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K88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分离出一株短尾裂解性噬菌体vB_EcoP_E21。该噬菌体可侵染多株大肠杆菌,一般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和爆发期均为20 min,裂解量为370 PFU·cell-1;对氯仿不敏感,可在40~60℃,pH 4.0~10.0条件下保持较高活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长度为58 536 bp,(G+C)%含量为46.89%,含66个开放阅读框,其中23个为已知编码序列;不含tRNA、溶源基因、毒力因子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噬菌体终末端酶大亚基和主要衣壳蛋白系统发育树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变形杆菌(Proteus)噬菌体P16-2532、PM87、pPM 01和Saba亲缘关系较近,但无法侵染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p.)标准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耐黏菌素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治疗方法,本研究以耐黏菌素大肠杆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山东烟台某养鸡场污水样中分离纯化得到裂解性噬菌体SDYTW1-F1-2-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稳定性,酸碱度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测定,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噬菌体SDYTW1-F1-2-2噬菌斑呈现透亮,外周无晕圈,形态学观察显示其具有可伸缩性尾鞘。2)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50 min,爆发期为40 min,爆发量为(331±9)PFU/cell。在温度4~40℃,pH为4~12的环境下,噬菌体活性较为稳定。3)通过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及核酸类型鉴定显示,该噬菌体基因组全长为74 752 bp,双链DNA,GC含量42.1%。在噬菌体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21个编码蛋白(CDS),包括结构组成、DNA代谢与复制和包装以及细菌裂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发现一个tRNA基因,且未检测到如stx-1等致病性基因和mcr-1等耐药基因相关的基因。综上,噬菌体SDYTW1-F1-2-2裂解谱较宽,具有良好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前噬菌体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特征、诱导分离以及前噬菌体中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流行状况,为研究前噬菌体介导耐药基因在细菌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挑选前期保存的2018-2019年广东省分离的131株禽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核酸提取及全基因组测序,将二代测序的结果组装拼接成全基因组序列,上传至噬菌...  相似文献   

4.
以福氏志贺菌2a型菌株基因组为模板,经PCR扩增得acrB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pMD18-T Vector载体,将重组质粒进行PCR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测定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福氏志贺菌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9.7%,与大肠杆菌的acr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序列同源性在98%~99%之间,说明志贺菌主动外排基因acrB在碱基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上均与大肠杆菌有很高的同源性,它可能是志贺菌引起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NDM-5阳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DM-5基因是在动物源细菌尤其是鸡源大肠杆菌中主要流行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携带该基因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传播能力强,被称为"超级细菌"。本研究以携带NDM-5基因的鸡源大肠杆菌SQ-C-E5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了对该细菌具有裂解作用的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Bp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绘制,杀菌试验,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测定等试验分析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其噬菌斑透亮,无晕圈,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为5 min,爆发期为65 min,该噬菌体在温度为30~60℃和pH为5~10时较稳定,并且噬菌体vB_EcoM_Bp5的裂解谱较广,对多株NDM-5阳性和阴性大肠杆菌都具有裂解作用。因此,噬菌体vB_EcoM_Bp5在防治携带NDM-5基因的大肠杆菌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携带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大肠杆菌SQ-P-E32为宿主菌,分析其对应的裂解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双层平板法,从江苏宿迁某猪场污水中分离对该菌具有裂解性的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和基因组酶切分析对噬菌体进行鉴定并命名为v B-Eco P-32,同时测定了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和温度耐受性、杀菌效力和裂解谱。