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野生葛氏鲈塘鳢营养成分及能量密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野生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鱼体的营养成分及能量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逐月采集松花江哈尔滨段野生葛氏鲈塘鳢50尾,通过营养学分析方法测定了鱼体的营养成分和能量密度的变化。[结果]野生葛氏鲈塘鳢的水分含量为76.95%~80.63%,灰分含量为1.51%~1.97%,粗脂肪含量为2.00%~2.57%,粗蛋白含量为13.37%~16.62%,能量密度为19.66~21.60 kJ/g。冬季葛氏鲈塘鳢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春季和夏季(P0.05),而水分、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能量密度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P0.05)。[结论]冬季野生葛氏鲈塘鳢的粗蛋白含量和能量密度最低,可能与其越冬期间大量消耗蛋白质和能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葛氏鲈塘鳢是一种小型的淡水鱼,又被称为老头、还阳鱼,主要生长在我国图们江、黑龙江为主的辽河水系中,可以说葛氏鲈塘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土著鱼,而在与北方地区相接壤的朝鲜,俄罗斯等地区也有生长。但受我国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对葛氏鲈塘鳢的养殖研究一直处于初始阶段,只有在生物学上对其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从而无法为我国葛氏鲈塘鳢养殖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此,文章对葛氏鲈塘鳢工厂化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的深入的研究,以为我国葛氏鲈塘鳢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对完全结冰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和生理生化响应,试验测定了体质量为(30.0±2.7) g的葛氏鲈塘鳢在不同水体结冰温度下的存活率,以及水体结冰前(0℃)、水体完全结冰(-2℃持续24 h)、鱼体复苏(4℃,1、24、72 h)各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葛氏鲈塘鳢在-2℃冰中持续24 h的存活率为100%,随着温度降低存活率明显下降,-5℃下持续24 h时的存活率为0;与水体结冰前的各指标相比,葛氏鲈塘鳢在水体完全结冰和鱼体复苏阶段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糖原变化趋势与肝糖原相似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心脏、脑、鳃和肌肉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鳃、脑和心脏中的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各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葛氏鲈塘鳢可以短时间耐受较温和的水体完全结冰缺氧环境,通过分解肝糖原在组织中积累葡萄糖作为主要的抗冻保护剂,增强无氧糖酵解代谢来应对结冰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和样方取样法,确立了扎龙保护区内,丹顶鹤的主要植物性食物为芦苇根及嫩芽、碱蓬种子及其嫩芽、苔草的根茎和坚果.水生动物性资源主要有鲫鱼、泥鳅、麦穗鱼、葛氏鲈塘鳢(俗称老头鱼)等鱼类,中国林蛙、黑斜线蛙、花嘴蟾蜍等两栖类.底栖动物主要为昆虫的幼虫和螺类.应用ERDAS软件,Landset7图像转化处理,再通过ArcGIS软件进行栅格插值,计算出扎龙保护区内丹顶鹤三个不同季节的食物量分别为:4月食物总量为2.7×106 kg.6~7月和8~9月食物总量分别为3.01×108 kg和3.57×108 kg;水生动物总量分别为2.67×108 kg和3.51×108 kg,底栖食物总量分别为1.35×107 kg和3.56×108 kg.丹顶鹤在扎龙保护区进行繁殖和生活期间,食物总量随季节变化而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丹顶鹤种群数量也随季节的变化出现波动,即每年迁徙越冬的数量显著大于迁徙繁殖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有着很多重要的经济鱼类,但近年来由于其价格昂贵,酷捕、乱捕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急剧下降。因此,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开展了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这是辽宁省乃至全国淡水渔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如黄颡鱼、鲶的驯化养殖成功大大促进了淡水渔业的发展,现已成为辽宁省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辽宁省淡水野生品种较多,但很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资源量由于各种原因已越来越少,如唇、沙塘鳢、拉氏鱥、葛氏鲈塘鳢及鸭绿江鲤鱼等,开展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对辽宁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池塘和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进行喂养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拖网调查的海州湾南部鱼类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对江苏省连云港以东海州湾南部海域共24个站点进行的4个航次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对渔获物中的鱼类进行分类鉴定,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时空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认为,海州湾南部连云港海域的渔获共有2纲15目47科77属98种,主要为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和鲱形目的种类,鲈形目的种类在不同季节中除了冬季外,均超过了总数的50%,不同站点的鱼类种类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但是在统计上不存在差异(ANOVA,P0.01);每个季节的优势种均不超过4种,春季和冬季以中上层的小型鱼类为主,夏季和秋季以经济性鱼类为主,春季的重量资源密度最高,夏秋季其次,最低为冬季;而冬季的数量资源密度最高,其次为春夏季,秋季最低,相对资源密度在离岸站点和沿岸站点有所不同,但不同季节和不同站点均不存在差异。春季渔获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夏秋季,冬季最低,不同站点的多样性指数不存在差异,但是不同季节对不同站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海州湾海域的渔业资源量稳定,但是捕捞过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仍在持续,今后应该继续执行休渔制度,限定最小网目,同时合理适度地开发新兴鱼种渔业,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长江近口靖江段鱼类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水平,于2017年在该江段布设4个调查样点,进行4个频次的鱼类周年调查.