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蝗虫生物防治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主要手段的生物防治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生物防治的比例逐年提高,其支配地位越来越明显。蝗虫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虫,给发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在蝗虫生物防治中,人们早期主要开展寄生性天敌和植物源药剂等在防治蝗虫中的应用,当前防治蝗虫的病原微物的研发和应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真菌、蝗虫微孢子、杀蝗金线虫、蝗虫痘病毒、苏云金杆菌、类产碱假单胞菌、蜡状芽胞杆菌等可有效控制蝗虫的生物防治因子,这些杀蝗生物制剂在蝗虫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速效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制剂快速致死作用较低,对种群的密度调节较慢,特别是可以完全替代化学农药的应急治蝗生物制剂品种相对较少、剂型相对较为单一、成本较高加之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蝗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生物防治制剂的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和对靶标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越来越被重视,决定了生物防治制剂必然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了蝗虫生物防治朝低耗、多元化品种和绿色剂型方向发展,如可以垂直传播的蝗虫微孢子生物制剂、蝗虫信息化合物制剂、防蝗真菌制剂与经典的蝗虫天敌生物制剂和生态调控技术等协同应用,速效与长效结合,确保蝗虫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2.
蝗虫作为草原上主要为害昆虫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是保护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关键.然而,草原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受交通不便、网络不通等因素影响,加之草原蝗虫自身的暴发性、迁飞性和发生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蝗虫防治任务日益艰巨,传统调查和监测预报技术远不能满足对草原蝗虫发生动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报要求.本文讨论了蝗虫的监...  相似文献   

3.
位盈 《湖北植保》2021,(1):58-60
针对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性及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本文对蝗虫生物防治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为生物治蝗提供科学研究及应用推广思路.  相似文献   

4.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蝗虫食性广,取食量大,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极大.植物不仅是蝗虫食物的直接来源,还为其提供栖息场所,对蝗虫个体行为和种群动态均有重要影响.植物挥发物和次生代谢物质对蝗虫的取食、求偶、繁殖、产卵行为和个体生长发育等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植被覆盖度能够直接影响蝗群的聚集度和迁移距离,同时蝗虫对产卵地的植被覆盖度也有严格要求,特别对...  相似文献   

7.
蝗卵蜂(Scelio spp.)是蝗虫卵期唯一的重要寄生蜂,是多种蝗虫重要的自然致死因子,具有在蝗虫生物防治中应用的潜力.为此,概述了有关Scelio属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植物医生》2008,21(3):18
当前我国蝗虫防治工作从南到北即将展开.各项准备工作迫在眉睫。4月30日,农业部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分析了蝗虫发生形势.全面部署了2008年蝗虫防控工作。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扎实推进蝗虫防治工作.对于促进2008年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认识治蝗工作,坚决防止失防失控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分区治理下河北省坝上红松洼草原生态环境对蝗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样方法于2019—2020年在不同草原类型和不同功能分区对蝗虫群落进行调查,通过丰富度、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分析蝗虫的多样性,并对不同生态因子和蝗虫多样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蝗虫发生种类共有5科8亚科14属25种,其中优势种是异色雏蝗Chorthippus biguttulus和北方雏蝗Chorthippus hammarstroemi。在不同草原类型中,杂草草甸和苔草Carex草甸的蝗虫群落各指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沼柳Salix rosmarinifolia var.brachypoda灌木丛草甸的蝗虫多样性指数为0.60,均匀度指数为0.57,均显著低于杂草草甸和苔草草甸。在不同功能分区中,试验区蝗虫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17和1.33,显著高于核心区的3.33和0.85,试验区蝗虫个体数为111.50,显著高于核心区的44.73及缓冲区的45.67;缓冲区蝗虫群落均匀度指数为0.69,显著低于核心区的0.84及试验区的0.90。植物群落对蝗虫群落有显著影响,随着植物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的增加,蝗虫群落部分指标出现降低,蝗虫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则显著升高,使蝗虫群落结构更加稳定;海拔对蝗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也有显著影响,温度和土壤对蝗虫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蝗虫气象预测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蝗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需求,建立了河北省蝗虫气象预测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它具有气象和蝗虫查询统计服务、预测服务和咨询服务三大功能。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蝗虫气象系列化综合服务水平,可为河北省蝗虫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与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数千年蝗灾发生为害的历史,建国初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提出并实施了“改治并举”的策略,改造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近2/3,同时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初步形成了以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经过长期实践,蝗灾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利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等微生物的治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并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体系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不但在有效防治蝗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在支援国际蝗灾治理中做出了贡献。最后对未来蝗灾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为重大农业害虫,2020年初至今,沙漠蝗大面积暴发,导致多国进入紧急状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号召全球共同应对沙漠蝗灾害.为有效防控沙漠蝗,本研究对沙...  相似文献   

