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转食和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转食及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4±0.5)°C下,用丰年虫、水蚯蚓、微颗粒饲料和螺旋藻作为开口饵料,按照不同配比共设置8个处理组来投喂出膜后10 d(10 dph)的胭脂鱼开口仔鱼,40 dph后有2组(水蚯蚓组和丰年虫组)继续投喂先前的饵料,其余处理组全部进行转食投喂微颗粒饲料。统计养殖各阶段的成活率,并在30,40,45,55和65 dph取材测量全长、体质量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如下:1在转食前,各个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均大于90%,40 dph后进行转食的处理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实验结束时未进行转食的丰年虫组、水蚯蚓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相应的转食组(丰年虫/饲料组、水蚯蚓/饲料组)和其他转食组(P0.05);2转食对胭脂鱼仔稚鱼的淀粉酶活性没有太大影响,对丰年虫/饲料组仔稚鱼胰蛋白酶活性影响也不大,但能显著影响水蚯蚓/饲料组仔稚鱼的胰蛋白酶活性(P0.05),对于脂肪酶活性,丰年虫组和水蚯蚓组在40 dph后存在差异,但转食后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接近;3进行联合投喂的2个处理组(丰年虫+饲料+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饲料+螺旋藻/饲料组)相对未进行联合投喂的处理组(丰年虫+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螺旋藻/饲料组),在转食前后联合投喂组的体质量和全长均要小于相应的处理组;42个联合投喂组与相应的处理组在转食后,淀粉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个联合投喂组的淀粉酶活性在转食后均高于相应的处理组(P0.05);2个联合投喂组在转食前后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波动趋势不大,但在转食后5 d脂肪酶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丰年虫、饲料和螺旋藻进行联合投喂胭脂鱼仔鱼,并在40 dph时转食饲料是可行的投喂方案,但饲料投喂比例及添加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微颗粒饲料组与卤虫组相比差异不大,而试验后期(20~30 d)微颗粒饲料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要优于卤虫组;(2)消化酶的结果显示,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粒饲料组中要显著高于混合投喂组(P0.05);(3)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在微颗粒饲料组中最高,卤虫组中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4)鱼体脂肪酸受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微颗粒饲料中n-3HUFA和DHA含量较高,其投喂后在鱼体中的含量也高。综上所述,不同饵料投喂对美洲西鲱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影响显著,在试验20 d之前使用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20 d后完全转食微颗粒饲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适宜饲料提高泥鳅苗期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将泥鳅分为3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放养均重为0.19g的泥鳅180尾,分别投喂水蚯蚓、微粒饲料和鱼糜,在常温下饲养2周.结果:泥鳅外形均正常,色泽亮丽,体态均匀,活动能力强,成活率达到97%以上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水蚯蚓组个体均匀度好,与微粒饲料、鱼糜组差异较大;水蚯蚓组特定生长率为8.43%±0.166,显著高于鱼糜与微粒饲料(P<0.05),微粒饲料组特定生长率为5.84%±0.237,显著高于鱼糜组,低于水蚯蚓组(P<0.05),鱼糜特定生长率最低,显著低于水蚯蚓与微粒饲料(P<0.05);全长增长,水蚯蚓组的终末全长也显著长于微粒饲料组、鱼糜组(P<0.05),而微粒饲料组和鱼糜组终末全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表明泥鳅苗饲料适宜可获得较佳生长速度,微粒配合饲料仅次于水蚯蚓喂养鳅苗能获得较佳生长性能,单纯投喂鱼糜效果不够理想,水蚯蚓为泥鳅苗期最佳饵料.  相似文献   

4.
