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剑尖枪乌贼个体生长年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7-2020年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调查数据,分析剑尖枪乌贼的生物学特征,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s)研究该海域剑尖枪乌贼的生长特性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年采样期间,剑尖枪乌贼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雌性分别为80-160mm和10-170g,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性分别为60-180mm和10-170g,存在年间显著性差异(P<0.01)。协方差分析表明,2017、2020年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差异显著(P<0.05),2018、2019年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与性腺成熟度存在年间差异,且雌雄性成熟胴长均随水温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GAMs结果表明,包含25m深处水温(交互)、年份和季节的GAM模型是最优模型,整体来看雄性个体生长过程较雌性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年份对于雄性个体的影响更大,而雌性个体相对受25m深处水温的影响较大。因此,剑尖枪乌贼的生长与周围环境变动密切相关,在不同年间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受环境变动影响和个体生存机制的制约,剑尖枪乌贼雄性较雌性在160mm胴长处存在更明显的形态不同的大小个体群。探究剑尖枪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对它的影响有助于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为渔业资源评估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4~2016年春夏季浙江沿岸海域拖网调查捕获的剑尖枪乌贼,结合提升回归树方法(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确定不同的环境权重,并利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剑尖枪乌贼栖息海域海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表层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hla)和表层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DO)的适宜范围分别为22~24℃、34~36psu、0.5~1.5mg/m3和8~10mg/L;而夏季对应的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别为23~24℃、31~34psu、0.5~1.5mg/m3和7~11mg/L,季节差异较小;提升回归树分析结果表明,SST为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因子,其次分别为DO、Chla和SSS。从剑尖枪乌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的时空分布来看,春季HSI相对较低,且主要出现在偏南部海域(27°~29°N);夏季的HSI相对较高,且在北部海域也发现较高的HSI值(30°~31°N);两种算法相比而言,GMM方法有着更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IC),因此更为适宜浙江沿岸剑尖枪乌贼的栖息地研究。浙江沿岸的剑尖枪乌贼最适栖息地的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4~1996年和2004~2006年东海大陆架25°30′-33°30′N,128°00′E以西海域调查资料,对剑尖枪乌贼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剑尖枪乌贼渔获量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其资源密度指数达到20.3kg/h,其次是春、秋季,均为5.1kg/h,冬季最低。中心渔场在27°00′--28°30′N,122°30′~124°30′E和28°00′~30°30′N,124°00′~126°30′E。渔场表、底层水温分别为28~29℃和18~21℃,表、底层盐度分别为32~34和34~34.5。该种生命周期为1年,5月份出现性成熟个体,6~10月性成熟个体出现率较高,性成熟度Ⅳ期和V期达到41.3~63.5%,有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之分,夏秋季出生的群体,经过越冬后,翌年春夏季长大进行繁殖,并与春生群、夏生群一起,成为夏秋季的主要捕捞对象。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夏季渔获量高峰期发展光诱作业或鱿钓作业,以提高其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4.
东海北部外海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雄性分别为100~180 mm和40~160 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 mm和40~160 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不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而雌性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雄性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 mm的个体,并且呈现出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研究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据浙江近海鲐鱼生产统计数据和东海北部即日本五岛西部、济州岛西南部等海域鲐鱼资源量数据,以及海表水温、Niňo 3.4指数,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海洋环境对东海鲐鱼资源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东海海表水温与浙江近海鲐鱼CPUE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东海北部鲐鱼资源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利用当年1至3月Niňo 3.4区表温距平值的平均值能粗略反映鲐鱼资源的丰歉情况,当平均温度距平为正时,资源量一般较好;当平均温度距平为负时则资源量较差的可能性较大。海表水温变化会对鲐鱼洄游路线产生影响,引起鲐鱼资源不均匀分布,使鲐鱼资源量与海表水温呈不同关系;拉尼娜事件对东海不同海域鲐鱼资源均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此,建议对东海鲐鱼资源进行评估应考虑其资源量分布时空动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惠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惠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评估夏季休渔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2014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在惠来近岸海域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法(IRI)、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等方法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调查海域春秋两季共捕获游泳动物162种,隶属3门60科。春季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龙头鱼(Bombay duck),秋季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春秋两季游泳动物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58.8和462.9 kg/km~2,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25 022.3和25 686.3 ind/km~2。ABC曲线表明,惠来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均处于严重受干扰状态。[结论]夏季休渔使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质经济种类渔获比例等得到明显改善,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7.
