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池塘底质中的有机物降解过程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完成的,活菌底质改良剂的使用就是通过补充底泥中微生物活菌的数量从而达到改良底质的目的。底质改良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养殖过程中向池塘中施用,如果在池塘进水前就将活菌底质改良预埋在池底,使活菌在底泥中繁殖生长,对池  相似文献   

2.
在罗非鱼养殖中后期,研究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底改+有益活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池塘底泥总氮及总磷的降解。结果表明,对照组养殖池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沉积浓度随着饲养周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但使用复合过硫酸氢钾颗粒解毒底安+有益活菌进行综合调控后减缓了它们增加的幅度,使更多的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供给浮游植物利用和提高同化作用。从改良的效果来比对和分析,以复合过硫酸氢钾颗粒解毒底安+乳酸菌的协同作用对氮磷的改良效果更显著,总氮和总磷比试验前平均消减了30.75%和15.69%,可在水产养殖中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颗粒型氧化底改广泛使用于养殖水体,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除底黑、除底臭、辅助消毒等功能。一、颗粒型氧化底改的常见作用1.除底臭池塘底部淤泥多,池塘投饵量大,多年未清淤等情况时易导致池塘老化,池底环境缺氧,氧化还原电位低,水体易产生硫化氢和丁酸等底臭物质。颗粒型氧化底改使用后可加速池底代谢废物的氧化分解,快速去除水体和底泥中的硫化氢、丁酸等臭味物质,高效持久除臭。2.除底黑使池底形成高能量状态,黑色底泥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3种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特点,于2014年4—6月检测了砂质底、泥沙质底和泥质底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粒度组成、7项理化指标及8类细菌数量特点。试验结果显示,3种池塘底质分别属于含砾泥质砂质底、粉砂质砂质底和砂质粉砂质底;底泥pH值波动均不大;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36.83~-233.83mV、-340.77~-310.30mV和-380.66~-369.77mV;硫化物含量分别为29.64~386.83μg/g、47.6~507.50μg/g和160.16~991.04μg/g;砂质底池塘总氮、总磷、有机碳含量较少,泥沙质底总氮含量超标严重,泥质底总磷含量超标,且有机碳含量远高于其他两种底质池塘。3种底质池塘底泥中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远高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还原性物质大量积累;泥沙质底池塘弧菌和硫还原细菌数量较多。结果表明,3种底质池塘底泥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偏低,硫化物含量较高;其差异性体现在砂质底池塘各指标波动较大,泥沙质底池塘总氮含量超标,有害细菌滋生,泥质底池塘底泥总磷含量超标,有机碳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改底机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一个月的连续跟踪,定时监测试验塘与对照塘中无机氮、无机磷、藻类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来评估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底机能够使试验塘底泥氨氮含量下降27.5%,水体氨氮浓度下降28.6%,亚硝酸盐浓度下降45%,同时使水体无机磷浓度增加57.4%,藻类生物量增加50%。综合分析认为,改底机不仅能够降低池塘氨氮、亚硝酸盐,还能促进底泥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达到增加池塘藻类生物量与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养殖池塘底泥是由残剩饵料、粪便、生物尸体及各种有机碎屑、各种无机盐、泥土沉积物等组成,因此,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无机氮、磷、硫、钾、钙等成分。活菌在底质中生发的过程即是将底泥转化利用的过程,是将底泥中的废物转化为水体营养的过程。因此,底改产品的成分也以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解磷细菌、解钾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  相似文献   

