置及时清理污物,保持水质稳定。试验过程中测定了育苗水体中相关理化因子和鱼苗数量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了鱼苗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苗种培育试验中,水温为24.0~30.2℃,p H 6.31~7.98,盐度30~32,溶氧量在6 mg/L以上,理化因子基本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全长、肛前距、体高和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0095x~2+0.0407 2x+2.093 8,R~2=0.988 7;肛前距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50x~2+0.005 0x+0.925 0,R~2=0.990 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2 0x~2-0.000 0x+0.829 0,R~2=0.993 0。云纹石斑鱼7日龄仔鱼的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087,平均摄食量为16.7个轮虫;18日龄仔鱼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877,平均摄食量为87个轮虫,与7日龄仔鱼相比,其摄食量明显增加。云纹石斑鱼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高峰在16:00~18:00,属于白天摄食型,晚上基本停止摄食。苗种生产试验结果:受精卵总量为1.604 kg,共孵化仔鱼1.01×10~6尾,孵化率为57.7%;初孵仔鱼经41 d培育后,共获得稚鱼1.70×10~5尾,成活率为16.8%,畸形率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