结果表明,该噬菌体为短尾噬菌体科,其噬菌斑呈透明的圆形,外周无晕环;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0;潜伏期约为5 min,爆发期为55 min,裂解量为32;可耐受温度范围为30~60℃;当pH值为5~10时其效价稳定;当MOI=100.00时,其对大肠杆菌SQ-P-E32的裂解效果最好;v B-Eco P-32裂解谱较广,对猪源大肠杆菌(包括mcr-1阳性菌株)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表明,噬菌体v B-Eco P-32在控制mcr-1阳性大肠杆菌感染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动物、环境及饲养员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PFGE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养殖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探讨人、动物与环境间耐药菌垂直克隆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自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的86株耐药谱相近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DNA指纹图谱分型,比较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37株鸡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0种PFGE分型;49株猪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4种PFGE分型;同一动物、环境或饲养员采样点分离菌株PFGE指纹图谱相同者较多;同一养殖场不同动物个体、养殖场环境不同采样点、动物和环境以及饲养员和环境都存在PFGE指纹图谱完全相同菌株;鸡场和猪场都发现有属同一PFGE分型的来自动物、饲养员和环境的菌株;86株菌全部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同PFGE分型的菌株其耐药谱型不一定相同。【结论】养殖场动物、环境及饲养员之间存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噬菌体裂解酶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剂,用于沙门菌的防控,采用生物信息学及异源表达蛋白的方法,获得鼠伤寒沙门菌噬菌体T139的裂解酶,并验证裂解酶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裂解活性。通过对鼠伤寒沙门菌噬菌体T139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组全长38 854 bp,平均GC含量为49.10%,不包含tRNA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噬菌体T139属于T7噬菌体属,共预测出43个ORFs,有23个被赋予已知功能。多序列比对及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orf 40基因编码的蛋白(LysT40)包含12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内肽酶保守结构域,为可能的噬菌体裂解酶。LysT40二级结构中存在大量的螺旋结构(70.63%),使得该蛋白能够保持结构稳定。将orf 40进行异源表达、纯化,经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在10~15 ku处获得单一目标蛋白条带,纯化的蛋白质量浓度为280 μg/mL。LysT40在30 min内对氯仿或EDTA预处理的鼠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活性,吸光值OD600相比于对照组分别下降0.18和0.31。  相似文献   

9.
作物青枯病是世界范围的土传维管束细菌性病害,为害重、防治难。以烟草青枯菌TBRS12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裂解性噬菌体RPZH6。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噬菌体RPZH6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及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后21 d,噬菌体RPZH6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0.98%;接种后35 d,防治效果为53.85%,显著高于化学药剂氢氧化铜处理。核酸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显示,噬菌体RPZH6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全长64 657 bp,GC含量为64.84%,含有92个开放阅读框,1个tRNA,其中47个基因的编码产物为注释功能蛋白,其余为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比较基因组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噬菌体RPZH6是一株新的短尾噬菌体科、Bcep22家族成员。上述结果为该噬菌体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及生防机制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株裂解性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并纯化出一株裂解性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噬菌体,并测定其各项生物学特性,为开发新的抗烟草青枯病制剂提供依据。【方法】取烟草青枯病重病田中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制成土壤悬浮液,并通过在青枯雷尔氏菌菌液中加入过滤后的土壤悬浮液富集噬菌体,用双层平板法验证噬菌体的存在后挑取单个最大噬菌斑进行反复纯化,直到得到单一清晰的噬菌斑。