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南北方刺参、底播增殖与围堰养殖刺参的品质差异,本研究从感官评价、淡干和冻干产品加工形态及性能、保健功效等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地域相比,福州组感官评分(8.2±0.20)显著低于烟台组(8.9±0.12)(P0.05),且其肉质薄,口感软,弹性差,疣足不坚挺。在同一地域、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播组感官评分(9.6±0.17)显著高于围堰组(8.9±0.12)分(P0.05),且体形更为肥满,肉质厚实,适口性更好;2)不同地域对比,烟台组出皮率更高且淡干产品形态更饱满,冻干产品真空干燥保型更好,涨发率(62.52±0.67)%显著高于福州组(48.97±0.53)%(P0.05),复水后干重率(9.9±0.8)%高于福州组(9.1±0.7)%,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地域、不同养殖模式下,烟台两组加工前及加工后成品外形差异不大,但底播组复水后干重率及涨发率分别为(66.36±0.28)%和(10.8±0.4)%,显著高于围堰组(P0.05);3)不同地域对比,福州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烟台组的8倍,但岩藻多糖(6.49 g/100 g)、EPA(2.90%)低于烟台组(6.65 g/100 g和8.09%),烟台组的保健功效可能更突出。在同一地域、不同养殖模式下,围堰组常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但底播组微量元素硒(0.04 mg/kg)、岩藻多糖(9.40 g/100 g)更高,生理保健功效可能更突出。综合本实验中的感官、产品加工性能及保健功效三方面数据,认为烟台刺参品质优于福州刺参,烟台底播增殖刺参优于围堰养殖刺参。通过对不同组刺参品质的综合评价,为全面了解不同地域及不同养殖模式下刺参的品质差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池塘低盐养殖点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在低盐池塘中养殖102 d后,对其营养成分及其品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点篮子鱼新鲜肌肉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17±0.87)%、(0.60±0.08)%、(22.33±0.50)%和(1.96±0.13)%;其肌肉干样中共检出19种氨基酸,总量为(89.03±0.36)%,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4.26±0.12)%,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8.49%,半必需氨基酸总量为(7.39±0.10)%,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6.50±0.4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73.68%。可见,低盐度养殖点篮子鱼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根据氨基酸品质评价,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5.44。低盐度养殖的点篮子鱼肌肉干样中鲜味氨基酸总量为(33.97±0.32)%,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8.15%。综合来看,低盐度养殖的点篮子鱼必需氨基酸营养组成合理,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理想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3.
苹果螺2种群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个种群苹果螺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含量的质量分数为(14 731±0 0702)%,显著低于自然种群(P<0 05),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为(0 524±0 0571)%,显著高于野生种群(P<0 05)。自然种群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养殖种群高。比较得出自然种群肌肉的营养品质高于养殖种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青、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测定,比较两种刺参的营养品质与价值。结果显示,青、白刺参的出皮率,体壁中的水分、多糖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均检测出20种主要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刺参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刺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MUFA中青刺参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FAA)和药效氨基酸(DAA)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体壁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刺参体壁中Mn和Cr的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重金属元素Pb、Cd、Hg、As的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白刺参的出皮率、多糖含量、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AA和DHA的相对百分含量、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Mn和Cr含量均优于青刺参。  相似文献   

5.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的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进行了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的大黄鱼粗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黄鱼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网箱养殖大黄鱼,但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黄鱼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均显著高于网箱养殖的而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大黄鱼可以生产出肉质营养结构和风味优于传统网箱养殖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与常规池塘养殖(TPA)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肌肉品质差异, 测定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 3 个不同部位肌肉(背部、腹部和尾部)的营养成分, 同时分析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质构和肌纤维特性。结果显示: IPA 组尾部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IPA 组背部和尾部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 TPA 组(P<0.05)。背部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 IPA 组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腹部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 IPA 组显著高于 TPA 组(P<0.05)。17 种检出脂肪酸中, IPA 组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中豆蔻酸的含量显著低于 TPA 组(P<0.05), 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在背部和腹部肌肉中 PUFA 的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均为 IPA 组高于 TPA 组(P<0.05)。肌肉质构特性方面, IPA 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 TPA 组(P<0.05); IPA 组斑点叉尾鮰肌纤维直径小、密度高。结果表明,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肌肉品质与营养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亲鱼的肌肉营养组成,为其营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常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0尾人工养殖宽体沙鳅亲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宽体沙鳅亲鱼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75.24±2.25)%、(1.15±0.01)%、(19.32±0.33)%和(6.60±0.59)%;肌肉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肌肉干重的(76.42±0.62)%,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WEAA/WTAA)为39.96%,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WEAA/WNEAA)为66.55%。氨基酸中以鲜味特征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8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为4.54 mg/g,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3.94。共测得脂肪酸2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0.99±0.02)%,EPA和DHA总含量为(3.54±0.04)%。人工养殖宽体沙鳅亲鱼营养丰富均衡,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舌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水产学报》2010,34(4):559-564