7.
集约化投饵型养殖会导致养殖区域底部环境持续恶化,限制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对采自威海金海滩排污口附近污泥中的海洋光合细菌进行了富集、分离和初步鉴定,模拟自然养殖环境,选取优势菌株进行池塘底泥处理试验(上层水体,下层底泥),分析比较两株菌对底泥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获得两株优势光合细菌PSB1和PSB2,分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底泥处理试验结果显示:PSB1和PSB2都可以稳定水体pH,降解水中的硫化物、氨氮和化学耗氧量(COD Mn)。PSB1处理底泥最佳效果为:添加1‰的PSB1,水体中pH在6.98~7.33,底泥中COD Mn 、硫化物、氨氮和NO - 2-N降解率分别为92.91%、79.61%、97.00%和73.56%。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改善水质、维持下层水体的良好水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护底宝"由聚合剂、絮凝剂、络合剂、氧化剂、吸附剂等科学复配而成,是土黄色至黄色不规则颗粒。养殖池塘中使用具明显的除黑臭、改底、提高池底氧化性、絮凝等效果,实际使用效果特别好。一、"护底宝"的主要功效1.改底颗粒型"护底宝"直接作用于恶化的池塘底层,它通过物理和化学综合作用去除有毒物质,改底。2.除黑臭迅速去除池底硫化氢,分解有机腐化物,改善恶臭底质、时间较长的老化池塘的底层养殖  相似文献   

9.
光合细菌中的活菌形态微细,比重小,若采用直接泼洒养殖水体的方法,其活菌不易降到池塘底部,无法起到良好的改善底环境的效果,因此,建议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时,可以和颗粒型改为底改制剂合用,这样即能将活菌迅速沉降到底部,吸附有害元素,并可以起到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添加芽孢杆菌池塘)与对照组(普通池塘)水体和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同时分析了两种池塘水体和底泥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8、9月实验组池塘水体中TN、NH_4~+-N和NO_3~--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底泥中的NO_3~--N、NH_4~+-N、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池塘水体中发酵单胞菌属(Zymomonas)、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和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这些细菌群落中,脱氯单胞菌、噬几丁质菌属有去除硝酸盐的作用,发酵单胞菌属、玫瑰单胞菌具有脱氮的功能。实验组池塘水体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水体中优势细菌群落中的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Geothermobacter、Haliscomenobacter与硝酸盐、总磷呈负相关性,与氨氮、总氮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通过向池塘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池塘理化因素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EM菌、高效菌、底净剂调节水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培铃  蒋焕彬 《河北渔业》2007,(1):26-28,59
将人工生产的微生态制剂EM菌、水产高效菌和底净剂引入水产养殖环境中,检测池塘水质因子变化。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EM菌、水产高效菌和底净剂等水质调节剂可以通过菌体代谢有效降低底质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亚硝酸盐、氨氮、COD,改良底质,净化水质,通过微生物竞争作用,抑制底质及水体有害致病微生物、有害藻类的生长与繁殖,促进有益藻生长、繁殖与稳定水质。  相似文献   

12.
为研制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水产用光合菌制剂,从池塘底泥及池水样品中筛选和分离纯化得到光合细菌菌株,并进行了降解试验和菌株安全性试验,对目的菌株的生产模式进行了探究。经鉴定,该菌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菌落呈红色,大小为0.5~1.0 mm。亚硝酸盐降解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在48 h内使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从3 mg/L降至0.2 mg/L以下,降解率高达93 %,且溶血安全,对鲫鱼和对虾安全无副作用。生产模式探究试验的结果表明,5 L桶装光照培养方式较适合高浓度光合细菌液体制剂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7—9月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池塘微生物与水质理化指标的变化及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天津某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池塘7—9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养殖区和微生态区表层水理化指标进行监测。试验结果显示,该池塘微生物多样性在7—9月发生变化,底泥微生物α多样性始终高于水样和毛刷。各样本中优势菌均包含变形菌门;水体中蓝细菌门在9月发展为优势物种;毛刷样本各月份优势菌不同,9月时厚壁菌门比例最高。水体理化指标在7—9月发生变化,养殖和微生态区水体氨氮含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9月时两区域的总氮、正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pH和总碱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态区水体中硝态氮含量与毛刷中根瘤菌科丰度显著负相关;养殖区和生态区水中亚硝态氮含量分别与底泥中红杆菌科和毛刷中Norank_o__norank_c__Nitrospira丰度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7—9月生态池塘水质及微生物的调控和二者相关的后续研究及修复水质功能菌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何义进 《科学养鱼》2003,(11):68-68
保水宁是有益微生物的活菌制剂,经过活化后施于水中,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池塘底质。保水宁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迅速降解有机物,改善水质条件 保水宁成品状态为干粉剂,细胞处于休眠期,一进入养殖水体即能活化,并迅速以倍数繁殖成为养殖水体中的优势种群,需氧代谢与厌氧代谢并存,特别是在十分缺氧的老化  相似文献   