纯化后的单个噬菌斑加入对数早期的青枯雷尔氏菌菌液中进行增殖培养,将增殖液按常规方法进行噬菌体颗粒浓缩后,取20 μL浓缩液用磷钨酸染色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同时将浓缩液进行SDS-PAGE电泳,观察蛋白条带大小和数量;用λ噬菌体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噬菌体增殖液中的噬菌体核酸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其基因组片段大小;最后用常规方法测定噬菌体的滴度、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并通过比较加入噬菌体液前后青枯雷尔氏菌菌液的OD600值变化测定其对温度、pH、紫外线、氯仿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并纯化出了一株裂解性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命名为∈RS-1, 噬菌斑为圆形,清晰透明,边缘光滑,直径1-2 mm,经电镜观察其形态为蝌蚪状,头部为二十面体的立体对称,直径约为94 nm,并有一带伸缩尾鞘的长尾大约为27 nm×100 nm,按照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分类标准,其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的裂解性噬菌体,核酸性质为dsDNA;噬菌体浓缩液经SDS-PAGE分析至少可以观察到25条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在10-100 kD,说明其蛋白外壳至少含有25个结构蛋白;将提取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其条带大于48 kb,符合肌尾噬菌体科基因组大小范围(31-317 kb);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显示该噬菌体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其吸附和感染青枯雷尔氏菌时的潜伏期约为30 min,爆发期约为80 min,裂解量约为156;该噬菌体的裂解活性在28℃时最高,在28-50℃均较强,但在温度超过60℃后活性基本丧失;其对酸碱的耐受力较强,在pH 3-8的范围内均有较强的裂解活性,当pH值超过9后活性开始降低;其对紫外线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经紫外线照射0-9 min后裂解活性依然较强,12 min后活性开始下降,21 min后活性基本丧失;其对氯仿不敏感,5%浓度的氯仿对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结论】分离到了裂解性的青枯雷尔氏菌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经过测定其各项生物学特性可知其潜伏期较短,裂解能力较强,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且其裂解活性持续时间长,并能在不同温度、不同酸碱性的环境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开发为抗青枯雷尔氏菌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将分离到的4株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嗜水气单胞菌、2株敏感菌,进行旋转酶基因A亚单位(gyrA)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基因(QRDR)PCR扩增。引物序列A1:agagttcctatcttgattacg;a2:ctgtgatgtaggtcatcaact,在gyrA基因中的位置分别为53-73和620-640。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酶切鉴定后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较其蛋白序列,发现4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是83位点的Ser-Ile(4株耐药菌),92位点的Leu-Met(4株耐药菌),174位点的Ile-Phe(3株耐药菌),202、203位点的Asn、Leu-Asp、Arg(3株耐药菌,另1株Leu未突变)。83位点的突变与大肠杆菌等一致,122位点具有保守的Try,耐药菌突变后的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均比对应增大。4株耐药菌、2株敏感菌的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基因片段序列巳登录GenBank,注册号AY039655,AY039656,AY138539,AY138540,AY138537,AY138538。  相似文献   

12.
新城疫病毒F基因重组噬菌体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CR方法扩增不含信号序列、长度为1 566 bp、编码522个氨基酸的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R质粒获得重组质粒pR-F,以此转化大肠杆菌E2,用溶菌酶缺陷噬菌体T4-Z1感染重组E2菌,F基因经同源重组整合到噬菌体基因组中,用PCR方法筛选重组噬菌体并命名为T4-Z1-F。将T4-Z1-F制备成油乳剂疫苗免疫10日龄SPF鸡,25日龄加强免疫1次。结果表明,表达F蛋白的重组噬菌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免疫鸡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对NDV强毒攻击提供部分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养殖场鸡饮水中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为有效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养殖场鸡饮水系统中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25种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通过PCR检测菌株携带的常见耐药基因。对其中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CARD抗性基因数据库预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从养殖场鸡饮水系统中共分离到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表明这些菌株呈现出多重耐药,仅对多粘菌素敏感。PCR检测发现,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共携带13种常见的耐药基因,其中,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CMY-1、BlaSHV和BlaCTX-M,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KPC,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QnrS和QnrA,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a,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等12种耐药基因与其耐药表型表现一致,而Mcr-1基因与其表型相反。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结果显示,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共携带了59种耐药基因,涉及31类抗生素药物,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最多,其次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氟喹诺...  相似文献   

14.
