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阐明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Aizawai Bonnefoi et de Barjac)和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Yu, Zhang and He)分别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老熟幼虫的杀虫效果及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菌浓度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浸泡的饲料饲喂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和接入不同数量中华甲虫蒲螨到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上,测定两者分别对梢斑螟死亡率以及相应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作用于冷杉梢斑螟致死率高达100%,致死中浓度为6 584.065菌落/mL。冷杉梢斑螟老熟幼虫在取食不同菌浓度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后,对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有激活作用;对羧酸酯酶有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随苏云金芽孢杆菌鲇泽亚种菌浓度的升高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逐渐抑制的作用。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冷杉梢斑螟,致死率高达90%,半数致死数量为27.454头。中华甲虫蒲螨处理对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用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25)处理幼虫后,测定药后0、12、24、36 h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处理幼虫12 h后,LC50依次为15.83、39.49、2.64、58.64 mg/L;处理幼虫24 h后,LC50依次为3.55、3.46、1.19、33.91 mg/L;处理幼虫36 h后,LC50依次为1.91、1.33、1.25、24.40 mg/L。敌敌畏处理幼虫后12 h的LC50是药后24、36 h的4.46、8.29倍;同样地,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分别为(11.41、29.69)倍、(2.22、2.1...  相似文献   

3.
筛选对冷杉梢斑螟高致病性线虫,并探究昆虫线虫对冷杉梢斑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及保护酶和解毒酶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从5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中筛选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线虫,同时采用吸光光度法研究了其对冷杉梢斑螟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及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观察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及酶活性的变化。从5个昆虫线虫品系发现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品系对冷杉梢斑螟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处理120 h后对冷杉梢斑螟的最高校正死亡率达到91.94%。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均围绕对照组营养物质含量呈现波动变化。幼虫体内总糖质量分数,在处理后随侵染时间增加明显升高,12 h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在24 h降至最低25.62 mg·g-1,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脂肪质量分数随着时间增加变化趋势与总糖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似,处理12 h和36 h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质质量分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 h达到最大值4.28 mg·g-1且与对照间有显著差异(P<0.05),随后下降,至18 h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至48 h时,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山东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新型介离子类杀虫剂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探讨亚致死剂量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保护酶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为田间科学合理应用三氟苯嘧啶防治灰飞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三氟苯嘧啶对山东省6个灰飞虱种群[鱼台(水稻)种群、鱼台(小麦)种群、济阳种群、岱岳种群、莱芜种群和长清种群]3龄若虫和成虫的室内活性,并比较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三氟苯嘧啶处理对灰飞虱3龄若虫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和3种解毒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酶(P450)]活性的影响。【结果】稻苗浸渍法测定结果显示,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0.776~1.644 mg/L,对成虫的LC50为0.752~1.076 mg/L。点滴法测定结果显示,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3龄若虫的致死中量(LD50)为3.487×10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备选基因RNA干扰后的致死效果评价,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方法】通过在赤拟谷盗中已的报导和相似性搜索获得马铃薯甲虫致死基因Ldpp1alpha-96aLdRpt3Ldalpha snapLdSrp54kLdRpn6LdRopLdGawkyLdshiLdcactLdinr-a,以及阳性对照基因LdATPaseALdATPaseE,构建dsRNA表达载体,经饲喂马铃薯甲虫二龄幼虫不同浓度的dsRNA,分析对幼虫的20%取食剂量AD20、化蛹中量PD50和幼虫7 d致死中量LD50 ,经分析和评估,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结果】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 AD20 在1.18±0.10(μg / mL)~ 61.07±10.17(μg / mL);PD50 在0.06 ±0.01(μg / mL)~ 31.20 ±1.89(μg / mL);LD50 在1.39±0.13(μg / mL)~ 228.13±6.72(μg / mL)。其中 AD2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Rpn6 ;PD5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Gawky;LD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srp54k。【结论】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取食、抑制化蛹及致死活性。其致死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大,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综合比较AD20和LD50,Ldalpha snapLdRpn6LdSrp54kLdRpt3个基因的毒力较ATPaseEATPaseA更强,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提出并推荐AD20和LD50是评价备选基因dsRNA对幼虫致死效果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  结论  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对松果梢斑螟有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本研究分离培养了采自秦皇岛北戴河区的感染松果梢斑螟幼虫病原物,结合菌种形态特征及 ITS 序列分析鉴定明确了其主要致病菌种,测定了其致病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球孢白僵菌(编号 Gq-Bb 菌株),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从 1×104孢子 /mL 逐步提高到 1×108 孢子 /mL时,其对各虫龄松果梢斑螟幼虫的致病性逐渐增强。当浓度为 1×108孢子 /mL 时,其 1 龄和 2 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到 100%,3 龄、4 龄和 5 龄幼虫的分别为 96%、90% 和 77.33%。1 ~ 5 龄幼虫的 LC50值分别为1.26×103、1.90×103、2.99×103、2.12×104、2.12×105孢子/m L,LT50分别为4.34~2.57、4.91~2.78、5.19~2.78、5.73 ~ 2.99和 6.44 ~ 3.64 d,...  相似文献   

8.