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柔鱼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是我国远洋鱿钓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对北太平洋柔鱼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总结和归纳,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供今后研究参考。柔鱼可分为4个季节性地理种群,即秋生东部群体、秋生中部群体、冬春生西部群体和冬春生中东部群体,但还需要在分子生物学角度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柔鱼随季节做南北洄游,其中向北索饵洄游模式研究较为深入,而向南产卵洄游模式尚不清楚,其产卵场空间分布及产卵期需要进一步调查;对柔鱼繁殖习性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产卵至孵化以及孵化后至仔鱼的生活史过程;柔鱼分布的东西海洋环境差异很大,不同海域柔鱼的昼夜垂直移动规律还需要深入;柔鱼年龄约为1年,为短生命周期种类,其年间资源补充量变化的机理及其与环境关系初步得到掌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资源,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北太平洋柔鱼资源调查和渔业生物学研究,建立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柔鱼资源监测网络,建立符合柔鱼生活史特征的资源量评估模型及其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海北部主要经济虾类渔业生物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1986-1992年东海北部拖虾调查及虾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10种群体数量大,经济价值高的虾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比较了各群体的体长,体重组成,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以及繁殖,生长等特点,阐明其规律性及异同关系。为合理利用本海域的虾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几种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δ~(13)C;~(15)N/~(14)N,δ~(15)N)、摄食生态和栖息环境在物种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δ~(13)C、δ~(15)N值与头足类胴长间的相关性,旨在解读不同头足类所生活栖息的渔场,了解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渔业开发与管理提供材料,同时也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物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4种头足类的平均胴长关系为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122.72 mm67.93 mm67.93 mm35.3 mm),平均体质量关系为杜氏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剑尖枪乌贼(70.39 g50.67 g47.35 g19.93 g),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δ~(15)N值最大(10.81‰±0.38‰),δ~(13)C值最小(-14.98‰±0.55‰),C/N比值最小(3.08±0.03);剑尖枪乌贼的δ~(15)N值最小(8.21‰±0.30‰),δ~(13)C值最大(-13.00‰±0.54‰),C/N比值最大(3.57±0.06)。曼氏无针乌贼可能具有较高营养水平,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相较于短蛸、曼氏无针乌贼生活在较浅水域的栖息环境。杜氏枪乌贼与短蛸的δ~(13)C、δ~(15)N值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它们的生态位圆存在重叠,处于相近的营养级,其他物种间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态位圆无重叠。此外杜氏枪乌贼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ML)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δ~(13)C=0.023 6×L_(ML)-17.429,P0.05;δ~(15)N=0.017 6×L_(ML)+6.873,P0.05),而曼氏无针乌贼、短蛸以及剑尖枪乌贼的胴长与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头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对该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不同于传统的鱼类种群,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种群结构复杂等生物学特点,且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波动的影响,使得头足类种群动力学和资源评估研究与传统鱼类资源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头足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并梳理了主要评估模型对头足类资源评估的适用性。分析认为,当前经过改进的衰减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但仍无法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渔业管理措施。为此,文章从提高输入参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开展长期系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开发新的评估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头足类资源评估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天津海域火枪乌贼资源,通过分析2014年渔业资源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火枪乌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火枪乌贼平均生物量为1.25 kg/h,8月航次生物量最大,全年平均胴长为51.09 mm,平均体重为9.00 g,为游泳动物中的主要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随着传统鱼类资源衰退,具有短生命周期特性的鱿鱼类资源量和捕捞产量出现了增长,并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因此对鱿鱼类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但由于鱿鱼类具有生命周期短(通常为一年)、产完卵即死、资源量极易受海洋环境影响等独特的生活史特征.使得世界各国对鱿鱼类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研究处在发展初期.目前,在鱿鱼类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经过改进的传统鱼类资源评估方法,如衰减模型、剩余产量模型和群体分析模型等,但这些模型主要适用对象为具有长生命周期的种类.考虑到鱿鱼类既是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等的蕈要饵料,又是人类未来重要的开发对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目前已有研究基础,加入海洋环境变量,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鱿鱼类资源评估模型与方法.同时,应采取实时动态的产出控制管理方法,以确保来年一定的资源补充茸,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口虾蛄黄海群体(连云港群体LYG)、东海群体(南韭山群体NJS、南麂岛群体NJD、福州群体FZ)和南海群体(珠江口群体ZJK)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进而确立了其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所有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76±0.010、0.039 25±0.019 13,其中福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高(0.987±0.035),南麂岛群体最低(0.931±0.046),珠江口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最高(0.064 84±0.033 02),连云港群体最低(0.003 59±0.002 17);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且遗传分化极显著(变异系数为73.88%,P0.01),连云港群体、东海群体及珠江口群体内遗传分化均不显著(P0.0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分析表明,连云港群体、珠江口群体与其他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均显著(P0.05);单倍型邻接系统树和最小跨度树均显示,存在明显的系统发育谱系结构,即谱系A、B、C存在于口虾蛄群体中,3个谱系单倍型类群间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695~0.842,P0.01);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显示,谱系C群体大约在11.0万年前经历扩张事件。研究表明,口虾蛄的种群遗传结构模式可能与其栖息地海洋环境条件及自身的生活史特征相关,系统发育地理格局模式可能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关,建议在渔业管理上将口虾蛄黄渤海群体、东海群体、南海群体看作3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14.