结果 显示:共采集鱼类71种,隶属于10目20科53属,群落结构以小型鱼类(42种,59.15%)占优,优势类群依次为淡水定居性鱼类(物种数占比为71.83%)、杂食性鱼类(占比为49.30%)和底层鱼类(占比为42.25%).春夏季、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春夏季的物种数、渔获尾数和生物量均高于秋冬季;各样点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则较低,4号样点的渔获尾数和生物量均高于其他样点.分析表明:水温和生境特征分别是影响长江靖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季节差异及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长江靖江段鱼类资源丰富,群落多样性较高,但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北部湾鱼类年龄鉴定和渔业资源监测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环北部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3大作业类型4个季节的渔获物进行生物学采样,共采集17种具有年龄鉴定硬质的鳞片样本,经室外和室内处理,应用解剖镜和显微镜对其进行性状观察分析,并进行数码拍照研究。[结果]不同科属鱼类鳞片在鳞焦位置、前区栉节、鳞嵴形状和辐射沟数量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其年轮标志也因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而呈不同形态。[结论]鳞片可为鱼类分类和年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北部湾鱼类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七种淡水鱼类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鲫、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在皮肤、鳞片、血清中均有分布;不同种类鱼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于同一种鱼,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腹部皮肤。本试验表明鱼体体表颜色是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其中黄色色泽的深浅与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有直接的关系;黑色色泽深浅与酪氨酸酶活力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草鱼、鲫、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在皮肤、鳞片、血清中均有分布;不同种类鱼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于同一种鱼,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腹部皮肤。本试验表明鱼体体表颜色是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其中黄色色泽的深浅与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有直接的关系;黑色色泽深浅与酪氨酸酶活力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每年秋冬季是向水库大量投放鲢、鳙、草、青等鱼种的黄金季节。但不少养鱼户发现,往往在投放鱼种后2~7天内,会在库面发现游动的病鱼和死鱼,这些病鱼皮肤失去光泽,体表黏液增多,严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上述症状,系典型的"感冒",主要是由于水温剧变、鱼类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失调引起的,其死亡  相似文献   

13.
扎龙湿地水体重金属沿食物链的生物累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法,对苍鹭(Ardea cinerea)卵、雏鸟的肝、肾、肌肉、羽毛4种组织器官及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葛氏鲈塘鳢(Perccotus glehni)、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及湖(?)(Phoxinus percnurus)6种鱼类组织内的Cu、Zn、Mn、Cd、Pb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这几种重金属在鱼体内及卵和雏鸟体内含量的分布关系,结果表明:重金属Cu、Zn、Mn、Pb和Cd在苍鹭体内各组织中积累量不同,其总含量依次为Zn>Cu>Mn>Cd>Pb;在25日龄苍鹭雏鸟各组织中,肝脏和羽毛的5种金属的含量较其它组织器官高。在扎龙湿地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重金属Cu、Zn、Mn、Pb、Cd的含量随食物链等级的升高而积累放大,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最低,鱼体内重金属含量次之,而苍鹭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体内积累量沿生物营养等级而递增的规律性很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金属元素经食物链产生的生物累积放大作用对位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鸟类生存所构成的潜在威胁,从而为珍稀水禽保护及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每年秋冬季是向水库大量投放鲢、鳙、草、青等鱼种的黄金季节。但不少养鱼户发现,往往在投放鱼种后2~7天内,会在库面发现游动的病鱼和死鱼,这些病鱼皮肤失去光泽,体表黏液增多,严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上述症状,系典型的“感冒”,主要是由于水温剧变、鱼类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失调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哲罗鱼腺体及腺体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并对腺体细胞的细胞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型腺体有肝、胰脏;腺体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鳃(由3种黏液细胞组成)、口咽部(由2种黏液细胞组成,不同部位所含数量不同)、食道(有大型的黏液细胞)、胃(有2种黏液细胞,胃上部贲门部为黏液细胞,胃底为胃腺细胞,幽门处无腺细胞)、盲囊(有大量的黏液细胞,可分泌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微绒毛,黏膜层突入腔内形成窄长的绒毛)、肠(肠道中的黏液细胞从前向后逐渐增加,黏膜层中有单管状的肠腺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标等参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后续开展北部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长时间序列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北部湾中北部沿岸海域采用底拖网方式进行4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季节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依据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并通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均匀度指数(J' )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各调查站位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北部湾中北部近岸海域4个季节共渔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均为暖水性或暖温性种类。