美洲鳗白仔对三种饵料的选择性及消化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美洲鳗( Anguilla rostrata )白仔对水蚯蚓( Tubifex sp )、卤虫( Artem ia sp )和鱼卵三种饵料的选择性、消化率及摄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美洲鳗白仔对上述3 种饵料的选择性明显不同:水蚯蚓> 卤虫> 鱼卵。从其对3 种饵料的消化率及生长情况来看,水蚯蚓和卤虫对美洲鳗白仔的饲养效果较好,而鱼卵的饲养效果则较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用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饲喂初体重6.91±0.33 g哲罗鲑(Hucho taimen),比较两种饲料对其生长、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进行,分2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100尾鱼.处理1为膨化饲料组,处理2为颗粒饲料组.试验期间水温9.8~16.2℃,溶氧>8.0 mg/L,试验共进行56d.试验结果表明,同颗粒饲料组相比,膨化饲料组哲罗鲑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分和灰分显著降低(P<0.05);胃蛋白酶、前肠+幽门盲囊胰蛋白酶、后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消化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颗粒饲料组相比,哲罗鲑饲喂膨化饲料后生长性能提高,但消化道消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长江胭脂鱼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组合的饵料投喂刚能平游的长江胭脂鱼鱼苗40 d,研究长江胭脂鱼适宜的开口饵料。结果显示,用配合饲料作开口饵料时长江胭脂鱼的开口率、成活率和出池规格都显著低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补充蛋黄后开口率、成活率、出池规格变化不明显,但补充螺旋藻后开口率、成活率、出池规格均显著提高。用配合饲料和卤虫作主体饵料再补充蛋黄和螺旋藻粉也获得了较高的开口率和成活率。建议在水泥池育苗条件下长江胭脂鱼的开口饵料用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作主体饵料并补充少量螺旋藻粉。  相似文献   

7.
通过投喂经蛋氨酸及裂壶藻强化的卤虫,研究其对半滑舌鳎稚鱼(初始体长1.67±0.14cm)生长性能、主要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胆囊收缩素(CCK)、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浓度的影响.试验设3个实验组(蛋氨酸组、裂壶藻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分别投喂经蛋氨酸、裂壶藻及蛋氨酸十裂壶藻强化的卤虫,对照组投喂未经强化的卤虫.试验进行16d,每4d取样1次.结果显示,裂壶藻组的体长和体重在试验结束时处于最高水平,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长在12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裂壶藻组碱性磷酸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对照组,类胰蛋白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含量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及对照组,T4水平在12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氨酸加裂壶藻组淀粉酶活力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P<0.05).对照组的CCK含量在4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12d显著高于3个实验组,16d时显著高于裂壶藻组(P<0.05).蛋氨酸组的皮质醇含量在4d时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8d和16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活力及T4和T3水平在试验前期都较高,说明蛋氨酸强化的卤虫投喂对半滑舌鳎稚鱼的生长及激素水平有较微弱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卤虫无节幼体含有的蛋氨酸基本可以满足鱼体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8.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 %/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血液生化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29±0.0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试验对象,选用克氏原螯虾231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组重复11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甜菜碱、TMAO、DMPT、复合氨基酸、大蒜素和复合诱食剂(40%甜菜碱+20%TMAO+20%DMPT+20%大蒜素),试验结束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饲料中添加甜菜碱、TMAO、复合氨基酸、大蒜素、复合诱食剂均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复合诱食剂还可以显著提高其摄食率(P0.05);而对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DMPT、复合氨基酸和复合诱食剂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水平;复合氨基酸组还能显著降低胆固醇的水平(P0.05)。添加甜菜碱、TMAO、DMPT、大蒜素和复合诱食剂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日粮中添加诱食剂能提高虾肠道消化酶活性(P0.05)。各组间血清谷草转氨酶、葡萄糖、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诱食剂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的活性。其中,复合诱食剂(40%甜菜碱+20%TMAO+20%DMPT+20%大蒜素)对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水体溶氧量对血鹦鹉摄食、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10±0.52)g的血鹦鹉为试验对象,测定溶解氧水平分别在1.12 mg/L(G1组)、3.02 mg/L(G2组)、5.05 mg/L(G3组)、7.02 mg/L(G4组)时血鹦鹉的饲料转化率、消化酶活性及溶菌酶活性。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饲养6周。试验结果显示:G3、G4组血鹦鹉的饲料转化率、溶菌酶活性以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G1、G2组(P0.05),但G3、G4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3组血鹦鹉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G1组血鹦鹉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各试验组(P0.05)。结果表明:溶解氧水平在5.05 mg/L时,血鹦鹉的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