对舌虾虎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舌虾虎鱼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92%±0.96%、16.76%±0.30%、0.91%±0.07%和2.25%±0.14%。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8.70%±0.57%(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2.26%±0.55%,占氨基酸总量的40.99%,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舌虾虎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3.88,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67%±0.30%(质量分数,干样)。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91%±0.11%和8.10%±0.60%,明显高于其它几种淡水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舌虾虎鱼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四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海水池塘、低盐工厂化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近岸网箱养殖)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黄姑鱼肌肉水分含量在73.96%~79.21%,粗蛋白含量在18.81%~20.57%,粗脂肪含量在1.03%~5.77%,灰分和粗纤维的含量相差无几。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16.87%~18.02%,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基酸(TAA)的40.54%~41.33%,各养殖模式下除苏氨酸外黄姑鱼的AAS均大于0.8,EAAI为57.25%~71.82%,表明黄姑鱼在肌肉中EAA含量较高,各氨基酸组成平衡,几种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基本符合人体营养需要,而近岸网箱养殖黄姑鱼具有低脂肪、高鲜味氨基酸的特性,营养与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分析了稻田养殖建鲤的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了解建鲤在贵州省稻田养殖条件下的营养特点。试验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测定了稻田养殖建鲤肌肉中的营养。结果表明:稻田养殖建鲤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58%±0.31%,粗灰分含量2.20%±0.03%,粗脂肪含量为2.39%±0.06%,粗蛋白含量为21.02%±0.21%。稻田养殖建鲤肌肉中检测出18种氨基酸,总量为83.47%±1.17%,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比34.29%±0.11%,非必需氨基酸占49.18%±0.23%,鲜味氨基酸占31.29%±0.64%,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9.12%,均符合FAO/WHO的评价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6.40%。稻田养殖建鲤肌肉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0.65%、37.51%、31.87%;∑SFA:∑MUFA∶∑PUFA比例为1∶1.22∶1.04,ΣPUFA n-6∶ΣPUFA n-3为1.38。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常见稻田养殖品种,稻田养殖的建鲤营养成分均衡,以期为稻田养殖建鲤以及居民日常膳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临近海区围网与普通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来研究其肌肉营养成分(包括常规营养成分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营养评价。结果表明:围网养殖大黄鱼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网箱(P〈0.05),其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亦高于普通网箱;其粗脂肪含量则显著低于普通网箱(P〈0.05);而粗灰分与水分含量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围网养殖的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明显高于普通网箱,通过改变养殖模式如嗣网养殖可作为提高大黄鱼肉质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工厂化养殖仿刺参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成分和品质,本研究采用国标等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底播自然生长和海捕野生仿刺参的各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出皮率为62.7%~65.8%,煮后出皮率为24.8%~31.1%,显著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0.46~0.50,氨基酸营养价值平均得分为87.89~90.42,均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说明其氨基酸营养价值水平较高。在其他营养成分方面,工厂化养殖仿刺参与池塘养殖仿刺参较为相近。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由于摄食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长,其蛋白质与脂肪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综合分析认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价值与池塘养殖仿刺参相近,在出皮率和氨基酸营养水平上优于池塘养殖和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说明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具有较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传统池塘养殖和池塘内循环系统养殖草鱼的营养差异,对2种养殖方式草鱼的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池塘养殖草鱼肌肉水分、粗脂肪含量、脏体比以及pH降低值和滴水损失高于循环养殖系统的草鱼,而肌肉粗蛋白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低于循环养殖系统的草鱼。池塘养殖和循环系统养殖草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均是赖氨酸(Lys)含量最高;池塘养殖草鱼氨基酸总量(∑T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和甜味氨基酸总量(∑SAA)低于循环养殖系统;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2种模式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循环养殖系统草鱼肌肉∑n-3PUFA和∑n-6PUF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但肌肉EPA + DHA含量是池塘养殖的1.5倍。研究表明,草鱼营养组成合理,池塘内循环系统养殖的草鱼在营养成分及鲜甜味方面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青、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测定,比较两种剌参的营养品质与价值.