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13年在南沙海域4个航次的声学走航调查数据,以鸢乌贼的资源生物量为渔场指标,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建立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南沙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有明显季节差异,春季主要集中于南沙西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夏季和秋季主要分布于南沙南部海域,冬季主要分布于南沙中南部海域;各环境因子中SSH与SSS对渔场有显著影响,SST和Chl.a影响不显著;影响渔场的主要因子有SSH、SSS、经度(LON)和纬度(LAT),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建立渔场与影响因子的最优关系模型,模型的总偏差解释率为54.7%,进入最优模型的4个因子中,纬度对模型的影响最大;南海鸢乌贼渔场的形成除地理位置影响外,与海流洋流影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未来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灾变年份进行预测,采用灰色系统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方法,根据1990—2014年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建立了多种灰色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并比较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建立的丰歉年灾变预测模型的精度,选择最优模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丰歉年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丰年将发生在2020、2034、2052年,歉年将发生在2067、2125、2272年。研究表明,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灾变预测最优模型参数|a|0.3,为一级精度模型,可用于该资源丰度的长期灾变预测。  相似文献   

16.
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需要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由于卫星遥感能大面积、长时间、近实时地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其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回顾了卫星遥感数据在海洋渔业资源评估、渔情预报、鱼类栖息地分类与保护、渔船监测、渔业安全、渔具渔法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在这些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相关学者了解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方法]通过分析2015年11月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的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等结构特征。[结果]大鹏半岛海域渔业资源资源量略有下降,可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其中位于北部海域的区域资源密度最高,但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最低;位于南部海域的区域具有较低的资源密度及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中部海域的区系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应针对各群落特点进行生态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大鹏半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6年东海区断面调查资料,采用流动分析法对海水中磷酸盐(PO_4-P)、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氨盐(NH_4-N)、硅酸盐(SiO_3-Si)5项营养盐进行了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磷酸盐含量高值主要出现在东海北部及长江口和舟山群岛外侧海域,而黑潮区和台湾暖流海域则存在大片低值区;除黑潮区和台湾暖流海域表层无机氮(DIN)含量较低外,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和江浙沿岸海域表层DIN含量均较高;硅酸盐含量分布除东海北部和江浙近海海域硅酸盐含量低于0.32 mg/L外,其余海区表层硅酸盐含量均低于该值。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褶柔鱼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其资源极易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科学分析环境对种群资源丰度的影响利于科学评估和管理。本研究采用1998~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1~3月产卵期间产卵场(25°~40°E、125°~145°E)和6~7月索饵期索饵场(26°~40°E、125~145°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对CPUE和SST进行分析,选择统计学有意义的SST作为影响其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并选取CPUE连续高值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和连续低值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结果表明,CPUE与产卵场1~3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月份(25°~40°N、125°~144.5°E),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6℃;CPUE与索饵场6、7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主要集中在7月份(27°N~39.5°N,125°E~144.5°E),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CPUE连续高值年份的SST要低于连续低值年份。研究认为,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受产卵场和索饵场的SST影响较显著,而黑潮实力强弱也是间接影响资源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 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