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分析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发生程度与其发源地以及主要迁徙路线上气象因子的关系,本研究统计1992—2019年沙漠蝗发源地和2条主要迁徙路线上9个主要国家的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及当年沙漠蝗灾害发生程度,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苏丹3个沙漠蝗发源地国家的沙漠蝗重度发生与轻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差异显著;沙漠蝗2条迁徙路线上的沙特阿拉伯沙、巴基斯坦、伊朗、阿尔及利亚、马里和毛里塔尼亚6个国家沙漠蝗重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但中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与轻度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近20年中,沙漠蝗发源地和2条迁徙路线上9个主要国家沙漠蝗发生程度不同时,其年平均温度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年平均降水量为沙漠蝗发生的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是非洲大陆重要的成灾性害虫,寄主广泛,对非洲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都有严重威胁.1900年以来,沙漠蝗种群有多次暴发的历史记载,甚至经过阿拉伯半岛扩散至亚洲西南部、中东以及欧洲南部,是全世界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沙漠蝗种群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多食性、聚集性以及密度依赖性,开阔的...  相似文献   

3.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因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取食和迁移能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非洲沙漠蝗灾的发生历史及近年来的发生现状;叙述了沙漠蝗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了沙漠蝗的防治技术发展.总结认为蝗灾的物联网智能化监测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消除...  相似文献   

4.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为重大农业害虫,2020年初至今,沙漠蝗大面积暴发,导致多国进入紧急状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号召全球共同应对沙漠蝗灾害.为有效防控沙漠蝗,本研究对沙...  相似文献   

5.
沙漠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记载中,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Forsk.,1775)主要在北非发生,对当地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大规模发生时,可向西亚等地继续扩散为害。2020年初沙漠蝗在巴基斯坦、印度大量发生,肆虐为害,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其具有迁飞性,周边多个国家面临重大入侵风险。因本次沙漠蝗发生规模与破坏程度堪比1985年非洲蝗灾,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发布预警:"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本文介绍了沙漠蝗分类地位、形态学特征,概述了沙漠蝗生物学特性、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为科学防控沙漠蝗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沙漠蝗在全球范围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该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和CAB Abstracts为数据源,对1910—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3 006篇沙漠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沙漠蝗的文献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暴发式增长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和《植物保护学报》是发文量最多的外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分别为99篇和6篇。在外文发文量方面,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名列前茅;发文量分别为331、270和234篇。在中文发文量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发表沙漠蝗相关中文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为6篇。沙漠蝗的研究热点与其可持续防控高度相关,尤其侧重生物防治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工具是一个模块化的有害生物定性分析决策工具,其模块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制定的风险分析标准紧密结合,底层数据与CABI植物保护大全(CPC)数据库互通,分析方法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应用该工具定性分析了沙漠蝗传入我国的潜在风险.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沙漠蝗入侵我...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世界性害虫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入侵我国的风险性,根据沙漠蝗已知的全球最新分布数据,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对其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并对19个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宁夏、西藏、云南、新疆、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四川、辽宁、北京、天津和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存在沙漠蝗的适生区,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且大多数适生区都生长有沙漠蝗偏好寄主蒺藜Tribulus terrester;影响沙漠蝗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为降水量,其中最干月降水量的贡献率最高,为40.2%。表明今后需加强沙漠蝗在我国适生区内的监测工作,预防其入侵扩散。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预案》指出,虽然专家分析认为,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几率很小,但仍须从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出发,统筹做好境内外蝗虫防治工作.各地要按照主动预防、内外结合、分类施策、有效处置的总体要求,坚持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路线,利用基于气象研究与预报模型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沙漠蝗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其入侵时的迁飞路径及低空气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6月,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所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持续贯穿我国藏南边境,为沙漠蝗迁飞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6月27日以后的气流适合邻国沙漠蝗虫源入侵我国,且与沙漠蝗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实际时间一致。进一步对虫源地进行分析,发现入侵我国的沙漠蝗种群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西部。  相似文献   

11.
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是全球范围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农业入侵害虫,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对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基于海灰翅夜蛾的世界617个分布记录和8个生物气候因子,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其在全球和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进一步分析其在我国的传入、定殖和扩散风险。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海灰翅夜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其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位于北美洲南部、南美洲、非洲、亚洲西部和东部、欧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主要位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我国,其潜在地理分布区范围内有着较多的贸易口岸和广泛的寄主分布,增大了其传入我国的风险,并为其定殖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海关口岸、农林行业部门加强对海灰翅夜蛾的检疫、调查和监测工作,严防海灰翅夜蛾传入。  相似文献   

12.
蝗虫是世界性重大成灾害虫,时常在草原、沙漠区或农作区暴发为害.当前的非洲沙漠蝗灾害再次提醒人们,蝗灾依然是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寻求绿色可持续防蝗的新策略新技术研究中,昆虫病原真菌显现出种类多、毒力强、易规模化生产及环境友好等明显优势而倍受重视.近30年,真菌防蝗研究和应用进步加快,国际、国内都有真菌防蝗产品...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性天敌——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叉角厉蝽在全球已有的历史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其在全球范围的适生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最暖季降水和最冷季平均温度是影响叉角厉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预测的叉角厉蝽在各个洲均可能发生,适生区集中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亚大部、印度半岛东部、非洲南部东西沿海岸地区、南美洲中部地区及澳洲北部沿海岸地区。表明叉角厉蝽适生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其捕食性释放到田间用于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4.
基于CRU资料的中亚地区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秋霞  赵勇  何清 《干旱区研究》2013,30(3):396-403
基于中亚地区1971-2000年的CRU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中亚地区3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沙漠地区是中亚最为干旱的地区,也是气温最高的地区。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冬季和春季降水多,夏季和秋季降水少,气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哈萨克斯坦的降水呈现西多东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且西暖东冷。中亚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新疆与中亚五国的气候有明显差异,新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天山山区,气温增暖明显,最高和最低气温与中亚西部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5.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broad-leaved paperbark) is a tree native to Australia, Papua New Guinea and New Caledonia that has become moderately to highly invasive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Although a synoptic view of the invasion would be of considerable use in devising appropriate control strategies, little effort has been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this invasive species. A climate suitability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risk of geographic range expansion of M . quinquenervia under current climate and how this distribution will be modified by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2080s. CLIMEX™ was used to infer the climatic requirements of M . quinquenervia from observations in both the native and exotic range. The accuracy of the developed model was assessed using independent naturalised observations of the species in Asia, Africa, Oceania and the Caribbean. Projections of climatic suitability indicate considerable scope for further invasion, with the most suitable areas occurring adjacent to existing popu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the Caribbean,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and the Gulf coast in southern USA. Under future climates, model projections indicate there will be a marked contrac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in most regions and a slight poleward range expansion within south-eastern China, southern Europe and northern New Zea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