结果显示,青、白刺参的出皮率,体壁中的水分、多糖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均检测出20种主要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刺参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刺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MUFA中青刺参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FAA)和药效氨基酸(DAA)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体壁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刺参体壁中Mn和Cr的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重金属元素Pb、Cd、Hg、As的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白刺参的出皮率、多糖含量、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AA和DHA的相对百分含量、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Mn和Cr含量均优于青刺参.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对两种不同投喂养殖模式稻田罗非鱼的肌肉营养成份、肌肉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不投饲料组H1与投人工饲料组H2(日需求量的30%以内)的粗蛋白均大于17%,H1的粗蛋白为18.1%,H2组为17.6%,两组的粗蛋白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H1的粗脂肪为1.08%,H2组为1.56%,两种养殖模式在氨基酸方面,除色氨酸外所检测得的氨基酸均为16种,均能检测出7种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的40.6%、39.4%,H1组鲜味氨基酸为6.03%稍微大于H2组的5.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1组总不饱和脂肪酸为0.46,H2组总不饱和脂肪酸为0.89。在AAS和CS值评价,H2组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均高于H1组同种氨基酸值,但差异不明显。在高寒山区稻田养殖罗非鱼,由于放养密度低,水生生物饵料丰富,适当的投喂人工饲料(罗非鱼日需求量的30%内)并没有改变罗非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评价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不同部位肌肉营养与风味特征,对比分析了其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除灰分外,蓝鳍金枪鱼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背部、腹部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4.70 g/100 g和18.61 g/100 g;背部、腹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34 g/100 g和30.29 g/100 g。蓝鳍金枪鱼背部和腹部肌肉氨基酸总量分别达到(22.07±0.74) g/100 g和(16.57±0.47) g/100 g,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均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均大于60%,接近于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评价的理想模式,属于优质蛋白。谷氨酸的含量均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胱氨酸含量最低。背部和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4.93%和35.91%。背部和腹部肌肉中分别检测出24种和29种脂肪酸,各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饱和脂肪酸中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  相似文献   

17.
《海洋渔业》2021,43(4)
在繁殖季节测定分析了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鲜重)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0.27)%,粗脂肪含量为(0.56±0.05)%,水分含量为(77.70±0.21)%,粗灰分含量为(1.49±0.59)%。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7.01±0.11)%(鲜重),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6.09±0.06)%,占氨基酸总量的35.82%。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棘头梅童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从氨基酸评分(AAS)来看为亮氨酸(Leu),从化学评分(CS)来看为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7.0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26.24±0.01)%(干样百分比),占氨基酸总量的34.40%。共检测到27种主要脂肪酸,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较高,分别为(8.23±0.14)%和(13.22±0.12)%。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必需氨基酸营养组成合理,富含鲜味氨基酸,脂肪酸种类多样,矿物元素含量比值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元素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福建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养殖仿刺参体壁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83.66%、1.36%、1.82%和11.42%,与消费市场上其他品种海参相比,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质、低灰分的营养成分组成。体壁肌肉测得18种常见氨基酸总含量(TAA)为72.1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59.41%,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含量(EAA/TAA)的37.27%,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FAA/TAA)的45.79%,药效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MAA/TAA)的64.43%,赖氨酸/精氨酸比值(Lys/Arg)为0.5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93,氨基酸各组分平衡效果好,营养价值高,满足FAO/WHO的理想模式。共检测出5种常量元素和4种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磷(P)和铁(Fe)元素。综上所述,福建养殖仿刺参具有很好的营养成分比例,其品质在多种经济海参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浙江舟山、温岭和江苏盐城三个不同地区沙蚕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盐城野生沙蚕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而其灰分含量显著性低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P0.05)。温岭养殖沙蚕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舟山养殖和盐城野生沙蚕(P0.05)。盐城野生沙蚕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的非必需氨基酸低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不同地区沙蚕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约39.65%~40.35%。盐城野生沙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53.41%)高于舟山(50.23%)和温岭(48.47%)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3.90±0.15)μg/kg]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0.73±0.03)μg/kg和(0.77±0.03)μg/kg)](P0.05),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达(17.30±0.95)μg/kg。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沙蚕营养成分丰富,江苏盐城野生沙蚕的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并且在营养组成特征方面优于浙江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斑鳠平均含肉率为(78.22%±3.20)%,粗蛋白17.65%、粗脂肪1.72%、粗水分78.64%%、粗灰分1.19%.肌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72.86%(干样),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14%,占氨基酸总量的45.48%,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7.44.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7.00%,占氨基酸总量的37.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