北部湾中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不均匀,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的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秋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鱼类的H'在1.952~2.590,其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J'在0.481~0.699,各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以夏季最高(3.114)、冬季最低(2.303),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的鱼类资源优势种(IRI≥1000.0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有3种、夏季有5种、秋季有4种、冬季有2种;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为4个季节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春季和冬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是夏季和秋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结论】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变化明显,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偏低,鱼类资源处于过渡开发状态,且鱼类资源优势种更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k选择种类被r选择种类所替代。鱼类资源季节变动与鱼类洄游习性、海水温度变化及伏季休渔制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浦江上游渔业水域鱼类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王淼  张玉平  孙振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37-6739,6741
2007~2008年在黄浦江上游渔业水域横潦泾和斜塘分别设立1个监测点,分春、夏、秋、冬季采集鱼类样品。横潦泾共采集2 521个鱼类标本,隶属4目、8科、34属,主要优势种有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鲫(Carassius auratus)、斑条鱊(Ataenianalis)等。斜塘共采集2 088个鱼类标本,隶属5目、12科、27属,主要优势种有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鲫(Carassius aura-tus)等。利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方法分析2个水域鱼类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水域四季的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均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横潦泾水域全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要明显高于斜塘。刀鲚(Coilia ectenes)、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等的洄游活动以及溶解氧、水温等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起到明显的作用。浮游植物丰度的区域差异影响到植食性鱼类种类的分布,进而影响到了鱼类多样性指标的空间分布。此外,水流等环境因素以及航运等人为因素对鱼类多样性指标的空间分布也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7年春夏秋3个季度在杭州湾东北部开展定置张网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应用种类组成、优势种、特征种和ABC曲线等分析定置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杭州湾东北部3个季度共捕获渔业资源48种,主要由30种鱼类和16种虾蟹类组成,且不同季度物种相似性水平均低于25%,为极不相似水平。根据适温性及生态习性将鱼类分成5种生态类型;根据适温性及盐度将虾蟹类分为2种生态类型。凤鲚及安氏白虾为3个季度的共同优势种及特征种,葛氏长臂虾为夏秋季的共同优势种及特征种。不同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并未出现显著差异,秋季相对其他季节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发现春季聚为Ⅰ组,夏季和秋季为Ⅱ组。ABC曲线结果显示,夏季和秋季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结构受到了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干扰,且受干扰程度高于春季。因此,春夏季是杭州湾东北部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动较大的季度,而夏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鸡痘是鸡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根据发病部位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皮肤型、白喉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主要特征为口腔、喉粘膜、眼结膜、鸡冠、肉髯等无毛部皮肤形成纤维性坏死假膜的增生病理过程。鸡痘在鸡群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秋冬季节最易流行。夏季也常发生鸡痘,尤其是雨水较多的年份,鸡群处在潮湿的环境中,蚊子较多,蚊子是带病毒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泥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5-HT-IR细胞分布在泥鳅消化道的食管、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密度最高,食管和前肠后段其次,中肠最少,分布差异显著;SS—IR和PP—IR细胞相同,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前肠,食管段最多,前肠后段较少,前肠前段最少,中肠和后肠中未见分布;Gas—IR、Glu—IR和SP—IR3种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分布。[结论]泥鳅消化道内这6种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其他鱼类比较,既显示了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共性,又显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