15.
探究微生物制剂的修复效果和最佳投放浓度,为实际应用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奠定研究基础。采集鲥餱淀水陆交错带表层(0 ~ 20 cm)黑泥作为实验底泥,加入鲥餱淀湖水,投入组PP微生物制剂(成品活菌数不低于7×1010个/g)浓度分别为3.0、5.0、10.0、20.0 mg/L。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对上覆水CODCr、总磷和总氮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3.57%、83.33%和42.98%,对底泥全氮和有机碳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1.16%和19.53%;底泥中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蓝细菌门丰度下降明显,Candidatus Rhodoluna、Aquirestis和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推荐微生物制剂投加浓度为3 ~ 5 mg/L(活菌个数不少于2.1×108 ~ 3.5×108个/L)。  相似文献   

16.
一、概念 虾是塘底栖息动物,养殖过程中池塘底质好坏对水质构成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底好水好,水好虾好”。如果底质各种指标超标,长期的恶性循环极易引起对虾耗底(死在池塘底部)、应激等对虾疾病发生。底质与水质相辅相成,通过水质的细微变化可以知道底质的恶化程度,洁净的底质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的稳定有利于平衡菌相与藻相。给水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底泥耗氧速率(SOD)是指由水底沉积物氧化和生物呼吸作用引起的上层水体溶解氧的消耗速率,SOD被认为是综合评价水体水质和环境特征的主要参数。海参作为底栖动物,以沉积物中有机物为营养。底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海参生长、摄食等活动。笔者通过比较自然纳潮、养水机、底充氧式增氧机三种养殖模式下,探究底质中底泥耗氧速率的周年变化以及底质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选择适宜海参生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于2000年8月至10月采用活菌平板计数法研究爱迪康101微生物制剂对养殖环境弧菌的影响。分实验室条件和天然池两大部分,并设立不同底质,不同使用浓度等组,结果表明101制剂对弧菌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弱光时对沙质底的水体效果好,而强光时对泥质底的水体效果要好;制剂最佳使用浓度为(3~5)×10~(-6)。天然池表明101制剂对高位池的水体效果较好,而对底质中的微生物控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刘志刚  卢迈新  可小丽  王淼  张德锋 《水产学报》2018,42(10):1635-1647
为研究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变化与链球菌病暴发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发病和健康池塘水体、底泥和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水体和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次之;肠道菌群与水体中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底泥中菌群相似性较低;发病组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均低于健康组,而发病组池塘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健康组。OTU聚类分析发现,发病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极显著,大部分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样品单独聚为一支。菌群结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发病组和健康组水体或底泥中优势菌群结构组成的差异较小,但在非优势菌群中存在一定差异,发病组水体中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水体,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水体;发病组池塘底泥中厌氧粘细菌属、甲烷丝菌属和枝芽孢菌属等具有降解有机质和生态修复功能,菌群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底泥,而具有致病能力的曼氏杆菌属丰度却显著高于健康组底泥。发病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曼氏杆菌属等致病菌群的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而乳球菌属、鲸杆菌属和红球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无乳链球菌普遍存在于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以及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在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在发病尼罗罗非鱼肠道中的丰度要显著高于健康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益菌丰度降低和致病菌丰度的升高反映其养殖环境出现恶化,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后无乳链球菌丰度增加密切相关,但肠道中无乳链球菌丰度的剧增与养殖水体和底泥中该病原菌的丰度水平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底质主要由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生活于底质中的各种生物组成。池塘底质是池塘水体中溶解物质的归宿或来源。一、底质的影响1.底质对水体pH的影响不管是碱性土壤还是酸性土壤,池塘底质的pH变化总趋势趋向中性。但底质中的有机物含量、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矿物质溶解度都会影响水体的pH。底质土壤偏酸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