2019年4月26日—5月2日,在牡丹江市林口林业局曙光经营所红松纯林采集带有危害状的枝条和球果,解剖收集了幼虫形态相似且常伴随发生的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5龄幼虫各20头,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浸泡至死后,利用徕卡显微摄像系统(Leica Microsystems(Switz-erland)Ltd,DMC4500型)观察幼虫形态特征,分析两种梢斑螟幼虫形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外部形态有显著区别.①冷杉梢斑螟幼虫体表淡红色或红褐色,赤松梢斑螟幼虫体表灰黑色;②冷杉梢斑螟没有黑色刻点,赤松梢斑螟每体节上有黑色刻点;③冷杉梢斑螟头壳与体宽基本相近,赤松梢斑螟头壳显著窄于体宽;④冷杉梢斑螟前胸背板褐色,左右两背板间中缝窄而直,赤松梢斑螟前胸背板黑色,左右两背板间中缝宽,且中部宽两端窄;⑤冷杉梢斑螟前胸气门毛片形状为弹头形,赤松梢斑螟则为肾形.以上5点形态差异显著,且便于观察,易于掌握,可为两种害虫的准确识别、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用于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防治药剂,通过浸叶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4~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通过浸虫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2~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使用浸叶法测定4~5龄幼虫室内毒力中,5%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的毒杀作用最高,48 h LC50为3.193 mg/L;8%虫螨腈、5%氯虫苯甲酰胺的毒杀作用次之,48 h LC50分别为153.555 mg/L、223.101 mg/L;25 g/L溴氰菊酯和5%虱螨脲的毒杀作用较低,48 h LC50分别为830.532 mg/L、1 199.584 mg/L。在使用浸虫法测定2~3龄幼虫室内毒力中,5%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杀作用最高,48 h LC50为0.201 mg/L;25 g/L溴氰菊酯、8%虫螨腈的毒杀作用次之,48 h LC50分别为8.499 mg/L、27.419 mg/L;5%虱螨脲和5%氯虫苯甲酰胺室内毒杀作用较弱,48 h LC50分别为66.983 mg/L、121....  相似文献   

10.
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和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常常伴随发生,前者危害球果,后者在球果和主梢间转移危害.为了研究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诱导防御的影响,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茉莉酮喷雾处理红松球果和主梢.采集健康、虫害和喷雾处理的红松球果、主梢和侧枝,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采样部位防御酶及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以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危害的球果、赤松梢斑螟幼虫取食的主梢为虫害对照.结果 表明:喷施不同浓度茉莉酸类化合物使球果和主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升高,原位诱导与系统诱导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OD活性仅在处理后1d高于对照.喷施茉莉酮诱导的防御酶活性更接近幼虫取食.喷施不同浓度茉莉酸类化合物使球果和主梢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分别在处理后的1~60 d和1~30 d显著增加.系统诱导主梢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显著高于原位诱导.茉莉酮诱导的2种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更接近幼虫取食.可见,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提高红松防御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吡虫啉3种农药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棉蚜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和协同生物防治防控棉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3种不同农药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以供试药剂的LC25、LC50为处理浓度,采用浸叶法对棉蚜进行处理后,选取活体棉蚜作为十一星瓢虫的食物,分析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取食3种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分别延长3.01和4.57 d;取食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其幼虫发育历期分别较对照延长0.09、0.50 d和1.48、1.64 d。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产卵期明显缩短,分别较对照缩短2.56和3.46 d,其单雌产卵量分别较对照下降22.40%、32.45%,孵化率较对照分别下降9.57%、17.02%;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棉蚜,其产卵量、卵孵化率等下降不明显。【结论】取食3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棉蚜(害虫),对十一星瓢虫(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吡虫啉较其他2种药剂影响更为明显,并且不同杀虫剂以及同一杀虫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对天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及其近缘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对2种不同作用类型杀虫剂的响应,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控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用2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和致死中浓度(LC50)处理过的小麦叶片分别饲喂2种害虫的3龄幼虫,比较取食6、12、18、24和48 h后幼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变化。【结果】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高于氯虫苯甲酰胺。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CYP450活性均上升,且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高于斜纹夜蛾,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低剂量(LC25)胁迫下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均高于高剂量(LC50)胁迫处理,处理后48 h均达最高值(15.72±0.41和15.36±0.47 ng/mL);而草地贪夜蛾另2种解毒酶(GST和CarE)活性在甲维盐处理后低于斜纹夜蛾。甲维盐胁迫下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降低,且草地贪夜蛾保护酶活性低于斜纹夜蛾;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草地贪夜蛾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高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2种害虫SOD和CAT活性均高于低剂量胁迫处理,且草地贪夜蛾SOD和CAT活性高于斜纹夜蛾。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对2类杀虫剂响应差异明显,且物种、药剂、浓度、时间、物种×浓度和药剂×浓度因素对2种害虫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SOD和CAT活性间相关性较强。【结论】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的敏感性高于斜纹夜蛾,而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低于斜纹夜蛾,且2种害虫均主要通过增强CYP450活性对杀虫剂进行解毒代谢。农业生产上推荐使用甲维盐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梨火疫病防治用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生态风险,参照GB/T 31270.10—2014《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10部分:蜜蜂急性毒性试验》在室内采用连续摄入法和接触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并引入危害熵值(HQ)就其生态风险作初步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5%中生菌素原药、85%春雷霉素原药和4%春雷霉素水剂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致死中浓度(LC50,以有效成分计,下同)和半致死剂量(LD50,以单只蜜蜂、有效成分计,下同)分别为208、253、247 mg·L-1和412、2 434、223μg,毒性等级为低毒;0.3%四霉素水剂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 LC50和LD50分别为45 mg·L-1和2.86μg,毒性等级为中毒;3%中生菌素可溶液剂、3%噻霉酮微乳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 LC50分别为110、65、107 mg·...  相似文献   

14.