14.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因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取食和迁移能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非洲沙漠蝗灾的发生历史及近年来的发生现状;叙述了沙漠蝗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了沙漠蝗的防治技术发展.总结认为蝗灾的物联网智能化监测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消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历史时期蝗灾统计及其影响浅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蝗灾的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唐朝中期以前,关中地区蝗灾的发生频率较低,波动幅度也较小,之后,关中地区蝗灾发生频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蝗灾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唐朝后期(801-850A.D.)、明末清初(1601-1650 A.D.)和清末至民国(1851-1950 A.D.)是关中地区历史上蝗灾记载最多的时期。与水灾的发生频率相比较,关中地区的蝗灾与旱灾的发生频率表现出更强的一致性,尤其是900AD(唐末)后,每一个蝗灾频率高峰几乎都与旱灾频率高峰完全同步,说明在关中地区蝗灾的发生与旱灾具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蝗虫是世界性重大成灾害虫,时常在草原、沙漠区或农作区暴发为害.当前的非洲沙漠蝗灾害再次提醒人们,蝗灾依然是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寻求绿色可持续防蝗的新策略新技术研究中,昆虫病原真菌显现出种类多、毒力强、易规模化生产及环境友好等明显优势而倍受重视.近30年,真菌防蝗研究和应用进步加快,国际、国内都有真菌防蝗产品...  相似文献   

18.
沙漠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记载中,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Forsk.,1775)主要在北非发生,对当地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大规模发生时,可向西亚等地继续扩散为害。2020年初沙漠蝗在巴基斯坦、印度大量发生,肆虐为害,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其具有迁飞性,周边多个国家面临重大入侵风险。因本次沙漠蝗发生规模与破坏程度堪比1985年非洲蝗灾,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发布预警:"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本文介绍了沙漠蝗分类地位、形态学特征,概述了沙漠蝗生物学特性、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为科学防控沙漠蝗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蝗虫灾害是人类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对农牧业、环境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蝗虫学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60年前,通过改治结合,我国控制了大规模的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蝗灾发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年过去了,中国蝗虫学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文主要综述了最近60年中国蝗虫学研究的发现与创新,展示蝗虫分类学、生态学、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蝗虫控制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是世界昆虫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30年,我国科学家深入揭示蝗虫两型转变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飞蝗的综合生物学研究积累使飞蝗成为继果蝇之后又一个昆虫模式系统。更重要的是,我国科学家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信息素可以作为重要的防治手段用于蝗灾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ccepted strategy for the control of locust plagues is to check an upsurge of population before swarms break out and start a widespread plague. The organisation, men and materials necessary for this work must be established before locust plagues are imminent. Primary targets for control are the hoppers. Red locust hoppers can be efficiently controlled only by vegetation baiting with dieldrin. The ULV drift-spraying method of application is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Objections to the use of dieldrin on environmental groun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but are without substance when the recommended method is used. A small aircraft can blanket spray 5,000 ha/h using the ultra low dosages necessary for desert locust hoppers. Three such aircraft could cope with the area of red locust hopper outbreaks although the dosage necessary for these is likely to be higher in the denser vegetation of their habitat. Field trials to establish the lowest dosage rate for red locust hoppers are urgently required.

If the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needed to control locust plagues are not made available, it is hoped that FAO will provide expert teams to surve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a locust plague, by investigation on the spot, so that responsibility can be assigned and an accurate history can be drawn up for the guidance of future governments. At the present time, governments have the choice of providing what is needed in the confident expectation of preventing plagues, or providing too little or nothing which will, sooner or later, inevitably lay a plague on their doorste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