耐药性体外传递和耐药菌体内生存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阐明与染色体无关的细菌耐药性或耐药基因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特点,阐明控制抗菌药使用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PCR方法扩增了细菌GyrA和ParC基因;用耐四环素(TE)、氨苄青霉素(AMP)、复方新诺明(SXT)的大肠杆菌做供体菌,对TE、AMP、SXT敏感的大肠杆菌作受体菌,进行了体外结合传递试验;用耐药菌株在营养琼脂上垂直传递20代;在2组不携带耐药菌的SPF鸡消化道内分别接种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接种后混合饲养。【结果】发现耐环丙沙星(CIP)和恩诺沙星(ENR)菌株的GyrA基因表达的氨基酸第73和78位发生改变,parC基因表达的氨基酸没有变化;对TE、AMP、SXT的抗性能够在大肠杆菌之间水平传递,TE的结合传递频率为3×10-7;连传20代后菌株耐药性不变;耐药菌接种后3 d,2组鸡均分离到接种的菌株,但随时间推移,耐环丙沙星的菌株逐渐减少,23 d后消失。【结论】表明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的耐药表型与Gyr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细菌的非染色体耐药基因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递,耐药菌能在鸡群中迅速扩散,但如果没有抗菌药的压力,又会很快从宿主体内消除。  相似文献   

15.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目的是了解河南省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中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耐药基因型分布情况,为猪场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科学指导。从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10个规模化养猪场采样861份,对采样采用麦康凯平板初筛、ECC平板和16S rRNA测序鉴定相结合分离大肠杆菌。采用水煮法提取细菌基因组,PCR检测ESBLs耐药基因包括TEM、OXA、SHV和CTX-M。结果表明:861份样共分离出704株大肠杆菌,70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基因的检出580株,检出率为82.39%;ESBLs基因型以CTX-M、TEM和OXA为主,检出率分别为78.41%、32.81%和24.57%;SHV基因型检测率最低,检出率为2.56%;携带1种耐药基因ESBLs菌284株,占总检测菌株的40.34%;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耐药基因的ESBLs菌296株,占总检测菌株的42.05%;3种ESBLs基因共存菌株有88株。河南省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目的是了解河南省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中ESBLs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耐药基因型分布情况,为猪场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科学指导。从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10个规模化养猪场采样861份,对采样采用麦康凯平板初筛、ECC平板和16S rRNA测序鉴定相结合分离大肠杆菌。采用水煮法提取细菌基因组,PCR检测ESBLs耐药基因包括TEM、OXA、SHV和CTX-M。结果表明:861份样共分离出704株大肠杆菌,704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基因的检出580株,检出率为82.39%;ESBLs基因型以CTX-M、TEM和OXA为主,检出率分别为78.41%、32.81%和24.57%;SHV基因型检测率最低,检出率为2.56%;携带1种耐药基因ESBLs菌284株,占总检测菌株的40.34%;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耐药基因的ESBLs菌296株,占总检测菌株的42.05%;3种ESBLs基因共存菌株有88株。河南省规模化猪场广泛存在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8.
志贺菌属(Shigellae)是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志贺菌H24是临床多耐药株.在H24的分类过程中,发现血清分型和16S rRNA分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16S rRNA不能直接把H24鉴定至种,通过分析H24外排泵基因emrE、cmr、ydhE、acrB基因序列信息,尝试利用外排泵的基因序列信息对志贺菌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H24外排泵基因emrE、cmr、acrB和ydhE具有很强的进化保守性,未发现染色体上的外排泵基因在不同种属之间有明显的水平转移痕迹,对志贺菌仅用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连属的分类都不能做到,但结合emrE和cmr的基因序列信息可直接将志贺菌鉴定到种,首次提出以外排泵基因为分子靶标对志贺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快速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F18菌毛A亚单位基因(fedA)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技术,分别从产F18ab菌毛的猪水肿病大肠杆菌分离株G及产F18ac菌毛的大肠杆菌8813株中扩增出510bp左右的F18菌毛A亚单位基因(fedA)。将这2个PCR扩增产物按预测阅读框架克隆入pGEX-6p-1载体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下游,筛选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并对质粒中的插入序列进行测定。序列分析表明:F18ab与F18ac的fed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6%,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7%,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F18ac fedA基因的第363bp处比F18ab多3个核苷酸,并出现一个新的酶切位点(NgoMI)。  相似文献   

20.
鸭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鸭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种喹诺酮类药物对22株鸭源大肠杆菌分离菌及恩诺沙星诱导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并通过PCR和DNA测序检测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gyrA、gyrB、parC、parE)突变情况。结果:22株分离菌及诱导菌均扩增出目的片段,有18株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约为82%。基因测序及分析表明:在9个测序菌株中,分别有5、2、6和7株出现gyrA、gyrB、parC和parE碱基突变;其中,gyrA基因突变,gyrB与parC或parE基因同时突变与耐药表型一致,3株仅有parC或parE基因突变的菌株并不明显耐药。gyrA基因突变均为双突变(Ser104→Leu和Asp108→Asn)。结论:鸭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严重,其主要机制是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特别是多个位点同时突变导致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