氟啶脲对甜菜夜蛾生长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C10、LC20、LC20和LC40系列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脲处理甜菜夜蛾2龄幼虫,研究其对甜菜夜蛾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脲对幼虫化蛹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氟啶脲浓度升高化蛹率降低,LC40处理后的化蛹率仅为对照组的37.44%;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脲可导致畸蛹率和成虫畸形率增加;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脲对幼虫历期、蛹重、蛹期和羽化率等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并且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在繁殖性能方面,产卵前期随氟啶脲亚致死浓度升高而延长,LC40处理组产卵前期为2.75 d;总产卵量随氟啶脲亚致死浓度升高而减少,LC40处理组的总产卵量仅为对照组的42.78%;卵的孵化率随氟啶脲亚致死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无显著差异;产卵天数也随着亚致死浓度升高而缩短,对照组和LC20、LC30、LC40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芽孢杆菌(Bacillus sp.)糖基水解酶GH489的生物活性,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目的基因gh489,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对重组GH489蛋白进行表达,利用组氨酸标签对目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并检测芽孢杆菌糖基水解酶GH489对二斑叶螨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由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的重组GH489蛋白为可溶性蛋白质,其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57 kDa。纯化后的GH489重组蛋白显示出良好的杀螨活性,处理24 h后,二斑叶螨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30.296μg/mL,处理48 h后,二斑叶螨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21.212μg/mL。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繁殖及药剂敏感性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对中黑盲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分析亚致死浓度处理下中黑盲蝽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变化。方法 采用生命表法,研究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对中黑盲蝽发育历期、羽化率、寿命和产卵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渍法,测定亚致死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下中黑盲蝽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结果 经LC10和LC25氟啶虫胺腈处理,中黑盲蝽3~5龄若虫历期分别比对照显著延长2.35 和4.19 d,产卵前期分别比对照显著延长3.6 和4 d,单雌产卵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减少了11.93和13.23粒。经氟啶虫胺腈LC10和LC25处理,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LC50在CK对照组中分别为187.18、506.35和153.22 mg/L,在LC10处理组中分别为134.15、370.99和111.15 mg/L,在LC25处理组中分别为86.90、271.15和97.60 mg/L。中黑盲蝽受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处理,对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增加。结论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处理使中黑盲蝽发育迟缓且繁殖力降低,亚致死浓度处理增加中黑盲蝽对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筛选稳定性好的纳米乳液配方,研究精油纳米乳液对大蜡螟的触杀活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精油与吐温80配比为1∶3时,纳米粒子粒径分布更均匀,平均粒径为40.8 nm;纳米乳液对大蜡螟的触杀活性强于粗乳液,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8.991、514.056 μg·larva-1;纳米乳液可显著抑制AchE、CarE活性,在最大处理剂量206.16 μg·larva -1下,对AchE、CarE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48.81%和41.92%,而GST活力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评价呋虫胺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其对蜜蜂、家蚕、斑马鱼、蚯蚓和鹌鹑等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呋虫胺对蜜蜂48 h的LD50为0.156 μg·蜂-1,对家蚕96 h的LC50为1.26 mg·L-1,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1.55 mg·L-1,对蚯蚓14 d的LC50为3.40 mg·kg-1,其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高毒、高毒和中毒。呋虫胺对鹌鹑7 d的LD50为大于323 mg·kg-1,评估其毒性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3株来源不同的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致病性及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混用对致病力协同作用,结果表明,3株白僵菌株对二化螟幼虫均表现出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球孢白僵菌Bb-YM致病力显著高于球孢白僵菌Bb170428和布氏白僵菌NEAU30305,对2、3龄幼虫致病力更高,显著高于对其他虫龄幼虫致病力。菌株Bb-YM以LC50和LC80浓度处理越冬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0.90%和92.09%,成虫羽化率仅为13.04%和2.90%。菌株Bb-YM与菌株Bt64混用对二化螟幼虫致病力具有协同增加作用,并显著缩短幼虫致死中时间,与菌株Bt64 LC50和LC70混用增效比达2.1373和3.9663。研究结果对开展白僵菌绿色防控二化螟和菌株高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